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最小的兒子愛新覺羅·永璘,最終的命運如何?

文史磚家


愛新覺羅·永璘不但受到了乾隆皇帝無以復加的寵愛,更是在嘉慶朝受到了自己同父同母的親哥皇帝嘉慶的庇護和寵愛,他的一生算是最為完美的“混吃等死”的人生。

永璘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兒子,56歲才生了這麼個寶貝蛋兒,乾隆皇帝的子女很多,兒子就有十幾個,永璘排在第十七位,兒子多了,自然父親的愛也要分攤,但是乾隆是獨寵這個“老么兒”,因為他是乾隆皇帝最為寵愛的妃子魏佳氏(《還珠格格》裡面的令妃)在40歲的時候生的。

魏佳氏給乾隆皇帝生的子女可不少,四子兩女,其中有兩子夭折了,剩下的兩個兒子一個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一個就是永璘,後來的慶親王。

乾隆皇帝立的太子是永璘的哥哥顒琰,其實顒琰大不了永璘幾歲,他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他能夠被立為太子,主要還是因為他是嫡子,母親魏佳氏是皇后。

清朝其實是有皇子爭儲的傳統的,從康熙,雍正時期都發生過,顒琰也曾經擔心過自己的弟弟永璘備受乾隆寵愛而與他爭奪太子之位。

顒琰有擔心,但是永璘卻毫無爭位之意,他明確的表示了他只想做個富貴一生的王爺,皇位重擔對他來說太過沉重,對此毫無興趣,而且明確表示,如果以後能夠得到和珅的府邸當王府就知足了。

乾隆皇帝其實也沒有讓永璘繼位的意思,倒不是因為不愛這個兒子,根本原因是永璘根本就不是當皇帝的料,他既不通詩文,又不懂政治,更不會騎射,如果把皇位傳給他,不但白瞎了大清朝的大好江山,更是讓永璘力不從心。

顒琰放心了,乾隆也就對這個么兒更加的寵愛,一個沒有任何害處的王爺對父、兄來說只要給予足夠的愛就行了。

乾隆皇帝生前對永璘很寵愛,他死後,哥哥顒琰登基了,成了嘉慶皇帝后,對自己這個親弟弟更是寵愛有加,甚至在扳倒和珅後,直接把和珅的府邸(現在的恭王府)送給了永璘,實現了他“混吃等死”的第一個人生目標。

嘉慶時期,永璘的地位很高,他雖然是個典型的紈絝子弟(王爺),卻很少犯不法之事,朝中事情從來不過問,也不像歷史上其他的王爺那麼囂張跋扈,欺男霸女。永璘實實在在的做著一個太平王爺,享盡榮華。

當然,像永璘這樣從小備受溺愛的王爺不做點違規違紀的事情也太說不過去了,他也曾經因為行事出格受到過嘉慶皇帝的處罰和責備,比如私自給自己的養母大辦壽宴等等,這些事情雖然受到了嘉慶的責罰,但是毫不影響嘉慶皇帝對自己弟弟的關照和寵愛。

永璘在55歲的時候,病重,嘉慶皇帝急得不行,不但親自探望,還打破規制封永璘為“慶親王”為永璘祈壽,只是無法挽回永璘病逝的結局。

永璘死後,嘉慶皇帝賜諡“僖”,葬於今北京昌平白洋溝風景區內,他的府邸(原和珅的府邸)後被咸豐皇帝收回,賜給了恭親王奕訢,成了著名的恭王府。

永璘的一生就是純粹的混吃等死的人生,他備受父、兄恩蔭,雖然沒有成為傳奇王爺,但是能夠享盡榮華也是達到了自己的人生巔峰。


沉墨I方之城


因為權力、利益之爭,自古皇家無親情,可乾隆最小的兒子愛新覺羅·永璘卻逃過了這個魔障。

永璘生於公元1766年,他出生時母親魏佳氏年40,乾隆皇帝年56歲。

看過宮廷劇《還珠格格》的都知道,乾隆最愛的女子除了大明湖畔的奇女子夏雨荷之外,便是宮中的令妃了。而這令妃不是別人,正是永璘的生母魏佳氏。

所以,永璘不僅是乾隆皇帝的老來子,還是他最愛的妃子所生,自然,他從小得到的寵愛便非比尋常了。

令妃一生所生育子女的數目在清朝可以排到首位,她共為乾隆生下了四子二女,因為有兩子夭折,最終存活的便只有兩子兩女,分別是:嘉慶皇帝、永璘、固倫和靜公主、和碩和恪公主。

從這裡可以看出,嘉慶皇帝永琰與永璘是同父同母的同胞兄弟。

通常,這種關係在帝王家總免不了政鬥。可因為永璘無心儲位的緣故,他巧妙地避開了原本會有他一份的政鬥。

乾隆帝在位儲位未定時,曾有大臣向永璘提議讓他參與儲位的爭奪。可永璘卻很是不屑地對臣子說:“皇位對我來說太沉重了,我這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得到和珅的府邸。”

大約,永璘是整個大清唯一“愛豪宅不愛江山”的男子了。永璘的這句話,讓嘉慶徹底放鬆了對這個胞弟的戒心。

令妃、乾隆皇帝先後去世後,嘉慶帝永琰便開始接替他們繼續給予永璘極致寵愛。

嘉慶對這個弟弟寵愛到什麼程度呢?

