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鬼谷子悟經營,第四講《內楗》

原文:“內者,進說辭也。楗者,楗所謀也。欲說者務穩度,計事者務循順。”

鬼谷子說:“內者,進說辭也。楗者,楗所謀也。欲說者務穩度,計事者務循順。”所謂“內”,在這裡引申為“以言辭入結於君”;“楗”,引申為“向國君呈現計謀策略”。想要說服他人,務必要先悄悄地揣測他人的心理;向他人進獻策略時,務必因勢利導,順其自然。

事實上,向他人進獻計策,一定要抓住關鍵點,在這裡還得說明一下:“內楗”,在古代,“內”是個通假字,通“出納”的“納”,“楗”是指門上的門閂。古時候的門,沒有鎖,就用木頭做的閂來插門。相當於現在的鎖和門把手,也就是關鍵的地方。“內楗”就是進入到關鍵的地方。

那麼,什麼是關鍵呢?比如,在遊說他人時,就是要找到關鍵人物,然後對他進行說理。假如找錯人,跟一個非負責人說事,就是說得千花亂墜也沒有用。比如,在商務交往中,你想向對方公司推銷一種產品,假如找了個普通職員,你就是說幹了口水,他還是做不了主,最後跟你說:“這樣吧,我去跟我們經理商量一下再答覆你。”一句話就把你打發了。誰知道他會不會跟他的上級說呢,就是說了,假如傳達得不到位,或者是為了應付,隨便說一下,那也沒用。反正,沒找到關鍵人,等於白費功夫。

鬼谷子的學生張儀就是一個深諳此道的人。張儀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外交縱橫家、策略家,以遊說發家致富。張儀在得到重用前曾經有過一段窮困潦倒的日子。那時張儀還年輕,他飽讀詩書並且跟鬼谷子學完縱橫術之後就開始了在各國的遊說生涯,可是由於其出身卑微,又缺錢,所以往往連遊說的對象都很難見得到。後來,他帶著幾個人跑去楚國尋求發展,卻因無法得到楚王的重用而生活潦倒起來,連飯都吃不飽,一起去的人都堅持不住了,紛紛要離開他另尋生路,抱怨道:“你要是再找不到致富門路的話,我們就要餓死了,與其這樣,還不如現在離開去尋找活路!”張儀一聽就緊張,擔心他們走後,沒人侍候自己。他心想:是該有所作為了。於是想起老師教授的“內楗術”,說:“只要大家堅持三天,我保管能贏取千金回來。”

張儀決定先從楚懷王下手,於是想了個辦法去見楚王,見到楚王后說:“我到貴國也呆了很久了,大王卻還是不給我一官半職的,我想去秦國一趟。”楚王本來就不喜歡他,巴不得他早點走,這樣自己耳根就清靜了,於是楚王懶洋洋地說:“請先生自便啊,不送了!” 張儀謝恩,又說:“我很感謝大王的接待之恩。在楚國這麼久,也是很有感情了,到了秦國之後,如果我還回來的話,大王需要我帶什麼土特產回來給您呢?”楚王冷冷地說:“金銀珠寶、象牙犀角,本國有的是,不稀罕秦國的什麼。”張儀故作神秘地說:“也不需要秦國的美女嗎?”楚王一聽,猛然來了精神,抬起頭來說:“什麼?你是說秦國的美女?”張儀緩緩地回答說:“是啊,秦國的美女啊!大王您還不知道吧?秦國的美女那可是天下有名的,粉紅的臉蛋兒,雪白的肌膚,頭髮黑的跟黑夜一樣,走路婀娜多姿……”楚王沒等張儀說完,兩眼放光道:“敝國窮鄉僻壤,還真沒見過如此動人的美人,那你就給寡人帶些秦國的土特產回來吧。”張儀假裝為難說:“不過……”楚王馬上說:“好說,好說,這個好說!”楚王立刻派人給了張儀很多金子,讓他速去辦理此事。張儀拿了楚王的重金後,卻故意把此事宣揚出去。這事很快就到了南後和鄭袖的耳朵裡,這兩位后妃都知道楚王喜新厭舊的德行,連忙派人去找張儀,告訴他說:“聽聞張先生受大王之命去秦國選土特產,特送上盤纏許多供先生在路上花銷。”張儀受人之惠,卻兩頭為難了。於是他又想了個計謀,邀楚王為之送行。在歡送宴上,楚王和張儀交談甚歡,楚王舉杯說:“今天喝個痛快。”張儀喝的紅光滿面,楚王端酒端的手都軟了。於是,張儀趁機說:“大王端酒也端累了,看在土特產的份上,懇請大王開恩,讓您最信得過的人來賜我幾杯酒喝,以期給我鼓舞!”楚王於是拉了南後和鄭袖過來給張儀敬酒。張儀一見慌忙“咕咚”一聲就跪在了地上,大喊道:“請大王饒命!”楚王驚訝地問道:“此話怎講?”張儀說:“我走遍天下,也從來沒有遇見過兩位貴妃這麼傾國傾城的女子啊,以前我對大王說要去找土特產,可是秦國的美人跟這兩位貴妃比起來天壤之別啊!今日我算是開眼了,知道天下居然還有這麼標緻的美人。我欺騙了大王,罪該萬死啊!”楚王一聽哈哈大笑起來:“我就知到我的妃子是最美的,起來吧,恕你無罪了,天下根本就沒有女子能比得上我的貴妃啊,是不是?”就這樣,張儀憑藉一張巧嘴,不但得到了千金,還討好了楚王和他的寵妃。讓楚王的虛榮心得到滿足,也為南後和鄭袖說了好話。真是一舉多得。

