嚮往美好自由的生活
無論是外企也好私企也罷,企業永遠都是盈利的組織,它的性質決定了它註定不是慈善會,同時也不是養老院,並不會完全幫你解決養老的問題。想要讓自己的後半生能夠更加的安穩,還需要靠自己前半生努力的打拼。
比如說在我的老家東北,很多人就是喜歡比較穩定的穩定的工作,他們更傾向於考公務員,雖然說有些崗位待遇並不是特別好,但是好在變動不大,壓力也不大,生活也算比較幸福,不會像北上廣那樣天天的擠地鐵就要花去兩三個小時。
身邊也有一些朋友最後選擇去了外企和私企,真是應了一句話: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外企的優點是相對很多私企來說更加職業化,待遇也比較優厚,但是相對應的裡面真的是壓力特別的大,經常要面臨著隨時出差不說,業績指標也經常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優厚的工資背後,是數不盡的無數日夜的風雨兼程。隨著年齡的增長,精力越來越不如以前,很多人最終在外企混得了中層左右的位置之後,就會選擇到私企去任高管,相對來說待遇雖然低了一點,但是壓力也沒有那麼大,也算是一個折中的選擇。
但是就算是到了私企,你也依然開不了被淘汰的風險,年齡越大越意識到未雨綢繆的重要性,身體慢慢的在走下坡路,但是生活對你的考驗卻是與日俱增。說實話,儘管我現在還沒有到30歲,但是一想想未來可能會沒有保障的生活,也常常處在恐懼之中,哎,只能埋頭苦幹向前拼了!
夜泊痕
為什麼要讓公司幫助養老?別說私企外企了,國企也沒幾家說給你養老的吧。企業都社保了。在外企呆到年紀大了,怎麼也三十大幾四十出頭,工作也一二十年了,五險一金也交了一二十年了,到法定年齡就可以拿社保退休金了,和在國企一樣。再說只要企業經營的不錯,你自己做的也還行,公司也不會隨便裁你。就算公司幹不下去或就是要裁掉你,你也能拿一二十萬的補償。我身邊好幾個同事公司呆了十幾二十年了,四十多的大有人在,五十多歲的也有。都是老油條了,就算公司想擠兌也毫無用處,反而每次公司有點動盪就有想著能不能要個裁員名額,拿個二三十萬走人。話又說回來,不管在哪,還得活到老學到老,讓自己有競爭力,有後路能進退,離開現有企業也能創造自己的價值,有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底氣。這樣才能應對任何突發狀況,人生也會更從容。
石頭3046
這個想法很天真,私企或外企怎麼會幫你養老,等你35歲之後,不裁你員就萬幸了。
這幾年,裁員事件越演越烈,特別是年紀越大,越有被裁風險。同時,大齡的人投簡歷找工作,接到的面試電話都很少,這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吧。
說起養老,就要說到五險一金,只要我們在規定的年限繳納完,退休後就能按月領取退休金。
我爺爺是名中學教師,現在有八十多歲,自從退休後就一直靠養老金生活,薪資在當地還挺高的,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穿啥就穿啥,幾個子女也沒怎麼給過錢,還是蠻幸福的。
但,也有很多人退休金不夠生活,特別是在大城市。所以年紀越大,越要為以後養老做打算。
一、合理的金錢規劃,每月儲蓄養老錢
年紀大了,就會以後著想,很多人會對金錢做個規劃,比如定期存儲養老錢,日積月累也會有一筆豐厚的養老費,以備將來不時之需。
二、開始創業,走上第二人生
在職場越久,如果有心積累人脈和強化自己的核心技能,很多人在四五十歲會不再給別人打工,反而開始創業。
藉著風口,很多人轉型自媒體,做的越來越好,公司人員也越來越多。
還有一些人,會將多年的積蓄拿出來,乾點小生意,比如開個餐廳或奶茶店,安安穩穩度過餘生。
三、退休後,再尋找一份工作
以前,看過一個新聞。有個日本農業科學家,退休後,受聘中國某縣,教受當地人種植。
如果擁有某方面的技能,再退休後依然能找到工作,如被聘為顧問,體面又輕鬆。
四、迴歸生活,逗孫怡樂
有些人,辛苦了一輩子,也有足夠的生活保障,會選擇好好養老,日常看看孫子,養養花,喂喂魚,開開心心度過餘生。
以上,希望對題主有幫助。看完了,點個贊,再走吧。
秋冬時節,吃蘋果的好時機,給大家推薦大涼山的醜蘋果,脆甜爽口,值得買。需要的可以點下圖。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0111709825225589"} --}海格進階
我身邊很多在外企工作多年的朋友,四十多歲以後,開始做到了總監以上的公司中高層職位,此時,大多數人都是選擇激流勇退,選擇離開外企,進入到行業前景較好的民企或私企,擔任高層管理崗位的工作。
