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其中有什麼劃時代意義?

許多人將秦朝之前的那段大分裂時代稱為春秋戰國時期,這種說法並沒有錯,但也不能算完全正確。因為嚴格來說,春秋和戰國是兩個時代,其中作為劃分這兩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就是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史稱“三家分晉”。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大事件那麼多,為什麼三家分晉具有劃時代意義呢?其實給出這個定義的人就是歷史大咖司馬光,下面我們來看看他的劃分依據是什麼。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其中有什麼劃時代意義?

司馬光在他的鴻篇鉅著《資治通鑑》開篇就談到了尊崇禮制的重要性,他認為天子之所以可以統領萬民,根本原因在於禮制維繫著整個國家的紀律綱常。只有當大家達成共識認為:天子統轄三公,三公督率諸侯,諸侯控制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士庶人。整個社會從上至下各守本分,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所以司馬光提出了天子最重要工作就是維持禮制神聖不可侵犯的理論。

當然,光空談理論,不舉例子的書不是好書。因此《資治通鑑》開篇在簡短講述了禮制的重要性後,馬上進入主題寫出了導致禮制被徹底破壞的“三家分晉”事件。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其中有什麼劃時代意義?

晉國原是春秋最強大的諸侯國,到了晉出公在位時期,晉國軍政大權都掌握在世襲正卿的智氏家族的手中。公元前453年,身為卿大夫的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聯合滅掉了智氏家族。此後韓、趙、魏三家掌控了晉國的大小事務。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任命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其地位與晉國國君平起平坐,晉國自此名存實亡,直到公元前376年被韓、趙、魏三家徹底瓜分。這便是“三家分晉”的大致經過。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其中有什麼劃時代意義?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談到,晉文公當年對周朝王室立有大功,於是他請求周襄王在他百年之後賜予王者的葬禮,周襄王當即拒絕並說道:“這是國家的典章禮制,沒有改朝換代而有兩個天子這樣的事情,這也是叔父(晉文公)所厭惡的啊。如果不然的話,叔父自己也有封地,儘管行王者的葬禮好了,又何必請我賞賜呢?”晉文公聽完這番話後心生畏懼,不敢再提此事。當時周天子的實力已非常弱小了,與晉國根本無法相提並論,但像晉文公這麼強勢的國君卻也不敢僭越禮制。

同理,諸侯國中那些強勢的卿大夫完全有實力驅逐他們的國君,但始終沒人敢這麼做,不是因為力量不夠,更不是於心不忍,而是他們害怕僭越之舉會引發天下人的眾怒。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其中有什麼劃時代意義?

然而,“三家分晉”事件發生後,周天子不申斥,卻反而將韓、趙、魏三家從卿大夫提升至諸侯的地位,周王室的禮制是被周天子自己給破壞完了。既然君臣之間的禮制被破壞,天下人便以實力爭高下,過去時代嚴格的等級制度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群雄並起,逐鹿中原。

因此,司馬光將“三家分晉”之前,禮制尚可維繫的時代定義為春秋時期;將“三家分晉”之後,禮制徹底破壞的時代定義為戰國時期。這便是春秋戰國分界線的由來。

有許多人覺得歷史就像故事,閒來無事看看可以,但沒什麼真實用途,其實這種觀點並不正確。歷史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每一段歷史事件不僅向我們講述了當年的社會背景、風土人情,也能讓我們瞭解大到國家,小到個人的興衰成敗。歷史雖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但許多類似的情況卻往往還會在大家身邊不斷重現。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許多問題,往往都能在歷史事件中找到最佳答案,“以史為鑑”其實可以讓我們的人生受益無窮。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的國家,這是其他任何國家和民族都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筆精神財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這筆財富中獲取知識,得到力量。對歷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也許很快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人生在不知不覺中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當然,很多人想好好學習歷史,但卻苦於看不懂晦澀難懂的古文,這個問題到今天終於不再成為問題了。臺灣27位著名教授合力協作,歷時三年,將司馬光的鴻篇鉅著《資治通鑑》翻譯成了白話文,讓每個普通讀者也能輕鬆讀懂這部被後世譽為“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的《資治通鑑》。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其中有什麼劃時代意義?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其中有什麼劃時代意義?

與其在家打遊戲、追電視劇,不如像看故事書一樣去讀這部《白話資治通鑑》,超越身邊的人還是被身邊的人超越,也許就取決於大家對待業餘時間的態度。點下面的橫條參團購買這套書,全套十本,只要208元包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