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收到一封信,裡面僅有三十字,為何立刻服毒自盡?

風一樣的小菇涼


在中國歷史上,商而優則從政的案例不少,但是很少有人能達到呂不韋的高度。呂不韋在歷史上是傳奇般地存在,但同時他也是悲哀的。站得越高,跌得越疼,說的就是呂不韋這樣的人。

呂不韋期初在趙國的陽翟做生意,他以低價買進貨物囤積起來,然後囤積起來,等市場上斷貨了,他就拿出來高價賣出,短短几年時間就成為了大富豪,但是呂不韋並不滿足於此。有一次他在家與自己的父親聊天,他問父親:種田可以收穫幾倍利潤?父親說:十倍。呂不韋又問:販賣珠寶可以獲得幾倍利潤?父親說:百倍。呂不韋再問:那麼扶植一個國家的君主呢?父親說:無數。呂不韋說:我決定去做這筆買賣。

事實上,呂不韋最初從政動機,還是商人的思維。他在邯鄲遇到了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異人。異人不過是安國君的庶子,安國君寵信的是華陽夫人,而異人的母親夏姬並不受寵信。更糟糕的是,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而異人是混得最慘的那一個,因為他被送到了趙國做人質。而且異人在趙國過得也不富裕,連趙國人都看不起他。可是呂不韋卻很高興,他見到異人之後告訴朋友說:異人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這就是成語“奇貨可居”的出處。

呂不韋說服自暴自棄的異人燃起了爭奪王位的決心,並通過各種手段讓異人成為了華陽夫人的養子,並在關鍵時刻冒著極大地風險讓異人回國繼承了王位。自此,呂不韋成為了異人登上王位的最大功臣,併成功取得了異人和他的母親趙姬的極大信任。而呂不韋此舉的收穫也很大,他被封為秦國丞相和文信侯,在洛陽食邑十萬戶,家裡的僕人就有上萬人。呂不韋成為了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收穫極大的權利和財富,這對於呂不韋來說,當然是一筆成功的買賣。

異人只當了三年的秦王就死了,異人的兒子嬴政繼位為君。有人說,嬴政是呂不韋禍與異人的老婆趙姬所生的孩子,事實上這是沒有根據的事情。但是趙姬確實是個淫亂之人,嬴政繼位之後,趙姬時常在後宮與人淫亂,因為趙姬是呂不韋在趙國的時候獻給異人的,所以他擔心趙姬事情敗露影響到自己,於是就找了一個叫做嫪毐的人假裝成太監送給趙姬。嫪毐下體健壯,趙姬感覺很受用。

但是嫪毐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討好趙姬,自稱是秦王的“假父”,大肆搶權斂財。終於有一天,嫪毐把趙姬的肚子搞大了,於是他開始幻想有一天能讓自己的兒子取代嬴政成為親國國君。說幹就幹,嫪毐暗中培植了數千名親信,並以養病為名,建議趙姬說服嬴政讓她到雍地居住,然後將自己的勢力佈置在那裡。在來到雍地居住之後,趙姬為嫪毐生下了兩個兒子,嬴政就這樣多了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

終於有一天,有人向成年了的嬴政告發了這件事情,他也得知了嫪毐和趙姬密謀讓他們的兒子取代自己為秦國國君的事情。嬴政當然接受不了這個,他派人殺掉了嫪毐和他的兩個兒子,滅其三族,將趙姬遷到別處居住,還發誓此生不與他再見面。事情也牽連到了呂不韋,因為嬴政查出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也知道禍亂的開始就是源自於呂不韋。

但是在處理呂不韋的問題上,嬴政是有些猶豫的,因為他知道嬴政是自己的父親和母親的恩人,也知道他在自己成為國君之後,為秦國的軍政功勞很大。再加上又有很多官員為呂不韋求情,所以嬴政拖了將近一年都沒有處罰呂不韋。但是在事情發生一年後的十月,也就是前238年的十月,嬴政突然下令免去了呂不韋的丞相職務,並讓他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居住。原來,嬴政已經想好了怎麼做,之所以拖了一年,是為了避開風口浪尖。

呂不韋在封地居住期間,他家每天進進出出的人絡繹不絕,這些人有外國使節,也有本國賓客。一個已經不在其位的人物,居然還有這麼大的影響力,這讓嬴政產生了很大的戒心,他擔心呂不韋會發動叛亂,於是親自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

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

呂不韋看到信後,心已經涼了大半截,他知道這意味著他已經徹底失去了秦王的信任,現在一步步被逼迫,日後一定會有殺他的那一天,於是他就喝下了酖酒,自殺而死了。在聽到呂不韋死的消息之後,嬴政深深地呼了一口氣,他的內心安定了許多。

