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要控制鹽?

哥譚旅遊宣傳大使


鹽在農業社會的重要性堪比石油對工業社會的價值

今天的人可能永遠都理解不了古人對於鹽的依賴程度,對中國古代老百姓而言,年代越久遠調味品越匱乏,而且相應的糧食作物及烹飪手法也更少,再加上古代的天災人禍橫徵暴斂,古代老百姓想饕餮一頓美味是非常困難的。

而鹽的出現給了食物更多的鮮美味道,和其它的調味品相比,鹽獲得渠道更加簡單成本更便宜而且非常便於保存,適合在民間大量流通,況且從食物製作角度而言,鹽還是保存菜、肉類、魚等材料的重要防腐原料,對於一些容易腐爛變質的食物,中國古人將其製作為醃製品,可以將其保質期延長至數月甚至一年,這對中國古代面臨青黃不接時節的老百姓而言有著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

在一萬年前人類進入農業時代,馴化麥子和水稻成為中華文明面臨的當務之急,古人從動物中攝取鹽分的習慣只能轉移到礦物質鹽身上,適量的攝入鹽對於重體力活的古人而言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說是生存的必需品。

商業時代的來臨使鹽的地位攀躍飛昇

古代商人首次嘗試將鹽在全國進行交換,於是大量的社會孤立系統被迫產生相互連接,而作為連接優勢的商人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在常年的遠距離貿易運輸過程中,商人們無意之間構建起復雜的物流數據網絡,人和貨物、信息都成為了流通的一個環節。

在我國古代社會的消費支出中,食品支出的比重最大,而糧食作為古代貿易系統中最為重要的商品,往往和鹽並肩共存,從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一旦掌握了鹽,就相當於控制住了當時的農業貿易。

而且相當於歷史中的其它壟斷商品而言,鹽的生產更加集中化,非常適合區域化集中化管理,鹽商或政府只要控制住鹽的供應和價格就可以向全天下的消費者徵稅,所以在中國古代史上,鹽稅向來是政府收入的最大來源之一。

天下金帛皆來自鹽

公元前685年,管仲將鹽和鐵從私有制轉化為公有制,並且實行了鹽鐵專賣制度,由此開闢了歷代王朝最大的財政收入來源。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

“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

而齊桓公正是通過鹽鐵政策,再借助齊國商人在各諸侯國建立的龐大貿易網,實現了全天下人向齊國交稅。《管子·地數》中就這樣記載:“君伐菹薪煮泲水以籍於天下”。

作為春秋時代第一個實現經濟轉型的國家,齊國的國運自此飛黃騰達,擁有了充足財政收入的齊桓公,不近投入巨資用於擴軍備戰,而且修建了巨防和齊長城(比秦長城早400年),並且大量對外用兵。

整治鹽業有利於社會維穩

從歷朝歷代的興亡史中我們不難看出,朝代的更迭往往伴隨著大量私鹽及非法鹽商的活躍興起,比如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黃巢,他們家時代都是鹽販子,在唐朝時私自販賣鹽是死刑,而黃巢一家以此為業其實力可見一斑。

而販賣私鹽之所以量刑這麼重,主要就是因為鹽業的利潤奇高,所以作為鹽商的黃巢家裡從不缺錢,但是在中國古代絕大多數的人還是寄希望於仕途,但是最終黃巢落榜夢想灰飛煙滅,所以他只能走上造反的道路。

對於封建政府而言,控制鹽業一方面能夠使得國家經濟有著穩定長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民間私企的壯大,更有利於中國集權的統治,所以整治鹽業在任何時候都非常有必要。

鹽在戰爭中具有決定性作用

在封建王朝的歷史中,戰爭幾乎是常態,而維持大量軍隊征戰的根本正是微不足道的食鹽,兩軍交戰一旦有一方的食鹽補給被壟斷,那麼就將面臨兵敗垂成的局面。那美國的南北戰爭來舉例,當時美國南方的港口被封鎖,鹽供給受到了很大的挑戰,隨著戰爭的延續南方的饑荒爆發,戰敗成為了不可避免的事實。

