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狄仁傑最後的下場如何?

古梁鏞


狄仁傑出生於公元630年,死於公元700年!

歷任汴州判佐、幷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鸞臺侍郎、地官侍郎、同平章事等職。

並舉薦了張柬之、李楷固、駱務等人,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狄公一生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以身護法。狄氏任大理丞,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狄氏有知人之明,先後舉薦了張柬之、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幹練的官員,皆為唐朝中興之臣,朝中政風為之一變。有人對他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回答:“舉賢為國,非為私也”。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立唐嗣,唐祚得以維繫。

公元700年,狄仁傑病死,武則天痛惜失去棟樑,褒獎厚葬。贈文昌右丞,諡號文惠。唐睿宗感其恩德才略後封狄仁傑為梁國公。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有匡正改革,深受大臣百姓愛戴。狄仁傑在貞觀之治後開元盛世前的武周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

縱觀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老沉有話說


700年,七十一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哀痛不已,發出了“朝堂空矣”的慨嘆,並下令停朝三天,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705年,中宗李顯追贈狄仁傑為司空;

710年唐睿宗李旦繼位,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

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

941年,後晉追封狄仁傑為太師。

時至今日,狄仁傑一直是正義公理的化身,在老百姓的心中立著。

宰相是一個位高權重卻又風險很高的位子。和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時代的其他宰相相比,狄仁傑是很成功的一個,是死後名聲光鮮亮麗的一個。

對他而言,女皇武則天把他高看一眼;對武則天而言,狄仁傑又言無不盡,是政治上的好幫手。有人曾經說,“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足見狄仁傑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

狄仁傑的成功,在於他體恤百姓、清正公廉、嫉惡如仇。他最為光彩的階段是在武則天當了皇帝之後。武則天上臺後,狄仁傑也是起起伏伏,風雨飄搖,過了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在謫貶彭澤之後,在契丹入侵和安西四鎮鎮守和解決突厥南下造成的困局中,狄仁傑對局勢的判斷有板有眼、思路清晰、措施得當,深得武則天賞識。

身居宰相之位,狄仁傑對武則天忠心耿耿,知無不言。特別是在皇位的傳承問題上,他權衡大勢,堅決支持李唐光復,力勸武則天第二次把廬陵王李顯立為太子,才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狄仁傑衷心不二有膽識,武則天深信不疑有胸懷。武則天后來甚至下令狄仁傑上朝時不用跪拜,其他大臣不得無辜打擾。699年,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狄仁傑和一杆子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只有狄仁傑獲賜宅所。

700年,七十一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哀痛不已,發出了“朝堂空矣”的慨嘆,並下令停朝三天,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705年,中宗李顯追贈狄仁傑為司空;

710年唐睿宗李旦繼位,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

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

941年,後晉追封狄仁傑為太師。

時至今日,狄仁傑一直是正義公理的化身,在老百姓的心中立著。

狄仁傑無疑是一個善終的宰相,他的人生歷程並不平坦。縱觀他的人生,我們會發現正義、人格、胸懷等是撐起人生的基礎。


回望歷史的青年


狄仁傑在武則天當政時期官拜宰相,是武則天非常倚重的重臣。在民間盛傳的是他的明察秋毫、斷案如神,人稱其為“神探狄仁傑”。狄仁傑不僅是位神探,而且還是位傑出的政治家。更為可貴的是,狄仁傑不畏權貴,敢於犯顏直諫。武則天可是位心狠手辣的主,她的手下酷吏也時刻想抓住狄仁傑的把柄。那麼敢當面直諫武則天的狄仁傑會遭遇什麼樣的結局呢?


狄仁傑出身於幷州太原的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祖父狄孝續和父親狄知遜分別曾官至尚書左丞和夔州長史。少年狄仁傑即志向高遠,立志作一個拯救天下蒼生的宰相。

唐高宗顯慶年間,狄仁傑參加了明經考試,從而步入從政生涯。他上任的首個官職為河南開封的判佐。但不久,狄仁傑便被同僚誣告。所幸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查明事實給狄仁傑洗刷了冤曲。

閻立本通過這次調查,發現狄仁傑是位精明強幹的有為官員。因此狄仁傑由禍得福,被閻立本舉薦為幷州都督府法曹參軍。在這個職位上,狄仁傑兢兢業業幹了十餘載,政績非常出色。


