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鄉縣張九臺碼頭原名“倉九臺”之說

安鄉縣張九臺碼頭原名“倉九臺”之說

安鄉縣張九臺碼頭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水鄉集鎮。這個小碼頭,從前並不叫張九臺,而名“倉九臺”,因為這裡曾有一個皇糧倉。

據傳說,清朝末年,洞庭湖地區連續幾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戶有餘糧。為藏糧於民,萬歲爺下旨建倉積糧,以備饑荒。地方官選擇了這個地勢較高的地方,修建糧倉一棟。由於是奉旨建倉,保管的是皇糧御谷,建造質量不能與一般庫房等同。所以從澧縣、臨澧等地用大木船運來青磚、青瓦、石灰、木材等建築材料,並高築臺基,按皇帝乃“九五之尊”、數以九為大之意,修了九間磚瓦結構的皇糧倉庫,一間一倉,一倉一門。要調用此庫糧食,需見萬歲聖旨方可開倉。在這方圓數里,這樣有氣派的建築僅此一處,當地人將它叫做“九間倉臺”。這個名字叫起來不順口,叫了一段時間,便變成了“倉九臺”。

為便於運輸,這一皇糧倉庫修建在長年能通船的河邊。有一年澧水肆虐,加上一場地震,糧倉在劫難逃,倒塌到河水中。自此,倉庫不復存在。解放前後幾年,每到枯水季節,在河底還能清楚地看到殘留下來的碎磚爛瓦,後逐年淤積,這裡便成了河洲。

由於這地方地勢高,水路交通方便,土地肥沃,適宜居住,先民們到此開荒耕種的、捕魚摸蝦的、經商開店的相聚於此,逐漸形成了一個常住百餘人的小碼頭。久而久之,一些人成為小有名氣的土財主,尤以張姓人居多。張姓人說話底氣足,張字又與倉字近音,因而“倉九臺”改姓張了,叫張九臺至今。

後來為拓寬洪道,裁彎取直,老碼頭被丟在了河中,現在成了鄉園林場河洲果園。在老碼頭北面約500米以下河口處,新建成了現在的張九臺碼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