按理說,外企的薪資待遇水平都很高,為什麼他們不在原來的單位更上一層樓,卻選擇去管理水平相對差的私企?經我瞭解,主要原因是以下兩個方面:
外企的高薪伴隨著高壓力
雖然說外企的薪水都比較高,但同時工作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最明顯的就是人人都有很明確工作硬指標,以及結果導向的考核方式,一旦個人的業績指標沒有達成,就直接面臨著降級或解僱的結局,且沒有一點人情可言。
所以雖然福利待遇好,但員工都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一旦手頭有工作沒做完,哪怕是工作日加班加點,也要硬著頭皮做好,有時候真是喘氣的時間都沒有。
外企的風險更大
企業都以追求利潤為存在前提,這一點在外企身上體現得更為直接,一旦投資地的各種成本增加,導致企業財務狀況不理想,外企就會考慮撤資或轉移投資地。所以,在外企,對成本的管控都會很嚴格,這其中,對人力成本的控制尤為突出。員工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和職位的晉升,薪水也逐年升高,一旦公司認為對員工薪水的支出與員工的貢獻不成正比,第一考慮的就是裁員。
此外,外企的職場政治異常複雜,相比民企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一些跨國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輪換有時候跟走馬燈似的。今天可能還在好好上班,明天也許就直接通知你不用來公司了,直接結算薪水走人。
所以說,外企的員工,年齡大了之後,都會考慮去民企和私企發展,是一種基於現實的不得已選擇,想在外企養老,不存在的。反倒是私企,也許待遇沒有外企那麼高,管理也沒有外企那麼到位,但只要這家企業不倒閉,一直存在下去,想在裡面養老絕對沒問題。
職享營
首先說說外企和私企會幫助養老麼?我從兩個方面分析一下:
關於養老保險
首先,外企/私企為員工繳納的養老保險,是否足夠員工退休後的生活?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就是外企和私企給員工繳納的保險公積金都很低,說什麼“你們退休後就知道了”,嚇得我趕緊找了個退休工資計算器算了一下,如果保持現在的工資水平和每年5%的增長速度,我退休後可以拿到一萬四,不過考慮到二三十年的通貨膨脹,估計這點兒錢確實不夠我的生活;不知道公務員和國企員工退休後能拿多少(什麼保險雙軌制,我一直沒搞清楚啥意思)。
關於“養老模式”
第二,如果一個員工想在外企私企開啟“養老模式”,一直混到退休,是否有可能?個人認為幾乎沒有可能。我曾經作為外包公司人員,外派到國企、央企工作過,那裡的部分員工,在二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啟了“養老模式”,每天上班就是上上網,聊聊天,工作交給我們這些“苦逼”的外包人員來做,工資還是我們的好幾倍(可以把我們看做臨時工)。如果在外企和私企中,是不可能保持這樣的狀態一直到退休的,所以在外企私企壓力會大很多,優勝劣汰。
關於未來的打算,我是這樣想的:
三四年前我有機會進入央企,但是時間上錯過了;不過國企和央企現在已經基本沒有編制這個說法了,所有員工都是和公司籤合同,而且國企央企也會有人員流動;
有些國企央企的工資是很高的,雖然是合同制,也比私企外企穩定的多,但是進入這樣的單位(我是指工資很高的國企央企),你要麼是有關係,你要麼學歷高、學校好;至少都需要一本,也有不少要求985/211學校畢業的本科生或研究生;
現在所在的單位還算不錯,周圍也有不少四五十歲的同事,說明在公司超過35歲不會被開除,先爭取能在職位和薪水上更進一步吧;當然外面如果有好機會的話,也會考慮跳槽;
努力增加副業的收入,現在我發現,如果只有工資的收入,對於家庭來說還是太危險的;希望我的副業收入早日能趕上工資收入...的一半;
如果有機會進入國企或央企的話,我也不排斥,但是我不會有“進了公司就能養老”的想法。
我將持續分享Java開發、架構設計、程序員職業發展等方面的見解,希望能得到你的關注。
會點代碼的大叔
必須要說句很無情的話:外企或私企的員工不要等到年齡大了才做打算,那只有被裁員減掉的命運,外企和私企更不會幫助員工養老買單!現實社會除了社保養老之外,就只能靠自助養老了,沒有第三條道路可以選擇。
我們都知道在外企或者私企,不可能工作一輩子。很多人在35歲左右以後,就很難再繼續留下來工作了。當然那一些技術特別牛的專家級人物,或者是企業公司的高管,通常會可以長期工作直到退休。
可事實上,我們很多的職場人在工作中是很難達到專家級或者高管的層次水平,自然也不可能長期工作,很難擺脫被裁員的命運。