唐高宗儀鳳年間,政績突出的狄仁傑被上調至京城長安出任大理寺丞,進入國家最高司法機關。狄仁傑在職期間,勤政嚴明,處理了大量積壓的案件,並且件件公正嚴明。

狄仁傑辦案依法公允,為此甚至敢與高宗李治爭執。當時的左威衛大將權善才得罪了人,因誤砍太宗李世民昭陵柏樹被舉報至高宗李治。李治下令將權善才處死,但狄仁傑據法與李治力爭,認為權善才依法不足以致死,最終令李治服軟。

狄仁傑辦案不畏權貴,他頂住壓力,先後查辦了高宗的寵臣司農卿韋弘機、左司郎中王本立等人。狄仁傑的公正嚴明、鐵面無私很受高宗李治賞識,不久,狄仁傑改任侍御史、度支郎中、知頓使等職,信受高宗李治的信任。


高宗李治死後,武則天廢中宗李顯,立睿宗李旦,手握實權。此時狄仁傑被外放到寧州擔任刺史。垂拱二年,右臺監察御史郭翰巡察寧州,對狄仁傑治下的寧州讚賞有加,遂舉薦狄仁傑入朝出任冬官侍郎。後狄仁傑又任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等職,所到之處,勤政愛民,並於武則天天授二年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入職宰相。

但到職不到半年,狄仁傑即遭到酷吏來俊臣以謀反之罪誣告。雖然武則天親自為狄仁傑翻案,但狄仁傑還是被貶為彭澤縣令。

四年之後,為了平定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冀州,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魏州刺史。狄仁傑到任後,安撫民心,孫萬榮也不戰而逃,武則天又將狄仁傑調任幽州都督,並在神功元年,再次召狄仁傑入朝,復居宰相。


狄仁傑在輔佐武則天期間,忠心體國,勸諫武則天以德治國,愛惜民力,甚至不惜冒犯龍顏,與武則天當面力爭,成為武則天最為倚重的大臣。

狄仁傑一心輔佐武則天治國,可是他心繫唐室,在武則天晚年力勸武則天為李顯為太子,武則天採納了他的建議。可以說狄仁傑對唐室有再造之功。

狄仁傑身居高位,卻非常提攜後人,知人善任。發動神龍政變的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暐、袁恕己、敬暉等五大臣就是狄仁傑舉薦的。


久視元年九月,七十一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去世非常心痛,並感嘆“朝堂空也”。中宗李顯復位後,狄仁傑被追贈為司空。唐玄宗李隆基時,狄仁傑被配享中宗廟廷。

狄仁傑的一生非常富有傳奇色彩,他為地方官愛民如子,入京官悉心輔佐武周治理國政,推賢舉能,心繫唐室。他在風雲譎異的仕途中,不畏權貴,膽識非凡,終獲全身而退,死後倍極哀榮。


歲月是一條河流


提起狄仁傑,大家都知道他是大偵探,斷案如神。除此之外,狄仁傑還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名相,與管仲、李斯、蕭何、陳平、諸葛亮、房玄齡、寇準、王安石、張居正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十大名相”。

那麼狄仁傑的結局如何呢?

回答問題前,先來了解下狄仁傑的基本概況。

一、成長經歷,才能橫溢。

狄仁傑,公元630年,出生於太原的一個官宦之家。祖父和父親都是朝庭官員,可以說是根紅苗正。

他自幼好學,青年時期就通過明經的科舉考試,隨後出任汴州判佐。

後來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賞識與推薦,被提升為幷州都督府法曹。

並於676年狄仁傑被提升為大理丞,上任後,就處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一冤假錯案,從此一鳴驚人,名聲大振,成為朝野上下推崇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

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由於他心繫百姓,剛正廉明,執法不阿,深受百姓的愛戴,名聲與威望也很高。

所以官位連升,到691九有,狄仁傑已被提升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了。

二、為人做事,品德高尚。

為人胸懷坦蕩,具有大局觀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件事上。

一則是,兩次被誣陷。

一次是被當時的宰相張光輔暗地裡告他出言不遜,侮辱宰相。所以,狄仁傑因此被貶為復州刺史;一次是受到武承嗣的誣陷,告他謀反,而被捕入獄。於是狄仁傑寫下血書,送到家人手中。狄仁傑的二兒子曾拿著他的血書進宮找武則天伸冤,才使狄仁傑得以平反。

武則天親自召見了狄仁傑並問他為什麼要承認謀反。狄仁傑說當時要是不承認,今天就不會站在這裡了。

武則天又問他:

“你在汝南為官時有良好的政績,但卻有人在中傷你,你可知道是誰嗎?”

