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商品、物资储备与财富积累

我曾听说,有一个生产口罩的公司,去年生产了大量的口罩,无人购买,造成了严重的库存积压。公司经营不下去了,打发了部分员工,准备关门。没想到今年武汉发生疫情,又需要大量口罩。结果这个公司积压的口罩全部出去了,还不够使用。公司招回了原先打发的员工,全力组织生产。

库存商品、物资储备与财富积累

看来,“库存积压商品”也不是完全没用的东西,遇到特殊情况,就会变成救命的稻草,“救灾”的“物资储备"。“库存积压商品"与“物资储备"在某种情况下是相通的。

象口罩这样的库存积压商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在平常情况,它往往是压跨企业的最后一块石头。怎样盘活库存积压商品,是许许多多人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应当如何看待库存积压商品?

从理论上讲,“库存商品"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它反映了“生产一消费=剩余产品”的本质问题,说明社会没有把生产出的产品完全消耗掉,还有剩余产品(库存商品)。这种剩余,既可以上交国家充当国税,还可以积累起来作扩大再生产而投资,也可以储备起来以应急,作机动物资使用。

那么说,库存商品算不算财富?

从口罩的传奇经历看,大部分的库存积压商品大都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是还没有来得及出售和消费的商品,当然属于财富了。产品的财富价值=社会需要+产品的使用价值。销售是社会对产品当前需要的体现,库存是社会对产品未来需要的体现。从理论上讲企业收入=销售+库存((即当前需要+未来需要)+使用价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些时候,市场与客户对某些产品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需求,导致某些库存商品长期没有用武之地,白白超过保值期而被消耗掉,造成很大的资源损失。因此一般企业往往不敢把库存商品当作财富来计算。

而疫情的大面积暴发对口罩的大量需求又表明,昨天的无需求不等于今天的无需求。也许昨天库存商品堆积如山,造成严重的财务负担,今天就会变成紧俏产品,供不应求。

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用到两个概念:一是“统筹规划",另一个是“物资储备"。

二、“库存积压商品”与“物资储备目录"


有朋友说,现在新冠肺炎大面积感染,需要大量口罩,一旦疫情过后,口罩是不是就没用了呢?

笔者认为,口罩是最基本的呼吸道防护器具,不仅可以用于新冠肺炎,而且可以广泛用于人的呼吸道健康防护,并且用量极大,自然可以多储备一些,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是刚需。

不仅是口罩,就是煤炭,粮食,油料,饮水(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多储备一些,它们都与口罩起相同的作用。都属于刚需物资。

从确保国家安全,人民幸福,社会稳定的政治利益出发,国家应统筹规划,将一批涉及到国计民生的战略原材料,以及关键设备,技术产品,防护设施作为政治战略储备物资,编制“物资储备目录",进行管理。

一旦物资储备制度建立,那么相应的一些企业库存积压物资就会被消化,

物资储备目录"将在“消化库存"与“物资储备"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它将有计划地将某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朝着“物资储备目录"引导的方向发展,消化一批库存,增加物资储备总量,更有力量地应对不测。

战略性原材料是物资储备目录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原材料储备+订货加工”这种模式更能应对情况不同的紧急状态。

三、用“物资储备”来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

欧美各国对口罩等医用物资的迫切需求,说明一个问题:市场也有配置资源不到的时候。当灾难来临时,即使市场再发出强劲的求救信号,而企业也不能在一夜之间生产出那么巨量的援救物资,许多人惨遭伤害,也可能失去生命,结果悲剧发生了。

按照价值规律,即价格高时,生产者便积极投资,扩大产能,组织生产供应;价格低时,生产者便削减生产规模,减少产量这种模式配置,口罩生产在许多国家早已停产(产业升级需要),而疫情一来,社会即使产生强烈需求,并且口罩价格涨上天,生产者也根本来不及上生产线,很快就被瘟疫击倒,导致疫情泛滥。这次突如其来的瘟疫,使得市场信号失灵,并造成灾难。

能弥补这种缺陷的就是按“物资储备目录”储备各类物资,以备应急。

农产品生产,包括生猪生产经常发生“市场配置资源"不足的情况。

在生猪行业,当生猪存栏数升高,产能增加时,生猪价格走低,养殖户损失惨重。而当养殖户因生猪价格走低而减少存栏数时,生猪价格又开始走高。因为受生产周期影响,养殖户还是不能获得猪价上涨带来的收益。

农产品除了受生产周期以及市场影响外,还受气候因素影响。当农民因天气原因减产时,虽然农产品价格提高,因产量低而损失惨重,当年成好粮食丰收时,又因市场因素影响,供大于求,而导致价格走低,谷贱伤农。