所以那些在私企或者外企工作的員工,不能等到年齡大了之後再考慮做什麼,而是應該提前做好未雨綢繆的安排與計劃。
1、提前做好自己的職場發展規劃,給自已一條清晰的職業軌跡。
每個人的職場發展都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不斷變化,這需要我們及時做出調整和改變。
因此,我們在制訂自我職場發展規劃的時侯,應該做好中短期和長期的規劃。通過自已的中短期職場目標的實現,來一步步實現自已的長期目標。
如果,在自已的職場發展規劃中無法實現自己的最終目標,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和改變自的職場工作,避免自已走入職場絕境。
簡單來說,我們在35歲以前必須要規劃好被裁員後的職業選擇,並提前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
包括相關行業的前景考查,所需的能力素質的儲備,相關市場的調研等等,都要提前做好,以備自己失業之後,能更好的平穩過渡,不至於讓自己迷茫恐慌,陷入到生活的困境之中,影響自己的家庭生活。
2、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已的新職業,來渡過“35”職場危機。
①、如果自己有著較好的經濟條件,能夠找到比較理想的經濟項目,自己具備相關的能力與素質,那麼我們可以選擇自主創業。
“創業有風險”,因此我們在選擇自主創業的時候,要追求穩健的項目,避免盲目的冒進行為,量力而行將是我們的基本原則。
②、可以根據我們自身技術特點,選擇與之相關的工作。這樣能夠確保我們快速上手,走上工作正軌。
另闢蹊徑去開荒拓疆,通常是我們這部分職場人的一大忌。不論從個人的精力,還是思維的創新程度,我們都不具備優勢。
這往往會導致我們擇業失敗,甚至還會在這種不斷挫折之中迷失自我,陷入到悲觀絕望之中。
③、降低自己擇業標準和要求,轉向那些勞動力密集型的工作。對於這類工作來說,薪資待遇較低,工作的強度並不大。
所以有不少人可能無法放下自己的身段和麵子,根本就不願意去幹這樣一些工作。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可取的,畢竟由於我們自身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擺在那裡,想要去幹其他的工作,根本無法與年輕人形成競爭。
3、至於養老的問題,必須要兩手準備,不能去奢望私企外企能夠給予幫助養老。
①、及時為自己購買社保,這一點每個職場人都應該高度的重視。畢竟現在社會的發展,想要靠傳統的養老模式,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我們可以簡單的計算一下,現在一個家庭差不多都是一個小孩。如果等到我們老了的時候,那麼下一代年輕人將會贍養的老人最少是4人,多的可能達到8個人。
這對於下一代的年輕人來說,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此養老的問題,更多的只有寄望於社保來兜底。
如果我們不能夠及時為自己購買社保,也沒有任何的經濟收入,那我們將來的養老將會成大問題。
②、學會投資理財,為我們以後養老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商業保險、國債投資、炒股票、銀行儲蓄等等一些投資理財,都可以為我們以後的養老,提供一份較好的保障。
因此要學會將我們的財富放到不同的籃子裡。“不能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是我們很多人都已經習慣的說法!可是真正能夠做到這樣的人卻並不多。
很多人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也很容易忽視若干年我們老後的現實。這種“顧頭不顧臀”的做法,必將為我們以後的養老埋下危機。
所以對於那些在外企和私企工作的人,必須應該提前做好自己失業後的安排與打算,及時為自己繳納社保,或者做好投資理財,才能給自己的養老留下一份保障。
好了,我就簡單的分析到這裡,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你幫助。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你一點幫助。若有興趣,可以關注【視職場】,將會帶給你更多的職場知識,幫助你解決職場困惑。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發表你的看法與觀點!