前文講到永璘曾坦言最大的理想便是得到和珅的府邸,但這和珅是乾隆最寵愛的重臣,但凡乾隆在世,和珅的府邸是怎麼也落不到永璘手上的。所以,永璘的這一理想一直只能懸在半空罷了。

永璘的這一理想,終在哥哥嘉慶帝永琰繼位後落了地、成了真。

公元1799年,嘉慶4年,即嘉慶正式親政的第一年,乾隆剛死他就將和珅留全屍處死了。隨後,他將和珅的府邸賜給了弟弟永璘做王府。

不用說,永璘得此消息自是歡欣鼓舞,有親哥如此,夫復何求!

之後的永璘便住在他的慶王府過著“混吃等死”的舒心日子,對於他的這一選擇,哥哥永琰也只能搖頭嘆息罷了。

說來,即便永璘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這個被爹媽、養母、哥哥、姐姐寵壞了的紈絝也幹不出功業來,畢竟他文不通詩文,武不善騎射。

永璘是封建帝王家被寵壞的皇子代表,但好在他雖頑劣,卻也懂得大分寸。

永璘雖懂大分寸,但卻經常在小處亂了分寸。

最典型的一次“沒分寸”,是在皇宮遊玩時碰見皇后,即永璘的皇嫂。據傳,當日永璘看到皇嫂後突然興起竟拿無矢之箭射皇后嫂子取樂。

這個事情,往大了說可是調戲皇嫂的重罪。可哥哥永琰聽說後,只是寬慰皇后說:

“你小叔子跟你鬧著玩呢……”

永璘辦的另一件失分寸的事是嘉慶五年給養母私辦壽辰。

永璘的生母令妃過世後,乾隆將他過繼給了穎貴妃。一生無所出的穎貴妃對永璘疼愛有加,自然永璘對她也分外敬重。穎貴妃70大壽時,永璘在未奏明皇帝的情況下便私自大張旗鼓地給養母辦了壽辰。

嘉慶帝得知後卻也只是對其略施小懲了事。

嘉慶二十一年,永璘又幹了一件荒唐事:他奏事把奏摺交於大內奏事太監。這種行為,很明顯是不合制度的,嘉慶帝得知後雖哭笑不得,卻也只對其罰俸處之。

關於這類沒甚分寸的事兒,永璘幹過的還有不少,但每一次這些事都因為哥哥嘉慶帝的庇佑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嘉慶對這個胞弟的愛比之尋常兄長對弟弟的愛護,有過之而無不及。

嘉慶二十五年,永璘病重,這年,他才55歲。胞弟的病急壞了嘉慶,為了讓弟弟痊癒,嘉慶竟違祖制破格將無功勞、混吃等死了一輩子的永璘晉封為了慶親王。

可惜,這樣的恩寵終也沒能改變胞弟永璘的命運,他終於1820年撒手人寰了。

永璘死後,他的諡號是“僖”。這個字在《諡法》裡的意思是:

“小心畏忌;質淵受諫;有罰而還;剛克有過;慈惠愛親;小心恭慎;樂聞善言;恭慎無過”。

用現代文簡述就是:一生無功無過。

在封建帝王家,做到永璘這般,不能不說是大智慧!


記者李滿


永璘這個人和他五叔弘晝有太多的相似。弘晝和清高宗弘曆(乾隆帝)年歲相差僅幾個月,由於弘時神秘“暴斃”,弘曕年歲太小,實際上弘晝成為了清高宗唯一的競爭對手,可能是出於自保,弘晝一生行事荒誕不羈,甚至有些荒唐胡鬧,什麼活出喪、納賄、打劫運幣車等等,除了涉及政治的事情,沒有他不敢幹的。永璘與清仁宗顒琰(嘉慶帝)關係實際上比弘晝清高宗的關係還要更進一層,他是清仁宗一母同胞的親弟弟,二人皆為孝儀純皇后魏佳氏(電視劇《延禧攻略》女主魏瓔珞的原型)所生。在乾隆六十年魏佳氏被追諡為皇后之後,理論上永璘實際上成為了除清仁宗之外,清高宗存世的唯一嫡子(雖然嫡得不是那麼純正)。而這一身份註定了永璘如果不走他五叔的那條路,一輩子都要受到哥哥的猜忌與防範。