呂不韋本是商人,就該好好做生意,但他卻將國家也當做了生意,雖然他能力很出色,國事處理得很好,打仗也是百戰百勝,但是他忘記了什麼叫做功高震主和分清主次。嬴政繼位之後就尊呂不韋為仲父,事實上嬴政是很忌憚呂不韋的,因為呂不韋的勢力實在是太大了,大到快要壓過自己了。

所以,即使沒有趙姬和嫪毐的事情,嬴政也會想辦法拔掉這跟眼中刺肉中釘的。而呂不韋的悲哀在於,他商人思維過重,過於重利,沒有認清政治現實,最後讓自己走到絕境。


圍爐煮酒話春秋


在家“養老”的呂不韋收到秦始皇的來信,臉色大變,思前慮後,選擇服毒自盡。信中只有三十個字,意思也很簡單明瞭,沒什麼晦澀難懂的地方。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與其家屬徙蜀!”這一看就是絕交信啊,語氣很堅決。

開口就是你對秦朝有什麼功勞,卻佔著河南十萬戶的封地?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讓我叫你一聲仲父!帶著你家人搬去蜀地吧!短短几十字,既抹去了呂不韋的功勞,還不讓人家攀親戚。

這呂不韋可能沒有那麼出名,好些人不認識他。他可不是真像秦始皇說的那樣無用,他對秦朝還真有大作用。

可以說,秦朝能夠一統六國,呂不韋有很大一部分作用,他本是一屆商人,後來做到權傾朝野的宰相,能力可想而知。

秦莊襄王運氣不佳,好不容易繼承王位,沒幾年就去世了。當時呂不韋推波助瀾,讓嬴政繼承王位,可惜他年紀還小。這樣一來,大權不就都落到呂不韋手中了嗎?


其實這其中還牽扯出一段醜聞,甚至到現在還有人懷疑秦始皇血統不正,說他是呂不韋的私生子。這事被人們添油加醋,已經說不清了,不過筆者推測秦始皇還真應該是秦莊襄王所生。

秦莊襄王死後,當年嬴政還小,呂不韋整天過的跟個皇上似的,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呂不韋和趙姬舊情復燃。

這趙姬曾經就是呂不韋獻給秦莊襄王的,據說趙姬去的時候就已經懷孕了。眾說紛紜,還好《史記》破案了,書中清楚地寫道,秦始皇是秦莊湘鄉楚王的兒子。民間也更傾向於這一說法,不過真假與否,已經難以考證了。

不管怎樣,和皇太后不清不楚的罪名,呂不韋是逃不掉了。這讓秦始皇情何以堪,他那時候小不懂事,可他漸漸長大了,這樣的事情敗露,呂不韋的日子可就沒那麼好過了。

呂不韋也開始擔心了,他就想了一計,也就是這一辦法,直接推動了他的死亡。本意是自己脫身,讓門客嫪毐去敷衍趙姬。可沒想到這個門客也不是個省油的燈,反手就把呂不韋賣了,他也想當皇上。


可惜嫪毐運氣不佳,趕上了秦始皇大有作為的時候,事情敗露後,他就偷出了太后和皇帝的印璽,偽造命令攻擊蘄年宮,準備造反。

秦始皇也是很有才幹的一個人:“凡有戰功的均拜爵厚賞,宦官參戰的也拜爵一級。”

這樣一來,大家當然支持秦始皇,嫪毐及其死黨被一網打盡,他和太后所生的兩個兒子也被殺掉。可憐嫪毐還曾經幻想過他的兒子繼承王位呢。

該事件後,呂不韋也被罷相,其實秦始皇也是網開一面了,讓他回家養老。可是呂不韋這一生太愛權利了,他還想摻和政事,養著大批食客。

此外,很多人是他一手提拔上去的,這些人還妄想著他能翻身。這樣一來,徹底的激怒了秦始皇,也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秦始皇這封信意思很明顯,就是要他死,呂不韋即便不自殺,秦始皇也不會留他了。

其實呂不韋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被迫“養老”,他就應該韜光養晦,安享晚年。本來他這一生賺的錢財,幾輩子都花不完,舒舒服服養老多好。自己功高震主,皇帝又怎麼能留他?

