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豬肉老大哥,溫氏為啥漲不過牧原?

2019年,豬價趁著非洲豬瘟的影響直線走高,豬肉概念股也成了資本市場的寵兒,尤其是牧原股份、新希望等一批龍頭股,股價幾乎一路上漲,年漲幅達到200%以上。下面這樣圖可以讓我們通過對比2019年上市豬企全年生豬銷售情況,看一看各家實力。

作為豬肉老大哥,溫氏為啥漲不過牧原?

可以看出,溫氏股份和牧原股份作為千萬級生豬出欄量公司,較之正邦、新希望、天邦、大北農,可謂豬企中名副其實的大哥、二哥。但是,我們再來看一下最近一年來兩位大佬的股價走勢圖,可謂相距甚遠。

作為豬肉老大哥,溫氏為啥漲不過牧原?

牧原一路高歌猛進,從二十多漲到了一百多,溫氏雖然前期發力較猛,從二十多衝到四十多,但一年下來,幾乎一直在三、四十震盪。二者到底有何不同之處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一、主要財務數據

2020年2月24日,溫氏發佈2019年度業績快報,營業收入732.28億元,較上年增長27.9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139.06億元,較上年增長251.38%;總資產663.74億元,較上年增長22.63%;總股本53億股;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每股淨資產8.4713元/股

2020年2月27日,牧原發布2019年年度報告,營業收入202.21億元,較上年增長51%;歸屬於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61.14億元,較上年增長1075%;總資產528.87億元,較上年增長77.22%;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99.89億元,較上年增長635.74%;總股本37.78億股;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每股淨資產

6.1656元/股

受豬肉價格走高影響,溫氏與牧原2019年各項財務指標都比較優秀,而牧原股份明顯表現更為突出,淨利潤增長率高達1075%,受各路資金追捧也屬於情理之中。但是,就二者目前股票市價及每股淨資產來看,也許溫氏股價存在被低估的可能,讓我們進一步探討。

二、主營業務

溫氏的主營業務是是黃羽肉雞商品肉豬的養殖和銷售,以及其他配套業務。

作為豬肉老大哥,溫氏為啥漲不過牧原?

根據溫氏2019年半年報數據顯示(尚未發佈年報),公司肉豬類收入、肉雞類收入佔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60.34%、33.33%,屬於“豬+雞”雙驅動型公司。

牧原的主營業務為生豬的養殖與銷售,從其2019年年報可以看到生豬養殖類收入佔營業收入比重為97.06%實打實的以豬為核心業務。

作為豬肉老大哥,溫氏為啥漲不過牧原?

如果我們把溫氏與另一位養雞大戶“民和股份”的股票走勢放在一起,那麼就會發現,其實這一年,溫氏和民和的走勢更為相似,至於溫氏與民和走勢為什麼相似,我們下次再聊。

作為豬肉老大哥,溫氏為啥漲不過牧原?

三、業務模式

雖然溫氏集團為“豬+雞”雙主業模式,但從生豬銷量看,2019年溫氏銷售生豬約1800萬頭,牧原銷售約1000萬頭,溫氏銷量遠高於牧原,為何反而牧原更受市場追捧呢?我們來看一下二者在生豬養殖方面的不同業務模式,或許能夠發現端倪。

溫氏的生產模式是緊密型“公司+農戶(或家庭農場)”。合作農戶(或家庭農場)承擔商品肉豬生產場地建設,並在繳納一定保證金以及和公司簽訂委託養殖合同後,依據憑證從公司領取豬苗、飼料、藥物、疫苗等養殖物資,按公司標準進行規範飼養。與農戶結算的養殖費為(合同約定收購單價*肉豬稱重-飼養期間所領取的種苗、飼料、藥物等物資費用)。

牧原的業務模式屬於大規模一體化的養殖模式。公司自建飼料廠、自主設計豬舍和自動化設備、建立育種體系、採用全程自養方式,說白了,就是自己養豬自己賣。

這也解釋了二者資產規模和收入規模呈現出的特點。不難發現,溫氏相對屬於輕資產經營方式,總資產比牧原多20%左右,而收入比牧原多出近160%。雖然通過“公司+農戶”這種方式能夠讓溫氏的收入規模得以擴大,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合作農戶流失、生產過程把控力度不足、產品質量波動等各種風險因素。

從另一方面來看,由於2019年豬肉的週期性行情給豬企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和大量現金,牧原已經開始積極擴大生產經營,通過在各地設立子公司的方式將“牧原模式”進行復制,年報顯示,公司生產經營規模擴大導致在建工程較期初增加133.65%,同時購買土地使用權導致無形資產較期初增加23.19%,足以看出牧原股份在豬肉行業的野心。

而溫氏的經營模式自身存在限制性,一是城鎮化導致願意從事畜牧業的農村青壯勞動力數量有所下降;二是環保壓力和土地流轉因素導致農戶自身獲取適合養殖的土地難度有所加大。

因此,在豬肉上漲週期中,溫氏股份預期必定不及牧原股份,在市場上沒有受到資金追捧也是屬於情理之中。

歡迎關注,持續為您帶來財經乾貨,期待與您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