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的論文,它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專家學者的論文,它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理論從實踐中來,理論反過來又指導實踐。

論文本身沒有問題,這是確定的。專家們花了大量的時間,花費了很大的精力,由實地調查,案例分析,“倒推了”疫情發病的緣由,推出了從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份就出現了“人傳染人”的結論。

論文能發表在國際著名刊物上,本身就說明了這篇論文的優秀。

問題是,我們研究論文的目的是什麼?僅僅是為了拿到“著名”刊物上去發表嗎?

一直以來,中國的論文發表數量,都是海量的。能在國際“著名”刊物發表論文,更是學術研究金光閃閃的標籤。國內的發表論文的刊物更是多如牛毛。

評價學術成就,多年來,論文發表也是必須的標準。職稱評定,級別晉升等等,論文都是硬槓子。

為了晉升,花了大量時間,花費大量精力在論文的撰寫上。論文的標準是發表為準則。致使一部分人,因為無時間,因為不屑,因為沒有能力,只好請人代筆。以至於代寫論文,成了一項產業。論文的質量可想而知。

中國人在國際刊物發表的論文,它的質量又如何呢?有報道稱,發表論文數量雖多,大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沒有含金量的或者含金量不高的。

專家學者的學術研究,如果不和實際相聯繫,那隻能是紙上談兵。如果是基礎理論研究也就罷了。應用研究非要走基礎研究的路子,非要在應用研究上搞“理論創新”,最後只能是脫離實際,距離實際越來越遠。

為了創新而創新,變成了另一種的“讀書死”。“死”守論文,對於實際的東西失去了敏感,失去了敏銳的知覺。

關於武漢疫情的論文,受到質疑,估計不是論文本身。如前一陣子外國科學家揭露國內學者數據造假,圖表造假。此次論文質疑無關學術造假。相反,而是論文中的“真”,真實的數據,真實的結論,真實的分析。

受固有學術氛圍的制約,專家學者也不能免俗。專家學者獨立的科學精神,也不免失去銳性。專家學者的思想,也變得遲鈍而迂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