自殺的消息傳入秦始皇耳中,呂不韋死後秦始皇下令沒收他的全部財產。努力一生,苦心經營的財富化為泡影,最後兩手空空離世。倒真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史之策


不少人推測呂不韋實為嬴政生父,所以為著兒子的事業前途,呂不韋收到嬴政的譴責信後,沒有多加分辯就自殺了。

嬴政發給呂不韋的那三十個字翻成大白話就是:“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



說呂不韋對秦國沒有功勞,那真是太冤枉呂不韋了。

想當年嬴政之父異人在趙國為質,那真是爹不疼娘管不著,吃穿都發愁。若不是呂不韋那“奇貨可居”的設想和實施,哪有嬴政的出身?雖說呂不韋據此從商人一躍而成權貴,自己確實做了筆劃算的大買賣,但也正是這番運作,讓秦國得了個強大的君主,嬴政絕不會認為自己很差勁吧,所以,呂不韋對於嬴政,對於秦國,是功不可沒的。

呂不韋的傳奇,是由他驚人的洞察力和遠見造就的。他深刻認識到了彼時炙手可熱的華陽夫人及其弟陽泉君的後顧之憂,藉此將異人推給他們,又用異人成為嗣君的可能來說服趙國禮遇這個本無人待見的庶王孫。


不得不說,呂不韋是個奇人,深謀遠慮,執行力也強。這樣一個人,為何會因為嬴政的一封信而自盡呢?

從當時的情勢來看,呂不韋的勢力和聲望都很高,即便因嫪毐之事被遣回封地,拜訪他的人仍然很多,這引起了嬴政的不滿。

慣於審時度勢的呂不韋知道,他的富貴與權勢跟做生意一樣,跟市場需求相關,此時的嬴政,已經不需要他了,他也無從再找到當年的那些“奇貨”了,他的存在,已經不是一種需求,而是一種阻礙。嬴政甚至不願再稱他“仲父”,從私人感情上也要隔絕他了。


此時的呂不韋,像生意人一樣,沒了客戶,又沒有新產品開發,已瀕臨破產,惟有一死以存體面。至於嬴政是不是他的血脈,已經不是他活下去的理由了。


錢多多讀文史


嬴政即位的第九個年頭,長信侯嫪毐跟太后私通的事情被人舉報,言及兩人亂搞生子兩人,並且嫪毐野心勃勃與太后謀劃,讓私生子取代嬴政當秦王。

此時親政的秦始皇對此展開徹查,發現了嫪毐走的是呂不韋的路子,才得以進入宮中。於是在夷嫪毐三族,殺太后兩子,並將其遷到壅地後,便想要幹掉呂不韋。但念及呂不韋輔佐先王功高,加之呂不韋門下賓客辯士多方遊說,礙於輿論及其勢力,嬴政最終選擇罷免了呂不韋的相位,將其打發到洛陽封地就國。

呂不韋被罷相後,各諸侯的使者們來邀請呂不韋跳槽的絡繹不絕,嬴政忌憚呂不韋這麼大的影響力,怕其造反或者直接跑到敵國,於是寫信給呂不韋說: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嬴政的話,充滿了威脅。雖然書中沒有直言要呂不韋死,但蠻橫地要求他全家遷移到偏遠的蜀地,讓其感受到了深深的逼迫,於是呂不韋飲鴆而死。

作為權傾一時的秦國丞相,在去相位之後無論在秦國還是諸侯之間都擁有極大影響力的呂不韋,為何就因為一封簡短的書信,就自殺了呢?

這不得不從呂不韋的思想傾向說起。

呂不韋處於戰國末年,這一時期的社會意識總體上渴望七國一統。無論是儒家、墨家,或者後來居上的法家,他們此時的政治傾向,都認為“天下一統”是結束戰亂的唯一途徑。呂不韋作為一個活躍在法家大本營秦國的政客,自然也抱有這種心理。

“天下一統”的核心基礎是君主集權,在秦國君主集權的思想深入人心。作為天下第一強國的丞相,呂不韋的心裡,自始至終也都認為設置君主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

他曾在《呂氏春秋》中明確表達了自己“忠君”的思想,即不但要有國君,而且應該提倡臣下忠於國君。

呂不韋雖然“忠君”,但商賈出身的他,自幼就養成了一種現實主義眼光觀察事物的自覺性,使得他在考慮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會產生極端思想。

他在“忠君”方面也是這樣,雖然認為君主對國家至關重要,但卻並非事事“唯君”。所以他又認為設天子並不是奉承天子,天下也並非天子一人所有,甚至為了國家利益考慮,必要時候可以廢掉不合格的君主而擁立有本事、有德行、有能力的人上位。

這種觀點,是主張絕對君權的嬴政所萬萬不能接受的,兩人思想上的分歧,必然會導致兩人關係的勢同水火。

除此之外,呂不韋還擁有極強的權力慾望,權力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都具有難以割捨的誘惑力。

為了長期佔有秦國頂級權力,呂不韋對嬴政恩威並施,首先舉薦嫪毐進宮,讓自己從跟太后的不正當關係中金蟬脫殼,其目的就是為了減輕嬴政對他成見。

另外,呂不韋集三千門客著《呂氏春秋》,用來訓導秦王,讓他學會做一個“無為之君”。這種軟硬兼施的措施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保護現有權力,使其不受侵犯。