而歷史上諸如此類的事件可謂是屢見不鮮,所以歷朝政府都致力於控制鹽業,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維護自己的主權以及爭奪在對弈中的絕對優勢。

從以上這些因素來看,封建王朝控制鹽業就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了。


船伕


簡單來說,因為利潤很大。

鹽在今天看上去平淡無奇,幾塊錢就是一包,想買就能買,然而在古代,它卻是關係到國家興盛與否的命脈行業。

第一,人人都是要吃鹽

事實上不止人類,幾乎所有動物都需要鹽,因為鹽能提供大量鈉離子,鈉離子幫助細胞傳遞信號,從而調節生物體的生理活動,如果沒了鈉離子,人可能連思考都做不到。

但人類又比其他動物更嗜鹽,或許是因為人類汗腺發達導致鈉離子流失更快?不得而知。至少在農業文明初期,先民們就養成了嗜鹽的習慣,且不分地域,只不過有些人口味會更重而已。

鹽又是易消耗品,一人一天吃上幾克,一年就超過一千克,如果算上人口基數,一天的消耗量就非常可觀了。

而且鹽還有生理需求外的作用,比如醃製保存菜、肉、魚等,不管是老百姓自己用還是商人運到外地賣,都需要用到。

這就使得鹽根本不愁銷量,也就是需求方永遠存在且數量龐大。

第二,鹽的產地非常集中

在古代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里,一個人的很多需求都可以靠自己解決,糧食自己種、衣服自己縫、草屋自己蓋、出門兩條腿,富裕點的養頭驢之類的。

只有鹽是分佈極不均衡的,對一部分人而言,它很易得,就在邊上;對一部分人而言,根本不可能靠自己獲得鹽。

前者是產鹽地附近的居民,後者則是遠離產鹽地的居民,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鹽的產地非常集中,不論是鹽池、鹽井、鹽湖還是海,都不是遍地有的,沿海地帶不缺鹽,有鹽池等的內陸地區也不缺鹽,可不產鹽的內陸地區就很缺了,必須依賴外來的商人供應。

一種需求龐大且分佈不均的商品,無疑是商人們的最愛,以鹽為中心的貿易網絡就此搭建,工商業繁榮、地區間的交流加強等等,對國家都是有益的事。

但這並不是古代統治者致力於控制鹽業的主要原因,他們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錢,這就是第三點。

第三,取利於民

由於產鹽地高度集中,只要統治者以官方力量將其嚴控,就控制住了鹽的供求通道,需求方又無法尋找替代物,壟斷經營就搬上了檯面,官方要定多少錢,就是多少錢,民眾不掏都不行。


據說這種模式最早是由齊相管仲開創的。齊國地處沿海,盛產海鹽,早在姜太公就封之時,就大力發展魚鹽貿易,讓齊國成為天下商品人員的集聚地,招攬各國人才。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到了春秋時期,出於建設軍隊參與爭霸的需要,國家需要大量資金,可直接增稅又會大大加重人民的負擔,導致人心不穩。齊桓公為此非常煩惱,管仲提出了收取鹽稅的建議。

如果直接增稅,官府需要落實到每家每戶,而收鹽稅可以直接找鹽商,官府控制產鹽地,授權鹽商產鹽銷鹽,按銷量交稅,收稅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徐徐割肉,雖取利於民,而民不自知。

《管子·國蓄》:“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

此外,佔據產鹽地的國家天然佔有貿易優勢地位,比如齊國,管仲建立起鹽鐵專賣制度,將齊國的鹽賣往天下,從天下人手裡“借錢”。

《管子·地數》:“君伐菹薪煮泲水以籍於天下”。

正是在鹽稅的支持下,齊桓公才能接連對外用兵,在列國建立威信,九合諸侯,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齊國的霸業建成術也被後世無數人學習,有的奪得天下,有的稱霸一方,敢插手鹽業的,都不是什麼善茬。


平沙趣說歷史


古代瑞典的某些地區,死刑犯只要連續4周不吃鹽,就可以免除死刑。鹽,能讓一個死刑犯有機會免除自己的死刑,還不足以證明它的重要性?