或許因為是清高宗的幼子、老么,而且又是清高宗除了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之外最為鍾愛的魏佳氏所生,老來得子的清高宗對於永璘這個老么幾乎是放任的,從而養成了永璘膽大妄為、任性胡鬧的性格。隨著年齡的增大,或許出於他五叔同樣的目的,永璘非但沒有有所收斂,反而更加荒唐胡鬧。據說有一次永璘在宮中嬉戲,看見皇后嫂子路過,居然用無矢之箭射皇后嫂子取樂。這樣的行為,擱一般人夷滅九族都有可能。可是,知情後的清仁宗只是笑笑:“你小叔子跟你鬧著玩呢……



可恰恰因為永璘的任性胡鬧,對皇位構不成威脅,反而讓胞兄清仁宗對他解除了戒心,關心照顧、無微不至。因為不成器,終父親清高宗一生,只給了永璘一個貝勒爵位,僅僅比皇子的起步爵位貝子高了一點點而已。嘉慶四年正月,老爺子清高宗剛剛去世不久,清仁宗便晉封這位胞弟為惠郡王(後改慶郡王)。因為永璘曾經說過喜歡和珅家的園子,同年三月,和珅倒臺之後,清仁宗便將和珅的宅邸賜給了永璘做王府。



不誇張地說,清仁宗對永璘的縱容絲毫不比他父親對五叔弘晝的縱容少。無論永璘如何任性胡鬧,清仁宗幾乎沒有對他給予過什麼實質性的處分。史籍有載的只有嘉慶五年,永璘因為養母穎貴太妃操辦七十大壽沒有奏明,被清仁宗命退出乾清門,仍留內廷行走。嘉慶二十一年,永璘奏事把奏摺交於大內奏事太監,不合制度,被罰俸,僅此而已。這些所謂的處分,實際上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無關痛癢的東西。說到底,清仁宗對這位胞弟一直都是非常寬容的,而這一切與永璘的明哲保身是分不開的。



嘉慶二十五年,永璘病重,被胞兄清仁宗晉封為慶親王。不久,永璘病逝,諡“僖”。這個諡號還是比較公允的,《諡法》“小心畏忌曰僖;質淵受諫曰僖;有罰而還曰僖;剛克曰僖;有過曰僖;慈惠愛親曰僖;小心恭慎曰僖;樂聞善言曰僖;恭慎無過曰僖”。總的來說,僖的意思就是混吃等死、無所建樹,但也沒有大錯,用來總結永璘的一生恰如其分。



雖然,永璘一生混吃等死、無所建樹,靠著胞兄清仁宗的照顧幸福地過完了一生,還撈了一個親王的爵位。但是,他的孫子卻是晚清歷史上的“大名人”。他的孫子就是著名的“晚清鉅貪”慶密親王奕劻。奕劻仗著慈禧太后的信任大肆賣官鬻爵,時人戲稱賣紅頂子的“慶那公司”。清王朝的滅亡,奕劻“功不可沒”。可恰恰是這位“晚清鉅貪”,因為會站隊,深得慈禧太后信任,最終為讓永璘的慶親王爵位成為了清朝最後一頂鐵帽子。


農民工歪說歷史


愛新覺羅.永璘,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七子,也是最小的兒子,生於乾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永璘與乾隆帝第十五子嘉親王永琰、也即日後的清仁宗嘉慶帝(顒琰)同母,同為時為令皇貴妃魏佳氏所生;嘉慶帝繼位後,追尊生母為孝儀純皇后。

永璘出生,乾隆帝已經是五十五歲的老人了,年過半百得子,自然喜不自禁,對於這個小兒子是鍾愛異常,格外維護。所以永璘從小就養成了膽大妄為、不服管教、頑劣不堪的性格,使得皇父及皇兄十分頭疼。

乾隆四十年(1775年),生母令皇貴妃去世,九歲的永璘被交予乾隆帝穎貴妃巴林氏撫養。養母不同於生母,即不敢管的太多、太嚴,以免乾隆帝認為自己虐待養子,又不敢過分縱容溺愛,導致乾隆帝斥責教子無方。所以,少年的永璘,就在與養母客客氣氣、禮貌又疏遠的環境下長大。

永璘長大後,因皇父沒有時間過多關注,養母又拘泥於身份尷尬而不能時時管教,所以他既不能於讀書學識上有所成就,騎射弓馬方面也不出色。相反卻喜歡聽戲唱曲,出入市井場所,一副廢柴公子哥兒的做派,天天樂此不疲。