這就是呂不韋的心理,忠於君主,但卻又為了權位試圖將君主改造成一個不管事的“無為之君”。這兩種矛盾的心理,最終使得呂不韋在秦始皇親政後進退失據。

嬴政親政後,另外設了兩個丞相來分散呂不韋的權力。如果說,呂不韋是一個野心家,想要取秦王而代之,那麼這個時候無疑是發動叛亂最好的時機。因為羽翼未豐,而呂不韋丞相之權雖被削弱,但還擁有多年來積蓄的雄厚勢力。

但在忠君思想的影響下,呂不韋並沒有走上造反之路。後來呂不韋到洛陽封地,也只是利用諸侯對他的重視來造勢,試圖重新回到秦國權力中心,骨子裡也沒有背叛秦國的想法。

但嬴政短短30個字的書信,字字如刀,把呂不韋十多年的功勞完全否決,逼著他最後選擇了自殺。


劇透歷史


公元前235年,呂不韋收到還是秦王的嬴政的一封信,信裡只有短短30餘字: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翻譯過來就是:你何德何能?封你河南地十萬戶侯,你還真敢伸手?你跟秦國何親何故,竟然敢號稱寡人的仲父?打明兒起,你就捲鋪蓋去蜀地吧!

於是,文信侯呂不韋全家老小,就踏上了發配蜀國之路。

呂不韋剛剛走出封地,就越想越不對勁——自己從一個商人走上秦國相國之位,又從相國之位被貶出京城,現如今又被髮配到蜀地;下一步,秦王還會怎麼對待自己呢?會不會把自己殺掉呢?

更何況,呂不韋與秦王的母親趙太后有不清不白的關係。呂不韋為趙太后所舉薦的“大陰人”嫪毐還給秦王生了兩個弟弟;若是僅僅生了兩個弟弟也就罷了,兩年前,嫪毐竟然發動蘄年宮之變,差點兒讓秦王提前“駕崩”。

呂不韋的命運,也就是從蘄年宮之變以後,發生了大轉折。

呂不韋犯下的這幾條罪狀,若真的按秦律定罪,哪一條都夠他死好幾回。想到這裡,呂不韋有些絕望,索性一杯鴆酒下肚,了卻殘生。

可是,嬴政將呂不韋發配蜀地,真的打算在半道上搞死他嗎?

答案是:不一定。

嫪毐被處死之後,嬴政下令嚴查此案。毫無疑問,舉薦嫪毐的呂不韋,也被牽連其中,《史記》記載:

“於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實,事連相國呂不韋。”

譯文:嫪毐死後,嬴政下令嚴查此案,得到了詳實的結果,而且此案與相國呂不韋有極大的關係。

當時秦王就怒了。

人說,天子一怒,伏屍百萬。嬴政當時雖不是天子,可是他的怒火也不可小覷——嬴政下令將趙太后(嬴政親媽)發配到雍地軟禁起來;與趙姬有染的呂不韋,當然也沒能逃過此劫,嬴政欲將其誅殺。

這個時候,呂不韋“三千門客”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聽說秦王要誅殺呂相,秦國諸多大臣及呂氏門客紛紛前往說情,大家一致認為:呂相侍奉先王功高,罪不至死,還請大王網開一面。

思來想去之後,嬴政饒了呂不韋一命。


一直到第二年十月,呂不韋才被免去相國的職位(此前仍舊擔任秦相國);免相之後,秦王將河南地賜給呂不韋,不想在咸陽見到他。

秦王嬴政將呂不韋“趕”到河南地,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嬴政年紀漸長,王權與相權之間的衝突漸顯;另一方面,呂不韋之前種種行為,雖然有諸多大臣和門客說情,嬴政真的不介意?

可見,嬴政雖然對呂不韋非常不滿,種種表現來看,顯然沒有要殺死他的意思;呂不韋沒有在河南地服毒自盡,說明他心裡清楚,秦王並不想殺他。

真正促使呂不韋產生“秦王欲殺我”的想法,是另一件事,《史記》記載:

“秦王十年十月…而出文信侯就國河南。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秦王恐其為變。”

大意是:呂不韋遷往河南地之後,並沒有像嬴政想象中那樣,安分守己靜默等死;他僅僅在新的封地待了不到一年,過去的三千門客,紛紛到河南地“請教”呂不韋。如此,讓嬴政非常驚恐。

試想,嬴政將呂相遷到河南地,就是為了削弱相權。

令嬴政沒想到的是,呂不韋“搬家”之後,相權非但沒有減少,似乎還慢慢變大了!長此以往,會不會是第二個“嫪毐”?會不會有第二場“蘄年宮之變”?