假如把“物资储备”机制植入生产经营体系中,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例如,生猪生产,当市场供大于求时,养殖户将一部分生猪投放市场,确保供应及时,另一部分交由“物资储备库”储备起来。生猪收购价格不会降低,而当特殊原因造成养殖户减产,或社会增加需求时,“物资储备库"则可开启库存投放市场,增加供应,同样不会提高价格。

“物资储备"将起到“稳压器"的作用,调节供应。这样一来,生产经营者便不会顾及市场价格高低变化,变“看价经营”为“按量挣钱",减少经营中的投机性。

有人会说,这样会破坏市场交换的流动性。市场交换为了什么?还不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优势互补?原先,市场信息不对等,需要商人们活跃起来,沟通信息,及时响应。商人们挣的就是信息不透明的钱,依靠流动性才能使市场活跃。现在互联网发达了,市场供需双方都能上网,都能看到对方发布的信息。如果用电子商务+智能匹配+个性化定制,来匹配“需求一供应"信息,完全可以在分分钟之间完成,达到“需求引导,及时响应、个性化定制"的目的。在科技面前,传统的依靠流动性去匹配市场交易信息,已经落伍了。

四、库存商品、物资储备与财富积累

“库存商品、物资储备、与财富积累"涉及到一个共同问题“积累”

。“库存商品是企业商品的无效积累",“物资储备"是国家战略物资的有效积累,“财富积累"是货币的积累。

怎样来认识库存商品、物资储备与财富积累之间的关系问题呢?这里涉及到一个财富价值观问题。

受西方经济学影响,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认为,挣钱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最主要的目的。财富积累是人们主要的追求,重点是追求货币的积累。从而西方应对疫情的表现看,如果没有充足的物资储备作基础,再多的货币储备也沒用。特别是粮食储备。

在全社会追求货币财富积累的前提下,国家要不要物资储备就成为争论的话题。其实刚需物资的作用大家都明白,列出物资储备目录也不是难事。关键是要不要储备,有没有价值,储备多少,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这才是人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大部分人倾向于储备货币,而不赞成储备物资。储备物资成为了负担。如果没有这次大面积瘟疫,谁能认识到物资储备的重要性?

很显然,当物资储备削弱的时候,积累的价值被忽略了。

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生产=消费+积累”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根本要求。但等有人把“实物积累”的价值与作用否定了以后,实际上就只剩下“生产=消费”的存在。这实际上相等于鼓励全社会都做“月光族",“日光族”。事实证明,沒有了积累,是很危险的。但企业家主观上是追求货币积累的,而不是实物积累。怎么办?理论上要求生产的产品全部卖出去,换回货币。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库存积压产生了。因为整个社会追求的价值观不同,不能换回货币的库存商品就变成了企业的负担,成为压跨企业的最后一块石头。

本来,从整个社会来说,“生产=消费+积累”,而从资本家看来,则变成“生产一销售=库存”。而众所周知的原因,消费一直呈相对萎缩的趋势,结果“生产=库存商品”了。做实业不挣钱了,人们开始脱实就虚,直接玩上“货币金融”了。

这次西方严重缺乏口罩,直接表明:第一造口罩不挣钱,口罩生产线停了,脱实就虚造恶果;第二不重物资储备,有钱也买不到口罩。

无论是消化库存,还是增加刚需物资储备,都是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你能将这些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象黄金一样对待,就有救了。谁嫌黄金多了提不起来?无法保管?显然沒人这样认为。我们说的“粮食财富化,物资储备财富化",意义就在这里。

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转变观念,把“积累管理”问题重视起来,就一切有救。


阅读延伸:

怎样化企业的“无效库存",为国家的“有效储备",并带动社会的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以加强“积累”管理为中心,转变思想观念,变“生产=交换(消费)”模式为“生产=交换(消费)+积累”模式,统筹解决企业库存,国家物资储备与社会财富积累关联管理问题。

(一)以物资储备目录管理为导向,有计划地为国家与社会储备战略物资,带动民生产业发展。并帮助某些企业消化一部分库存商品,盘活存量。

(二)以物资储备为基础,有序推进物资储备财富化。即“物资储备+质押融资",使物资储备与货币积累同步增长。使公民的财富积累建立在坚实的物资储备基础上。

(三)三管齐下消化企业库存商品

第一、引导企业生产“储备目录”规定项目物资,直接参加物资储备,消化库存。

第二、搭建库存商品交易市场。发挥市场交换的“互通有无”功能,帮助企业拿自已的库存商品交换自已需要的物品,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盘活库存存量资源。

第三、充分运用“订单经济"模式,与用户提前订货,准确获得用户需求信息,有目的的组织经营与生产,及时交货,减少库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