人可以不吃肉、不吃甜、不吃辣;鹽在人體內是電解質,如果人長時間不吃鹽的話,腦袋就無法正常思考,身體機能也會被破壞,最後悽慘死去。如此看來,那些個連續4周不吃鹽“求生”的死刑犯,最後可能真的會生不如死。

鹽的重要性,遠不止免除死囚的刑罰,它很多更重要的因素。

鹽能影響國家的主權完整

四川盆地之所以被稱作天府之國,除了地理位置優越,還因為在四川南部有中國最大的鹽井——自貢鹽井。古蜀國、秦始皇、漢高祖能夠成就一方霸業,自貢鹽井出了很大一份力。

佔據了鹽井,就意味著國內的經濟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巴結”別的國家。

春秋時期,管仲在齊國施行變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官山海——官,就是官府所有;山,即山礦;海,即海鹽。官山海的意思,就是礦產和鹽歸國家所有,禁止民間買賣鹽鐵。

齊國以西許多不產鹽的國家,為了獲得鹽,就不得不和齊國進行交易。送上門來的買賣,那還不是漫天要價?齊國也因此獲得了鉅額利潤,一躍成為春秋時期的大國。

與齊國毗鄰的鄣國、宿國,就是不產鹽的國家,因此,這些國家也被稱作無鹽(鍾無豔的出生地即在此)。齊國斷了他們的食言供應之後,其悽慘之狀況可想而知,最後,鄣國被齊國吞併,而宿國則被宋國吞併。

鹽是古代最重要的財政收入

在古代羅馬,士兵們的餉錢被稱作:a hand of salt,翻譯過來就是一把鹽。後來,因為直接發鹽不方便,就以salaruim(鹽票)來替代,再然後,salarium就變成了salary,即薪水、工資的意思。

以鹽代替工資,說明鹽在古代,是比鈔票還“硬”的硬通貨!

武王伐紂定天下之後,大封功臣,將產鹽重地——東夷族所屬的營丘,封賜給姜子牙,即後來的齊國。據《史記》記載: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東夷族帶個“夷”字,即表明其過去的地位。可是,這裡成了姜子牙的封地之後,憑藉姜子牙高超的政治水平,加上“魚鹽之利”,齊國大力發展商業,一下子將“夷”地發展為大國。

其他產鹽地,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扮演著同樣的角色——錢袋子。

比如說淮揚一帶,在乾隆年間,這裡作為鹽的集散地,其GDP佔據大清國的三分之一。另一邊的四川地區,因為有自貢鹽井之利,在晚清,幾乎所有內陸省份都在扣扣索索過日子時,獨獨四川撒錢擴軍。

可見,得鹽者得錢,得錢者得天下。

鹽可以防止叛亂

由於鹽這種商品的特殊性,自管仲變法之後,鹽就成了政府嚴格管控的專營商品。普通百姓想要吃到鹽,就必須到官府指定的地方購買,否則就會以“走私鹽”的罪過,被砍掉一條腿,或是死刑。

北宋時期,官府還創造性地發行“鹽票”,老百姓買鹽,須到有“鹽票”的地方購買,否則即為購買私鹽。如此,購買者與販賣者同罪,都要受到嚴酷的刑罰。鹽販子的鹽賣往何處,也會登記在案。

這樣一來,不管老百姓跑到哪裡,都會被“鹽”拴在官府這輛大車上。

加之,古代中國以“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為主體,大部分家庭除了鹽鐵之外,都能夠實現自給自足。只要官府能合理供應鹽鐵,就足以維持經濟運轉。經濟運轉正常,老百姓樂享太平,誰會去叛亂呢?