狄仁傑卻這樣回答道:

“如果陛下認為臣做錯了,臣當改過;如果陛下明白臣並無過錯,這是臣的幸運。臣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還會把他視為我的朋友。”

令武則天深感嘆服。

另一則是,狄仁傑的小兒子狄景暉在魏州任職時,貪婪殘暴,受到百姓的痛恨,甚至毀壞了當年為他建造的生祠。當狄仁傑知道小兒子的惡劣行為後,非常氣憤,毅然罷免了小兒的官職,還停發了他的工資。 

所以,狄仁傑的才幹、人品、膽識與名望,越來越得到武則天的賞識,而且被武則天視為最信任的人。

下面,就來說說狄仁傑的結局吧。

一、晚年請辭,武帝不允。

狄仁傑晚年之時,屢次向武則天請辭,武則天未批准。

696年十月,契丹在河北作亂時。武則天再次請狄仁傑出任魏州刺史,平定了戰亂,穩定了局勢,扭轉了乾坤,不僅讓百姓重返田地耕作,還嚇跑了契丹侵略者,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災難。當地百姓歌頌之,相與立碑以記恩惠。

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賜給他紫袍、龜帶,並親自在紫袍上寫了

“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

二、被拜內史,獨獲天寵。

狄仁傑的社會聲望不斷提高,狄仁傑和武則天既是君臣又是益友,深得武則天的信任與敬重。

697年十月,被武則天招回朝中得委以重任,即官拜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又恢復宰相職務,即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還允許他免行跪拜之禮。

700年,狄仁傑升為內史(中書令),即唐朝的最高行政長官。在陪同武則天到三陽宮暑時,有個僧人想邀請武帝觀看安葬佛骨,狄仁傑跪於馬前好言勸阻,使武則天半道返回。

之後,武則天又賞賜狄仁傑一所豪宅,在隨同的文武百官中,唯有他獲得皇帝如此豐厚的獎賞,可謂是獨得天寵。

三、年老體衰,仍盡全力。

700年秋天之時,武則天想要建造一尊浮屠大像,預計費用得達到數百萬元,國庫庫存都不夠,於是命令全國的僧尼,每天捐錢贊助。狄仁傑知道後,立即上書諫言:

“如來佛祖設教,以慈悲為主。……這既勞民又傷財,一但再遇到災難,到時候誰還能救援呢?”

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

當時,狄仁傑已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仍然盡心竭力,關心社會命運和國家前途。

提出一些有益於社會和國家的建議或措施,在以後幾年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四、壽終之後,延續追贈。

700年九月,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並且停止朝政三天,同時,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

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而且在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 甚至在他去世的230多年後的941年,狄仁傑又被後晉朝廷追封為太師。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他為人正直,不畏權勢、疾惡如仇、堅持原則; 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體恤百姓,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深受同僚和百姓愛戴。

此外,他還為大唐盛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所以說,狄仁傑無論是身前,還是身後的名聲都很好,被歷朝歷帝王所傳頌與敬仰,流芳百世。

狄仁傑的結局,相比其他幾位名相而言,可以說是最完美、最令人讚歎的!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如果說我們現在看到的《神探狄仁傑》,其實大部分都是狄仁傑人生中最後3年的輝煌,你會不會還有心情看下去呢?

狄仁傑當宰相的時候是公元691年,但是當了僅僅4個月,就被來俊臣誣告下獄,後來沒殺改為彭澤縣令,公元697年才再度被啟用,而此時距離他壽命的終點也僅僅只剩下3年。