乾隆帝得知後,惱怒不已,也多次訓斥過永璘。但是永璘當面唯唯諾諾,過後照舊,天長日久,乾隆也有些灰心,自此也放棄了對這個不成器的小兒子管教,不再像以往那樣關愛有加。

乾隆帝一生雖然有十七個兒子,但是大多早亡,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時候,只剩六個兒子在世,最長的第四子永珹、第六子永瑢還過繼出去了。

這個時候的乾隆帝,已經是六十三歲的老人,對於之前一直迴避的立嗣問題,是不能再拖下去了。於是,他只得在剩下的四個兒子裡面思考選擇一番:

第八子永璇,舉止輕浮、做事不得體,人緣差,不行。第十一子永瑆,文學素養倒是很高,書法尤其出色,但是不重騎射,喜好儒學,文人氣息濃厚,乾隆帝生怕選出又一個宋徽宗,永瑆為人還十分吝嗇,所以也被排除。第十七子永璘,時年剛剛八歲,黃口稚子,什麼都不懂,也不如意。只有第十五子,時年十三歲的永琰,雖然不是很出色,但是各方面都沒有較大缺點,中正平和。所以最終被秘密確立為皇儲。

之後,乾隆本人將更多的精力用於對永琰的培養教導上,對於其他皇子平常對待而已。對其他諸皇兄來說,都是成年人,皇父關注與否,自己也能平和對待。

但是永璘不過是個不滿十歲的小孩,老父親的態度變化,自然是看在眼裡,表現在行為上。尤其乾隆四十年生母去世後,更加沒有約束自己的人,所以永璘自小缺少管教,養成了行事顛三倒四、不守規矩、不務正業的性格。

王......貌豐欣黛、不喜讀書,好聲樂、遊嬉;時時嘗微服出遊,間或為狹巷之樂,純皇深惡之......”------“嘯亭雜錄”

這說明永璘從小就不喜歡學習,而是天天四處遊竄,聽戲逛街,遊手好閒。這些都為乾隆帝所厭惡,並屢次申飭。但是永璘我行我素,不該秉性,實在是散漫慣了。

但同時,他也有“天性直秉、敦於友誼;始終周旋與之交者。御下寬縱、於諸護衛倨傲嬉笑者,不加責也”的記錄。這樣的不拘小節,寬豪性格,其實就是大大咧咧、沒有心機,不自恃尊貴,與各色人等都可以交往。

普通人這樣性格,可能會被說是率直之人。皇子身份,有這樣的舉動,要不就是故意掩飾,要不確實是個性使然,不會留意權力名祿。永璘這個性格倒是和他的五叔:和親王弘晝十分相似。

永璘自己也有自知之明,曾經公開說過:“使皇位如雹似紛至、亦不得落吾頂之上”,明確表示了對於繼承乾隆本人皇位的“與己無關”態度,這也是為什麼日後嘉慶帝繼位後,對這個同母弟一直縱容、厚愛的原因:弟弟如此識趣、會做人,自己當然要給予補償。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二十四歲的永璘被封為貝勒,分府居住。乾隆帝對於這個稀裡糊塗的小兒子,雖然心裡有些恨其不成成材,但怎麼說也是自己的兒子,還是老疙瘩,所以在皇子分府慣例之外,又多加了座當鋪給他,本利共值銀四萬八千四百十三兩。讓這個小兒子生活舒服愜意些。這是乾隆帝對於永璘明面厭惡,實際上還是關愛有加的體現。

永璘由於是小兒子,明面上又不為皇父所喜愛,所以乾隆帝在世時,一直都沒有晉封爵位,始終是個貝勒。其實原因是乾隆帝故意壓一壓他的爵位,等日後,由嗣皇帝(幾乎可以肯定是永璘同母十五兄永琰)再晉封,以示兄弟關愛,這樣比自己加封要好得多。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八十九歲的太上皇乾隆帝去世。正月二十七,嘉慶帝在雷厲風行地處理了乾隆寵臣和珅之後,立即下旨:晉封皇十七弟貝勒永璘為惠郡王、旋即改封慶郡王。

這樣,三十四歲的永璘,終於得封王爵。而嘉慶帝對於這個幼弟,也是十分寬縱、有求必應,處處維護,寵溺不已。

而且,嘉慶帝還把剛剛查抄收回的和珅府邸,轉賜給弟弟永璘,讓他享受這座富麗堂皇的精美宅院。但是因為乾隆帝第十女,也是永璘妹妹的固倫和孝公主是和珅之子豐紳殷德妻子,嘉慶帝憐憫妹妹遭逢鉅變,特許額駙豐紳殷德免罪,與和孝公主可以照常居住在和珅舊宅,不必另遷。所以永璘其實只是住了一半的和珅府邸,與妹妹和孝公主平分和珅舊宅,相鄰而居。直到道光三年(1823年),和孝公主去世,按制度,府邸歸還朝廷,道光帝又將其賜給慶王府。而這時候,永璘都已經去世三年了,他到死也沒有完全得到和珅的全部府邸。

