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周公”到底是誰呢?

密探零零發


周公原名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排行第四,也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同時還是周成王的叔叔。

(周公)

不論是軍事還是治國,周公都無可挑剔,那麼他都有哪些建樹呢?

一、順德謀事。

周武王是英明之君,在他繼位後,周公被封為輔相,不論軍政大事還是疑難小事,周武王都找他商量。

在攻打商紂王朝的問題上,周公主張“順德謀事”。一方面以賢治國,使經濟和軍事都能獲得迅猛的發展;另一方面要以優良的德性,獲得各諸侯國的支持。

除此外,周公還建議禮賢下士,對前來投靠的外族部落人才和商朝人才,都要以禮相待。

果然,周武王不光把周國建設得繁榮富強,還由於他為人公允,處處以德服人,因此得到各諸侯國的擁護。

賢人志士也聽聞周武王的名聲,紛紛來投,周武王的身邊,一時間人才濟濟。

二、滅商建周。

周公在周武王繼位第二年,輔助他在孟津舉行會師演習,以此瞭解周國在國際上的號召力和軍事實力。

當時積極響應的諸侯達到800多人,許多諸侯不斷勸說周武王,攻打殘暴無道的商紂王。但周公見大諸侯遲遲不來,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於是果斷地建議周武王班師回朝。

次年,商紂王更加殘酷暴虐,引得天下不附。於是周公認為時機成熟,和周武王一同調兵遣將,攻打商紂都城朝歌,逼迫紂王自焚而死。

商朝因此由周王朝取代。

(周武王)

三、輔佐成王。

周王朝建立第二年,周武王因病去世。

周成王年幼,周王朝卻並不安定,周公擔心有人作亂,於是果斷地把成王抱於膝上,代理國政。

當時,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都想染指王位,所以四處散播謠言,說周公想奪權,會對成王不利。

周公為了證明清白,主動找到位列三公的召公和姜太公,向他們解釋自己的苦衷,並得到他們的理解。

管叔和蔡叔見一計不成,又勾結商民發動叛亂。

周公率兵出征,不僅平定叛亂,還順勢收服了東方諸國,進一步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

四、封邦建國。

平定叛亂後,姜太公建議將俘虜的商紂頑民全部誅殺。但周公卻認為,該用德政收服人心。所以,他把商紂頑民遷居洛邑,並派軍隊駐紮在那裡負責監督這些俘虜。

天下初定後,由於國土面積大大增加,為了便於管理,周公又實行封邦建國的政策,將姬姓子孫和開國大臣,都分封為諸侯,並賜給他們封國,讓他們到封國去建設家園,同時達到天下共主的目的。

(東征平叛)

五、建制設章。

早在商紂王朝時,王位的傳承不光可以父子相傳,還能兄弟相傳。

但這樣的傳承製度亦有弊端,因為不論傳子還是傳弟,都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從而引發王室爭鬥,造成國力衰弱。

鑑於種種弊端,周公制定了嫡長子繼承製,這樣就讓其他的兄弟都沒有爭奪王位的藉口。

六、完善禮樂。

為了使王權能長久鞏固,周公還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進一步將人的身份進行細劃,同時確立長幼尊卑等規範,嚴格按照等級制度來約束諸侯和百姓。若是有人在衣服、居室和禮儀上不合禮儀,就等同僭越,可以問罪。

而不同等級的人,在舞樂上也都有講究,不同的級別享受不同的舞樂。同時在樂隊的人數上,也有要求。

凡是樂隊的人數與自己的身份不符的,那都是要治罪的。

(分封諸侯)

七、還政於王。

周公代周成王攝政6年,由於他的努力,周王朝從初建不穩定的局面,慢慢轉危為安,走上正軌。

周公見周成王已長大成人,於是毫不猶豫地把王權還給了周成王。

由於周公一心為公,且一直宣傳德政,再加上他在還政於周成王時,絲毫沒有推諉,因此得到了後世的肯定。

其中,孔子最尊崇周公的仁德,由於經常研究周公的文獻,因此夢中多次出現周公。孔子又曾感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這樣的話。

後人因此假借周公之名,寫下了《周公解夢》這樣的書。

實際上,孔子說“夢見周公”,是表明他在精神上和周公的相通性,表明自己的學說,與周公的主張是一脈相承的,同時也是對周公為人為政的極大肯定。後人不理解,把周公當成了個“預言家”,靠他來預知未來。說起來,這件事也是挺荒唐的。

不過,雖然荒唐,但因為周公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經他具有良好的仁德,又經過孔子大力傳揚。因此,才讓後人那麼迷信他。

(參考史料:《史記·周本記》《論語》)


張生全精彩歷史


提到周公,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周公解夢”“周公吐哺”兩個成語。

周公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姓姬名旦,我們所熟知的“武王伐紂”中的武王叫姬發,是文王的第二個兒子,所以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

上面說到關於“周公”的兩個成語,那麼我們便分別從兩個成語開始來講述一下“周公”的傳說吧。

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出自《史記》,意思就是周公禮賢下士,重人才,在吃飯的時候遇到客人來訪,經常吐出食物停下來不吃,急於迎客。

