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點:美國獨立戰爭是如何開始,紐約犯罪潮又是如何被扼制的?

誰創造了流行?流行的奧秘何在?如何才能創造流行?

這三個關於流行的問題who(何人)、why(為何)和how(如何),是關於流行的3W難題。

格拉德威爾的著作《引爆點》將流行理論總結為三部分。第一是個別人物法則,就是三類人:聯繫員、內行和推銷員;第二法則是附著力因素,這條法則講的是流行事物本身所應具備的要素,它應該具備能讓人過目不忘或者至少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附著力,比如iPod漂亮的外形和一般隨身聽無法比擬的容量;第三法則是環境威力法則,意思就是發起流行的環境極端重要。注意,不是重要或者很重要,而是極端重要,甚至外部環境的一個微小變化,都能決定它流行或者不流行。

別看我們身處的世界看上去很堅固,或者說很頑固,雷打不動、火燒不化,其實只要找到那個點,輕輕一觸,它就會傾斜。這個點,就是格拉德威爾所說的“引爆點”。希臘神話中,扛天的巨人是半人半神的提坦族的一員,名字叫阿特拉斯,引爆點就好像是阿特拉斯身體上的敏感部位,一觸,阿特拉斯就會發笑,阿特拉斯聳聳肩,地球就會發生變化。


引爆點:美國獨立戰爭是如何開始,紐約犯罪潮又是如何被扼制的?

阿特拉斯


流行三法則

引爆一種流行病並不是只有一種途徑。流行病爆發需要三個條件:能傳播傳染病病原體的人、病原體本身和其發生作用所需的環境。當一種流行病爆發時,三個條件就失去了平衡。疫情被引爆,是因為一些事情的發生讓其中一個甚至兩三個條件發生了變化。格拉德威爾將這三個變化條件稱為:個別人物法則(Law of the Few)、附著力因素法則(Stickiness Factor)和環境威力法則(Power of Context)。


個別人物引爆的流行潮

東村的幾個年輕人發起了暇步士流行潮,幾棟居民樓的搬遷足以引發巴爾的摩梅毒大流行,當我們如此談論這些事情時,我們所指的其實正是在事情發展過程中,某些人比其他人更為關鍵。

個別人物法則給出的回答是這樣的:在這些特別人物中,有人意識到了時尚趨勢,通過自己的社交能力、活力、熱情和魅力把“暇步士”傳染給大家,就像蓋藤·杜加斯和納山·威廉斯之流把艾滋病病毒傳播出去一樣。


強大的附著力

病毒學中有一個著名原理:每年冬天,流感在開始傳播時的病毒與流感結束時的病毒差別很大。附著力因素法則告訴我們,有一些特別的方式,能夠使一條具有傳染性的信息被人記住。只要在信息的措辭和表達上做一些簡單的修改,就能在其影響力上收到顯著的效果。


環境威力

季節變化對患病人數變化的影響非常大。流行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它們所處的外部環境、它們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它們運轉所需的特殊環境的影響。環境威力法則認為,人們對自己周圍環境的敏感程度比他們所想象的更為強烈。


引爆點所涉及的這三條法則,即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因素法則,以及環境威力法則,給我們提供了理解流行浪潮的一種方法。它能引導我們找到引爆點。


個別人物法則:聯繫員、內行和推銷員

在很大程度上,成功發起任何一種社會流行潮,要取決於信息傳播者所特有的社交天賦。

有三種對社會流行潮至關重要的人物,分別稱為聯繫員、內行和推銷員。作者在書中以美國獨立戰爭為例講述了這三種人的作用,是如何從一次英軍的行動進而引爆一場偉大的革命的。


聯繫員

一些特定的人把我們與外部世界聯繫起來,為奧馬哈和沙倫搭起橋樑,把我們引入社交圈子,這些我們在生活中非常依賴的人,就是“聯繫員”,他們具有把全世界的人聯繫在一起的天賦。

成為一名聯繫員應該具備什麼條件?首要的也是最顯而易見的標準是:聯繫員結識的人非常多。他們屬於那種什麼人都認識的人。大家都會結識某個這種類型的人。也就是說,各行各業中都有一些交友能力超凡之人,這些人就是聯繫員。