應該說我們看的《神探狄仁傑》,其實就是狄仁傑生命最後3年裡面乾的事情,由此可見這位“狄胖胖”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裡面,仍然在不辭辛勞的為國家努力幹活。
狄仁傑公元700年去世,享年70歲,從他這一生來看,有多數都是不受重用的時候,而史書上也沒有留下狄仁傑是多會兒參加科舉的,只是說是以明經及第,而在唐代明經和進士還不一樣,明經是考試固定科目,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閉卷考試,不如進士考的東西活絡。
”岑仲勉說:“明經多帖兩經,似乎較難,然《孝經》、《論語》文字無多,不難兼習。……進士詩、賦限韻,要須自出心裁,比口試專憑默記者,難易有差。”
因此在唐代考明經做官的多半還要受點歧視,因為這是一種比較投機的辦法,不如考進士難其實從這裡也能看出來狄仁傑考試,也算不上是絕頂天才的那種,也不是狀元及第,不過狄仁傑的父祖都是朝廷官吏,因此狄仁傑也算是出身名門,所以有幸進入仕途,一開始只是擔任汴州判佐,被閻立本推薦以後才擔任了幷州法曹。
在這裡值得一提到就是閻立本雖然揚名於後世的身份是畫家,但是在唐代曾任高官,推薦狄仁傑的時候是河南道黜陟使,當時唐朝天下共劃分了大約十幾道,其中一道黜陟使等於說將當地的所有管理權力都交給了他,算是封疆大吏了,從神探狄仁傑裡面也能看出來,狄仁傑就多次被授予這樣的官職。
因為在幷州法曹位子上,處理了大量的積壓案件,而且沒有錯漏,這使得狄仁傑的名聲逐漸的傳出,而且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狄公案,實際上都是在這一時期。
但是狄仁傑的仕途一直不順利,公元676年,狄仁傑才擔任了侍御史的從六品小官,對比當時朝廷來看,還是不入流,但此時的狄仁傑已經進入到最高統治者唐高宗的眼睛中,此後官運一路亨通,雖然屢遭彈劾,但是一直在地方擔任刺史,直到公元691年,從洛州司馬一躍而被授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
也就是在短短的十年裡面,狄仁傑達到了人生最巔峰的時候,在被起復擔任宰相以後,公元696年狄仁傑被任命為魏州刺史,契丹首領孫萬榮叛亂,一聽說狄仁傑到來,嚇得後退數十里,不戰自敗,公元698年狄仁傑又被武則天任命為河北道行軍元帥,討伐突厥,並許以便宜行事的權利,這恐怕也是電視劇中各種名目的由來,公元700年狄仁傑還朝,被授予內史,當年九月病逝。
算起來狄仁傑在朝廷中樞也不過只有十年時間,大部分是生涯實際上都是在地方為官,因此在地方享有極高的聲譽,而無論是在地方還是在朝廷狄仁傑都可謂算是做到了圓滿,堪稱古今第一名臣。

漫步史書


在正史中,狄仁傑是病死的。《舊唐書 卷89 狄仁傑傳》:

“則天乃罷其役。是歲九月,病卒,則天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贈文昌右相,諡曰文惠。”

狄仁傑在630年出生,在700年11月11日去世,壽年70歲。武則天稱帝是在690年,當時狄仁傑已經60歲,已經是一個頭發、鬍子都白了的老頭。因此影視劇中的40——50歲正值壯年的狄仁傑形象,是不符合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形象。

洛陽白馬寺的狄仁傑墓

狄仁傑卒年爭議

《舊唐書》中記錄狄仁傑是在久視元年9月去世的。但在河南文物研究所中所收藏的《千唐志齋藏志》中有一則署名為“河北道安撫大使狄仁傑撰書”的《大周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公瑜)墓誌銘》的墓誌銘文中記錄墓主人下葬的日期:

“久視元年十月廿八日”

這就和《舊唐書》中記錄狄仁傑是久視元年9月去世的記載矛盾:

700年9月狄仁傑病死,10月如何還能為別人寫碑文呢?

王京陽; 袁憲在他們的論文《 唐狄仁傑卒年考辨》中認為長安四年9月去世的。相差4年的時間。


正史中的狄仁傑履歷並不複雜

1、658年以明經中科舉,任職汴州判佐;

2、661年被閻立本推薦任職幷州都督府法曹;

3、675年升任大理寺丞;並在676年一年時間裡,迅速半截了1.7萬人的官司案件,沒有一個案件有人喊冤;676年9月,因為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樹案被提升為侍御史;

4、680年,任職度支郎中;

5、683年,出任寧州刺史;

6、686年,被郭翰舉薦為東官侍郎;