【視職場】青雲計劃獲獎者,優質職場創作者,一個有著20年職場生涯的老司機,專注分享職場知識,解決職場困惑,建構職場關係!~~分享職場知識,快樂職場人生,感謝你點、評、分、轉、收!
視職場
在深圳,外企私企職工年齡大了,40出頭的話,一般都在2007年左右入手了房子,有點小錢,他們大部分閒錢都被套在了理財和股市上面,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不被裁員。至於企業幫助養老,如果是外企,比如普成華等,都有給員工繳納商業養老金,也算是厚道,私企養老情況並不容樂觀。
工作原因,我以前為大公司設計商業保險計劃,少來也有幾千家了,為計算保費,我需要了解公司員工的年齡佔比,整體下來,外企員工年齡偏大,多為32歲以上,而私企尤其是互聯網企業員工很年輕,26歲左右。近幾年來,外企平均年齡有下降趨勢,通過了解,外企正在進行一系列手段,開除38歲以上中層管理員工,降低運營成本,提高信息的傳遞效率。當然,這種現象也會在私企中發生。
某跨國保險公司,在去年經歷過一輪業務重組,原本20個人的財務部門,被裁的只剩下6個人,而被裁的,就是大齡職工,都是40歲以上的,而且是中層主管。其中有幾個是跟公司簽訂了永久合同的,最後被逼N+5走人。
外企、私企員工年齡大了,不想被裁,應早做打算,做如下安排:
1、關注長期投資,用常年積累的資本投入到股權或者債券產品,前提是比較懂行
2、提升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把握公司重要資源,避免被優化
3、跟上時代的步伐,學習行業內、新領域內知識和技術,提高自己的適應力
4、加強體育鍛煉,遠離不健康飲食,延長工作工齡壽命
5、與獵頭長期保持聯繫,保證被裁員後,有其他工作機會
至於養老,總結來說,部分外企會通過商業養老金,幫助員工養老,私企,幾乎沒有幫助員工養老的意願。從我的觀察,深圳房地產設計、商業諮詢等行業的知名外企都會給員工買商業養老金,公司員工共攤費用,員工離職或者到了法定退休年齡以後,可以足額領取,如果員工中途離職,也可以領取部分養老金。而私企,很少有買養老金計劃的,他們大多隻採購重大疾病和意外身故保險。
數馨文摘
外企和私企會幫助養老嗎?
如果想那種深居高位、啥也不幹就整天喝茶聊天的,一些退居二線的國家幹部還有一點可能,私企和外企?就別做夢了,人家是資本家,不是慈善家!
華為老總任正非評論“清退34歲以上老員工”的時候是怎麼說的?
“華為沒有退休金,華為是沒有資金的,大家不奮鬥那他就快垮了。”
當然這是華為的一家之言,按照勞動法,每個企業都必須為僱傭的員工繳納養老保險,臨近五年退休的員工法律上都會保護,一般不允許解僱。所以大家應該感謝《勞動法》而不是老闆!
不成文的規矩
在企業裡面,35歲確實是一個紅線,在招聘員工時有一些公司就直接限制應聘者的年齡在35歲以下,而企業高管的招聘要求也是年齡在50歲以下。
這其實已經很說明問題,換句話來說:
基層員工年齡35歲以下,年輕有活力,能吃苦耐勞,不怕加班;35歲以上的基層員工,拖家帶口,身體健康也下降,薪資待遇要求高,放在一線沒衝勁;
高層員工年齡50歲以下,經驗豐富,管理能力強;50歲以上的高管精力下降,開始有各種老年性慢性病,身體成為負擔;
我們再看看互聯網、高科技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就更誇張了:
惠普公司:惠普公司員工平均年齡約為39歲。
IBM公司:IBM員工評價年齡為38歲左右。
戴爾公司:戴爾員工平均年齡約為37歲。
思科公司:思科員工平均年齡約為35歲。
英特爾公司:Intel員工平均年齡為34歲左右。
微軟公司:微軟員工的平均年齡約為33歲。
特斯拉:特斯拉員工的平均年齡約為31歲。
谷歌:谷歌員工平均年齡約為30歲。
Facebook團隊平均年齡為28歲。
平均年齡最大的惠普、IBM和戴爾,相比於下面的谷歌、Facebook,誰更強,誰的市值更高不言而喻。
馬克·扎克伯格只有22歲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讓人銘記的話——年輕人就是更聰明。這位打造了Facebook的神童在2007年於斯坦福大學舉辦的YC大會上對於聽眾直言不諱自己對於年輕人的偏愛。
“漫步於任何一個熱門的科技公司當中,你都會發現年輕的白人男性與亞裔男性不成比例的多,”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家Ed Lazowska如此感慨。
年紀大了去哪裡?
