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的角度怎麼看待“德雲社的相聲”?

凡客紅塵


很有興趣回答這道問題。

相聲本來是讓人快樂的一種曲藝形式,文學性本身不強。它不像戲曲,比如京劇評劇等,唱詞好多都是文學作品裡的原詞,而且戲曲大多數是來源於古代傳說,文學作品,像三國的戲,水滸的戲等等。因此讓人感覺文學性強。

至於德雲社的相聲,則離文學性越來越遠。但是在歷史的長河裡,有文學性的相聲還是有的,如《百家姓》、《八大吉祥》、《西江月》、《五行詩》、《五紅圖》、《賣五器》、《八扇屏》等等,裡邊的內容好多是有引經據典,尤其是大段的貫口裡通常是背一段古文,還有一部分是做文字遊戲,如成語接龍,寫打油詩等等。這些類似於文哏的作品,可能沒有那麼爆笑,聽上去也很有意思,也能夠長長見識。

歷史以來的相聲演員,說相聲文學性強的我認為劉寶瑞算一個,蘇文茂算一個。而在德雲社內部,尤其是在現在,都是追求爆笑,倫理哏和通俗的東西更多一些,文學性強的少一些。往前看幾年,徐德亮高峰的組合說過的相聲還不錯,如《批聊齋》《批百家姓》《批西遊》等等,那時徐德亮還被郭德綱捧為新文哏相聲演員代表。自徐德亮退出德雲社之後,也很久沒聽到過他的作品了。

當然,郭德綱本人的作品,也有一批文學性強的,尤其是單口相聲跟評書,像《九頭案》《濟公傳》《醜娘娘》等等,更是有文學性和趣味性,當然這跟演員的表現有關係,更主要的是作品原型本身就很有意思。對口相聲主要還是以傳統的文哏作品為主,新創新的相聲段子就很少了。

如果讓我從德雲社再找出一個除郭德綱之外的,相聲說的有文學性的,那我只能推薦鄭好了。鄭好的相聲不溫不火、不鬧不燥,需要品,需要細品。相聲講究“理不歪、笑不來”,但按照鄭好的表演風格能句句都在理上,在笑的同時還得在心底裡佩服。鄭好說的《吃元宵》《抬槓鋪》《朱夫子》等節目也可以說是與眾不同了。聽別人的相聲,聽完就忘了,聽鄭好的相聲聽完還能回味回味。


彬彬胡亂談


相聲裡的說學逗唱。 滿滿的文學。 妙語連珠。 民間俗語信手拈來 對仗工整 意喻深刻

。郭德綱40則經典語錄: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

1、你能跟我比嗎,我一年惹多少禍。

2、好多人噴了香水我都能聞出人渣的味來。

3、你欺負我,我退一步;你又欺負我,我再退一步;你還欺負我,我弄死你。

4、說得不好觀眾罵街,說得好了同行罵街。

5、不明白任何情況就勸你一定要大度的人,這種人你要離他遠一點,因為雷劈他的時候會連累到你。

6、你無恥的樣子頗有我年輕時候的神韻。

7、裝三分痴呆防死,留七分正經謀生。

8、真放肆不在飲酒放蕩,假矜持偏要慷慨激昂。萬事留一線,江湖好相見。

9、我爭者人必爭,極力爭未必得。我讓者人必讓,極力讓未必失。

10、一個人三十歲之前不狂,沒有出息;三十歲之後還狂,肯定沒有出息。

11、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

12、高雅不是裝出來的,孫子才是裝出來的。

13、年輕人,你就是凌晨兩三點鐘的太陽。

14、都是水何必裝醇,都是色狼又何必裝羊。

15、四個說相聲的對著罵街,把那倆熬死你就是藝術家。

16、要出名,先出書。要出書,得先出事。

17、人生在世,無非是讓別人笑笑,偶爾,也笑笑別人。

18、人們做了好事總想讓鬼神知道,做了壞事總以為鬼神不知道,太讓鬼神為難了!

19、見過要飯的要早飯嗎?他要是起得來就不用要飯了…

20、早成者未必有成,晚達者未必不達。

21、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做瓦崗一爐香。

22、主流相聲界並不是因為失敗而煩惱,而是因為失敗了找不到藉口而煩惱。

23、我身無分文的時候,你在我身邊;我被人唾棄怒罵的時候,你在我身邊;我被千夫所指的時候,你在我身邊。 這麼多年了,我就想問你一句,是不是你方的我?

24、不要等人人都說你丑時才發現自己真的醜!