在嘉慶帝在位的日子裡,永璘依仗皇兄的庇護,任性胡鬧,晃晃悠悠,悠然自得地過著逍遙日子。因為永璘態度鮮明地表示了對於權力的遠離,從不對朝政有任何熱心,對於嘉慶帝是毫無威脅。所以嘉慶帝可以盡情地彰顯兄弟之情,而不用擔心有什麼後患。

整個嘉慶一朝,永璘基本上是遠離複雜的朝廷政治鬥爭,住在豪華王府內,過著富貴閒人的快樂生活,逍遙自在。雖然也犯了一些小錯誤,比如:嘉慶五年(1800年),為了給養母穎貴妃過七十大壽,私自進入進宮,而沒有事先奏明嘉慶帝,被斥責退出乾清門,留內廷行走。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因交奏摺給內奏事太監,與朝廷體制不符,被罰俸祿,等等。

這些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即使因此被皇兄教訓一下,也是做給別人看看,無關疼癢。永璘在嘉慶帝眼裡,還是那個不成器的愛弟,做事不著四六是常態,意思意思說兩句,基本也就過去了。

永琰放肆玩樂、無憂無慮的過了二十多年快樂時光,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五十五歲的永璘患病,並很快病危。嘉慶帝十分憂慮,親自赴慶王府探視幼弟,並安排太醫院妥善診治。皇帝的關愛,還是沒有挽回永璘的病情,眼看病勢逐漸加重,即將不久人世。

在永璘臨終前,嘉慶帝為了給弟弟延續王爵,將永璘的慶郡王晉封為慶親王(清制:宗室爵位除世襲外,均需降等承襲,永璘如果以郡王去世,則其子將被降為貝勒。晉封永璘為親王,則可以使其子以慶郡王襲封。這也是嘉慶帝愛護永璘的表現),最後一次對幼弟給予照顧。

晉封慶親王不過數日,永璘病逝,朝廷賜諡號“僖”,稱“慶僖親王”。

“僖”在諡號法裡,是遊樂無度、喜好聲色的意思,同時也有恭慎無過、畏忌小心的含義,總體來說,就是混吃等死、無所建樹,你好我好大家好。這個“”僖”字,對於永璘來說,真的是名副其實,恰如其份了。

多年後,永璘的孫子奕劻,投孝欽太后(即慈禧太后)之所好,逐漸進入清廷權力中樞,成為舉足輕重的朝廷重臣,執掌大權。而爵位也從輔國將軍一路晉為貝子、貝勒、加郡王銜。光緒十年(1884年),奕劻在“甲申易樞”中,成為總理各國事務大臣,並重獲祖父永璘的封爵“”慶郡王”。

光緒二十年(1894年),奕劻晉封慶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更進一步獲得“世襲罔替”地位,使得“慶親王”成為清第十二位,也是最後一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這些不是本題的涉及方面,不再敘述了。


伯虎42


說起乾隆帝最小的兒子愛新覺羅·永璘,很多人肯定不熟悉,但說起嘉慶皇帝和令妃娘娘魏佳氏,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這位愛新覺羅·永璘,就是令妃娘娘的小兒子,嘉慶皇帝的親弟弟。

據史書上記載,令妃共生下六個孩子,四子二女,不過能夠活到成年的僅有二子二女,兩個女兒雖然活到成年,但卻也在二十多歲時,先後香消玉殞。最終能夠活到老年,只有十五阿哥永琰(嘉慶皇帝)和十七阿哥永璘。

這位永璘,是在乾隆三十一年出生,當時其母親令妃正深受乾隆的寵愛,所以愛屋及烏,永璘也受到乾隆的重視和喜愛。

但可惜的是,這種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在永璘9歲的時候,他的生母令妃因病去世,永璘便由交穎貴妃巴林氏撫養長大。

此後的永璘,開始變得越來越不著調,他既不愛讀書,又不善騎射,反而特別喜歡聽戲唱曲,還時常微服溜出皇宮,出入於市井狹巷之中,完全就是一個紈絝子弟,這讓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非常沒有面子,以至於他經常忍不住感慨:自己英明一世,怎麼會生出這樣一個廢柴兒子!