我工作了快20年,一路職場上也遇到了不少老前輩,這些人裡面各種情況的都有,我說幾個例子給大家分享以下:
高管Edward:
2007年的時候我在一家美國公司工作,中國區的CFO叫Edward,年級很大,快六十歲了,老頭身體不好,開會有時候都能睡著。但就是這樣還寧死不退,說是家裡有三個小孩要供他們讀書,開銷太大。做了三年CFO之後,公司還是給他面子,讓他轉成戰略顧問,又聘用了一兩年,之後就不知道了;
高管Fiona:
2012年我的上司,家底很厚實的女強人,天天身上不是香奈兒就是範思哲,一年近百萬薪水都是她自己花了(老公賺錢更多),因故離開外企後走上了創業之路,幾年以後失去聯繫了,linkedin上的狀態停留在2014年,看樣子已經和我們打工族徹底不在一條跑道上了;
返聘的供應鏈總監:
前一家公司的同事,55歲以上了,按道理已經退休。但是由於在公司工作了快30年,業務非常熟悉,所以公司予以返聘,待遇還不錯;
這都是記得上來名字的人,還有更多的年紀大了的同事們,要麼就光榮退休了,要麼就因為各種原因(裁員、生病)最終離開了奮鬥過的崗位。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就是所有職場人的歸宿!
談者無語
想起上半年,甲骨文背景公司大範圍裁員,許多大齡程序員都失業了!
有網友戲稱:北京最大的養老院倒了!
大家覺得這諷刺嗎?
包括前不久西門子公司全球萬人大裁員也是一樣,這個年頭,再大、再光鮮的平臺也都不是穩定的,即便平臺穩定,你的崗位也不穩定。
所以“幫助養老”這回事就別再想了!
下面,就這個話題,我說說個人的一些觀點,僅供大家參考!
一、企業都講利益,所以別談什麼“幫你養老”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無論私企還是外企,老闆都以營利為導向,你作為員工能為企業創造價值,那就會留用你下去,如果你想在企業裡混日子,一旦危機來了,恐怕第一個裁的就是這類員工。
我有個朋友,今年40多歲了,在一家民企工作了十多年。
最近他的公司經營慘淡,資金鍊都快斷掉了,不得不進行裁員。我朋友當時覺得,自己一個老員工,一直兢兢業業,總不會先對他動刀。
誰知道老闆第一批就找他談話了,理由很簡單:因為你年紀大了,幹活也不像年輕人那麼賣力,效率不高。
朋友非常鬱悶,一個勁地罵老闆和公司無情無義!可自己又沒啥辦法,公司也答應了給他按照勞動法發補償金。
這件事雖然公司看起來有些不厚道,但畢竟這個企業都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沒法再考慮要保護誰或者“養”誰的問題,哪些員工能創造價值大的肯定優先留用了。
這就是職場最殘酷的地方,你以為去企業上班就好像兩個人婚姻一樣,時代拋棄你時,給你打聲招呼就不錯了!