7、688年,被授安撫使,6月被任命為江南道巡撫大使,9月出任豫州刺史,為越王李貞謀反案的無辜牽連者上奏赦免,後被張光輔彈劾,出任復州刺史

8、689年被張光輔誣告下獄,之後被複職為洛陽司馬

9、691年9月擔任中書、門下二省平章事,即丞相

10、693年1月,因被告謀反而被來俊臣下獄,被武則天弄清案由後,貶為彭澤縣令;

11、696年5月,任職魏州刺史,即藩鎮時期的魏博節度鎮所在,說服武則天重用投降的契丹人李楷固

12、697年,為河北安撫使,不久升為幽州都督,閏十月,出任丞相職位;

13、698年2月,建議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9月以副元帥身份和太子李顯抗擊南下的突厥,10月為河北道安撫大使;

14、700年,任內史(中書令),9月病死在洛陽。


狄仁傑早年基本上就是法律工作者

從658年中科舉後出任判佐,一直到676年升任侍御史,狄仁傑從事法律工作18年。在其42年的職業生涯中,佔據43%的工作時間,幾乎一半的時間。這也是狄仁傑為什麼能夠在693年從來俊臣手中得以生存獲釋的原因——辦案經驗豐富!

這也是為什麼清朝時會有人以狄仁傑的為主角來寫演義小說《狄公案》的原因——包拯辦案的經驗,比起狄仁傑,那是差遠了。

雖然狄仁傑辦理很多案件,但狄仁傑是一個堅持儒家觀念的人,反對戍守疏勒等西域西鎮要求撤兵,反對直接治理高句麗土地要求立高句麗王后裔為王,反對佛教稱之為“佛者,夷狄之神”,主張減輕徭役、安撫人們。

狄仁傑,來俊臣,就是歷史上個朝代中執法者的兩個極端做派。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新銳歷史】為你深入解讀:

狄仁傑,字懷英,生於隋大業三年,即607年(一說生於唐貞觀四年,即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為唐時幷州人。

他是唐代傑出的宰相和政治家,通過應試明經科步入仕途,狄仁傑從政之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

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使,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方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時,正應了老子的那句“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他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而且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在後人看來他是“唐室砥柱”。

後代史學家稱頌他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義之士”。

可以說,狄仁傑是唐代最負盛名的宰相,是一位對唐代有著深遠影響的人物,他的存在改變了唐朝的命運。

並且他用自己的德行與作為,告訴後人他是一位百姓永遠敬仰的英傑……


一、狄仁傑年老之後打算退隱歸鄉,於是他屢次上書,表達隱退之意,但是武則天都沒有答應。

因為武則天生性多疑,難得身邊有一個如此信任之人,所以她不打算讓狄仁傑離開朝堂。

她十分尊重這位宰相,從來不肯稱其名號,而是十分尊重地叫他國老,狄仁傑為人剛直,有時在朝堂之上,當面地指出她的過失,武則天也很虛心地接受。

一次跟隨武則天出遊,因風大,狄仁傑的頭巾被刮落地,馬因受驚而跑,無法制止,武則天命令太子去抓住馬轡頭把馬繫住。

由於狄仁傑年老多病,上朝之時武則天不讓狄仁傑對自己行三拜九扣之禮,她對狄仁傑說:“每當國老拜我之時,我的身上感到很痛。”

她常常告訴其他大臣如果是小事就不要打擾狄公,讓他好好休息。

久視元年(700年),一天早晨,狄仁傑起床很早,近日來他深感自己的身體乏力,他知道自己大限已到。

他望著窗外的天空,心裡感到很踏實,因為他該做的都已經做完了,如今已經無有牽掛,他找來兒孫,向他們說了自己年少時的志向,告訴他們要常懷一顆愛民之心。

他想起如今朝堂之上有那麼多品德高尚之士,將國家之事交予他們,自己很放心。

一切妥當之後,狄公安然地趟在了病榻之上,閉上了雙眼,嘴角邊有一絲難以察覺的微笑。

二、狄仁傑病故的消息,讓朝野上下一片悽慟,女皇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

是啊,這樣的賢臣是不可多得的,一個“空”字可見他在皇帝心中是多麼重要。

狄仁傑具備了太多的美德,他是後人景仰的英雄,從古至今能夠愛才惜才的人被看做君子,而那些嫉賢妒能的人則被看做小人,我們知道這位狄仁傑應該算是一位大君子。

同時也明白他之所以能夠有此成就,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才德,古往今來有多少有才德之士,他們沒有成就功業原因何在?