這一點與東漢獻帝時,左中郎將蔡邕的“倒履相迎”,如出一轍,後人常用這兩個成語表達在位者禮賢下士的情懷,用以激勵自身。

在曹操的《短歌行》中將“周公吐哺”納入其中,“天下歸心”隨其後,表達了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懷。

周公解夢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創造了周易,是我國最早的卜筮專著,為我國的術數學奠定了基礎。所以第一次聽到“周公解夢”的時候,便不自覺的將周公認定為周文王。

實際上,周公就是周公,民間多稱“周公旦”,在武王伐紂中,周公的貢獻不亞於姜子牙,而在周朝建立之後,周公為國家所做的貢獻則遠大於姜太公。

周朝建立後,姜太公分到了齊國,周公分到了魯國,而周公將自己的兒子安置到魯國,自己則留在京中輔助武王。

周朝建立2年,武王便一命嗚呼,周公擔心諸侯亂政,便開始攝政,七年之中平亂、肅商、建都、制禮樂,七年之後歸政於小皇帝。古人認為若沒有周公,恐怕周朝會和秦朝一樣,二世而亡。

周公攝政的七年間,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制禮樂”,也就是後來孔子終生倡導的禮樂制度,被稱為“元聖”和儒學先驅,而周公頻頻出現於孔子的夢中。

所以在孔子學說主宰的時代,“夢見周公”便成為一個共識流傳了下來,周公解夢應運而生,周公解夢並不是周公寫的,只不過借“周公”之名,這全賴於周公所創立的基礎政治文化思想造福人類。


史味人生


“周公解夢"是我國古代的文化遺產,為後人借周公姬旦之名而著。書中列舉種種夢境,並對夢預測吉凶,書中的周公就是周公旦。
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成王的叔父,對於建立和完善周代的封建制度他有很大貢獻。因封地在周(今陝西岐山北),是西周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曾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史稱周公。周公是一個在孔子夢中頻頻出現的人物,在儒教長期主導文化的中國,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與夢聯繫起來。夢,經常被稱為"周公之夢",或“夢見周公"。因此,"周公解夢"中的周公,就是周公旦。


言勸


周公(中國商末周初儒學奠基人)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周公是一個在孔子夢中頻頻出現的人物,在儒教長期主導文化的中國,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與夢聯繫起來。夢,經常被成為“周公之夢”,或“夢見周公”。因此,周公解夢中的周公,即是周公旦。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周族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賈誼評價周公: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朱冠瑾


對於周公解夢,感覺唸的特順口,那麼為什麼是周公解夢,而不是李公解夢呢?周公又是誰呢?

周公,其實和一個朝代有關,歷史課上學到的口訣: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那周公就和周朝有關係,周公是周朝爵位的名稱,而周公解夢說的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他叫周公旦。

在儒家長期主導文化的中國,周公和夢聯繫了起來,夢,經常被稱為“周公之夢”,或者叫“夢見周公”。解夢之說,在民間很流傳,這其實是後人借周公之名來說的。


天天爸爸


周公指的是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武能平管蔡,武庚之亂。文能分封諸候,建宗法制。〝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以夢見周公為幸事,為修德守仁之楷模,後被稱為儒家聖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魏武帝曹操心憂天下,亦有周公之志。至於題主所說周公解夢。夢如何與周公扯上關係是因為:《易經》人更三聖,事歷三古。三聖為伏羲,周文王,孔子。也有說伏羲,周公,孔子。傳說周文王六十四卦後來由周公整理,編著。周公本是聖人,得易之精髓,又有家學淵源。周公解易不在話下,解夢當然是拿手小菜。後來民間占卜,解夢之術士為正名,拜周公為師祖。欲辨明解夢之術亦是儒學分支,隨孔聖活躍於其後千年。


自在飛26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當文王還在世的時候,周公就非常孝順,文王的兒子非常多(傳說有一百個)在這麼多孩子中,周公的品德也是非常出眾的。武王即位以後,周公全程參與了討伐商紂王的整個過程,幫助武王出謀劃策。在牧野之戰前,周公幫助武王起草了誓師宣言;攻破都城以後,周公親自拿著象徵統治者權威的大鉞,並且在左右保護武王,之後一系列善後事宜也都是周公主持的。他被分封在曲阜,成為“魯公”,但他並沒有去魯國,依舊留在武王身邊輔佐。



討伐之後不久,武王就倒了。有的大臣進行占卜,想預測武王的病情。這時周公卻說,這樣做是不足以感動祖先神靈的。於是他設下祭壇,自已戴著玉冠拿著玉圭,向祖先禱告說,我多才多藝,能夠很好地侍奉鬼神,武王發不如我,我願以自己為人質,取代武王發請上天不要收走武王的命。禱告之後再進行占卜,其結果非常吉利周公非常欣喜,就讓史官將禱告之詞記錄下來,封在一個青銅的盒子裡。第二天武王的病就奇蹟般地好了。