屋漏偏逢連夜雨,據史書上記載,永璘長的是五大三粗,黝黑結實,毫無貴族氣派,這讓一表人才的乾隆更是不滿,甚至一看到他都心生厭惡,都一度要懷疑他是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在這種背景下,永璘自然而然成為乾隆最不喜歡的兒子。 所以,永璘在乾隆朝,基本沒有什麼好的晉升,直到乾隆五十四年,永璘滿25歲時,他才勉強被冊封為貝勒,自此就再也沒有任何晉升。

要知道,乾隆的十七個兒子中,除去因英年早逝而未冊封的,其他所有皇子,都是親王或者郡王,他們的冊封年齡,大都在二十歲之前。

比如,永璘的親哥哥嘉慶皇帝,他在13歲時就被乾隆帝秘立為皇儲,在19歲時,被正式冊封為和碩嘉親王。由此可見這位永璘是多麼不受乾隆待見,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乾隆完全沒有把永璘當做親兒子在對待,因為貝勒一般都是冊封給皇帝兄弟們的兒子的。

不過,永璘的運氣也算不錯,雖然父親不疼他,但他的哥哥嘉慶皇帝卻非常疼愛他。在乾隆去世後,永璘的好日子也就正式到來,嘉慶先封永璘為惠郡王,後又改為慶郡王,他也由此成為清代歷史上的第一代慶王爺。



後來,大貪官和珅被抄家以後,永璘很喜歡和珅的府邸,嘉慶便毫不猶豫的將和珅府第賜給他作為慶王府。有了兄長的庇佑,永璘變得越發任性張狂,在嘉慶五年,他的養母穎貴太妃七十大壽,永璘沒有按照規定事先向內務府稟告,就擅自跑進宮祝壽;

後來,永璘奏事時,又違背規定擅自將奏摺交於內奏事太監。甚至而言,他還把唱戲雜耍的戲班子召進了王府,整日躲在王府豪宅裡面享樂玩耍。這些事情,讓嘉慶很是生氣,他多次降旨斥責,但最後顧念兄弟情誼,往往也只是給予罰俸祿這種不痛不癢的處罰。

以至於到最後,嘉慶也明白自己這個寶貝弟弟就是個不成器的主,於是乾脆從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永璘也由此玩得更是肆無忌憚。但總的來說,永璘雖然行事不著調,但基本也都是犯各種無關痛癢的小錯,真正的違法亂紀的事情,都是一件也沒幹過。

就這樣瀟瀟灑灑過了二十多年,等到嘉慶二十五年,素來身體強健的永璘突然病重不起,嘉慶很是憂慮,他多次親臨慶王府探視,為讓永璘高興,還下旨將永璘進爵為親王。只可惜這福氣最終還是沒有留住永璘,在進爵不久之後,慶親王永璘就一命嗚呼,享年55歲。

永璘死後,嘉慶親筆給他寫下碑文:“……先皇幼子,朕之愛弟。五十有五,忽桐華而凋謝,爰諡曰僖,以肖生平……”事後,嘉慶特意為永璘選了個“僖”字作為諡號,僖,喜樂也,恰好是對永璘遊戲人生的真實寫照,嘉慶帝定此諡號,可謂知弟莫若兄!


我是趙帥鍋


提起乾隆帝的兒子們,最最知名的莫過於五阿哥永琪,再其次是後來登上皇位的十五阿哥永琰,卻很少有人提及嘉慶帝同父同母的弟弟——十七阿哥永璘。

永璘是令妃的幼子,嘉慶帝的同母弟弟,也是乾隆帝最小的兒子。他出生於乾隆三十一年,那時候他的生母魏佳氏已經是皇貴妃之尊,是有實權的皇貴妃。自古幼子在家都是十分受寵的,永璘也不例外,自小萬千寵愛於一身,寵溺過度帶來的結果就是,永璘不愛讀書,文武皆不行,成日遊手好閒,四處胡鬧。

令皇貴妃於乾隆四十年去世,此時的永璘才9歲,被交給了穎貴妃巴林氏撫養。養別人家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尤其永璘自幼得乾隆帝偏愛,可想而知,接管永璘撫養的穎貴妃也只能是接著寵著。

雖說永璘文武皆不能吧,但有一點,他對自己的認識和定位是很清楚的。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所以一直對皇位的志向也不遠大,他一生最大的夢想竟然只是得到和珅的那棟府邸。後來他的哥哥嘉慶帝繼位親政後,抄了和珅的家,把這個府邸賜給了永璘,永璘則高高興興完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夢想。

嘉慶帝親政後,封了永璘慶郡王,同樣也把一些事務交由他去做。可惜永璘做的並不好,總是丟三落四,處理得糊里糊塗的: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永璘奏事把奏摺交於大內奏事太監,與體制不符,被罰俸祿。

嘉慶二十五年,永璘病重,晉封為親王,死後,諡號為“諡號為僖”。永璘的一生,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為,更沒有什麼傲人的政績。但正是他這麼“不行”,這麼“不能幹”,這麼“不智慧”,才免於被嘉慶帝猜忌,免於出現兄弟鬩牆的悲劇。像他這麼富貴自在喜樂的一生,也未嘗不是一種幸運。