聯繫員的重要性並不僅僅在於他們認識人多;對於他們認識的人來說,他們具有很大作用。對於聯繫員來說,他們之所以能跨入許多不同的領域,是因為他們的天性在發揮作用,這種天性集好奇心、自信心、社交能力和活力於一身。聯繫員的特點就是:涉足過許多不同領域,結果他們就把所有這些領域聯繫到一起了。

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爾研究發現“微弱關係”總是比牢固關係發揮的作用更大。你的那些“泛泛之交”,從另一方面來說,顧名思義,他們的圈子與你生活的圈子大不一樣,他們很可能知道一些你不瞭解的情況。

這不僅僅是意味著當個人離聯繫員越近,他的社交能力就會越強,他也會更富有,並且得到更多機會;這同時意味著,當一種觀念或一種產品離聯繫員越近,這種觀念或產品得到推廣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口頭信息傳播是從這條鏈的某個關鍵點開始的,這個點就是有人把消息傳播給羅傑·霍肖這類人的那一刻。


絕對內行

如果我們認真研究一下社會流行浪潮被引爆的情況,就會清楚這樣一個道理:正如我們是依靠一些個別人物才與其他人聯繫起來一樣,我們也是依靠一些個別人物才能與信息聯繫在一起。這個過程中既存在人際流通專家,也存在信息傳播專家。

當然,有時候,這兩種專家能合二為一。

內行與眾不同的關鍵之處在於,他們並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更不是僅僅關注儘可能少花錢買咖啡的辦法;而是一旦發現了這種辦法,他們就想把它散佈出去。

從某種意義上說,那種想幫助和影響別人的渴望——無論是什麼樣的幫助或影響——簡直太強烈了,它能使人變成好管閒事者。

內行們瞭解內情,也有能力把信息迅速口頭傳播出去。但是,內行的與眾不同之處並不在於他們掌握了這麼多的內情,而在於他們把內情散播出去的方式。不為別的什麼目的,而僅僅出於助人為樂的原因而幫助他人,這反而是一種更有效引起別人注意的方式。


推銷員的“催眠能力”

內行並不是一種善於做說服工作的人。內行就像一位老師,但是,他在更大程度上又像一個學生。內行是真正的信息經紀人,他們與人們共享信息和交流信息。但要想發起一場社會流行潮,就得說服一些人去做一些事。在社會流行潮中,內行們就是數據庫:他們為大家提供信息。聯繫員是社會黏合劑:他們四處傳播信息。

還有另外一個特定的群體——推銷員。如果人們對傳來的信息並不相信,他們就有能力說服大家,一個精明能幹的推銷員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對客戶提出的消極看法總能給予充分的、高質量的答覆。

一些有關推銷術的書建議推銷員,要想與顧客建立和諧關係,就應當迎合顧客的身體姿勢或講話風格。但是,已經有證據表明,那樣做並沒有效果,反而只能令人更加不自在、不舒服,因為那樣做顯得假惺惺。

我們常常認為,面部表情反映內心世界。因為我開心,我才會微笑;因為我傷心,我才會皺眉。情緒是自裡向外流露的。但情緒的感染作用表明,情緒也是可以由外向內產生影響的。也就是說,如果我能讓你發笑,我就能讓你開心;如果我能讓你皺眉,我就能讓你難過。從這個意義上說,情緒又是由外向內影響的。


引爆點:美國獨立戰爭是如何開始,紐約犯罪潮又是如何被扼制的?

波士頓傾茶事件

美國獨立戰爭實際上並不始於列剋星敦之戰。它始於那個寒冷的春天的早上,從一個小馬童開始,然後由為數不多的幾個極為特殊的人物,引發一股口頭信息傳播浪潮,它繼而席捲了整個新英格蘭地區。這些特殊人物就是幾個推銷員,以及一個同時具有內行和聯繫員天賦的男子。


附著力因素法則

個別人物法則,該法則認為,發起流行浪潮的一個至關重要因素是信息傳播者的性格特點。一雙鞋、一個緊急情報、一種傳染病或者一部新電影,都可能僅僅因為其與某個特別人物的關聯而變得極富傳染力。

流行潮中,信息傳播者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些特殊的信息傳播者才能讓消息傳播開來,但同時,信息的內容本身也非常重要。一則信息成功的具體因素就在於其“附著力”,一則信息——或飯菜、電影、產品——是否令人難忘?它本身是否能促成變化,激發人們採取行動?

