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後,種地的除了大戶和合作社外,還有分散的小戶嗎?

肥料圈


十年之後,種地的除了大戶和合作社外,還有分散的小戶嗎?

雖然現在各個地方都在實行土地改革,不管是打造家庭農場也好還是實行合作社也好,到什麼時候都還是會有小戶存在的,只是這時候的小戶種植和以前的小戶種植是有很大區別的。

我們這是屬於農場,和農村有很大的不同,農村土地改革早早的開始了,農村的一些土地上面的惠民政策很是讓人羨慕,可是我們農場這些政策都是沒有的。不過最近幾年我們農場也在積極的走改革之路。

就在2018年年底,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在我們這正式掛牌成立,著意味著我們農場從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轉入集團化企業化經營管理體制。以前的小戶種植都是各種個的,現在企業化之後就相當於企業是個大農場,而小戶都屬於大農場下的小農場。這意味著小戶種植模式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管是種植大戶還是小戶都依靠集團的現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把我們的農場構建成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簡單的說就是告別了小戶各種個的情況,而形成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

以前農民每到種植季節就會為種植什麼品種和種植之後的產量怎麼樣價格怎麼樣等等擔心,現在集團統一發放種植品種提供種植技術,統一經營統一銷售。農民在也不用為種植的糧食賣不出去賣不上價而擔心發愁了。

所以說,不管是十年也還二十年也罷,小戶是始終會存在的,只不過大家再也不是單打獨鬥了,都自覺的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


鄉村劉肉段


十年之後,種地的除了大戶和合作社之外,還有分散的小戶嗎?肯定有。

在農村,隨著老齡化的到來,很多農民將退出種地是大勢所趨。因為現在農村種地的農民大都在五六十歲往上的老人,十年後這些老人基本上就幹不動活了,自然就不種地了。再者,一斤糧食不如一瓶礦泉水價格,種地不掙錢,也挫傷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不願種地而選擇在家附近打零工的人越來越多。



用不了十年,農村集中連片的土地,適應機械化作業的將包給大戶經營,零散土地可能由農民繼續經營。


我老家春節後,四個村民組合計一干多畝水田包給外地人種,每畝460元。糧種補貼等歸地主所有。農民轉包土地積極性非常高。

未來十年,農村土地流轉、及由大戶經營是大勢所趨。糧食不值錢,遇上災年還賠錢,也使農民放棄種地的主要原因。


但是,農村分散的小戶種地的農民將永遠存在。謝謝你對沙塵暴三農問答的關注和支持,歡迎你的評論和留言!


沙塵暴5478


這樣的合作社,這樣的大戶,是做不完農村的土地,搞不好中國農業的。我家的土地,我不種,但是,這種帶私營性質的老闆合作社,以農業賺大錢的大戶,給我承包費我也不會把土地轉讓給他們。我一分錢不要送給親戚家種了三十年了。如果走人民公社共同富裕路,我一點難題一分錢不要歸總集體,並且我還可以放棄私企不掙錢,回去當生產隊長,村長,學王宏斌,把我們這單幹四十餘年,爛了四十餘年的生產隊建設成南街村一樣的真正的共產主義新農村!


為農不平


不用說十年後,目前根據現狀我感覺用不了十年,你可以發現就現在很少有年輕人還留在農村老老實實的種地,在地裡勞作的分散小農戶多數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


土地流轉,新政策出臺,大力扶持新型的農業主體,這些主體將取代分散小農戶成為未來種地的擔當。未來農村種地的人是這三種。分散小農戶將會被逐漸淘汰。

第一種,種地的大戶和農

場。現在土地的改革,流轉的土地越來越集中在一些人手中,這些人屬於新型的農民,有知識,有文化而且對新鮮事物容易接受,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種田,規模化的種植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從而獲得收益。



第二種,農民合作社,第一種是單純的農村種植大戶,而這一種則是一種合作的方式將分散的小農戶集中起來,也是大面積規模化的種植,同樣能夠降低成本,提高產量,農民合作社一直是國家推崇的一種方式,農民合作社不光種地還可以集中搞副業。 最後一種,是最高級的形式,農業企業,農業企業有資金實力,有技術支持,而且管理者高瞻遠矚,能夠對政策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控,根據市場的需求調整種植品種,從而更容易獲利,農業企業有一整套的經營和銷售模式,已做到種植,深加工,銷售一條龍,增加了在農業經營中的競爭力。現在國家的政策都傾向三農,就是讓我國最基礎的經濟有一個比較大的提升,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國力更強。



這是我個人的想法,如有不足之處,請見諒!

我是小溫豫生活,記得關注我哦!


