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商品、物資儲備與財富積累

我曾聽說,有一個生產口罩的公司,去年生產了大量的口罩,無人購買,造成了嚴重的庫存積壓。公司經營不下去了,打發了部分員工,準備關門。沒想到今年武漢發生疫情,又需要大量口罩。結果這個公司積壓的口罩全部出去了,還不夠使用。公司招回了原先打發的員工,全力組織生產。

庫存商品、物資儲備與財富積累

看來,“庫存積壓商品”也不是完全沒用的東西,遇到特殊情況,就會變成救命的稻草,“救災”的“物資儲備"。“庫存積壓商品"與“物資儲備"在某種情況下是相通的。

象口罩這樣的庫存積壓商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在平常情況,它往往是壓跨企業的最後一塊石頭。怎樣盤活庫存積壓商品,是許許多多人共同關心的問題。

一、應當如何看待庫存積壓商品?

從理論上講,“庫存商品"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它反映了“生產一消費=剩餘產品”的本質問題,說明社會沒有把生產出的產品完全消耗掉,還有剩餘產品(庫存商品)。這種剩餘,既可以上交國家充當國稅,還可以積累起來作擴大再生產而投資,也可以儲備起來以應急,作機動物資使用。

那麼說,庫存商品算不算財富?

從口罩的傳奇經歷看,大部分的庫存積壓商品大都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是還沒有來得及出售和消費的商品,當然屬於財富了。產品的財富價值=社會需要+產品的使用價值。銷售是社會對產品當前需要的體現,庫存是社會對產品未來需要的體現。從理論上講企業收入=銷售+庫存((即當前需要+未來需要)+使用價值)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需要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有些時候,市場與客戶對某些產品可能很長時間都沒有需求,導致某些庫存商品長期沒有用武之地,白白超過保值期而被消耗掉,造成很大的資源損失。因此一般企業往往不敢把庫存商品當作財富來計算。

而疫情的大面積暴發對口罩的大量需求又表明,昨天的無需求不等於今天的無需求。也許昨天庫存商品堆積如山,造成嚴重的財務負擔,今天就會變成緊俏產品,供不應求。

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這就需要用到兩個概念:一是“統籌規劃",另一個是“物資儲備"。

二、“庫存積壓商品”與“物資儲備目錄"


有朋友說,現在新冠肺炎大面積感染,需要大量口罩,一旦疫情過後,口罩是不是就沒用了呢?

筆者認為,口罩是最基本的呼吸道防護器具,不僅可以用於新冠肺炎,而且可以廣泛用於人的呼吸道健康防護,並且用量極大,自然可以多儲備一些,以備不時之需。這就是剛需。

不僅是口罩,就是煤炭,糧食,油料,飲水(特殊情況下)也可以多儲備一些,它們都與口罩起相同的作用。都屬於剛需物資。

從確保國家安全,人民幸福,社會穩定的政治利益出發,國家應統籌規劃,將一批涉及到國計民生的戰略原材料,以及關鍵設備,技術產品,防護設施作為政治戰略儲備物資,編制“物資儲備目錄",進行管理。

一旦物資儲備制度建立,那麼相應的一些企業庫存積壓物資就會被消化,

物資儲備目錄"將在“消化庫存"與“物資儲備"之間搭起一座橋樑,它將有計劃地將某些企業的生產經營朝著“物資儲備目錄"引導的方向發展,消化一批庫存,增加物資儲備總量,更有力量地應對不測。

戰略性原材料是物資儲備目錄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因為“原材料儲備+訂貨加工”這種模式更能應對情況不同的緊急狀態。

三、用“物資儲備”來彌補“市場配置資源”的不足

歐美各國對口罩等醫用物資的迫切需求,說明一個問題:市場也有配置資源不到的時候。當災難來臨時,即使市場再發出強勁的求救信號,而企業也不能在一夜之間生產出那麼巨量的援救物資,許多人慘遭傷害,也可能失去生命,結果悲劇發生了。

按照價值規律,即價格高時,生產者便積極投資,擴大產能,組織生產供應;價格低時,生產者便削減生產規模,減少產量這種模式配置,口罩生產在許多國家早已停產(產業升級需要),而疫情一來,社會即使產生強烈需求,並且口罩價格漲上天,生產者也根本來不及上生產線,很快就被瘟疫擊倒,導致疫情氾濫。這次突如其來的瘟疫,使得市場信號失靈,並造成災難。

能彌補這種缺陷的就是按“物資儲備目錄”儲備各類物資,以備應急。

農產品生產,包括生豬生產經常發生“市場配置資源"不足的情況。

在生豬行業,當生豬存欄數升高,產能增加時,生豬價格走低,養殖戶損失慘重。而當養殖戶因生豬價格走低而減少存欄數時,生豬價格又開始走高。因為受生產週期影響,養殖戶還是不能獲得豬價上漲帶來的收益。

農產品除了受生產週期以及市場影響外,還受氣候因素影響。當農民因天氣原因減產時,雖然農產品價格提高,因產量低而損失慘重,當年成好糧食豐收時,又因市場因素影響,供大於求,而導致價格走低,穀賤傷農。