後話

順帶一提,鹽還能夠促進科技的發展。比如說,自貢鹽井平均深度300米、最深的井有1000米之深,如果沒有更高的技術做支撐,根本不可能有此成就。而聰明的井鹽人在開採井鹽的過程中,還發現了天然氣可燃的秘密,在熬製鹽滷時,以竹竿引天然氣煮鹽,不得不說這是人類燃料史上的一大飛躍。

鹽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有如此多的益處,官府自然會將其牢牢握在手中。直到現在,鹽依舊是國家專營的商品。


祗樹


控制鹽就為了一個字稅,說的再明白點就是一個字錢。鹽稅在許多朝代就是政府的錢袋子。

鹽作為徵稅主體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可以算是完美的:

第一,鹽是必需品,不吃鹽人會生病,即使貴一點也要吃。

第二,鹽的產量大,成本又極其低,政府可加稅的空間大,可以為政府帶來大量稅收。

第三,鹽的產區比較固定,政府比較好設立機構控制,徵稅效率高。

鹽稅在唐代中後期,成為政府的主要稅收來源。因此,政府對鹽的管控也接近瘋狂的地步。據記載,一位唐朝的鹽官,他的外甥女在鹽場玩,因為帶回幾塊粗鹽回家當玩具,被他的舅舅逼得自殺。不是他的舅舅小題大做,而是鹽法嚴苛,非經正常手續,一粒鹽也不準離開鹽場,這位鹽官不逼死外甥女,恐怕自己就要倒黴。

因為官鹽價錢太高,而且大多時候質量不好。在巨大的市場及利潤面前催生了大量的私鹽販子。這些私鹽販子一旦被政府抓住處置極為嚴厲,以至於殺頭,滅族也很常見。為了保命,對抗政府以及搶地盤,私鹽販子有如今天的毒販子,武裝化程度極高。大的私鹽販子能糾集起數千人的隊伍。成為政府之外,組織性最好好的隊伍。唐朝末年的黃巢,宋朝的方臘,元末的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的岳父郭子興全是私鹽販子出身。可以說鹽販子培養出了大量農民起義軍領袖。


醉美木瀆


鹽雖只是一種調味品,但卻是人體所不能或缺的一種礦物元素。

如果人體長時間不攝入鹽,會出現什麼情況呢?相信大家都看過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縱目青銅面具,長期缺少食鹽攝入可能就會變成青銅面具那樣眼球高高凸起!



據一些專家推測,之所以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面具縱目大耳,就是因為以蠶叢為首的三星堆人是來自岷山一帶的氐人。

因岷山一帶並不產食鹽,因此在那裡生活的人由於長期缺少食鹽攝入就得了甲亢,因此眼球才會如螃蟹眼睛一樣高高凸起。

這就有了今天人們眼中十分奇特的三星堆青銅面具,其實,古人只是按照蠶叢的真實樣貌主要而成罷了。

由以上這個故事表明,鹽的作用很大,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卻是一種剛需產品。

最遲是從春秋時期開始,政府就已經開始“鹽鐵專營”,這樣做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打擊商人,重農抑商;二是穩定鹽的市場供應,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打擊商人,重農抑商

鹽是剛需,如果由私人經營,容易造成商人財富的快速積累,富可敵國。

漢代初期,提倡無為而治,於是鹽鐵由私人經營,至使經營鹽鐵的商人富比王侯。

中國曆來以小農經濟為主,如果商人財富過於巨大,勢必會引起更多人棄農從商,損壞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

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穩定市場供應

商人從商,利益為重,為了利益,勢必會出現哄抬物價,坐地起價等情況,不利於社會穩定。

政府實行鹽鐵專營,不僅能夠穩定市場鹽價,還能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政府稍微將價格提升一點,就代替了增加付稅的作用,可以說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完成了付稅的增減。



且百姓不會有任何怨言!

由此可見,政府實行鹽鐵專營,其實不光對百姓有好處,對政府同樣有巨大的好處,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Mr農村大姚


控鹽,在中國古代,時至今日,都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鹽政。

鹽,有多重要?

大家日常生活中,吃飯都要吃鹽,一日不吃,這飯怎麼入口。而且真正不吃鹽了,人也會生病的。鹽對人太重要了,但這個東西又需要有人來製作、販賣,才能保證正常供應。

在奴隸制時期,文字記載,周朝就有諸侯繳納貢品的時候,將鹽作為禮品;後來,到了春秋時期,齊國相國管仲為了強國,開始利用鹽這一重要商品,收取賦稅,達到富國的地步,因而也就開啟了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鹽政先河。

那鹽政使具體實施呢?

