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过劳”现象需警惕!

年轻人“过劳”现象需警惕!

有调查发现,加班是中国职场常态,中国人年均工作时间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过劳”严重威胁着工作者的健康,而且其威胁对象已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且呈年轻化趋势,这已不是哪个行业独有的现象⋯⋯

“有一个老板叫大卫,下午六点出现,眼神恰似黑背,手里端着一壶热腾腾的咖啡,嘿嘿嘿我们要不要来开个会⋯⋯求你不要说出那句话,宝贝加班吧,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 前段时间,这首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横空出世,迅速刷爆朋友圈。原因之一是歌词唱出了当前许多上班族的心声——过度劳累,透支健康。

不久前,有媒体记者随机选择了90位年轻人进行了街头采访,学生、IT白领、网店店主、快递员等,只问他们一个问题,“你感到累吗?”结论是,超过8成的年轻人感到“累”, 熬夜、加班、暴饮暴食⋯⋯“过劳”现象已严重威胁着工作者的健康,有的甚至导致死亡。最近,苏州一个24岁的工程师,不抽烟不喝酒,无不良嗜好,却因为加班频繁而猝死。

有调查发现,“过劳”似乎已成中国职场的常态。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过劳死”的威胁对象已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呈年轻化趋势。而且不仅是IT行业独有的现象,像广告、媒体、医疗以及金融等行业都需要警惕。

为何猝死、过劳死“盯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过劳死”的罪魁祸首自然就是“过劳”,其中外部环境的驱动因素不容忽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普遍“不敢休息”,也“不会休息”。相较于父辈当时稳定的创业、工作环境,当下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改变,这些都要求人们必须尽快地适应现实生活,加快步伐跟上经济增长速度,竞争也更为严酷和激烈。如果不投入更多的脑力、体力去创新,很可能就面临淘汰或失败。种种客观因素,逼迫年轻人抓紧时间工作,而“不敢休息”,也没时间休息。

就在这被剥夺得所剩无几的空闲时间内,很多年轻人还“不会休息”。有的年轻人以为窝在沙发玩手机、到公园暴走、出国旅游、聚会唱歌等就是休息放松,其实不然,有时候过度的熬夜、饮酒、聚会,反倒让身体得不到丝毫的休息和放松,还耗费大量精力,挥霍健康。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常春表示,这些惨剧背后,与年轻一代缺乏健康教育和健康意识分不开。面对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大多数年轻人认为熬一段时间就过去了,忽视了身心上的病变,殊不知日积月累,身体里已经埋了一颗颗的“不定时炸弹”。

将“过劳死”纳入“工伤范畴”

中青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们的健康风险是一种潜在的社会危机。因此,预防控制中青年人群的健康风险意义重大。

常春强调,应首先从政策层面,保障职工的休息和休假时间,还要从制度上要求雇主为员工提供包括定期体检、不超时加班、休假,以及提供健康管理在内的福利。在中小学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意识,帮助其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虽然缓解“过劳死”需要个人健康意识,但很多时候,个体的努力是起不到关键性作用的。本来,加班也该获得工会的批准,而工会对于“过劳死”也有阻碍作用,可事实上,工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保护作用。再加上监管力量薄弱,对于企业的违法行为都无法有效监管,更谈不上对“过劳死”进行有效干预。

因此,缓解“过劳死” 需要法律来支撑,需要先将“过劳死”纳入“工伤范畴”,这至少能够保证劳动者的权益。现在的问题是法律规定不明确,对“过劳死”的认定模糊,这种困境需要尽快破除。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彻底破除不健康的“加班文化”。

从政策保护角度讲,我国的《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了八小时工作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另外,《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2008年就通过了,但近十年过去,在很多单位仍是一纸空文。因此也有评论这样说,保护劳动者权利的法律制度真正实施起来,劳动者才不会无缘无故瘫下去。

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预防“猝死”悲剧,首先要保障人们的劳动福利和待遇。其次,要控制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安排工作时需要从实际承受能力出发,目标不要过高。同时,要做好心理辅导,使人们有个好心情投入到工作中。

此外,对于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对预防“过劳死”知识进行社会推广,尤其要对重点岗位人群普及健康知识,主动制定预防措施,最大限度的避免“过劳死”的悲剧。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严格落实《劳动法》有关规定,最终让保护劳动者权利的法律制度真正实施起来。

健康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过劳死”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甚至还会造成一部分的高端人才枯竭。应让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劳动者成为一种敬畏,而不是一种文件上的“口号”。

作者/金金

来源/青春与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