25、這小夥子長得,把臉擋上跟個演員似的……

26、生活就像宋祖德的嘴,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個倒黴的會是誰。

27、人心彎彎曲曲水,世路重重疊疊山。

28、奈何橋上奈何愁,奈何橋下浣溪流,奈何人人奈何淚,奈何奈何洗春秋。

29、把缺德擱推車上,忒缺德;給缺德抓把鹽,餱缺德。

30、半合半掩半紗窗,半倚半靠半外張。半拉金鉤掛住半邊青紗帳,半輪明月半陰半暗半照半邊牆。左手端起多半杯少半杯半杯葡萄酒,右手掐下青半朵紅半朵半朵蜜海棠。半張文書半張紙,半床錦被半張床。半股風吹樹葉半枯半黃半落階沿上,半夜裡半夢半醒簷前鐵馬響叮噹。躲在半邊半思想,嘆人生半口黃連半口糖。

31、好比說廚師炒菜,你可以發明新的菜,但最起碼你要知道什麼叫炒勺,哪個叫漏勺,你拿個痰桶炒菜說是革新,那誰敢吃啊?

32、遇好晴天、好山水、好書、好字畫、好花、好酒、好心情,須受用領略,方不虛度。人生苦短,一定要知恩、知足、知命、知道、知幸,心不貪榮身不辱。楊柳風、梧桐月、芭蕉雨、梅花雪、香椿芽、野菜根、茄子把、豆腐泥、俗與雅、素與葷,全能招呼,人生一樂也。


卓蘭小姐


德雲社的相聲是為了逗樂觀眾,用來娛樂的,沒有什麼文學性,也不需要上升到文學角度,否則相聲就沒人聽了。不過,郭德綱文化底蘊深厚,相聲段子裡的常識和歷史知識是值得學習的。

德雲社的相聲來源於底層民眾的生活,沒有文學性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形式,通過詩歌、散文、小說、寓言、劇本等等,表達一種審美意識的形態。


世界上著名的文學家有但丁、托爾斯泰、雨果、莎士比亞、歌德、魯迅、馬克吐溫等。

世界著名的文學作品有《戰爭與和平》、《巴黎聖母院》、《紅與黑》等。

想要探討文學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必須要有一定的學識,有文化才可以。文學就是人們常說的所謂的高雅,陽春白雪,並不適合相聲。有多少人能讀懂《巴黎聖母院》,又有多少人對莎士比亞感興趣呢?


相聲如果有了文學性,就沒辦法做到受眾面廣,很快就沒有市場了。

德雲社之所以能火到現在,是因為他們抓住了國民需求,迎合了廣大底層民眾的口味。他們所創作的相聲就是搞笑,源自老百姓的生活,還有一些最新的網絡用語,通俗易懂,與時俱進,幽默感十足,這就可以了。

不需要有教育意義,也不需要發人深省,只要開心就好。相聲的本能就是逗樂,背離了這個基本功能,那就不是相聲了。


所以,德雲社的相聲沒有什麼文學性。郭德綱的段子裡有一些是倫理哏,純屬編故事製造笑料。岳雲鵬的相聲當中的許仙與白娘子的故事,也沒有什麼文學性,僅僅是為了逗樂,並非要表達許仙與白娘子愛情的浪漫與美好。

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人知道莎士比亞?很少很少,一般人就理解不了他們的那種境界。但大部分都知道德雲社,喜歡他們的相聲,是他們的忠實粉絲。

德雲社的相聲離文學越來越遠

郭德綱酷愛讀書,有文化底蘊,相聲段子裡有一些歷史知識和生活常識是蠻有趣味性的,還有德雲社的一些老相聲演員,比如鄭好,他的相聲也有很多知識性。

但是,年輕相聲演員的相聲則完全沒有文學性。他們的段子更多是流行的網絡用語,貼近現代年輕人的生活。

德雲社現在新招的徒弟當中高學歷的人很多,但他們創作出來的相聲仍然不具備文學性,因為根本沒必要。如果閻鶴翔這樣的理工科生天天說邏輯思維類的東西,根本沒人願意聽。

德雲社就是一個民間演藝團體,只要想辦法逗觀眾笑就可以了,大眾基本上都是庸俗的,他們的段子也高雅不到哪裡。不管是什麼人,學歷再高,也得創作接地氣的段子才能生存下去。