那麼,張儀是怎麼成功的呢?因為張儀懂得“內楗術”,在關鍵時刻想起了鬼谷子教的方法,於是一用就見效。首先是抓住了楚懷王之“楗”,利用其好色的性格,拿美色來引誘他,這樣他就會乖乖地拿出銀兩來給張儀做盤纏。然後又抓住另一“楗”——后妃爭寵,故意讓懷王的寵妃知道這件事,利用其爭寵心理,來激起她們的擔憂之情。她們都知道一旦來了新人,自己的地位就不保,也就失去了一切。所以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就拿錢來買通張儀。最後,張儀把這件事擺平了,皆大歡喜,各得其所。

張儀正是抓住這楚懷王和兩個貴妃的“楗”,來達到自己獲取財富的目標。

所以在企業經營人員進行企業運營、營銷、管理等時的“楗”,就是人心。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企業經營人員,從事的是企業經營、業務銷售等等與人打交道的工作,與人接觸的關鍵是得人心。經營人員如何得人心,古今中外都重視。特別是現代社會自我意識不斷加強的時代,如何得人心,擺到了更為重要的地位。

經營人員除了自身學習及加強管理技能等幾個方面的調整外,更要注重如何獲取人的心意,最主要的是要真正關愛你的員工、客戶、合作伙伴,尊重他們的意見,與他們保持有效的溝通。其次,要以身作則,作為經營人員,自己要有責任心,然後才能推己及人,讓大家都願意主動承擔責任,盡心盡力為組織機構作貢獻。再次,要懂得承認和麵對錯誤。有過錯,要勇於承擔,把自已造成的過錯主動承擔下來,這就是對下屬最大的愛護和尊重,這也最能激發下屬的報答之情。借用孔子對他的弟子子貢所說的一句話:“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這樣就可以逐步的獲得人心。

鬼谷子內楗之道,就是我們做任何事,要象“開門要從門裡面找到門栓然後輕輕一撥就打開了”一樣,找到其內外關鍵點;與別人溝通希望別人按你的想法去做某事也是一樣的道理,知道他的內心的慾望和驅動力,就好比找到了他內心的門栓,然後只需輕輕一撥就可以讓他按你的想法行動了

內楗之道,是從別人的內心中去找到關鍵驅動因素,使用者的關鍵就是去找到這個關鍵,然後輕輕一撥,就可以了。就拿筆者舉例,在十幾年前筆者還是小Leader帶著幾個程序員的時候,遇到了一件特別棘手的項目,在每天新增幾TB甚至更大量的數據中進行數據分析,在那會還不流行大數據還不知道hadoop的年代,數據庫、磁盤、內存、IO等等筆者基本所有的方法都用了一遍,還要忍受著投資人和領導天天暗諷的話語,而驅動我們團隊繼續工作的動力就是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我們的大老闆對我們說“你們現在遇到的這個難題在其他公司很難有機會遇到,很難有每天這麼大數據量的業務場景能讓自己去摸索、學習”,大老闆抓住了我們身為工程師的心裡,我們團隊主動去熬通宵、找外援,最終肯定是在那個年代解決了這個看似搞不定的事情。現在想想,當時我的工作並沒有感覺到有人強迫在做,沒有牴觸之心,完全是因為領導找到了關鍵所在,輕輕一撥。

綜上所述,《鬼谷子》內楗之術的核心就是:

一是凡事要抓問題的關鍵,找到解決的辦法;

二是凡人要了解其要穴,點到適當的部位;

三是凡說要運用恰當的語言,機智正確地表達出來。

編者注:本文系“數據港”原創制作,歡迎轉載請保留出處與鏈接,不得刪減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