若淺話史


愛新覺羅·永璘(1766年6月17日-1820年4月25日),清朝宗室大臣,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七子,清仁宗嘉慶帝同母弟。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十一日生,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永璘是乾隆帝最小的兒子,據說是最不成器的,四處遊蕩,明哲保身。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晉封貝勒。嘉慶五年(1800年)仁宗親政,封其為慶郡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晉封慶親王,不久去世,時年55歲,諡號為僖。

在乾隆的眾多妃子中,最為傳奇的莫過於令妃了。她從一個包衣奴才做到皇貴妃之位,10年給乾隆生了6個孩子,甚至還有一人是未來皇帝,她的人生故事即便是放在現代社會,也絕對是一個傳奇。

令妃所生的最後一個兒子,是乾隆所有皇子中年紀最小的十七皇子愛新覺羅·永璘,根據清朝歷史記載,據說這個小皇子備受乾隆帝的寵愛,但是,卻也是眾多皇子中資質最為平庸,也最無能的一個,這是為何呢?其實永璘受寵並不奇怪,即使在普遍家庭中,寵愛老么也是最常見的現象,更何況,他的生母還是乾隆的寵妃。永璘出生時,乾隆帝都已經年近花甲,年紀大的人都喜歡小孩,乾隆也不例外。只是,老話說得好:“慈父多敗兒”,這句話極準確地體現在了永璘的身上。當然,這位公子哥是很幸運的。乾隆當太上皇時,就選定永璘的親哥哥做皇帝,這麼一來,永璘成了太上皇的小兒子、新皇帝的親弟弟。雖然他依舊不咋爭氣,但卻有了顆定心丸:後半輩子又有靠山了。後來他的哥哥嘉慶帝做了皇帝,奪去和珅的頂戴花翎,將和珅的那座府邸是給了永璘。可見,他的這位皇帝哥哥,對於一母同胞的這位弟弟也是十分寵愛。只是這位皇子也確實有點不爭氣,他屢屢違背規矩禮儀,比如在未經稟報的情況下擅自回到後宮給穎太妃賀壽,還有等等一系列事,曾讓他是遭受懲罰。乾隆晚年,有人曾私下攛掇永璘爭奪儲位,被永璘果斷拒絕了。他對皇位沒有慾望,只求能得到和珅的府邸。所以永琰對這個弟弟也是非常放心,和珅倒臺後,嘉慶果然將和珅的府邸賜予永璘。



嘉慶二十五年,永璘最後因患重病薨。嘉慶為其提號,諡號為“僖”,意為尋歡作樂,放浪形骸。可謂對自己親兄弟知心知底。淺談永璘這一生,其實很簡單很普通,在當今的社會不知多少人羨慕這樣的生活,我們不必去譴責永璘的遊手好閒,我們也該看到他的知足常樂,他相比較於我們他的一生太過平坦,我們比他多了一些挫折、磕絆。至少他這一生未曾虧待過自己,及時行樂,我也不禁感嘆,不需要奮鬥便能過上安穩舒坦的日子,自己要是那個時候的永璘應該也會和他一樣嗎?


大老二爺


永璘是乾隆寵愛的小兒子,也是嘉慶皇帝的同胞弟弟,永璘很有自知之明,主動退出皇位繼承人爭奪,並向十五哥永琰(後來的嘉慶皇帝)示好,最終做了個無拘無束的逍遙王爺,得了善終。種種跡象表明,永璘是個具有大智慧的人。

永璘和永琰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都是孝儀純皇后所生。

乾隆在繼承人問題上,可謂是歷經波折,他開始立嫡長子永璉為皇太子,但是永璉沒到十歲就夭折了,後來又中意嫡次子永琮,結果還是一樣夭折,所以乾隆乾脆就熄了立太子的心思。到了他的晚年,皇子中有機會繼承皇位的,只剩下黃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這其中黃八子永璇雖然有理政之才,但平日裡沉湎酒色,還是個瘸子,望之不似人君;皇十一子永瑆在書法上造詣非凡,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大家,但為人格局不高,摳門到了極點,甚至老婆的嫁妝都被他佔有了,乾隆很看不上他的小家子氣;而本文重點說的十七阿哥永璘,從小就不學無術喜歡遊蕩,還經常惹事生非,風評不佳。


乾隆慎重考慮之後,還是覺得十五阿哥永琰身上缺點相對少些,於是決定秘密立永琰為繼承人。在大家都不知道乾隆內定繼承人的情況下,永璘顯示出了他的智慧。一次在和永琰閒談時,永琰勸他要多讀書將來好承擔重任,永璘一本正經地說:“天下至重,何敢妄覬,唯冀他日將和珅邸第賜居,則願足矣。”