德雲社的相聲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很大作用

德雲社的相聲很少有人能記得住,聽過以後笑一笑就忘了。

但是,由於張雲雷等人的出現,將很多的傳統曲藝加入到相聲專場當中,帶動年輕人都來關注傳統文化,從而起到了很好的傳承作用。

德雲社的相聲看著沒什麼文學性,但實際上對文化傳承的貢獻是非常大的,要遠遠高於那些著名的文學作品以及著名的文學家。


R娛記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比較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作為當今最火熱的相聲團體“德雲社”來說,同樣也跟文學有關係。可能其他徒弟們的臺詞稿那就只是臺詞而已,郭老闆這樣博學多識的人僅僅只需要一個框架足以。那麼問題來了!這樣說郭老闆是不是就跟文學不挨著了?其實不然,郭老闆平時就特別愛看書學習。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認識不比一般的教授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相聲界常說的:“藝人拼到最後一定拼的是文化!”作為郭老闆來講,信手拈來的東西壓根也就不需要文稿了。但他的相聲絕對是包涵了中國的文學和文化在裡面的,聽他的相聲也能增長學識。

郭老闆有這個層度是長年累月的學習鑄就的,徒弟們文化水平都有限學習可能也沒那麼用功,經常是用口水話去拿於老師砸掛。所以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誤的印象,這一點可以理解。但不能否認郭老闆和德雲社的相聲文學性!





搞笑無處不在


不要把相聲非得要拔高,還上升到文學藝術,它就是生活富餘了,理想信仰丟失了,閒的慌沒事找個樂罷了,近百年來一直是這樣。郭德綱的相聲裡含沙射影的講一些下三濫的內容,比如一個男的從外地回到家裡,剛敲開門,老婆從屋裡開門出來,不讓丈夫進門,並告許丈夫先在外邊轉轉,五個小時後再回家,原來妻子又找了一個男的在屋裡(大概意思丿你說這樣的內容能昇華到文學高度?特別是臺下觀眾有相當一群年青的女性。


一馬平川285356657


德雲社是民間團體,說相聲為的是掙錢,所以就得迎合市場。而市場以大眾口味為主,大眾口味都偏低俗一點,比如老少爺們茶餘飯後,就是扯閒篇,下三路,倫理哏是最能引起共鳴的,所以郭德綱早期能得到大批粉絲擁躉,大致是三條。

一條是人設,把自己塑造成被人欺負的受氣包,向上層,權威開火,翻身後快意恩仇,上演逆襲勵志劇情,這是大批屌絲和草根階層共同的幻想,所以先得了人。

二就是作品,把傳統相聲段子打亂,比如老段子一段可能只有六個包袱,就足夠了,這樣就有大量的段子來演出,而老郭卻一次演出,使用好幾段相聲的段子來湊一段相聲。一些老先生說郭德綱,基本都是因為這個原因,壞了行業潛規則,六七百段相聲被老郭裁剪後,也就剩下一二百段了。這樣老郭說一段就用了傳統好幾段,給的量就足,這也是當初沒有門派沒有師父的後果,應該說有好有壞。

三,老郭本身就出身衚衕草根,文化也不高,不過天賦好,尤其是對市場的敏感,他能清楚的知道觀眾的口味,也知道使用傳播手段,所以早期的作品就是很三俗,這是無可爭議的,然後靠電視臺,廣播,網絡同時傳播,自己在劇場也天天用大量時間搞營銷,還隔三差五德雲社鬧點話題,這裡永遠有熱度,就一直很火,這是娛樂圈炒作的不二法門。

綜合以上,他只要有熱度有流量有人掏錢捧場,就可以了,小劇場,商演都是如此,粉絲看德雲社已經不是單純去聽相聲,而是要參與進入,這樣就不要求作品的質量了,大家只要玩高興了,觀眾能接個下茬,抖個機靈,一場就過去了。

這樣的趨勢,造成德雲社沒必要在打磨作品了,而且好多演員也沒有創作能力,比如老郭經常說我們都沒詞。有的觀眾以為是他們功力好,其實本質是,不想打磨作品,對付一場就可以了,最近十年,你看到老郭還有像點樣的作品嗎。

對比青曲社苗阜王聲,高曉攀,金菲,天津馬軍盛偉,相聲新勢力等人,他們還沒有流量,還在兢兢業業搞作品,德雲社有點蘿蔔快了不洗泥,只有孟鶴堂,張鶴倫,燒餅等寥寥無幾的人在搞作品,文學性還談不上吧。


三尺青


聽了德雲社將近8年的相聲,主要聽班主的,對口,單口,評書,班主雖沒文憑,但有文化,雖不說滿腹經綸,但古書典籍讀了不少。文獻典故張口便來,稗官野史也能娓娓道出。沒有十幾二十年的閱讀量可做不到,人品性格暫且不論,聽他最近幾年的作品真的給人啟發,勸人向善。可能人上了年級,心態平和的緣故吧,希望他越來越好。


我的皮鞋噠噠響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德雲社有一些相聲處於文學的邊緣地帶,還有一些與文學基本不沾邊。畢竟,德雲社的相聲種類繁雜、良莠不齊,豈能一言概之?