古代的鹽政,具體措施,無非三種,第一就是純私營,老百姓自己製作製鹽,然後官府收稅;

第二種,就是純官營,官府壟斷製鹽的所有環節,自己製作,自己賣,然後官府從這獲利;第三種,就是官私合營,老百姓製作,販賣,但其中涉及的運輸等問題,官府要收稅。

總體上,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具體方法又有些區別,但都八九不離十。除了隋朝不搞鹽政,其它的封建王朝都實行。

為什麼要實行鹽政呢?

在封建王朝,社會生產力低,即使做個皇帝,日子可能也不是很舒服,畢竟手裡的錢不多。於是,為了更多的聚斂財富,封建王朝就需要把持更多的商品,通過商品的運作,得到最大的財富。

(管仲)

開啟鹽政先河的管仲也是這麼想的。為了強大齊國,管仲開始把鹽當做國家資源,只准老百姓製鹽,然後賣給官府,官府把持食鹽的一切銷路。因為鹽是所有老百姓的必需品,如此一來,所有老百姓只能掏錢買官府的鹽,價格都是官府說了算。

通過從一些諸侯國、老百姓那賣鹽,搜刮了鉅額財富,齊國因而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國。

後續的封建王朝也學會了這一招,要想發財,就要管控鹽政,只准官府賣鹽,百姓不準私自賣。而鹽又是老百姓必須要的,於是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們,就通過鹽政輕鬆撈取到了最大的財富。

因而,在封建王朝中,國家的財政稅收,一大半就來自鹽稅。

而官府也聯合地方鄉紳、商人,利用鹽價,巧取豪奪,搜刮民脂民膏,使得封建王朝的腐敗難以根除。

(黃巢造反)

鹽政也和朝代的興衰緊密相連。當朝局昏暗的時候,鹽政也往往更加腐敗,一些走私、或者販賣食鹽的鹽販子就會起兵造反,最終因鹽政亡了一代代封建王朝。

如唐朝中後期,黃巢、王仙芝就是鹽販子,朝廷鹽稅過重,被逼無奈,為了生計,只能造反,唐朝自此更加衰落;

(張士誠造反)


元朝,就是因為鹽政腐敗、紊亂,最終導致鹽販子張士誠、方國珍起兵抗元,自此元朝滅亡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歲七夸父


因為食鹽不僅能增加財政收入,是古代政權的重要經濟來源,同時在穩定政權,控制統計人口等多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鹽不僅是一種調味品,更是人身體所必須的必須品。人不吃食鹽,就會精神萎靡,體虛乏力。因此無論貧窮富貴,人人都得吃鹽。而正是因為這個作用,使得在現今我們看來極為普通的鹽,在古代則被朝廷嚴格控制!

增加財政收入,重要經濟來源

由於古代交通不便,製鹽的產量低而又是人所必須使得平常鹽而變得彌足珍貴!

《漢書》:“吳煮東海之水為鹽,以致富,國用饒足。”

吳王劉濞通過煮鹽,而富可敵國,由此可見在古代製鹽是一種暴利行業!

漢武帝時期,因為連年對匈奴用兵,以致財政入不敷出,國家經濟面臨崩潰。此情此景下,他首次規定了鹽鐵專賣,而隨後產生的鉅額鹽稅收入才使得漢武帝得以繼續發動對匈奴的戰爭!



(漢武帝畫像)

而到了唐朝,鹽鐵的稅收總額已經佔了國家財政收入的半數以上,由此可見,控制鹽對於國家財政的重要性!

穩定政權

在古代,如果鹽一旦被私人掌控,則很有可能威脅國家安全!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國家發生動盪,而商人卻囤積居奇,以高價將鹽賣出謀取暴利,那些本就苦不堪言的人很有可能就會起義,威脅古代政權的統治!

