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4次打緬甸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


乾隆4次打緬甸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乾隆4次打緬甸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

乾隆4次打緬甸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

清緬戰爭,是滿清歷史上最慘烈的邊境戰爭,持續了長達4年之久,前後有過4次戰役。

在18世紀,緬甸貢榜王國建立,國家實力增強。貢榜王國的建立者叫做雍笈牙,這是緬族的領袖。

今天緬甸歷史上,把雍籍牙同蒲甘王朝的建立者阿奴律陀和東籲王朝的統一者莽應龍,並稱為“緬甸三大帝”。

雍笈牙崛起於亂世,是馬背上的國王。

1752年,緬甸少數民族孟族大軍,攻佔東籲王朝的首都阿瓦,俘虜摩訶陀摩耶沙底波帝,200多年的緬甸東籲王朝徹底滅亡。

作為東籲王朝將領的雍笈牙,沒有同其他將軍一樣投降,而是率領部署和孟族持續戰鬥。

經過4年的血戰,雍笈牙徹底擊潰孟族軍隊,消滅了他們建立的國家。

雍笈牙是個梟雄,心狠手辣。面對緬族人大多支持東籲王朝的復辟,雍笈牙暗殺了東籲王朝的前國王,又將支持他的大臣們斬殺殆盡。

至此,雍笈牙王國也叫作貢榜王國建立,統治緬甸長達130年之久。

貢榜王國靠武力起家,經過接近20年的戰爭大體統一全國。

他們還對外入侵,首先征服了本來屬於印度的曼尼坡小國,將其吞併為緬甸領土。

隨後,他們又入侵暹羅,一度將暹羅差點打的亡國。周邊其他國家,也受到貢榜王國的入侵。

貢榜王國之所以如此囂張,在於他的軍事力量頗為強大。以他征服的曼尼坡為例,就必須提供1萬名戰士為王國作戰。在當時人口稀少的東南亞,能夠拿出幾萬訓練有素士兵的國家屈指可數。

貢榜王國鼎盛時期,幾乎吞併了泰國、柬埔寨、老撾,還有印度一部。

該國雄霸東南亞,領土相當遼闊。


乾隆4次打緬甸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


在對外入侵的同時,貢榜王國也在對付緬北獨立的土司們。

自古以來,由於緬北地形特殊、少數民族眾多,緬甸的統治者多是形式上控制。

也就是,這裡的實際掌權者是世襲土司,他們老子傳兒子,兒子傳孫子。土司的手下多是某一個民族,只支持自己的土司,根本不理會遙遠的緬甸政府。

土司們對緬甸政府給予形式上的禮節,定期交納一定的“花馬禮”(也就是上供的錢糧),換取自己的獨立。

自然,土司不得隨便反叛緬甸政府,不然後者也有可能出兵征討。不過,這種征討多沒有好果子吃,緬甸政府的士兵進入緬北叢林也會傻了眼,最多就是胡亂燒殺姦淫一通後撤退。土司吃了個小虧,轉而對政府服軟,換取繼續統治。

在緬北中國和緬甸的交界處,存在多個土司。他們有的向緬甸稱臣,有的向滿清稱臣,更膽小的就同時向兩國稱臣。

貢榜王國建立以後才6年,雍笈牙就派使者到緬北,強迫這些邊境土司都必須向緬甸稱臣,定期交納“花馬禮”,不然就會出兵打擊。

大部分土司服軟,仍然有土司不理會緬甸的威脅,轉而向乾隆求助以對抗雍笈牙。

雍笈牙大怒,本來要立即討伐,但南方入侵暹羅的戰爭還很激烈,暫時無法北上。

而乾隆忙於攻打新疆的大小和卓,也無力兼顧南方的事情。

而1560年,雍笈牙本人在暹羅感染了古代絕症痢疾,46歲就死了。

雍笈牙死後2年,他的兒子坐穩了位子,開始對付緬北邊境的土司。

乾隆4次打緬甸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

1762年,在撣族木邦土司兵的配合下,2000名緬甸軍隊攻打歸屬滿清的孟定土司和耿馬土司。孟定土司被打敗,土司被俘。耿馬土司則聰明得多,他迅速帶著土司兵逃入叢林躲避敵人鋒芒。緬甸兵殺入耿馬後沒有找到土司兵主力,只能燒殺淫掠一通後撤退。這裡的人民對於殘暴的緬兵極為痛恨,在耿馬土司領導下持續襲擊他們。