嬴政不敢往下想。

呂不韋私自結社聚會,嬴政當然能以“聚眾謀反”的罪名將其處決。可是,嬴政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繼續饒他一命,這就有了開頭的那封信——即,將呂不韋往更遠的蜀地遷徙。

說到底,嬴政已經不是當年的小孩子了,他要實現宏圖大志,呂不韋就必須走。

可惜,呂不韋意會錯了秦王的意思。如果他老老實實遷往蜀地,說不定,他還真的死不了。雖然日子不如在中原那般鐘鳴鼎食,卻也足以豐衣足食。

《史記》記載:

“秦王十二年秋 ,復繆毒舍人遷蜀者。 ”

譯文:秦王十二年秋天(呂不韋死後兩年),那些因嫪毐謀反而遷往蜀地的門客,又被遷回原籍。

呂不韋如果不自殺,會不會如“嫪毐舍人”那樣,在蜀地逍遙三五年,又回到中原呢?


記者李滿


說起來,這是呂不韋咎由自取,他是一個成功的經濟、政治二重投機商,並從中獲取鉅額回報,然而最終還是葬送了他的性命,正所謂“成也投機,敗也投機”。

很多人懷疑,千古一帝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這絕非空穴來風。

正史記載,秦始皇嬴政是秦莊襄王子楚的兒子,子楚早年有一段特殊經歷,也讓秦始皇的身世成為一個千古謎團。

子楚本名異人,是安國君(時為秦國太子)庶出的兒子,但因為和母親孃倆都不受安國君待見,被秦國作為人質送到了趙國,由於秦、趙兩國頻頻開戰,子楚在趙國生活地很鬱悶,生命安全屢屢遭到威脅,也沒人關心他。

這個時候,趙國有一個商人叫呂不韋,得知了子楚的身世,他覺得子楚“奇貨可居”,決定像平時做生意一樣,大膽投機一把,主動結交了子楚,又是出錢,又是出力,還把自己一個美豔的侍女送給子楚做了老婆,解決了子楚的寂寞生活。

這個美豔的侍女是趙國人,姓名不詳,史稱趙姬。趙姬她嫁給子楚後,很快給子楚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嬴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但有些史料說趙姬本是呂不韋禁臠,嫁給子楚時已經懷了呂不韋的種,可憐的子楚當了接盤俠,所以才有“嬴政是呂不韋兒子”的說法,只是這一猜測根本無法求證。

呂不韋擁有雄厚財力,也極具政治眼光,他派人到處說子楚的好話,把子楚包裝成一個極具前途的年輕人,最後說動安國君的老婆華陽夫人把子楚收為嗣子(華陽夫人沒有兒子)。這樣一來,從禮法上而言,子楚就成了安國君的嫡子。

接下來,安國君繼位成了秦孝文王,子楚也終於從趙國安全迴歸到秦國。

再接下來,秦孝文王死了,子楚順理成章繼位,成了秦莊襄王。

又接下來,秦莊襄王死了,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

這個時候,嬴政的母親趙姬成了太后,做了未亡人的趙姬正值虎狼之年,作風十分豪放,很快和老情人呂不韋舊情復燃,打得火熱,而年輕的嬴政啥也不懂,只能事事倚仗自己的恩人呂不韋,呂不韋為秦國相,趁機把大權獨攬手中,迎來政治生涯的巔峰。

這樣的日子過了七八年之久,等嬴政21歲時,已經成年的他終於親攬國政,呂不韋和趙姬偷情之事早已傳的沸沸揚揚,人盡皆知,再加上呂不韋專擅國政,嬴政早對他怨恨已久,時刻想要找到機會一舉拔掉這個眼中釘、肉中刺。

這個時候,精明的呂不韋覺察到危險,為求自保,他向趙姬推薦了有“特異功能”的嫪毐替代自己,供趙姬淫樂,一方面繼續討趙姬歡心,另一方面轉移嬴政的視線。

但嬴政對他們都不放過,他先從嫪毐下手,抓住嫪毐“謀反”之機,先把嫪毐車裂示眾,將其勢力一網打盡,又把生母趙姬關了禁閉。

呂不韋唇亡齒寒,但為時已晚,嬴政念及呂不韋的恩情功勞,對他“網開一面”,沒有趕盡殺絕,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嬴政賜給他一封信,信中有一句: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

你何德何能何功,封你為侯,食邑十萬戶?你有什麼親戚關係,敢號稱“仲父”?