與此同時,那些販賣私鹽的人,常常需要大量人手,一旦政局動盪,他們則很有可能揭竿而起!比如唐末的起義軍領袖王仙芝和黃巢,以及元末的張士誠,他們起初都是販私鹽的。

控制統計人口

可能有人比較好奇,控制統計人口這怎麼和鹽有關係呢?

其實在古代,由於道路不通,路途遙遠,而且還有人為了少交稅會故意瞞報人口,由此在古代想要做人口普查那是極為困難的!

古人由此想到了用某一段時間內對某一個物品的消耗速度來大致統計出人口的數量!比如說糧食,但是糧食又是可以替代的,大米,馬鈴薯都可以作為糧食。

然後古人將想到了鹽!和其他的東西不一樣,鹽為人體所必須,且不可替代,同時消耗量也基本是固定的,因此古人選中了鹽作為統計人口的標尺。

如果某個地方鹽的消耗量突然大量增加,則就說明這裡的流動人口增多了;如果全國性的鹽用量增多,則說明全國的人口增多了,反之亦然。

因此,只要控制住鹽,通過鹽的用量的變化,就可以統計出人口的變化了!這項數據幾乎沒有水分可以摻假,因此可信度極高!

這些,就是古代為什麼會如此嚴格控制鹽的原因!


小祁說歷史


在我們小的時候,經常放的電視劇中有很多場景都是帶有鹽業的標誌,鹽在我們現代的生活中鹽又便宜又方便買,但是大家可能不清楚為什麼古代要控制鹽的生產販賣,所以這是為什麼呢?

在中國古代,鹽是群眾不可或缺的生活日用品,而一般群眾又不會煮鹽,鹽的價格比較高,因此有一些靠海生活的人就通過煮鹽這一項技術來大量的製造鹽,並販賣出去獲得暴利。在漢朝之前有很多人通過這一項技術從商致富,當時國家對鹽的管理制度還比較放鬆。

可是漢朝的時候由於長期對北方匈奴的作戰導致戰爭支出太多,國庫損耗跟不上盈利,因此到了漢朝中期,漢武帝聽取手下謀士的意見,使鹽成為國家專賣的產品,並且將鹽的價格撥的很高,並頒佈法律禁止一般的群眾私自煮鹽、賣鹽。所以通過這個方法,國家補充了戰爭所需要的經費,還提升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國家從中獲利最大,因此往後的國家將這項制度延續了下去。

另一方面,每個朝代都會由於戰爭或者上層社會的剝削產生流民,他們脫離戶籍,躲避賦稅,但流民也是要吃鹽的,因此很多流民不得不回鹽府買鹽,所以有了這一項措施就可以達到控制民眾收回賦稅的效果。農民的生活只能圍繞那一片土地,生活也是很簡單純樸,能釋放的能量很小,而作為製鹽販鹽的商人來說他們要跑遍全國,結交面廣,從商的利潤多,如果犯罪或者叛國能對國家造成很大影響,對國家的安全有很大的威脅。農民方便管制,而鹽商狡猾,自身的變數更大。

在管理鹽業之前,由於鹽是必備品,人人都會買,因此很多製鹽的人已經從中獲取了大量利益,甚至產生了家族式販鹽,因此鹽業也被壟斷在一部分有實力的家族手中。這些人由於當時政府沒有很好的監管,所以坐地起價,將暴利收入囊中。在漢朝早期很多豪紳都是靠鹽起家,稱霸一方,到後來政府監管之後,將這些不合法的金錢歸入政府,擴充國庫還打擊了那些豪紳。不僅僅縮小了貧富差距,還讓很多群眾脫離豪紳的剝削,減小了社會階級之間的矛盾,幫助政府穩定政權,安定民心。

鹽業在沒有政府監管的時候,由地主豪紳製作出的鹽質量參差不齊,導致很多當地的民眾吃完之後開始出現疾病。販賣私鹽不僅僅是犯罪的行為更是對民眾的不負責任,關係到千千萬萬個人的身體的健康問題。

鹽稅制度從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經歷了數千年到新中國時期被取消。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鹽鐵兩項,國家稅賦之根本也!

