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雄七賢為啥沒有唐明皇?

用戶6439289933644


我國擁有著華夏五千多年的歷史,而在這段歷史的洪流中,共出現過四百多位皇帝的統治。而這些人當中,擁有著史上最賢明的十一位帝王,他們被稱四雄七賢,歷史因他們而自豪。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四雄,歷史上無數的帝王都以這四位為尊分別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

看完了史上被稱為四尊的帝王后,再來看看七位最賢德的帝王: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宣帝劉詢,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隋文帝楊堅,明成祖朱棣。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陽,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 玄宗 ,又因其諡號為 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故亦稱為唐明皇。

唐明皇李隆基統治前期,重視地方官的選拔,曾親自考核縣令,把不稱職的人斥退。任用有才幹,能負責,敢進諫的姚崇、宋璟做宰相,因此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經濟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但是李隆基統治後期,寵愛楊貴妃,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政事,還重用奸詐的李林甫、楊國忠,政治十分腐敗,以致釀成安史之亂。持續8年的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人民流離失所,使唐朝由盛轉衰,從此唐朝開始走向了下坡路。

總之唐明皇李隆基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歷史人物。李隆基統治後期的所作所為是他未能入選四雄七賢的主要原因。


烽火狼煙之陸海空


四雄七賢是一個比較常見的說法,指的是我國古代11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其中“四雄”一般指“始皇帝”秦始皇、“擊敗匈奴、獨尊儒術”漢武帝、“千古一帝”唐太宗、“驅逐韃虜、復我衣冠”明太祖;可以看出,這裡說的皇帝是武功,這四位皇帝要麼是開國君王,要麼是驅逐韃虜、開創一代盛世的雄主,唐明皇與他們比還是有差距的。

另外“七賢”指的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宣帝劉詢、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隋文帝楊堅、明成祖朱棣;從這裡可以看出,這七位皇帝都是從到位的賢明之君,大興文治;唐明皇相對他們,雖然前期英明賢德,但是晚年卻功虧一簣,沉迷享樂、親近小人,最終被安史之亂葬送了盛唐的大好盛世,又怎麼能被列入七賢呢。


茯苓君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於712年從唐睿宗李旦手裡接過皇位,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唐玄宗最大的敗筆就是開啟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而這一切都是唐玄宗個人懶政造成的。功過世人自有公道,短暫的輝煌也難以抹去唐玄宗斷送盛唐江山的罪名。


歷史趣聞老王


唐明皇開元時期是一位運氣很好的皇帝,偏文藝範兒的皇帝 他這一時期遇上的宰相都是盡職盡責的賢相,他的“御”相術就是極度放心的把政事委派給宰相,而自己則縱情音律書畫 李煜趙佶之類 何談四雄七賢


等待翱翔的魚


沒聽說四雄7賢,誰編的啊,只聽過竹林7賢,戰國四名將四公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