二、職場大齡員工,也可以有自己發光發熱的地方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覺得職場上年紀過了35或者40,就只能混日子養老了。
實際上並非如此,你可以看到各行各業的精英里面,都有大齡的員工。
比如我經常接觸的培訓講師,不少就是40歲以上甚至50歲以上的,對這個職業來說,越老越吃香,起碼授課的技巧更成熟,知識儲備更多。
又比如公司裡的管理崗位,大多都是職場中年人,尤其是高管,基本上都是35週歲以上。一方面管理崗位是需要一定的專業沉澱,沒有在基層歷練過,做到管理了也難以服眾;另一方面,做管理的人需要比較高的情商和社會閱歷,所以年輕人往往還欠缺火候。
還比如說公司裡一些關鍵崗位上,領導會安排老員工來負責,因為他們最值得信賴,比如倉庫管理員、企業的會計等等。
大齡員工儘管年紀不饒人,各方面體力精力都下滑了,但在經驗上、為人處世上顯然更有優勢,只要發揮好自己的長處,我覺得依然可以立足。
三、想要年齡大了後更穩定,年輕時就要奮力拼搏!
職場有句話,叫做“50歲的幸福藏在你20多歲的努力中”,我深以為然。
但凡50歲在領導崗位上非常穩定的那些成功者,你覺得他們是幸運,實際上卻不知他們20多歲開始奮鬥了多少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年輕的時候,有這些事情你必須記得要做:
第一,做好職業規劃的設計,職業規劃好像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指明燈一般,有了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目標,你就明確了努力的方向,不會跑偏。
畢竟,在正確的道路上努力,才更有意義。
第二,加強學習,多儲備一些知識,最好是培養自己複合型的技能。比如我自己是做人力資源的,但很早也開始學習法律的、財務的相關知識,多學習一點技能,對職場發展肯定大有幫助!
第三,保持專注與毅力,很多人也想著要學習要努力工作,但往往兩天打漁三天曬網,沒有堅持下去。所以你進步的就比別人要慢,比如我一個朋友,每天晚上睡覺前都堅持看半小時的書,幾年下來真的學識淵博很多,後來這些知識也幫助她做到了公司的總經理助理。
第四,適當開展一些副業,這年頭,任何主業也許都不穩定,時代變化太快,一旦某個行業陷入衰退,你的主業可能就沒法給你需要的收入。所以業餘時間可以做點小副業也是一種人生保險,運氣好,有一天副業都可以轉正為主業成為你自己的事業都說不定!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個話題的一些建議,希望對大家有啟發。
作者:丁路遙知事,頭條職場教育領域自媒體營銷號TOP5,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培訓師,資深職業規劃師,多家頭部平臺簽約作者,碼字很辛苦,歡迎點擊關注我。
丁路遙知事
外企和私企肯定是不會給員工養老的。事實上,現在都是靠社會養老保險來實現員工退休之後的養老。
外企和私企在員工在職期間,幫員工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就應該算是幫員工退休後的養老出一份力了。
職場綠皮書的觀點:外企或者私企的員工年齡大了之後,一些人會繼續留在公司工作直到退休,有一些人會在中年領取一筆賠償金後被公司裁員,也有一些人會覺得這份工作越來越不適合自己,自己選擇離職,也會迷茫一段時間。
重要的是,這些年齡大了的員工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會說很難,人到中年,精力有限,年齡大了找工作也不好找,離拿退休金還有好幾年年。就算到了能拿退休金的年齡,一個月到手的退休金還也不多,怎麼養老就成了一個問題。
我的建議是一定要找到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如果可以,發展這件事情作為自己的事業或者事業的補充。
能夠在企業裡一直工作下去,那很好。如果不能在企業裡工作下去,還有很多謀生的辦法,比如說自己做點小生意,利用自己的專長做點什麼。
如果沒有一技之長,最好學一個。學習是永遠都不晚的。
我自己有時候也會迷茫,現在會的這些也就是在大公司裡用得上,各種模型各種分析方法,怎麼跟客戶談判……離開了大公司,我都不知道自己還能靠什麼賺錢,也會有滿滿的危機感。
所以我就自己嘗試著給自己找了個副業,做自媒體,練習自己的文字水平。到現在,不能說寫的多有水平,至少我敢寫了,也可以流暢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了。
我還打算學設計,雖然不知道能不能派上用場,但是至少我能多會一樣東西。我在迎接我的人到中年時,可以再從容一點。
【總結】現在人的壓力都很大,有穩定工作的羨慕拿高薪的,拿高薪的羨慕創業自己當老闆的,自己當老闆的羨慕有穩定工作的。只有自己對自己有信心,多為將來做打算,才不會被老齡之後的生活打敗。
關注 用生動的故事和案例講述職場上的那些事兒,與你一起成長。認同我的回答,請點贊、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