很多是因為周圍環境險惡,如屈原雖有“美政理想”,但是因為“舉世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而只能空有抱負而遺恨終身。

諸葛孔出師未捷身先死”,因為他的後主根本不是個可以成大事之人,因此他只能含恨而死。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如此修為的范仲淹,也因沒有賢主賞識而不能成就此壯志。

所以說狄仁傑很幸運是因為他遇到了明主,並且出生在一個舉國上下都明是非的朝代,因此他可以堅守正義,可以提拔人才,再加上他的身邊有很多德才兼備的人,他們能夠輔助他成就功業,可以說狄仁傑才能夠有此機會做一個治世之才。

由此可見,這位知人善任的宰相是因為有知人善任之才,又有能夠行知人善任之道的環境才能夠知人善任的,那麼如此看來他又是很幸運的。

總結

總之,狄仁傑具有這般錚錚的鐵骨,他不但有非凡的毅力和智慧,還有超人的膽略。

以天下黎民蒼生為自己做官的根本原則,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首先不忘記做人的根本,不但自身清正廉潔,還要懲處十惡不赦之人。

對人民百姓的熱愛讓他能夠俯仰無愧於天地,其實人民的無限的敬仰就是為官的最大的榮耀,凡受老百姓愛戴的人都是拯救他們於水深火熱的人。

而狄仁傑正是這樣的一個典範,他的德行可以昭示乾坤日月。

不管怎樣,這位英豪以他的出世改變了唐代的歷史,為後人樹立了典範,後人將會永遠記得這位知人善任的宰相。

—END—

點擊上方關注【新銳歷史】,多平臺認證優質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專注於歷史領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新銳歷史


大家好,我是史海漫步。


狄仁傑的生平

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生於官宦之家。狄仁傑的主要政治生涯是在武則天時期度過的,武則天以洛陽為政治中心,號稱“神都”,故在洛陽也有狄仁傑的住宅,位於尚賢坊內。狄氏家族在河南一帶生活的人很多,這裡可以說是他們的第二故鄉。

狄仁傑是通過明經考試入仕的,時間約在唐高宗顯慶(656-661)中。其首任之官是汴州(治今河南開封)判佐,從七品下。判佐又稱判司,是對諸曹參軍事的統稱,分掌本州各種具體行政事務。狄仁傑到底充任的是哪一曹參軍事,史書缺載,不得而知。在此任上,他得到了工部尚書、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賞識,上奏唐高宗,推薦他任幷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都督府法曹參軍,正七品上,主管司法刑獄之事。

上元二年(675),狄仁傑四十六歲,調入長安任大理寺丞,從六品上,掌管本寺日常事務,並負責審判斷罪之事。狄仁傑在此任上作出了突出成績,高宗遂任其為侍御史。侍御史與大理丞雖然都是從六品的官員,但前者卻是所謂清要之官,掌糾彈百官,權任頗重。此後,他還任過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道巡撫大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

武則天天授二年(691),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當了宰相,這時他已經六十二歲了。這一時期,武則天為了鞏固統治,大興告密之風,任用酷吏,以剷除政敵。狄仁傑拜相不足半年,就被酷吏誣告謀反而抓捕入獄。後因缺乏證據,加之眾臣營救,遂被無罪釋放。

狄仁傑出獄後被貶為彭澤(今江西彭澤東北)縣令,在這裡前後四年。萬歲通天元年(696),升任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刺史。一年後,調任河北安撫使,接著又任幽州(治今北京西南)都督。神功元年(697)閏十月,入朝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這是其第二次拜相,時年六十八歲。聖曆元年(698)八月,兼納言。九月,以宰相身份任河北道行軍元帥,率大軍擊突厥。突厥退軍後,他又任河北道安撫大使,以穩定河北動盪的局勢。久視元年(700)正月,任內史(即中書令的改名,為宰相之一)。同年九月病死,終年七十一歲。這個時間出自多種史籍記載,但可能存在錯誤,因為千唐志齋收藏的《大周故袁府君墓誌銘》為狄仁傑所撰,其中明確記載墓主與夫人葬於久視元年十月廿八日,既如此,則狄仁傑就不可能死於此年九月,而應該死於十月之後的某時。

驚聞狄仁傑去世的噩耗時,武則天忍不住潸然淚下,悲傷不止,過了好久時間才喃喃地說:“朝堂空了,朝堂空了……”從此每當朝廷遇到大事,而百官又商議許久不能定奪時,武則天就會不由自主地仰天長嘆:“老天為何這麼早就奪走了我的國老啊”可見,武則天是多麼的重視狄仁傑。

總結

狄仁傑的一生都是致力於唐朝的光復而鞠躬盡瘁,為朝廷推薦了大量人才。一生愛民如子,同時也是一名曠世奇才。真可謂是,唐朝的一代名相!


