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上學時,校門口的哪些吃食讓你印象深刻?為什麼?

韋德俊


回答樓主問題:

座標北京,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北京的大學,估計有好些在北京上過學的朋友門大學門口的小吃攤都是差不多的吧,沒準還能找到一兩個校友呢,嘿嘿(結果往下一拉,看到了一位校友,應該是年長我很多屆的師兄了)。辣麼,先從大學說起好啦。放圖暴露目標,吸引校友。


清河雞蛋灌餅

大學我們第一年在分部郊區,門口除了一家河南夫婦在賣雞蛋灌餅,根本沒有別的小攤(方圓3公里野生田地體驗區)。但恰恰就是這個攤位的雞蛋灌餅,是我長這麼多吃過的最好的。拋去回憶的感情,煎蛋灌餅外表的酥脆和灌入柔軟未成形的蛋液相得益彰,一定要在爐子裡烤一會兒出來,加上甜甜辣辣鹹鮮的醬,一點榨菜,兩葉生菜,完美!阿姨每次都會帶著濃濃的口音笑著問:來啦姑娘,要shi麼醬?香菜要麼? 特別可愛又親民,可惜我們搬走以後,分部拆掉了,他們就不知所蹤了。


小南門麻辣燙

搬回總部以後,小南門通往澡堂的路上,有一家小推車的麻辣燙。不似現在這麼高級,是很多串串集體扎堆泡煮在大的格子鍋裡,有點像關東煮的樣子。你可以拿一個小鐵盤子,在熱氣騰騰的鍋裡挑選自己喜歡的串串,然後再撒一勺麻醬,在旁邊找個地方就吃起來了。無論是下晚自習,還是嘴饞的半夜,或者不知道吃什麼的晚飯時間,幾個朋友都會過來持這家麻辣燙。味道很神奇,不辣也不麻,偶爾加一點麻油,覺得特別香,頓時食慾大開。


蜀香苑

我相信每個北京的大學周邊都會有一家主打四川吃食而且便宜好吃的小吃店,我們學校小南門旁邊那家就是蜀香苑(真的沒有校友嘛,哈呢)。可以說是學校第五食堂,便宜得令人髮指,卻始終保持了好味道。招牌菜是水煮魚,魚肉永遠鮮嫩滑口,最便宜的時候,有過25塊錢可以吃飽四個人的紀錄。我們每次畢業聚會都儘量回到那裡再吃一頓,於是看著它從路邊小髒店,變成了富麗堂皇的二層小樓,依然物美價廉。可惜,年初的清理違建活動中,它被清除了,連帶著我們多年的記憶一起,消失了。


老北京涮肉(改名叫關二了?)

這是一家老北京傳統涮肉點,沒有什麼紅湯白湯鍋,也沒有特別突出的食材,吃的就是老北京涮肉的那一口味兒。現在的裝修貌似好一些了,原來就是一個通透的平房,四五張桌子,必用銅火鍋爐子,燒炭的那種。冬天的時候門口有厚厚的棉布門簾,進門就是一股熱乎乎的肉香,湯底特別簡單,蔥姜枸杞大蔥幹香菇,蘸料是麻醬+醬豆腐+韭菜花。對於現在五花八門的火鍋來說,這是一片簡單又純粹的存在了。有次打籃球出來溜達去吃,一口氣吃了兩盤鮮嫩的羊肉,認識我的老闆還免費送了北冰洋,可以說十分完美啦。


門釘李爆肚

傳統的北京清真小吃店,據說也開了10來年,招牌是門釘和爆肚,門釘妥妥的拳頭大小,肉量十足還有湯汁,趕上運氣好,剛出鍋的外表都是酥脆的餅皮,咬一口滿嘴香酥渣渣;爆肚焯水的火候正好,羊肚又脆又嫩,嚼起來嘎吱響。麻豆腐也還吃,味道足且軟嫩,是小時候的味道。雖然不是總去吃,但偶爾吃一次總會有一種滿足兒時回憶的感覺。