罵完呂不韋后,嬴政下令免除呂不韋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

呂不韋很清楚,自己的政治生命已徹底終結,即便到了巴蜀,嬴政也不會放過自己。想來想去,自己只有死路一條,呂不韋乾脆選擇了飲毒酒自殺。

這就是投機鉅商呂不韋的一生,起於投機,亡於投機,這便是投機者的最終結局,因為投機總是這樣利潤與風險同在,有多大利潤,就有多大風險。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呂不韋可以稱得上是最早的風投專家,他用金錢和美色作為投資,換來了權傾天下的秦國丞相職務,可惜最後投資失敗血本無歸,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呂不韋原來姓姜,是姜子牙的嫡系後人。他雖然通過經商成為富甲一方的土豪,但心裡仍然想效法先祖,完成輔佐君王平定天下的偉業,所以在趙國遇到做人質的秦國安國君的兒子異人(子楚,也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後,馬上意識到這是上天給他的機會。

呂不韋的基因中,既有商人的精明更有政治家的敏銳,他認識到異人是他所遇到的最有價值的商品,但心裡還是有些猶豫,於是回家問他的老爹:種地的利潤是多少?老爹回答:十倍。呂不韋再問:販賣珠寶利潤是多少?老爹回答:百倍。呂不韋最後問:立一個國家的君主的利潤是多少?老爹明確說:無數倍。

於是呂不韋決定幹一票大的。

他先拿出五百金給異人,供給他日常花銷和結交趙國的權貴,然後自己帶著五百金入秦,去替異人打通關係,成功地說服了安國君最寵愛的夫人,讓她收異人做了兒子,最後又在秦趙發生戰爭時,用六百金買通了守城官吏,順利的讓異人脫身返回了秦國。

他和異人交往過程中,異人看中了他的美麗姬妾,他開始十分憤怒,後來一想大把的錢都花了,也不在乎多送出去一個女人,就滿足了異人的要求。這個女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趙姬,也就是秦始皇的母親。有人說她到異人身邊後,十個月生了秦始皇,也有人說是十二個月,這已經成為歷史上的一段公案了!

異人回到秦國後,呂不韋也開始了順風順水的人生,並最後在異人繼位成為秦莊襄王之後,當年就被任命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十萬戶。

一千六百金加上趙姬,呂不韋完成了投資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異人當了三年秦王就病逝了,嬴政繼位。呂不韋是趙姬的老情人,又是位高權重的丞相,身份變得愈加顯赫,甚至被稱為“仲父”。

歷史證明,想給給秦始皇當爹,是沒有好結果的。

呂不韋畢竟年紀大了,面對趙姬有心無力,於是弄出個假宦官嫪毐送給了趙姬。這嫪毐天賦異稟本錢驚人,十分得趙姬的寵愛,甚至以太后之尊還連著給嫪毐生了兩個兒子。嫪毐十分得意,想著呂不韋能當“仲父”,自己就弄個“假父”的身份吧!他夢想著能讓自己的兒子取代秦始皇,最後帶著門客和家人發動叛亂,被秦始皇無情地幹掉了,還被誅滅三族。

嫪毐被五馬分屍,他的兩個兒子被活活摔死,趙姬也被軟禁終身。

“假父”死了,該輪到“仲父”了!

嫪毐的叛亂讓秦始皇十分憤怒,也心生警惕。呂不韋這個與太后有私情的“仲父”,同時還是秦國的丞相,這對君權來說,威脅比嫪毐更加嚴重。以秦始皇大有為之君的性格,自然不能留著這顆威力巨大的定時炸彈?

於是秦始皇將呂不韋趕回了封地,並讓人給他送了張小紙條: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與其家屬徙蜀!

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秦國給你封了十萬戶人家做食邑!你和秦國有什麼親厚的地方?居然說是我的二爹!你們全家都在蜀中老實點!

呂不韋明白,這是秦始皇要對他下狠手了!而且信裡透漏出的信息很清楚:他和趙姬的關係引起了秦國朝野的巨大非議,並且讓秦始皇的身份受到了巨大質疑,而這一切,只能用他的死來平息!

呂不韋投資失敗,選擇了自殺!

後人有詩嘆息他:謀立儲君誰孕姬,鉅商販鬻巧觀時。十年富貴隨輕覆,奇貨元來禍更奇。


李飛叨


這是秦王贏政給呂不韋寫的一封信,大致意思是說:“你呂不韋何德何能,竟然坐享秦國賜予的封邑?你又與秦皇室有何血緣關係,盡敢以我的仲父自居!從即日起,你和你的家人全部遷往蜀地!”短短一封信,字裡行間透露者秦王贏的憤怒之情。


(贏政劇照)

這封信可以一分為二看待,前半部分是斥責,後半部分是命令,前半部分並不是呂布自盡的原因,而讓他絕望的遷入蜀地的命令。

在回答題目問題之前,我們先梳理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瞭解一下秦王贏政為什麼會給呂不韋寫這封信,中間究竟發生了那些故事。