假如把“物資儲備”機制植入生產經營體系中,情況就會發生變化。例如,生豬生產,當市場供大於求時,養殖戶將一部分生豬投放市場,確保供應及時,另一部分交由“物資儲備庫”儲備起來。生豬收購價格不會降低,而當特殊原因造成養殖戶減產,或社會增加需求時,“物資儲備庫"則可開啟庫存投放市場,增加供應,同樣不會提高價格。

“物資儲備"將起到“穩壓器"的作用,調節供應。這樣一來,生產經營者便不會顧及市場價格高低變化,變“看價經營”為“按量掙錢",減少經營中的投機性。

有人會說,這樣會破壞市場交換的流動性。市場交換為了什麼?還不是互通有無,調劑餘缺,優勢互補?原先,市場信息不對等,需要商人們活躍起來,溝通信息,及時響應。商人們掙的就是信息不透明的錢,依靠流動性才能使市場活躍。現在互聯網發達了,市場供需雙方都能上網,都能看到對方發佈的信息。如果用電子商務+智能匹配+個性化定製,來匹配“需求一供應"信息,完全可以在分分鐘之間完成,達到“需求引導,及時響應、個性化定製"的目的。在科技面前,傳統的依靠流動性去匹配市場交易信息,已經落伍了。

四、庫存商品、物資儲備與財富積累

“庫存商品、物資儲備、與財富積累"涉及到一個共同問題“積累”

。“庫存商品是企業商品的無效積累",“物資儲備"是國家戰略物資的有效積累,“財富積累"是貨幣的積累。

怎樣來認識庫存商品、物資儲備與財富積累之間的關係問題呢?這裡涉及到一個財富價值觀問題。

受西方經濟學影響,當今社會人們普遍認為,掙錢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最主要的目的。財富積累是人們主要的追求,重點是追求貨幣的積累。從而西方應對疫情的表現看,如果沒有充足的物資儲備作基礎,再多的貨幣儲備也沒用。特別是糧食儲備。

在全社會追求貨幣財富積累的前提下,國家要不要物資儲備就成為爭論的話題。其實剛需物資的作用大家都明白,列出物資儲備目錄也不是難事。關鍵是要不要儲備,有沒有價值,儲備多少,會不會影響“經濟發展”,這才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問題之一。大部分人傾向於儲備貨幣,而不贊成儲備物資。儲備物資成為了負擔。如果沒有這次大面積瘟疫,誰能認識到物資儲備的重要性?

很顯然,當物資儲備削弱的時候,積累的價值被忽略了。

在人們的經濟活動中,“生產=消費+積累”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這也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根本要求。但等有人把“實物積累”的價值與作用否定了以後,實際上就只剩下“生產=消費”的存在。這實際上相等於鼓勵全社會都做“月光族",“日光族”。事實證明,沒有了積累,是很危險的。但企業家主觀上是追求貨幣積累的,而不是實物積累。怎麼辦?理論上要求生產的產品全部賣出去,換回貨幣。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庫存積壓產生了。因為整個社會追求的價值觀不同,不能換回貨幣的庫存商品就變成了企業的負擔,成為壓跨企業的最後一塊石頭。

本來,從整個社會來說,“生產=消費+積累”,而從資本家看來,則變成“生產一銷售=庫存”。而眾所周知的原因,消費一直呈相對萎縮的趨勢,結果“生產=庫存商品”了。做實業不掙錢了,人們開始脫實就虛,直接玩上“貨幣金融”了。

這次西方嚴重缺乏口罩,直接表明:第一造口罩不掙錢,口罩生產線停了,脫實就虛造惡果;第二不重物資儲備,有錢也買不到口罩。

無論是消化庫存,還是增加剛需物資儲備,都是當今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其實並不難。只要你能將這些涉及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象黃金一樣對待,就有救了。誰嫌黃金多了提不起來?無法保管?顯然沒人這樣認為。我們說的“糧食財富化,物資儲備財富化",意義就在這裡。

只要我們認認真真地轉變觀念,把“積累管理”問題重視起來,就一切有救。


閱讀延伸:

怎樣化企業的“無效庫存",為國家的“有效儲備",並帶動社會的經濟增長與財富積累,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以加強“積累”管理為中心,轉變思想觀念,變“生產=交換(消費)”模式為“生產=交換(消費)+積累”模式,統籌解決企業庫存,國家物資儲備與社會財富積累關聯管理問題。

(一)以物資儲備目錄管理為導向,有計劃地為國家與社會儲備戰略物資,帶動民生產業發展。並幫助某些企業消化一部分庫存商品,盤活存量。

(二)以物資儲備為基礎,有序推進物資儲備財富化。即“物資儲備+質押融資",使物資儲備與貨幣積累同步增長。使公民的財富積累建立在堅實的物資儲備基礎上。

(三)三管齊下消化企業庫存商品

第一、引導企業生產“儲備目錄”規定項目物資,直接參加物資儲備,消化庫存。

第二、搭建庫存商品交易市場。發揮市場交換的“互通有無”功能,幫助企業拿自已的庫存商品交換自已需要的物品,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盤活庫存存量資源。

第三、充分運用“訂單經濟"模式,與用戶提前訂貨,準確獲得用戶需求信息,有目的的組織經營與生產,及時交貨,減少庫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