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各代都有叱吒風雲的絕代名將,為何清朝將軍們卻名氣不顯?

胡航科


個人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各朝各代的絕代名將的傳播得益於各類曲藝形式的發展

目前大家口口相傳、叱吒風雲的絕代名將,多是從評書、話本、曲藝中得來,而評書、話本在宋元時期得到迅速發展,宋代有講史,元朝有平話,長期的發展傳承、沉澱下來,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三國演義》為例:

從李商隱的《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來看,在晚唐時三國故事已在民間流傳。宋代通過藝人的表演說唱,三國故事更為流行。

根據《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時已出現了“說三分”的專家霍四究。又據《東坡志林》載,王彭嘗雲:“徐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故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說明宋代民間說三國故事已經表現出“尊劉貶曹”的鮮明傾向。

宋元時代三國故事更被大量地搬上舞臺。《宋史·範純禮傳》及南宋姜白石《觀燈口號》等詩歌中都有演出三國戲的記載。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至少有《三戰呂布》、《赤壁鏖兵》、《隔江鬥智》等三十多種,在這些劇本中,繼續表現了“尊劉貶曹”的傾向。 三國故事流傳既有那麼長的歷史,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平話小說,可能很早就產生了。

二、各朝各代的絕代名將的傳播得益於相對穩定繁榮的社會環境

物質生活豐富了,人們才會去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得益於唐、宋、元、明、清各代較長期的經濟繁榮,老百姓在吃飽飯之餘,有更多的精力和閒暇來參加、關注各類曲藝活動,這也給說書講古的曲藝形式奠定了生長傳播的土壤。口口相傳的故事、歷代史學家評價在千百年來的沉澱,也更有利於小說家收集整理民間故事以成書,更具故事性。

《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後來又有毛宗崗等校點批註版本傳世;《說岳全傳》成書於清初;楊家將的故事在北宋中葉就以流傳天下;明朝《永樂大典》中已有《薛仁貴徵遼事略》小說。《水滸傳》成書於元末明初。

而清中後期,社會動盪,國基不穩,社會性質發生了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名將故事失去了提煉、孕育、傳承、發展的土壤,與千百年來傳誦的英雄故事相比,自然顯得聲名不顯。

三、各朝各代的絕代名將的傳播得益於充滿故事性的精彩年代

這點無需多言,精彩的時代造就精彩的故事和英雄人物,尤其在封建社會,這些個性鮮明的任務、故事極大地滿足了勞動人民的心理需求。自然會口口相傳、不斷神化。

以上均是個人見解,不當之處請各位批評指正。


孫十三118


主要是離現代太近。

因為歷朝歷代,一般都有人為前朝修史。或者做得再過一些就會把以前的史書也修一下,當然是小修,換些字詞什麼的。因此,對於各朝各代的將領,都有史家會做一番評說。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就形成了名將薈萃的局面。

但是清朝太挫了,而且清末還是個亂世,鴉片戰爭、八國聯軍、甲午戰爭,讓現代人對清朝印象極差。而且從民國開始,各界仁人志士就是為了推翻滿清而奮鬥,因此對於清朝將領基本持否定態度,也不會大肆宣揚前朝的人物。

其實,歷朝歷代都有名將湧現,清朝也不少,我們可以看一下。

1.施琅,原為鄭芝龍和鄭成功的部將,降清後為福建海軍提督,1683年率軍渡海拿下臺灣,保護了國家的統一,算是功臣。

2.嶽鍾琪,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期間名將,官拜陝甘總督,封三等威望公,屢平邊地反叛。在平定羅卜藏丹津的戰役中,嶽鍾琪捉住春草未長,叛軍人畜乏糧,分離屯駐牧養的機遇,奇兵奔襲羅卜藏丹津駐地,所率五千精兵,均是一人兩騎,遠程奔襲,嶽鍾琪以少勝多,一氣呵成乘勝追擊“一晝夜馳三百里,不見虜乃還,班師十五日,斬八萬級”。嶽鍾琪只用了15天時光,就把面積約60萬平方公里的青海地盤完整光復,這是中國戰史上出名的戰爭之一。可以說打擊了分裂勢力,真正的民族英雄。

3.左宗棠,抬棺出征,率2萬湘軍子弟出天山,用時1年,平定了新疆叛亂。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下,力排眾議,保持了國家領土完整,堪稱千古功臣。


模糊的歷史


周培公。在清朝絕對評的上名將而且能文能武。武能平三藩。文能定天下 。康熙若無此人。估計就要被吳三桂搞死。清朝估計也就打住了。保得大清江山,只是結局不怎麼好,著實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