呂不韋原是衛國人,靠著在趙國都城邯鄲做生意而發了家,後來在風月無邊的地方邂逅了歌伎趙姬。由於趙姬是一位絕色佳人,所以呂不韋一擲千金,將其納為愛妾。

不久,呂不韋結識了在秦國做人質的秦王子異人,因為呂不韋周遊列國,不僅對時局非常瞭解,而且熟知秦國皇室之間利益糾葛,所以他看到了異人身上蘊含的價值。經一番詳談,兩個人一拍即合,呂不韋負責幫異人運作秦王太子之位,異人許諾將來必報厚恩。後來呂不韋攜重金親自奔走於秦國,成功將異人過繼給當時秦王太子安國君的正夫人華陽夫人。如此一來,就算大功告成。
(趙姬劇照)

一日,呂不韋宴請異人到家中做客,席間異人被陪酒的趙姬迷的魂不守舍,趙嬈本就是輕浮女人,也不時眉來眼去迎合異人。趁呂不韋離席的片刻之功,二人就亂了手腳,不想呂不韋返回時撞見了不堪入目的一幕。呂不韋雖不痛快,但出於利益乾脆就做了順水人情,把趙姬送給了異人。

一年後,趙姬生下兒子贏政,夫妻二人小日子過得其樂融融。三年後,秦趙交惡,異人性命不保,呂不韋花重金買通城門守衛與異人逃回秦國。趙姬母子流落趙國。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後,安國君即位。三天後秦孝文王(安國君)去世,子楚(異人)即位,是為秦莊襄王,呂不韋任丞相,贏政及母親趙姬被趙國送回。三年後,莊襄王病故,13歲的贏政繼承秦國王位,呂不韋任相國,贏政尊其為仲父。
(呂不韋劇照)

九年後,秦王贏政在雍城舉行親政加冕儀式,嫪毐集團趁機發動叛亂,贏政發兵鎮壓,嫪毐兵敗逃亡。秦王下令宣賞,嫪毐被活做。經數月審訊,秦王贏政弄清楚了嫪毐集團犯罪的動機及詳細情況,於是始作俑者呂不韋浮出水面。

原來,贏政即位後,母親趙姬就與呂不韋舊情復燃。隨著贏政的日益長大,呂不韋擔心媾和之事爆露,於是將自己的門客猛男嫪毐獻給了“淫不止”的趙太后。嫪毐是個奇人,對趙太后有致命的誘惑,趙太后如獲至寶,身心愉悅之餘,不斷給嫪毐封地獎賞,並縱容嫪毐伺養門客。很快嫪毐就形成了一個千餘人的政治集團。有了政治資本的嫪毐,野心也極速膨脹,甚至開始謀劃讓自己與趙太后生的兒子繼承秦國王位。

呂不韋發現形勢失控,於是向秦王舉報了嫪毐的不軌之心,秦王派人暗中調查,嫪毐惶恐不安,於是挺而走險,發動叛亂。如果嫪毐當場被殺,呂不韋將金蟬脫殼、化險為夷,但是嫪毐被抓,他這個幕後的間接推手就脫不了干係。嫪毐被抓的五個月後,秦王贏政宣佈結案,嫪毐被處於車裂,母親趙姬被囚禁雍城,呂不韋在眾人的求情之下暫時倖免。

一年後,秦王贏政將呂不韋趕回河南封地。呂不韋在封地風光了一年多,贏政又給他下了一封書信,痛斥之餘要求其舉家遷往蜀地。呂不韋思來想去,喝毒酒自殺。

那麼,呂不韋為什麼看到了贏政短短三十個字的書信就自殺了呢?原因有兩點:

一、秦王贏政已經起了殺心,呂不韋知道自己沒有了活路

嫪毐事件之後,秦王贏政之所以赦免了呂不韋,就是因為他的功勞太大。因為呂哥韋不僅將贏政的父親推上秦國王位,而且積極的為贏政統一六國而奔波,所以儘管嫪毐整件影響非常惡劣,甚至淪為了六笑柄,但是還是放過了呂不韋,可見他在贏政的心目中的分量。可是呂不韋回到封地之後,每天賓客盈門,六國使者絡繹不絕,而且都想借呂不韋的名望邀請其去本國為相,這樣一來就讓秦王贏政起了忌憚。所以,贏政恐怕呂不韋生出禍亂,於是怒斥一番,先讓其遷入蜀地與世隔絕,然後再採取近一步行動。