緬甸軍隊在這裡四處捱打,很快就有200多人被殺死,只能撤退。

耿馬土司收復失土後明白自己的幾百人,無法同擁兵10多萬的貢榜王國對抗。他一面違心的向貢榜王國交納“花馬禮”,一面向滿清乾隆皇帝求援。

當時新疆大小和卓戰爭剛剛結束,乾隆無心繼續在南方擁兵,暫時沒有回應。

這邊,貢榜王朝見滿清沒有直接支援耿馬土司,認為中國人軟弱可欺。

從1762年開始,緬甸軍隊在孟艮土司兵的配合下,開始攻打車裡土司(今天西雙版納),宣佈這裡是緬甸領土。

而從元朝開始3個朝代,車裡都是沒有爭議的中國領土。

得知緬甸入侵車裡的消息,乾隆大怒,認為這是對他本人的一種侮辱。

在乾隆看來,緬甸區區小國竟然敢主動進攻大清,必須給予嚴懲。

乾隆4次打緬甸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

1765年開始,乾隆決定對緬甸用兵。

隨後,清軍連續四次出兵。

最初,乾隆沒有打大仗,只是想收復失土,教訓教訓貢榜王朝即可。

第一次戰役:

所以,1765年第一次戰役,雲貴總督劉藻派兵7000多人,擊潰攻入撤離的緬甸大軍,基本收復車裡地區。

沒想到緬甸軍隊並不撤退,反而在車裡邊境打運動戰。清軍連連遭遇伏擊,損兵折將。乾隆大怒,認為劉藻無能,將其免職,改任湖北巡撫。劉藻羞憤之下自盡身亡,第一次緬甸戰役就這樣結束,清軍收復車裡大部。


乾隆4次打緬甸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

第二次戰役:

第二次戰役發生在1766年。乾隆命令陝甘總督楊應琚接手緬甸戰事。

楊應琚上臺以後,調整戰術,四面出擊。緬甸軍隊見清軍攻勢猛烈,心存畏懼,放棄車裡等地逃走。

楊應琚乘勝追擊,連續佔領原歸屬緬甸的整欠和孟艮兩土司管轄地區。

乾隆認為目的已經達到,下令軍隊撤退。

而楊應琚認為緬族人兇惡、狡猾,此刻之所以撤退是因為他們主力在暹羅激戰。

一旦暹羅戰爭結束,緬甸軍隊一定還會繼續騷擾滿清邊境,必須給予迎頭重擊。

乾隆認為楊應琚說的有道理,批准了他的計劃。

楊應琚隨即抽調了1萬4000清軍,開始發起對緬甸的攻擊。而緬甸人口也有接近1000萬!僅僅該國少數民族孟族就有100多萬人口,可以出兵七八萬。

為什麼楊應琚敢於用區區1萬多人,攻打強大的貢榜王國呢?