黃記煌三汁燜鍋

那個時候黃記煌才在市面上開店,價格對於學生來說算是偏貴的,但吃法和味道卻在學校周邊拔得頭籌。所以一般都是幾個人準備吃“大餐”的時候,才去那裡奢侈一頓。最喜歡的是照燒汁的雞翅鍋和魚肉鍋,那個醬香的味道讓人特別難忘。後來自己也在家裡試著做過,可惜總是差點兒味道,但再回去店裡吃,它更貴了……嗯。還好他家去年終於出了醬汁的調味品,可以在家裡自己做家庭版燜鍋了,偷笑。


…………研究生的分割線嗎,繼續吸引校友…………



桂林米粉

先強烈推薦一波校園裡的桂林米粉,那個辣椒醬是自制的,特別喜歡加,本人真的不怎麼吃辣的,但是一碰到那個鮮香的辣,就控制不住。酸辣筍也好吃,爽口。另外,湯比較濃厚,不像別的家,很寡淡。吃了這麼多桂林米粉,覺得就是這家記憶猶新。(也可能是在學校裡吃了太多次)


一心日本料理

校園裡的平價親民好吃日料,牛肉豆腐火鍋味道濃厚,肉也很新鮮;留學生們最愛的餐廳沒有之一了吧。還有一個是炸豬肉奶酪卷,一定要趁熱吃,涼了就影響口感,會有驚喜。以及,服務真的不好,但是也沒辦法,午飯和晚飯的時候都是人滿為患,叫都叫不到人呢。(貌似外經貿西門也有一家,是留學生們特別歡迎的一心,連鎖店啊~)


東方餃子王

鑑於學校裡新樂群和第五的餃子都好難吃(這兩個名字有沒有很熟悉?),所以東方餃子王就成了吃餃子的首選。個人喜歡吃三鮮水餃,餡兒鮮味十足,個兒也比較大,很容易就飽了;但是看了大家推薦都是黃瓜鮮蝦水餃,味道也鮮,而且有湯汁在裡面,只是黃瓜在水餃裡這個操作,情感上不太能接受。


宏狀元

夏天的時候,晚上想吃點兒涼的,又有點兒餓,又怕太胖,怎麼辦?宏狀元的各種冰粥真是救贖的存在,也不貴,學生黨吃得起,香甜可口。溜達去吃,再溜達回來,也就不怕胖了,當然,這是心理作用。另外,他家的扁豆燜面還算不錯,麵條裹著湯汁,味道算是進去了,蒜香也是足夠的。


三棵樹烤魚(曾經的)

這是學校裡面某個師姐開的一家餐廳,現在已經易主了,菜式和味道全部改變,也不會再去吃了。但原來的時候,味道還真是不錯,環境也安安靜靜的,可以喝下午茶也可以吃飯。有一個欖菜肉末四季豆蓋飯,經常會吃,橄欖菜最愛啊;烤魚也是主打招牌,離簋街太遠去不到,就在她家吃個烤魚,解解饞。


北郵南門小吃街(拆了)

曾經的北郵小吃街,那是盛極一時的地方,什麼烤串麻辣燙刷肉小炒,無所不有。在它還沒有被清理和拆除的時候,是多少個學生夜宵、晚飯和午飯扎堆解決的地方。自行搜索吧,最愛吃的青筍肉絲飯和麻醬拌麵就在那裡發掘的,已經不在啦~


關二烤羊腿

恩,和附近那家巴依老爺相比,便宜好吃熱鬧火爆,價格不算太貴,是夜宵選擇的好去處。不過住校時間太少,沒太多機會和朋友去那邊擼串,偶爾有過一兩次,羊肉都不錯,不是提前醃製的那種,有時候還需要自己撒調料,烤出來也是滋滋冒油的香。去晚了沒地方是真的。