其實呂不韋已經看出,贏政讓他遷往蜀地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絕對不是讓他去蜀地體驗生活,接下來還會步步緊逼,置自己於死地。所以,呂不韋覺得與其賠上家人都死在蜀地,還不如提前了斷,也許家人還能免了誅連。因此,呂不韋正是看清了自己命運的歸宿,而選擇了明智的做法。

二、呂不韋考慮到了自己的面子和名聲

呂不韋一輩子了經歷了不少風浪,也可以說是開創了波瀾壯闊的一生。為了能和戰國四公子(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孟嘗君)並駕齊驅,呂不韋也廣攬門客,為秦國提供人才儲備。後來呂不韋為了炒作自己,還讓門客編寫了賞千金易一字的《呂氏春秋》,所以,呂不韋的聲望在某些方面遙遙領先於戰國四公子。如此一來,秦王的遷徙令,就是對呂不韋的一種身份上的貶低和侮辱,因此呂不韋要用自殺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呂不韋是個精明的人,任何事情他都瞭如於心,但沒想到被嫪毐給坑了。這就是應了那句“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的話,這也就是所謂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吧!但是從見到秦王贏政的信而自殺這件事情上看,呂不韋雖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愴,但不愧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

感謝朋友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歷史上關於呂不韋和秦始皇的關係一直存有爭議,由於年代的久遠和歷史記載的撲朔迷離,他們的關係我們今天已經很難考證了。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呂不韋之死和秦始皇的三十個字書信有關。

秦始皇的書信內容是這樣的,“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遷徙於蜀!”白話文翻譯過來,大體意思就是,你呂不韋何德何能,在我秦國享受如此高的待遇。


那麼,呂不韋看了秦始皇的這封信為何自殺了呢?

首先,當時呂不韋年紀已經不小了,秦始皇這封看似簡單的書信,其實是對一向要強的呂不韋的一種致命打擊。秦始皇一句話,否認了呂不韋一生的功績,這無疑是從精神上對呂不韋的殘殺。



第二,這封信直接否認了秦始皇跟呂不韋的關係。其實呂不韋去了蜀地後,還是有許多人去巴結他,相信他能夠東山再起。但秦始皇這封信,直接把那種東山再起的可能降為了零。

再則,蜀地在當時就是不毛之地,秦始皇把呂不韋貶到蜀地,無疑於是對他的終身監禁。總之種種原因,最後秦始皇一封書信讓陷入絕望的呂不韋迅速選擇了自殺。


呂不韋一生基本上都很順利,沒想到晚年受到嫪毐事件牽連,被秦始皇迅速疏遠,這本身對他打擊就很大。再加上秦始皇那封看似簡單實則暗藏殺機的書信,一代名相呂不韋於是在去蜀地的路上飲鴆自殺。


貓爺歷史觀


其實呂布韋是聰明人,嬴政話說到這個份上,已經動了殺機了。他若不自己死,恐怕終究要自取其辱,到時候死的不是他一個人了,恐怕讓嬴政對他最後的一絲憐憫也失去,就是滅族了。

嬴政說:”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 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這幾句話看似只是一番貶斥,但是實際上說明了三個問題:第一、無論呂不韋曾經做過多少事,建過多少功,因為嫪毐之亂,牽出他跟趙姬的不清不楚,這也就算了,還給趙姬獻了嫪毐,這已經深深引起嬴政的不滿甚至怨恨了。趙姬畢竟是嬴政的生母,被你呂不韋當妓女在玩了,嬴政沒有殺他,已經就是考慮到他的功勞,做了一定抵消了。現在說他無功於秦,實際上就上已經對他失去了最後的憐憫。

第二、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嬴政實際上已經明白無誤的告訴他,無論你曾經如何待我,無論你是真爹還是假爹,已經恩斷義絕,都不會再認了。

第三、其與家屬徙處蜀!舉家遷蜀,可不是給你換工作的,那就是流放。蜀中山高水遠,與外界隔絕,那個地方呂不韋再無半分勢力,到不到的了蜀地先不說,即便到了嬴政想動手也是分分秒秒的事情,那個時候的呂不韋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再者,呂布韋掌握了秦國長達10年,又在贏異人身上投了不少精力,連自己的愛妾趙姬都獻給贏異人了,自認為居功至偉,嬴政這幾句話如此絕情,也讓他難以接受、心中不平,所以自殺而死,以死明志,保護家人。

另外,野史傳說嬴政是呂不韋的血脈,這是完全有可能的,趙姬生性淫蕩, 原本就是被呂布韋睡了之後才獻給贏異人的,贏異人原本身弱,趙姬在這期間有沒有跟呂不韋私會完全可以想象。

呂布韋自殺,也有可能他知道嬴政是自己的兒子,不想走到兒子殺老子那一步。而且兒子那麼優秀,他也滿足了,不想再給兒子添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