分析這個問題,有必要先搞清相聲與文學的關係。

文學是運用虛構和想象,使用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很顯然大多數的單口相聲在整體上是符合文學特徵的;而一部分對口相聲在局部也符合文學特徵,但另一部分對口、群口相聲,基本上與文學毫無瓜葛。

由此可見,相聲不是主流的文學體裁,只能說部分相聲整體或局部具備文學特徵,處於文學的邊緣地帶。文學的主要載體還是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

顯然,一部相聲的價值重點體現在娛樂性,考量其文學性似乎過於苛責。如果非要探討,權且說出個一二三來。

德雲社相聲的文學性探討

一 德雲社中郭德綱的傳統單口相聲整體上具有一定的文學水準。

傳統單口相聲在保留了相聲特點的基礎上,繼承了民間笑話、故事、評書的藝術手法,以講故事為主線,因此相比於對口和群口,單口相聲更符合文學特徵。但講故事畢竟不像小說那樣結構嚴謹,文學性也就自然不能與之相提並論。

德雲社的傳統單口相聲大多數由郭德綱擔綱,主要作品有《濟公傳》、《劉公案》槍斃劉漢臣》、《蒸骨三驗》、《醜娘娘》、《善惡圖》、《辛十四娘》《皮鳳山招親》、 《大話劉羅鍋》、《解學士》《王半仙》等等約二十多部。

郭德綱雖然學歷不高,但由於其本人的文化底蘊和國學素養相當深厚,因此,他的單口相聲敘事脈絡清晰、語言生動,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豐滿、活靈活現,文學水準在單口相聲中屬於佼佼者。

二 德雲社少數對口相聲在局部具有一定的文學水準,大多數對口和群口相聲基本上與文學無緣。

郭德綱的對口相聲於插科打諢之間處處可以窺見“文學的影子”。郭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擅長於塑造人物形象,即便在對口相聲中,也經常會樹立一個人物形象作為被取笑、奚落的對象,藉以製造笑點。比如前期相聲中“猥瑣不堪”的李菁、“放蕩不羈”的“李菁妻子”,後期相聲中“抽菸喝酒燙頭”不務正業的于謙、“言行怪誕”的“于謙之父”等等,這些人物的形象雖然極盡誇張、荒誕不經,但堪稱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且在一部相聲之中具有連貫性。這些橋段,都反映出一定的文學水準。

除此之外,德雲社的其他相聲演員也一些局部包涵著較強文學性的對口相聲,就不一一列舉了。

不過,德雲社的大多數對口相聲和群口相聲只是插科打諢的零碎口語,基本上無文學性可言。不僅德雲社,整個相聲界都是如此,文學性對於對口相聲和群口相聲而言,本身就是奢侈品。當然,這並不能否定對口相聲的價值,還是那句話,相聲的價值主要體現為娛樂性,文學性在於其次。


一劍lxd


德雲社的是非曲直,我們拋開不談。因為如果總要執著於幾俗或是舊社會糟粕等等陰暗面去看,會無趣的多。畢竟,人都不止一面,瑕不掩瑜,德雲社的成功自有其存在的道理與現實意義。

首先,對文化的傳承有積極意義。單口和評書的定場詩、發掘整理的小曲兒小調兒、重新撿起的太平歌詞、散佚的傳說典故等等,我們通過德雲社的部分相聲作品會發現這些流動的文字詞句凝練,朗朗上口。使通過相聲愛上傳統文化成為可能。

其次,對傳統文化市場的振興有象徵意義。正是德雲社的出現一改傳統曲藝形式——相聲的衰敗之氣。不僅如此,京評梆曲、各類鼓書,甚至崑曲也在德雲舞臺出現過。可以說,德雲社培養了一定的傳統曲藝土壤,讓更多的人開始進入茶館、書社和劇團,使復興傳統曲藝甚至振興傳統文化成為可能。


松葉文學主理


在中國,一提相聲,就連及“德雲社”,其實“德雲社”僅僅是個相聲藝術的表演團體之一。

相聲藝術的出現,是特定歷史背景,因為表演的需求、觀眾的層次決定了他的文化定位,面向大眾的市井文化,這像當年這些觀眾餐桌上的“窩頭”,可以吃飽,但是比不得高高在上的宮廷的“酒肉山珍、佳宴珍饈”。

當年“窩窩頭”可是中國北方絕大多數人的主食,雖然不是美味,可是每餐必須,當年宮廷也用栗子面做“窩頭”,那是上層人的糕點,不是百姓主食 ,還是那句話:“別拿窩頭不當乾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