以上,差不多了,腦子不好用,回憶不起來了,看來是時候找個機會,重遊一下啦~

校友們,一起來補充一下吧~


秋食工作室


我對初中和高中的校門口的吃食已經印象不深了。但是對於上大學時候的食堂的吃食還是印象很深刻的。我在北師大待了九年,時間還是很長的。經歷了好多食堂拆了,新建的食堂等等。記得我小時候,我表哥在北京讀書,他告訴我大學裡有一個很好吃的菜叫魚香肉絲,真是非常好吃。當時他是90年代初在北京讀大學,每個月的伙食費達到300元。花掉我姨夫一個月的工資。當然,他也把自己吃的特別胖。當時我就非常期待大學裡的吃食。等我上了大學,開始並沒有體會到大學的好吃的,因為捨不得花錢。每頓飯都算計著吃。別吃的太貴的。所以也沒吃到什麼好吃的。到了研究生的時候,由於每個月導師都給發補助,自己的錢終於有了多餘的。才敢放開來吃了。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大一的時候,我們宿舍和聯誼宿舍的同學一起逛北師大在王府裡分校,逛累了,吃飯,去的是分校裡的點小炒的地方,我們上來一個菜就吃光,上來一個吃光,後來食堂老闆送給我們一個土豆絲。我們在北校的師姐送給我們一個菠蘿。會想起來真是很有趣。

第一個印象深刻的是教工食堂的蒸餃。每次晚上我買了蒸餃,回到宿舍,用我本科同學教我的秘製調料:醬油、醋、老乾媽、白糖,這樣的蘸料吃蒸餃,真是非常完美的。大家現在也可以在家裡試試這種蘸料。白糖一般用白砂糖最好。真的是味道很別緻的。

第二個是學二食堂的炒飯。師傅用圓白菜,雞蛋,辣椒一起炒的飯,真是超級完美好吃,每次都能全部吃完。現在想想,那麼多的碳水化合物,真是有點多了。但是那時候年輕啊,吃多少都不發胖。不過學二食堂早就拆了,也就是我這種老人還吃過。
第三個學三食堂夜宵裡的滷煮火燒。我每次都要多加香菜,特別好吃的滷煮,4塊錢一份。如果是做涮羊肉,我就多要一點白菜。大師傅特別好,每次都給我。這種夜宵必須在食堂吃,熱乎乎的,冬天吃完特別暖和。學三食堂現在好像也沒有了。

第四是學五食堂的各種辣的菜。比如小炒。還有麻辣燙,還有各種涼菜,都是非常好吃的。

第五是教工食堂的蒸排骨。我後來博士期間住在教工食堂附近的公寓。所以經常去教工食堂去吃飯。有很多回憶都是那的。


桔子下午茶


現在在他鄉念大學,但是還是十分想念高中校門口的吃食。

☺️那家店叫“阿大燒賣”

我最喜歡吃的就是👉筍尖鮮肉燒賣😘!!!也不知道她們是用什麼方法,一年四季的筍尖一直都很新鮮,肉丁Q彈,一口下去,燒賣裡的鮮湯充滿口腔,我覺得一口一個是最好的,特別滿足!超級好吃!

其二要說說阿大家的👉臘肉面/雞骨醬面

哇塞⊙ω⊙臘肉特別豐富,非常好吃,面很有勁道,湯也很鮮,簡直完美!雞骨醬面,聽這個名字就很有感覺呀!鹹淡適宜!一碗管飽的那種。☺️☺️☺️





限量版吃痴


對於校門口的吃食,我印象最深刻的真的不是大學,因為大學邊上的那條街小吃太多了。學生們不但用家長的錢滿足了異性朋友和自己的口腹,更養活了一眾小販,創建了著名的小吃一條街。反而因為太多,而印象沒有那麼深刻了。

話說,印象最深刻的是高中時校門口的燒餅、餡餅。那時,手中的零花錢太少,學校每天晚7點多放學。基本上,晚5點多大家就餓了,有時是自己下樓有時讓同學代買,總之有一個餅吃就心滿意足了。那感覺久久不能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