主要是楊應琚判斷錯誤,認為緬甸軍隊主力全部在暹羅。

楊應琚出兵以後,緬北的土司嚇得半死,蠻暮土司(今緬甸曼德勒)、木邦土司(今緬甸撣邦興威)紛紛投降,緬北一半地區歸屬滿清。

緬甸軍隊主力確實在暹羅,留在本國部隊好歹還有幾萬人,加上各地土司軍隊,總兵力也有10萬以上。

楊應琚攻入緬北以後,緬甸立即出動3萬精兵交戰,還命令各地土司務必出兵助戰。

楊應琚以1萬多人深入敵人腹地,又要面對數倍敵軍,想不失敗都難。

雙方激戰1年多時間,都是傷亡慘重。

乾隆4次打緬甸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

此時,戰爭陷入持久戰,對清軍是極為不利的,無法解決持續供應補給。

緬北全部是山地、叢林,即便今天也是運輸非常困難的地區。為什麼緬北金三角流行鴉片?說通俗點還是地形問題。這裡的山區根本沒有道路,只能單人或者單匹馬通過。山民種植任何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根本就運不出去。就算勉強運出去,運費比莊稼的售價還高。而鴉片屬於高價值經濟作物,體積又小易於運輸,一匹馬揹負的鴉片就極為值錢。所以,山民想要維持家裡的生存,也就只能種植鴉片。

而緬北禁毒的同時,就是修建大量公路,改善山區交通。如果交通不能改善,緬北山民還是隻能種植鴉片。

道理也是一樣。在擁有汽車的今天,緬北運輸尚且如此艱難,何談古代。

在清代,想要在原始森林中開拓一條維持數萬士兵和戰馬補給線,根本就不可能。

加上緬甸山區傳染病盛行,沒有免疫力的清軍一旦患病基本就迅速死亡,病死的比戰死的還多。

最終緬甸軍隊大體收復失土,清軍則退回出發點,雙方對峙起來。此次清軍先後出兵只有2萬2000人,戰死1899人,但病死高達3708人,傷亡總數接近一半,無法繼續進攻,只得轉為防禦。

期間楊應琚多次謊報軍情,乾隆誤以為清軍已經在緬甸大勝。

通過派到前線的貼身侍衛福靈安得知真相後,乾隆怒不可遏,命令楊應琚自盡。


乾隆4次打緬甸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

第三次戰役:

第三次戰役爆發在1767年。

新任雲貴總督明瑞曾出任伊犁將軍,是外戚親貴,深受乾隆信任。

明瑞在新疆立下很多戰功,到緬甸就產生了輕敵思想。

當時緬甸大軍已經攻破暹羅首都,基本結束暹羅戰役,軍隊主力不下10萬人已經回到緬甸。

而明瑞對此茫然無知,反而調動2萬5000人繼續猛攻緬甸,僅僅攜帶2個月的補給。

於是,清軍又是敵眾我寡,戰爭陷入持久戰。

不過,此次雙方作戰地區已經進入伊洛瓦底江直流南渡河一帶,脫離了緬北複雜的山地。

這種地形下,滿清的騎兵開始發揮威力。他們開始猛烈衝擊以火器和飛鏢為主的緬甸軍隊,後者很少裝備鎧甲和弓箭,擋不住騎兵的衝擊,連連吃虧。

緬甸軍隊開始以木寨死守,堅壁清野,準備以持久戰拖垮清軍。

乾隆4次打緬甸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

清軍連續獲勝,自己損失也大,尤其糧草供應無法維持,最終被迫撤退。

由於明瑞的輕敵,清軍一直堅持到糧食基本用盡,軍心開始混亂時,這才開始後退。

撤退期間,緬甸軍隊趁機集中主力發動伏擊。

飢腸轆轆的清軍四處捱打,明瑞親自率領的1萬多人被數萬緬甸軍隊包圍。

明瑞身先士卒率兵強行突圍,最終損失了1000多人突圍成功,但明瑞自己也身負重傷。

自知指揮不利,罪責難逃,明瑞於途中上吊自盡。

此次2萬多清軍只有1萬多人回來,但緬甸軍隊傷亡也很大。

緬甸士兵對滿清的騎兵頗有畏懼心理,認為在平原地帶根本無法對付它。另外,緬甸軍隊以數倍優勢圍攻,卻無法面對2萬清軍獲得徹底勝利,也體現了戰鬥力並沒有優勢。

此戰後,緬甸國王不敢再和滿清對抗,派出使者乞和。

乾隆因為此次的失利還在狂怒中,斷然拒絕和談。


另外,此戰中緬甸軍隊開始使用了一批比較先進的火器,燧發槍。這些燧發槍都是從英國人那裡購買的,清軍交火時吃了不少虧。這就是滿清輕視火器的惡果!