在廣告行業裡有這樣一句箴言:任何人至少要看過某一廣告6遍,才能記住其內容。我們來看一看直銷領域的做法。一些公司付費讓雜誌社為其刊登廣告,或者發送附帶優惠券的直接郵寄廣告,希望讀者剪下來,並附上對產品的反饋意見寄回公司。讓消費者知道產品信息並不是直銷的困難所在,其困難在於讓消費者花時間去讀廣告,記住廣告,並採取相應的行動。

生活在當下,大家都淹沒在那些要求受到關注的人群之中。在廣告業,這種信息過量現象被稱為“信息混雜”問題,這種信息混雜現象使得任何一則信息都越來越難產生附著力。

根據一家廣告研究公司所做的研究,在2.5分鐘的商業廣告時間裡,如果出現了至少4個持續15秒的不同廣告,那麼,任何一則15秒廣告的效果都會降低到幾乎為零,因為我們誰也記不住自己聽到、看到、讀到的大多數信息。信息時代使信息的附著力成了難題。

個別人物法則認為,社會中存在個別能發起流行浪潮的特殊人物,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找到這些特殊人物。附著力給我們的教訓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在適當情況下,總是存在一種簡單的信息包裝方法,使信息變得令人難以抗拒。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找到這種包裝方法。

環境威力法則:戈茨案和紐約犯罪潮

必須說,把犯罪看作流行病的觀點,是有一點不可思議。我們談論“暴力的流行”或犯罪潮,但我們不清楚自己是否真的相信,犯罪也遵循類似暇步士鞋或者保羅·裡維爾騎馬夜行這類事情的規律。

答案在於流行潮的第三個法則:環境威力法則。個別人物法則關注的是信息傳播活動中的關鍵人物。,附著力因素法則認為要想發起流行潮,傳播的信息必須令人難以忘懷。

那種可以使流行趨勢減緩的環境因素的改變,與我們通常所料想的非常不同。“其他因素”中最有意思的是“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該理論的創始人是犯罪學家詹姆斯·Q·威爾遜和喬治·克林。威爾遜和克林認為,犯罪是秩序混亂的必然結果。如果一個窗戶被打破了,過了很久也沒有人來把它修好,行人就會以此推斷,這是個沒人關心,沒人管理的地方。很快,就會有更多的窗戶被打破,然後無政府主義就開始從這幢樓向相鄰的街道蔓延。

在一座城市,類似在公共場所亂塗亂畫,秩序混亂,強行乞討這些較小的問題,都和“破窗”效應一樣,容易引起更嚴重的犯罪。這就是犯罪流行潮理論。該理論認為,犯罪是可以傳染的,就像時尚潮流一樣,它可以由一扇破碎玻璃窗蔓延到整個社會。


引爆點:美國獨立戰爭是如何開始,紐約犯罪潮又是如何被扼制的?

紐約地鐵塗鴉

20世紀80年代中期,克林受聘擔任紐約交通局顧問時,他敦促交通局用“破窗理論”指導實踐。他們聽取了這項建議,聘請戴維·岡恩為新任地鐵總監,來監督投資數百億美元的地鐵重建項目。


岡恩建立了新的管理組織結構,制定了明確的目標和完成任務的時間表,決心一條條線路、一列列火車地清理整頓。


岡恩設置了一個清洗站。凡是車上有髒亂塗畫的列車都要開進去,在掉頭前必須清洗乾淨,否則該列車就暫停運行。未經清洗的“髒”車不能同“乾淨”車混在一起,這種做法為的就是向那些破壞者們毫不含糊地表明決心。


“我們在哈萊姆第135大街有一個可供夜間停車的院子,”岡恩說,“孩子們常常會在晚上過來把車子外部刷白。第二個晚上,等油漆幹了,他們再來把圖案的輪廓畫上去。第三個晚上,他們又來把顏色填進去。全部工作需要三天完成。我們知道孩子會選擇髒車來塗鴉,我們等著他們完成自己的列車壁畫作品,然後把他們的作品塗蓋上。孩子們會因此難過得流淚,但我們毫不留情。因為我們想讓他們明白,你們不是想花三個晚上來塗抹一列列車嗎?好啊。不過,你們的作品永遠不可能被人看到。”