中國有著5000年的文明史。中國的製鹽業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不斷向前發展。《國家寶藏》四川省博物館推薦的2000多年前的漢代製鹽畫像磚,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的中國已經具有了先進的製鹽技術。而食鹽這種日常必需品為何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直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沒有放由市場需求決定食鹽的價格和產量呢?

其實是因為鹽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鹽業所帶來的高昂利潤,使得封建統治者利用手中的權力管控鹽的生產和經營。不允許私人涉足該領域。

鹽——千萬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鹽對人類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食用適量的鹽,既可以維持人體對微量元素的需求。同時,又能提高人體的機體活力。使人能夠有充沛的精力從事生產勞動工作。人較長一段時間不食用食鹽便會變得身體乏力,病體纏身,無力從事勞動生產工作。實際上,古代農民即使家中在一貧如洗,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米和鹽是不能夠欠缺的。

正是由於鹽在百姓的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國家將嚴管控起來便可以藉此機會管理天下百姓。可以說通過官方經營食鹽則實現了控制百姓生產生活的命脈。這也是封建社會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為了自己驕奢淫逸的生活而剝削廣大勞動人民的真實寫照。



鹽——國家賦稅的根本來源之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鹽和鐵等必需品,一直受到國家的管控的另外一個原因。這是因為鹽和鐵是國家稅賦的重要來源之一。鹽和鐵本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資源。僅需付出一定的生產勞動和相關的生產成本便可以獲取到可食用的鹽。因此當國家對這種自然資源進行管控之後。將全國的鹽業生產統一由官方經營。不允許私人開採鹽田出售私鹽,這樣可以很好的將這筆賦稅和利潤攥取在國家的手中。



在明清時期,販賣私鹽是殺頭的大罪。偷偷販賣超過一旦的私鹽便可以被判死刑。但是私鹽所帶來的豐厚回報吸引著一些人鋌而走險販賣私鹽以賺取豐厚的利潤。因此在歷朝歷代都出現過大規模的走私販賣私鹽而被國家判刑的案例。

鹽,即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賦稅的重要來源。因此鹽這種東西長期被古代統治者官方經營,不允許私人售賣。為的就是維護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統治。維持自己驕奢淫逸的貴族生活。


珞珈山的貓


古代封建王朝控制鹽無外乎兩點,第一是為了賺錢,第二是維護統治。


鹽政之賺錢

鹽在古代是珍貴的調味品,也是生存的必需品,人人不可缺,但古代取鹽困難,產鹽地也非常少,王朝控制了鹽,就是獨門的買賣,易操作利潤高,政府自然是想要控制在手上了。春秋時期齊國就因為靠海,有鹽產地,把鹽列入官營之後為齊國創造了巨大的財務,而齊國的強大是和鹽分不開的。漢武帝時期,為了籌備更多的錢糧打仗,因此把鹽列入官營,緩解了漢朝緊張的財政,漢武帝能夠出兵打敗匈奴,食鹽功不可沒。唐朝開元年間,王朝政府財政緊張,而自食鹽官營後,唐玄宗就沒缺過錢,開元盛世也有食鹽官營的功勞在的了。而宋以後,歷朝歷代更是把鹽死死的攥在了手中。





鹽政之統治

官營食鹽也可以穩固朝廷的統治,鹽的利潤如此高,若是不控制在手上,也必定為有心人所用,這群人可以是富可敵國的商人,也可以是世家大貴族,鹽的價格必須控制在政府的手上,不然百姓吃不起鹽是會造反的,同樣的世家大族若是掌握了鹽,實力膨脹之後也是會造反的,食鹽官營就是維護統治的利器,當然如果掌握不好度就會危急自身的統治,歷朝歷代的造反派都有私鹽販子,比如隋末的程咬金,唐末的王仙芝和黃巢,元末的張士誠,這群人都是私鹽販子出身,可見鹽對於統治的重要性。而現在的鹽價之所以這麼低,一方面是製鹽技術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為了消滅私鹽販子,讓其無利可圖。


總結:鹽在任何時代都是關乎民生的大計,是國之重器,對於生產力較低的古代來說,鹽就是統治的根基之一,因此必須要控制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