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春怎麼撈錢的

在《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中,漢東的經濟在趙立春的領導下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那麼漢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怎麼帶來這些問題的?

漢東搞市場經濟,按照市場機制進行資源配置。在市場中基本的規律是供求關係,整個市場可以分為供給方和需求方,這種角色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人都可能既是供求者,又是需求方。市場主體有很多,可以是組織,也可以是個人。政府也在這個系統裡,但是在漢東經濟發展初期,真正發揮作用的還是漢東黨政機關。他們是漢東經濟的投資方,因為剛開始搞改革開放真正有資金的有且僅有漢東官方,他們是推動漢東經濟發展的主力。沒有他們的投資搞生產,漢東的經濟不會發展這麼快。漢東官方先有了搞經濟發展的方案。這個方案來自於上面的指示精神,要搞改革開放,要發展經濟。上面提供了觀念,那麼漢東省黨政機關必然會落實。上面只是提了觀念,具體的方案由地方政府制定。如何發展,地方需要考慮到自身的實際情況加以制定。實際情況也包括身邊的親朋好友開了什麼公司,他們是否可以分一杯羹。如果沒有,那麼可以儘快成立相關的公司。當然方案肯定是網羅了一些行業內的專家學者開會論證過的,這件事可能會由秘書負責執行,他當然明白領導家裡的基本情況,最後論證的結果肯定會讓領導滿意。

上面制定好經濟發展方案,由方案又會有很多項目。根據程序,這些項目都會要招標,以示公開透明。投標者也會要考慮招標者是否合規,不是什麼人,也不是什麼公司都可以參與的。不管怎麼說,最後的人一定是有關係的。趙瑞龍開的公司基本上已經提前中標了。如果他拿了很多項目,自己的技術和能力沒法消耗這麼多項目怎麼辦?他會將這些項目轉出去,或者說將項目分成好幾塊,以招標的方式轉到下游企業,由他們來承包。自己根本就不需要花時間管,工程就有其他人做了。轉接的公司很可能是劇中王大陸這樣的人開的。也就是說,趙瑞龍負責拿項目,而王大陸負責搞建設。通過合作,他們共同完成了政府的工程。趙瑞龍拿到了工程款的大頭,王大陸拿到的可能是小頭,不管怎樣,他倆都掙到了錢。通過王大陸們的辛苦建設,漢東的房子建起來了,路也修好了,漢東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漢東的面貌發生變化,漢東民眾也可以掙一點錢。王大陸們開公司,肯定不會是自己一個人做,工程那麼大,他根本忙不過來。因此,王大陸肯定會招人過來一起幹。這些人成了公司員工,公司有了項目,他們就有事可幹。王大陸的公司不僅解決了民眾就業問題,而且還給他們帶來了收入。公司越大,需要的人越多,那麼政府的就業壓力就會越小。這些人可以用賺到錢改善家庭的生活。衣食住行,這些基本的需求肯定是優先考慮的。他們買衣服,那麼服裝廠、紡織業就發展起來了;他們要吃喝拉撒睡,餐飲業、酒店發展起來了;他們要住好點,於是建築業、房地產也發展起來了。因為投資的存在,漢東的其他行業也隨之發展起來。

用專業術語來講,漢東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屬於政府投資驅動型。漢東經濟之所以發展起來,離不開政府的投資。他們出項目,公司買項目,然後招人過來做項目。政府實現了經濟發展,公司掙到了錢,民眾有了收入。漢東的趙立春為什麼這麼賣力搞建設,因為每次建設都能給自己的兒子趙瑞龍帶來豐厚的利潤。漢東官場可能不僅是趙立春這樣,其他的官員也會有這樣的做法。這就是漢東官場為什麼熱衷於建設了。在這種模式下,漢東官場的官員吃的是肉,王大陸們則是啃骨頭,而大量的職工只能喝喝湯了。不管怎麼說,這種模式給大多數人帶來了好處,這也就是為什麼漢東在這麼多年的改革開放中會發生鉅變的。

沙瑞金來漢東後,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並沒有發生轉變,與趙立春時期一樣。沙瑞金轉變的只是漢東經濟發展的方式,由之前的粗放型轉為綠色發展。綠色發展的實現還是需要靠企業,只不過需要有技術含量。如何證明企業有這樣的能力,多找幾個科研人員撐場面。因此,經濟發展的指揮棒發生了變化,漢東的有關企業也會隨之綠色化,高科技化。只有這樣,在接下來的競標中才會有資格參與競標。其他方面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