乾隆4次打緬甸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

第四次戰役:


1769年第四次戰役爆發。

這是最後一次戰役了。

乾隆在太和殿親自授予大將軍明瑞印章和自己穿過的鎧甲,命令他負責指揮第四次戰役。

傅恆是滿清的悍將,參加過大小金川、準噶爾戰役。

傅恆分析之前3次失敗的經驗,認為主要敗在後勤。

上一次明瑞已經竭盡所能,徵集了八萬頭騾馬、牛驢。但是,緬北陸上道路太艱難,這些龐大的運輸部隊,也無法維持數萬大軍的持久作戰。

原則上緬甸人根本不需要作戰,只要和清軍對峙幾個月,自然就會勝利。

清軍不主動撤退,就會全部餓死在緬甸。

傅恆強調此次必須重視水軍的作用。水軍可以繞開緬軍陸地防禦和可怕的陸上運輸線路,是勝利的法寶。

果然,此次清軍出境兵力只有不到2萬(總兵力約3萬),而緬甸軍隊至少3萬以上,清軍還是迅速佔據上風。

清軍採用水陸並進,連續擊潰緬軍防禦,後者連續潰敗。

只是戰術上的勝利,並不能扭轉戰略的頹勢。

乾隆4次打緬甸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

中國人為什麼在5000年時間沒有徵服緬甸?為什麼元朝大軍明明徵服了緬甸蒲甘王國,卻在10多年後放棄緬甸撤回北方?

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緬北複雜的地形和可怕的傳染病,比緬軍更可怕。

清軍兵力太少,雖連續獲得戰鬥勝利,卻不足以徹底打垮不斷增援的緬甸軍隊,雙方激戰3個月後,再次陷入對峙。

此次緬甸方面已經對滿清心存畏懼。前後4次戰爭,基本都發生在緬甸領土上,對該國是很大的破壞。緬甸軍隊為了對抗清軍,經常對數百公里內進行堅壁清野,燒燬所有房屋、農莊甚至田地,導致出現寬闊的無人區。這裡老百姓無法生活,死亡狼藉,怨聲載道,叛亂平平。

戰爭持續了5年之久,清軍還是不斷攻擊,沒有停止的跡象。

雖然大家損失差不多,但以小國緬甸對抗滿清如此大國,當然是消耗不起。

乾隆4次打緬甸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1769年12月22日清緬戰爭結束


為了對抗清軍,緬甸連到口的肥肉暹羅都丟了。

因為清軍不斷進攻,緬甸被迫將駐守暹羅的軍隊大部調回。而暹羅的軍閥華裔鄭信趁機發動反攻,逐步消滅了暹羅的緬甸留守軍隊,最終建立了泰國吞武裡王朝。鄭信起兵是隻有5000人烏合之眾。然而暹羅的緬甸軍隊數量太少,只能固守各地,不能主動出擊。於是鄭信逐步擴大勢力,最終趕走了緬甸人。可以說,如果緬甸沒有同滿清作戰,鄭信這點實力早就被消滅了。由此,緬甸丟掉了花費巨大精力才征服的暹羅,損失非常巨大。

這種情況下,貢榜王國再次向乾隆乞和。

而此時清軍也筋疲力盡,尤其傳染病橫行,主帥傅恆也病倒(回國後不久病死)。

乾隆本來也無意佔領緬甸領土,最終同意停戰,將軍隊撤回。緬甸方面則向滿清納貢稱臣,許諾永遠不騷擾邊境。

此次戰爭嚴格來說是個平手,雙方也沒有佔到大的便宜。之後緬甸不再敢於騷擾邊境,本來對兩國稱臣的木邦和蠻暮土司等勢力,都成為滿清領土,滿清還是略勝一籌。

不過,連續4次戰役的滿清最高指揮官都橫死,可見戰爭打的也是非常非常慘烈。


很多人認為滿清沒用,客觀來說這次打的還可以了。

19世紀強大的英國入侵緬甸,結果打了接近50年共三次戰爭,才大體徵服緬甸。


本文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