小溫豫生活


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未來的農業發展,必然會走向集約租賃,合作化,家庭農場現代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將會產生農業和旅遊業連接、旅遊、觀光、民宿等的發展趨勢走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44, "thumb_url": "2433c0000c042e7fbdb18\

上下左右681218


十年後農村土地雖然都有大戶農場承包,但是還有一些分散的零星地塊仍然有自己去管理,作為農民都有一種戀地心情,如果自己願意種,可以種個半畝八分,不圖收入多少,就圖個歡樂,鍛鍊鍛鍊身體,種點自己喜歡的作物,起碼夠自己一年的口糧,青菜不用去買,等到了70歲左右的時候

種點地還是完全能夠打理的。

像我就有一塊零星農田,離村子不遠,水澆條件雖然比較好,但是比較偏僻,機械農機進不去,只能種點小青菜,或者再種點玉米小麥夠自己一年的口糧,雖然產生不了多大效益,但是從我的心底來講,在農村幹了多半輩,對土地比較有戀情,我準備以後就拿這塊當自留地,種點花草種點青菜再種點糧食作物,把它打造成一個世外桃源。


農人心田


10年以後應該是2029年了,那個時候現在農村種地的主力軍的年齡都應該到了7080多歲的老人了。我的觀點是基本是98%的土地都是大戶和合作社在種植。還是會有一些7080後的分散小戶的。

為什麼種地會走向農場或者合作社的形式?

首先10年以後種地的主體發生了變化。就拿現在我們這裡的平原地帶的種地情況來說吧!單純的在農村種植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的農民朋友們很少,現在種地一年真的掙不了養家餬口的錢,每畝地的糧食產量基本上也是固定的,好的年景可能多收個三五斗,多收益200多塊錢。所以說只要5060後的我們父輩的那一代由於年齡太大了而不能夠再耕種土地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國家土地流轉最好的時候!

其次就是大規模種植土地能夠實現把種植成本降到最低。現在我們的土地比較分散和零星,很難實現機械化種植和收割。極大的增加了人工勞動的成本。本身種地的收益就不是太高,這樣一年到頭真是掙不了多少錢。何況種植大田作物只有以量大才能夠取得效益!

我是豫東小東這只是我個人觀點!希望國家能夠有什麼好的建議可以留言說說!🙏🙏🙏


豫東小農


十年之後,種地的除了大戶和合作社外,還有分散的小戶嗎?個人認為,這個大戶應該會以後的主流,分散的小戶也應該有少部分呢?

為什麼說分散的小戶也,有少部分呢?個人認為,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不斷提高,部分農村老人,會成為新的小戶接盤俠。不為別的,只想讓自己的後輩吃上點自己種植的綠色蔬菜、水果、糧食,養的雞、鴨、魚、豬等等。雖然不賺錢,但是吃的放心,吃的安心,再說國家也沒有哪條明文規定要將小戶一棒子全打死。


小戶種地不掙錢,己經是常態,今後農村取而代之的將是規模化、機械化、節約化的運作模式,農民依靠流轉出去的土地,收取一定的佣金。所以說,只有那些想自己家吃的放心、安心的農民,可能還會種點供自己家吃的綠色食品,多餘的土地,也將會隨大勢流轉出去。

總之,隨著社會發展,落後的種植方法及生產方式,就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就好比我們以前小時候常見的打穀機,最開始用手打,後來用腳踩,再後來又有電動機、柴油機取而代,現在基本上都是收割機了。這個應該三十幾到四十來歲以上的農村人,以前常見。這就是生產力的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村的土地,應該今後也同樣走上這條路。


壞男人說小龍蝦


要說十年後的土地會由大戶或合作社種植。我來分析一下十年後的農民是什麼樣,才能談到什麼人種地按照現狀,農民工現在還有很多30至50歲的無技能無高的文化人員都在城裡做低等工作,一般都為建築行業,試想中國的現狀,中國的房孑真的不夠住嗎?十年後就會有大批的農民失業,他們失業後無生活門路,也就會從回到農村,回到農村後而他又為過多的資本投資,也只能散戶經營。十年後的糧食也不會象現在這樣,因為國家不重視土地,土地大面積被房子,綠化,公路所佔據,還有拋荒嚴重,糧食會緊缺,種地就能維持生活。而有少量的在域裡己有發展的,就會退出土地轉讓給小戶經營,而大戶會很難種到土地,因為同樣的地租,小戶可以掙到錢而大戶就不會。沒有種地的親身經歷你是不知道投資農業的艱辛,乾旱,洪澇,病害,草荒,人工,市場,那一樣都會叫你傾家蕩產。不是土地成片,機械配套就能淨錢的。我說十年後應以中小型農戶為主。