武王去世後,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怕諸侯不服從成王,會導致叛亂,就果斷地代替成王處理政務,主持國家大事。這時周公的弟弟們開始製造流言蜚語,說周公妄圖篡位,會對成王不利。周公知道後就推心置腹地對太公望、召公奭等大臣說明了安定周王室的想法 。

得到他們的支持。後來周公東征平定了管叔、蔡叔和武庚的叛亂,又安定了東方的廣大領土,諸侯才徹底臣服於周。在他的兒子伯禽要到魯國就任的時候,周公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身份已經夠尊貴了,我還求什麼呢;我之所以洗頭的時候要好幾次把頭髮攏起來,吃飯的時候要好幾次把咀嚼的東西吐掉,出來接見來訪問的賢能之人,是因為怕失去他們啊;你到魯國去,千萬不要飛揚跋扈。 在成王還小的時候,有一次生病,周公依然祈禱願意拿自己來替代,換取成王的平安。後來有人詆譭周公,周公便離開,去了楚地。成王在府庫中看到周公替自己祈禱的記錄,非常感動和後悔,便迎回了周公。為了安定東方,周公主持營建了成周洛邑,作為周在東方統治的中心;洛邑營建完工以後,周公把政權還給了成王,自己甘願再做回臣子。周公去世前,留下遺言,就將自己葬在成周,而不必回到西方的故土,以表示他要繼續守護成王。





周公輔佐武王成王,平定東方、營建成周、制禮作樂,取得一系列的政績,使周人穩定地鞏固了自己的統治,為之後將近八百年的基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周公因為其本人的美好品格和傑出才能,得到歷代政治家的稱讚。儒家尊奉的聖人孔子最仰慕的人便是周公,他一生的志願便是以周公為模範,使天下重新得以安定。


尚武菌


周公本名叫姬旦,也叫周公旦、旦叔。他是周武王姬發之弟,是周武王的同胞兄弟,姬發繼位後,以周公旦為輔相。

討伐商紂和建立周朝,周公都有很大的功勞。周公是周武王最得力的助手,在進攻殷前,周公和周武王在孟津觀兵,大會天下諸侯,這是對商的一種試探。之後武王在周公的幫助下,率領幾百戰車和幾萬戰士度過盟津。攻破商軍之後與武王一起建立周朝,周公把大鉞,大鉞是權利的一種象徵,當時周公的地位僅次於武王。

武王去世後,周公就輔佐天子,此時天子還是一個嬰兒,周公就幫天子成王處理政務,主持國家大權。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成王平定武庚叛亂。

後來紂王之子武庚又與管叔、蔡叔、東夷勾結反叛周朝,周公奉命東征武庚,把管叔和武庚都殺了,蔡叔被流放,並且滅掉了東夷50多個國家,把周朝的領土擴展到海邊,南至淮河,北至遼東。

除此之外,周公還以藩屏周、卜都定鼎、制禮作樂、致政成王,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思想家。而周公解夢是後人以周公之名作的一本書《周公解夢》而已,這是一本關於術數的書,但是在術數史上幾乎沒有發現解夢之術。


卡司吶聚


周公,生卒年不詳,是西周初年著名政治思想家、教育家,西周開國君主周文王的第 4 子、周武王之弟,姓姬名旦,又稱叔旦,諡文公。

因其采邑在周地(今陝西岐山),故稱“周”。又因其為太傅,系三公之一,故尊稱為周公。曾先後輔助周武王滅商、周成王治國。其政績,《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在武裝鎮壓商紂王子武庚、周武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及東方各國武裝反叛以後,“制禮作樂”,制定和完善宗法、分封等各種制度,使西周奴隸制獲得進一步的鞏固。


周公以商代滅亡和“三叔”等武裝反叛活動為鑑,特別重視奴隸主貴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

自春秋以來,周公被歷代統治者和學者視為聖人。孔子推崇周公,嚮往周公的事業,盛讚周公之才,讚歎“周公之才之美”


①,“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②孟子首稱周公為“古聖人”,將周公與孔子並論,足見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為大儒,在《儒效》篇中讚頌了周公的德才。

漢代劉歆、王莽將《周官》改名《周禮》,認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於太平盛世之業績,將周公的地位駕於孔子之上。唐代韓愈為闢佛老之說,大力宣揚儒家道統,提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統序。


自此以後,人們常以周孔並稱,在教育上則有“周孔之教”的概念。總之,言孔子必及周公,這是古代尊崇周公的情況。這種尊崇除了政治上的某種需要之外,其主要方面則反映了古人對西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珍視,以及對周公這位偉人的真誠敬仰。


黃朝曦


《周公解夢》這本書好多人都知道。但周公是誰,有一些人還不太清楚。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因為封地在周,故世人稱他為周公。
周公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輔佐周武王伐紂,並製作禮樂,天下大治。周朝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輔助年幼的成王繼位。周公是後世執政者的典範,孔子終生倡導的是周公的禮樂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