永璘表達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我這個人承擔不了天下的重任,所以也不敢有別的心思。第二層,將來能夠在和珅的府中居住,就得償心願了。永璘的大智慧表露無疑,他主動選擇了放棄爭奪皇位繼承權,讓自己處於十分安全的位置,同時,他已經看出來權勢熏天的和珅,將來必然遭到打擊清算。


這樣的永璘自然是讓人放心的,所以永琰在繼位成為嘉慶皇帝之後,對這個親兄弟也十分親厚,他有什麼行差踏錯之處,也都不放在心上,並且在辦理了和珅一案之後,果然將和珅府邸的一部分賜給了永璘(另一部分仍由豐紳殷德和十公主居住),讓他做個安享太平的逍遙王爺。

永璘重病之時,嘉慶皇帝曾親自去探望,還加封他為和碩慶親王,希望能給他“沖喜”,結果永璘還是病逝了。在他去世後,嘉慶賜諡號“僖”。


李飛叨


提到永璘,不得不提一個著名景點:恭王府。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王府前前後後有過三家主人,最有名的,是乾隆朝的和珅,和咸豐帝的親弟弟,晚清最重要的男性政治人物恭親王。另外一個主人,就是這位永璘。

永璘,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十一生。是乾隆最小的兒子,這個時候的乾隆已經五十多歲了。屬於老來得子,倍受乾隆的寵愛。他媽,令妃,這個時候已經是皇貴妃了,是乾隆後宮裡位份最高的女人。所以說,永璘不但受皇帝爸爸的疼愛,還因為皇貴妃媽媽的原因而子憑母貴,他的出生以及童年,簡直是宮裡最尊貴最受寵愛的王子。也許是這哥們太被溺愛,或者是一早就知道哥哥永琰已經內定為接班人,所以他四處遊蕩,明哲保身。不成器,但是個逍遙王爺。一張嘴,就找他哥哥要來了和珅的府邸作為享受。

嘉慶皇帝對於這個弟弟也是非常的寵愛。他親政後,先是封了永璘為慶郡王,後又在嘉慶二十五年,晉為慶親王。可惜永璘不久後去世,享年五十五歲。應該是開開心心的玩了一輩子。最後的諡號為“僖”,多麼的形象~


白玉禪傳說


愛新覺羅·永璘(1766年6月17日-1820年4月25日),清朝宗室大臣,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七子,清仁宗嘉慶帝同母弟。

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十一日生,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永璘是乾隆帝最小的兒子,據說是最不成器的,四處遊蕩,明哲保身。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晉封貝勒。嘉慶五年(1800年)仁宗親政,封其為慶郡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晉封慶親王,不久去世,時年55歲,諡號為僖。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十一日出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時為皇貴妃。
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二十九日,因生母令皇貴妃去世,少時由穎貴妃巴林氏撫養。 [1]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永璘晉封貝勒。分府時,乾隆帝多給了個當鋪,本利共值銀四萬八千四百十三兩。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仁宗親政,永璘封惠郡王,後改封晉慶郡王 [2] ,三月,和珅誅殺後,嘉慶帝將和珅府第作為慶親王府,並把半數財產賜給了他。 [3]
嘉慶五年(1800年)正月,以祝養母穎貴太妃七十壽未曾奏明,命退出乾清門,仍留內廷行走。 [1]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永璘奏事把奏摺交於大內奏事太監,與體制不符,被罰俸祿。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永璘病重,上親臨視,命進封親王。 [4] 尋薨,諡號為僖 [5] 。目前,北京昌平城西南40裡的白洋溝自然風景區內,有慶親王墓園遺址。
咸豐初年,內務府把慶王府從永璘後裔的手中收回。咸豐二年(1852年),清文宗咸豐帝賜給恭親王奕訢作為恭王府。
親屬成員編輯
父母
父: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
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妻妾
嫡福晉:鈕祜祿氏,戶部尚書阿里袞之女
繼福晉:武佳氏
側福晉:劉佳氏
側福晉:孫佳氏
庶福晉:李佳氏
庶福晉:趙佳氏
庶福晉:張佳氏
子嗣
長子:綿恆;
次子:早夭,未命名;
三子:慶良郡王綿愍,初封輔國公,襲郡王 [5] ,道光十六年十月薨,諡曰良。
四子:早夭;
五子:已革慶郡王綿悌,封不入八分鎮國公,奕彩奪爵,綿悌奉永璘祀。旋又坐事,降鎮國將軍。 [6] 道光29年,卒。
六子:輔國公綿性,其子奕劻 [7] ,出繼為綿愍嗣子,是為慶密親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