邢榮譚


農民為什麼要種地?因為要養家餬口。但如果種地不能養家餬口了呢?還種地嗎?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土地流轉的速度的確是在加快。未來很可能是土地相對集中,由大戶等新型農業來經營,農戶就是坐等分紅,可能這個時候沒有地可以種了,因為個體小戶種地,一定沒有任何出路,什麼都競爭不過……甚至連自給自足都做不到。

也就是說未來,農民能不能種地得看到時候的趨勢。那假如農民不種地做什麼?二三產業。有勞動力的,大部分要去二三產業去找機會,沒有勞動力的,就待著吧。二三產業也不愛要,種地也沒啥種的,就是想辦法依靠政策、經濟的發展,讓自己在這十年內多積攢點,等到十年後,老有所依就好了!

由用戶 農業引擎 提供的知識:0607未來10年農民還是有很多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只是工作方式和工作的勞動強度會有很大變化。

土地雖然被從農民手上集中起來進行規模化種植了,但是這些地還是需要由人來管理的。即使發展很快,在十年內我們也不會趕上發達國家那種全部機械化、智能化的耕作方式。

畢竟我們國內的農業工作比人家差了不止三五十年,而且是系統性的差距,還不僅僅是一倆項技術的問題,所以大可不必擔心農民會完全從土地上離開。

再強大的機器系統也是需要更加了解機器的人來操縱的,更何況我們的機器設備還距離智能化精準化差距還那麼大。

不過也會有另外一種情況需要討論,就是隨著技術設備的更新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消費理念及需求都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也反過來要求生產者能夠適應市場的變化,這就是政府提倡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緣由。

農業要符合市場的需求,就要把初級的原料產品進行簡單加工或者利用技術設備做精深加工,一方面滿足市場的不同需求,又增加了農民收入。

當然,這些老百姓的就業問題也就相應的解決了,可以從事加工、餐飲服務、講解接待等等,成為集體經濟的工人。這種就地就業,就地城鎮化的方式既符合人性化需求,也滿足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需要。

這種就地就業和價值關係,能夠更加有活力地保證新農村可持續發展,也為社會資本投資做好營商環境。

由用戶 桂農通 提供的知識:有人就必須吃糧食,要吃糧就要種地。因此,未來10年或者更遠一些,只要糧食無法被其他食物所替代,就必須需要有人種地。但是,將來種地的農民將會分化出來,種地將會向職業化發展,種地農民也將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從國家政策及個人分析來看,以上推測主要基於以下幾個考慮:

第一,國家政策已經考慮到今後誰來種地的問題。

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很多農民不再死守祖輩留下的那塊田地,洗腳上田創業或外出務工,轉移到加工業、服務業去了,對於一些年輕一代的農家子弟,很多人都不太會幹農活了。這就有了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今後誰來種地”的問題。

2012年開始,國家農業部已經在有關省市推進職業農民的培育試點工作;2017年初又出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同時撥出專款對職業農民的培育進行扶持。這就從政策上推動了“誰來種地”問題的解決。

第二,各地正在積極推進職業農民的培育。

所謂的新型職業農民,是在傳統農民的基礎上,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加以培訓,使之成為以從事農業作為固定乃至終身的職業的農家人。目前,各地都在大力推進這項工作,並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如廣西,自2014年起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至2017年12月,培育了新型職業農民58000多名,由最初的35個示範縣,擴展到2017年4個整市推進市、82個示範縣。這些工作,既是為將來農村中種地所需的農民作準備,也是為農民分工到二三產業就業創業作準備。

第三,各地正積極推進農村土地確權及流轉改革。

農村土地確權,就是通過重新丈量、確認、發證,以法律的形式來保護農民對土地經營權益。而土地流轉,就是將分散在農戶手中的閒置土地集中到能人大戶中進行規模種植、規模經營。

這兩項改革的同步推進,實際上也是為了適應不斷髮展的農村經濟需要。有一部分農民確實今後不再種田,流轉集中起來不讓田地撂荒是明智的。而一些農業產業確實又迫切需要規模化發展才有出路,只不過田地由以前的單家獨戶種變成專業大戶種了。

第四,不種地的農民正通過社會分工進入不同領域就業。

當前,實際上已經有不少農民將手中的田地流轉給別人,自己不再種田種地,而是轉到其他行業了。有的就地就近進入企業工廠就業,有的到廣東、深圳等外地務工掙錢。雖然收入總是不太滿意,但也比在家自己種田種地好多了。

我想再過10年,這樣的分工會更明顯。種田的越種越多越大,成為新型農民;不種田的實際上已經不是傳統的農民,成為有農民身份的城鎮工人,進入不同領域了。

不管怎麼樣,中國這麼大,很多人還是要吃飯的,地也還是要有人種的。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