岡恩的清除工作歷時6年(從1984年到1990年)。這期間,交通局聘用威廉·布拉頓為交通警察局長,開始了改造地鐵工程的第二階段。布拉頓決定從逃票問題抓起。為什麼?因為逃票和亂塗亂畫一樣,是一個信號,一種秩序混亂的外在表現,它可以導致更多更嚴重的犯罪案件發生。


布拉頓還要求每一個逃票者都必須接受盤問。可以肯定,1/7的被捕者曾經有過刑事拘留記錄,其中5%的人隨身攜帶某種武器。這樣一來,警察們很快就不再懷疑打擊逃票現象的重要意義了。“對警察來說,逃票者群體一下成了金礦,”布拉頓寫道,“每一次拘捕行動都像是打開解密大師的盒子。這次我能得個什麼玩具呢?手槍?刀子?還是拘捕證?這裡會有謀殺犯嗎……


1990年至1994年間,因輕度違法被拘捕的人數比以往增加了4倍。布拉頓把整個交通警力都變成了集中消滅輕微犯罪的地下生活管理機構。


1994年魯道夫·朱利安尼當選為紐約市市長後,布拉頓被任命為紐約市警察局局長。他把相同的理論應用於全市的治安管理工作,教導他的警員,治理犯罪需從影響生活質量的輕度犯罪行為入手。隨後,紐約市的犯罪率神奇地急速下降,就像地鐵系統曾經經歷的情況一樣。

“破窗理論”和“環境威力法則”在這個層面上完全是一回事,其基本前提為:通過清理整治現實環境中最細枝末節的方面,就能夠扭轉、減輕流行病的蔓延態勢。

環境威力法則的實質就是,對於有些環境來說,情況也是如此——我們所處的外部環境決定著我們的內心狀態,儘管我們對此並不完全瞭解。

社會流行潮,從根本上說,正與這種轉變過程有關。

當我們試圖使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一個產品為別人接受,我們實際上是在改變我們的受眾,是從雖然小但卻是很重要的方面在改變他們:我們在感染他們,用我們的氣勢席捲他們,使他們漸漸放棄敵意,慢慢接受。這個目的可以通過特殊人群——即那些有著非凡人際關係的人——的影響力來實現,這就是個別人物法則;這個目的可以通過改變交際的內容,通過使傳遞的信息淺顯易記,從而使之牢牢地紮根於人們的頭腦,直至最後促成他們行動來實現,這就叫做附著力因素法則。

然而,一旦你理解了環境的重要性,理解了環境中那些具體、相對細小的因素可能成為人們的行為引爆點,那麼你原來的失敗情緒就不復存在了。環境中的引爆點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東西:畢竟,我們可以修好破碎的玻璃窗,可以洗淨牆壁上的髒東西,可以改變所有可能誘發犯罪的導因。


結論

《引爆點》一書總結的第一條經驗。要想發起流行潮,就必須做到把有限的資源集中用到關鍵方面。個別人物法則認為,聯繫員、內行和推銷員應該充當口頭信息傳播潮的發起者,也就是說,如果你對發起口頭信息傳播潮感興趣的話,你的有限資源應當集中用於這三類人身上,其他人都無關緊要。

世界並非是我們一相情願的直覺中的世界,這是《引爆點》一書得出的第二條經驗。那些成功地發起社會流行潮的人們,並非只做一些自認為是正確的事情,他們會有意檢驗自己的直覺。

成功發起流行潮最重要的因素,是要具備一個基本的信念,即:製造變化是可能的,人們是能夠在一些特定力量的驅使下,驟然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觀念的。

如果說在引爆點世界裡存在困難和多變性,也可以說在這個世界裡同時存在很大希望。僅僅通過控制一個小組的規模,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們對新觀念的接受能力;通過對信息傳播方式的微小調整,就有可能大幅度地降低其傳播難度;僅僅找到和接觸那些有著極強社交能力的人,就有可能掀起一股社會流行潮。引爆點最終再次證實了我們存在改變一切的能力,和採取明智行動的力量。看看周圍的世界吧,它看上去似乎雷打不動、無法改變,但只要你找準位置,輕輕一觸,它就可能傾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