史海漫步


武則天時期的官不好做,小心翼翼也未必會有好的結果,因此官員的幸福指數是極低的,尤其是武則天實行酷吏政治的時候,官員們更是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而宰相更是其中的高危職業,整個武則天時期,從684年開始算一直到705年的春天,武則天的統治長達21年,其中就任命了近70位宰相,他們的平均任期僅有兩年,而且大部分並沒有得到武則天的信任,直接從高位上被硬生生擼下來,要麼貶官、外放,要麼可能就是送了命。

應該說狄仁傑算是一個意外,他晚年深得武則天信任,先後兩次拜相,第一次時長四個月,第二次是三年,最後在宰相任上走完了他的一生,武則天對於狄仁傑的去世深感痛惜,這算得上是生榮死哀。

實際上,狄仁傑雖不像他推薦的張柬之宰相那樣大器晚成,但真正受到器重的時候也不算小了。他以科舉明經考試入仕,但早年官運很一般,甚至還被小吏給誣告了,幸虧當時任河南道黜陟使的是工部尚書閻立本。閻立本堅定地認定狄仁傑就是滄海遺珠,於是狄仁傑因禍得福成為幷州都督府的法曹。

直到676年之後,已經年近50歲的狄仁傑才被任命為從六品下的侍御史,幾年後升任從五品上的度支郎中。應該說狄仁傑在唐高宗時期一直都是官位不顯的,並沒有得到李治的重用。李治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都被武則天壓制,實際上從684年開始就是武則天臨朝聽制,兩年後,狄仁傑成為寧州刺史,他非常善於撫慰百姓,能實實在在為百姓著想,因此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正因為如此,寧州百姓為狄仁傑立碑紀念,而御史郭翰向朝廷舉薦了狄仁傑,不久,狄仁傑就被任命為正四品下的冬官侍郎。

自此以後,狄仁傑逐漸為武則天所重視,691年,62歲的狄仁傑成為地官侍郎,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實際上的宰相,這是狄仁傑第一次拜相,這個時候的狄仁傑雖然被武則天看重,但是武則天對他的信任程度遠不能和後來相比,而且當時正在實行酷吏政治。酷吏們無所不在,或公或私對朝廷命官展開屠殺。而狄仁傑也不能倖免,在他擔任宰相四個月之後,就被酷吏來俊臣弄到了獄中。這對於狄仁傑來說是一場生死考驗,幸虧狄仁傑第一時間“承認”自己謀反,然後想方設法寫了一封血書讓他的次子狄光遠找武則天喊冤。狄仁傑這才見到了武則天,並洗脫了自己的嫌疑,但是官復原職已經不是不可能的了。

最後的結果就是狄仁傑被任命為彭澤縣令,當了四年縣令之後,他被派往魏州做刺史抵擋契丹犯邊,與民生息,契丹不戰而退,狄仁傑得到了當地百姓的稱頌,並立碑紀念。第二年,也就是697年,狄仁傑升任鸞臺侍郎,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再次拜相。這次宰相的任期還算是比較長的,長達三年之久,而此時的武則天是非常信任和尊重狄仁傑的。

不過年近七十歲的狄仁傑身體素質開始下降,他為此上表請求告老還鄉,但是並沒有得到武則天的准許,不過武則天為狄仁傑想的比較周到,不允許狄仁傑行跪拜之禮,不讓狄仁傑晚上在宮中值班,並且叮囑大臣們,只要不是特別大的軍國之事,儘量不要去打擾狄仁傑。

700年,77歲的武則天巡幸三陽宮,71歲的狄仁傑也隨駕前往,並被武則天賜下宅第, 應該算是絕無僅有的恩寵了,不過可惜的是,這一年的九月,狄仁傑就病逝了,這對於朝廷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損失,而武則天更是難以接受。

自是朝廷有大事,眾或不能決,太后輒嘆曰:“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

尚宮女史


狄仁傑是歷史上少有的敢於直言,剛正不阿的清官,所以他的事蹟和人品也被後世傳頌和讚揚。

公元700年,七十一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哀痛不已,發出了“朝堂空矣”的慨嘆,並下令停朝三天,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公元705年,中宗李顯追贈狄仁傑為司空。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繼位,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公元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公元941年,後晉追封狄仁傑為太師。

狄仁傑曾兩次擔任宰相。當他第一次被提升為宰相時,他擔任過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後來他被彈劾和降職,因為他指責宰相張光輔縱容部下勒索。再之後,他被誣衊謀反,並被貶為地方官員。

狄仁傑一生始終將百姓放在首位,為國家治理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他卻多次被奸臣陷害和鎮壓,但是狄仁傑不管被他人怎麼樣陷害汙衊,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和做法,始終保持著清正廉明的品格。

更重要的是,狄仁傑不僅是一位能審事、能謀政的文官,更是一位能征善戰的武將。當時,契丹寇被困在冀州。武則天命狄仁傑為刺史,到冀州迎敵。這時候,契丹人聽說狄仁傑帶兵,直接不戰而退。後來,狄仁傑還率領軍隊在北方與契丹作戰。從契丹寇對狄仁傑聞風喪膽上我們不難看出狄仁傑的勇武,而且武則天能讓他臨危受命也可見他的武將之才。

狄仁傑的忠誠受到當時武則天的肯定和讚揚,武則天親自在贈給他的紫袍上寫下了12個金字。由此可見武則天非常敬重狄仁傑,並經常把他尊為“國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傑晚年想要告老還鄉,但武則天不願讓他退休,一直拒絕批准。狄仁傑死後,武則天嘆道:“朝廷空矣!”武則天對狄仁傑一直非常器重,而且會委以狄仁傑重任。

但是狄仁傑當時最高的官職僅僅是三品的平章事。這初看確實有些難以置信,但事實情況是,在武周時期,這是非常正常的。

武則天時期的官制基本上沿襲了唐代的官制,只是官名有少許變動。雖然官制是九品中正制,但根據當時的唐朝官制,文武官員基本上沒有正一品的,因為這一時期官制的一品官、二品官基本上屬於皇帝的親屬、國丈之類人。這些皇親國戚雖有有著較高的官品,但是他們權利並不大,也就是所謂的位高權不重。這實際上也是統治者的一種政治謀略。


特別要提到的是二品的尚書令,李世民曾經擔任此職,之後李世民繼承了皇位,為了避諱,幾乎沒有人當這個官職,或者說沒有敢當這個官。郭子儀曾經被授予過這個官職,但他不敢接受。因此基本上只是名義上的二品官,所以在這個時期,二品尚書令這個位子一直是空著的。

再說一個特殊的官職,李世民登基之前,李淵專門為李世民設立了一個官職,這個官職名是“天策上將”,屬於正一品官職,一聽官職名就有威風凜凜之感。天策上將可以招賢納士,地位和權利都非常高。為什麼李世民可以得到這樣的優待呢,因為李世民在虎牢關之戰中功不可沒,幾乎幫助李淵打下半壁江山,但是李淵不能把太子之位給他,就專門設了一個“天策上將”以獎勵李世民。李世民登上皇位後,天策上將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武則天掌權的時候,左右僕射已經幾乎被架空了,朝廷真正領袖基本上是三品官。為了幫助武則天視察地方政務,進一步體察民情,就需要有人在外聽取外界的決策建議,於是武則天就設立了“鳳台鸞三品平章事”的官職。

既然這一官職是女皇臨時授予的,足以看出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器重了。那麼既然是特設的官,權力肯定是不小,就相當於唐朝的宰相,當時的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這個官職也是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的一個管制。

在這裡稍微提一下,三省六部制到武則天時期官位出現了一些變化,三省裡面的中書省改為了“鳳台”,“鳳台”的一把手中書令是起早皇帝詔令的,門下省改為“鸞閣”,“鸞閣”的一把手是侍中,這些官職都是比較重要的。

狄仁傑先後當宰相的時間大約是四年,他負責朝中的重要事務。雖然他只是一名三品官員,但實際上它就是宰相,事實上,狄仁傑在擔任內史的時候就已經是一位高級官員,可以稱得上位高權重之人。但是狄仁傑的一生基本上沒有可以非議的點,他一生清廉,為國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