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嗎,為什麼不殺掉他為朱允炆繼位鋪路?

無根樹花正孤


自己的親兒子怎麼能說殺就殺?朱元璋再怎麼心狠,那朱棣也是他兒子。

客觀原因,朱棣不能殺

朱元璋在晚年的時候,為了給孫子朱允文鋪路,將功臣宿將殺了個精光,邊關重地,為防禦外侮,他只能依靠自己分封的藩王,也就是他的兒子們替他守國門。北地外敵虎視眈眈,在燕王朱棣就藩的燕京:

他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並曾生擒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朱棣是北方抗敵的重要力量,殺了他,親者痛仇者快,北地無人駐守,對外敵失去威懾力,韃虜豈不是長驅直入?

所以從政治上考慮,朱棣殺不得。

主觀情感上,殺朱棣,捨不得

朱元璋晚年的時候,他的結髮妻子高皇后馬氏,也就是孝慈高皇后生的5個孩子當中,太子朱標、次子朱樉(秦王)、三子朱棢(晉王)先後去世,只剩下四子燕王朱棣和五子周王朱橚(有人說燕王朱棣生母存疑,周王與其一母同胞,生母也存疑),再殺他們,嫡子都要死光了,其餘的兒子們實力又沒有那麼強,留下他,正常情況下,他還可以輔佐嫡孫朱允文坐穩這個皇位。

哪承想,朱允文對藩王勢大很是忌諱,自己無戰功在身,又年紀輕輕,根基不穩,將燕王為首的各路藩王視為大敵,朱元璋在,尚且能制衡局面,朱元璋一駕崩,他擔心局面失控,於是開始著手削藩的事,又因為朱元璋殺光了功臣宿將,手底下無能臣可用,對削藩操之過急,殺了自己的叔伯,給燕王朱棣造成了強烈的危機感,如此一來,燕王造反,發起“靖難之役”,一路暢通無阻,攻下了應天府,奪了皇位。

朱元璋殺功臣,本意是怕這些功臣不聽從朱允文派遣,可曾想過如此一來,他孫子朱允文無人可用,朝廷青黃不接?

朱允文削藩,本意是加強中央集權,可曾想過殺了藩王,自身根基尚淺,手下無能臣干將,外地侵入誰來替他守國門?又曾想過物極必反?

朱棣稱帝,決定削藩,效果截然相反

朱棣因為建文帝朱允文削藩的舉措起兵造反,但他自己稱帝后,也認為藩王勢力過大會危及中央政權,也決定削藩。可他的情況與建文帝不同,朱棣重兵在手,實力雄厚,他將眾藩王的封地有的遷到南方,有的藩王貶為庶人,逐漸解除藩王兵權,循序漸進,加強了中央集權。

又設置了奴兒干都指揮司,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烏弟河、庫頁島等地,並使其直接歸屬於明中央政府。

削藩效果顯著。

又營建了北京城和建造紫禁城,重修萬里長城,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

歷史眾說紛紜,誰又能透過時間的長河,看透這些紛紛擾擾呢?


史一下沒事兒


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嗎?為什麼不殺掉他為朱允炆即位鋪路?

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



其一,朱標在時朱棣沒有表露野心

朱標作為嫡長子,繼承皇位理所當然,而且朱標能力也不弱,治國理政都很不錯。

所以,朱標在時朱棣並沒有表露野心。

直到後來朱標先朱元璋去世,太子之位空缺,朱棣才有了當儲君的可能,於是野心漸露。

朱元璋為了防止藩王出亂,還在《皇明祖訓》中專門對藩王進行約束,希望祖祖孫孫都能自我約束。

但他卻忽略了一點,人的貪慾是無限的,只要有點可能,誰都想當皇帝。



其二,朱元璋的親親政策

朱元璋由農民出身,小時候顛沛流離、忍飢挨餓的日子讓他記憶猶深,他希望自己的子孫都能衣食無憂。

所以朱元璋眾建藩王,並給他們很大的權利和福利待遇,讓整個大明王朝豢養朱家子孫。

朱元璋的意念裡,大明王朝就是他朱家自己人的王朝,他認為只有外人威脅江山朝廷,對自己的子孫卻很是信任,這從朱元璋不顧西漢七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的教訓仍然分封藩王可以看出,朱元璋是自私的,對自己的子孫也是放心的。

所以,即使後來朱棣表露了野心,朱元璋只是對其進行了斥責和約束,而不是狠下決心防患於未然。

朱元璋沒想到的是,在他死後僅僅四年,朱棣就推翻了朱允炆。


老朱為了皇孫能順利登上皇位,大肆誅殺功臣,卻沒想到最後還是被自己的兒子顛倒了朝廷,簡直就是對他的諷刺。


津城沐雨


知子莫若父,對於自己的孩子,作為父親的朱元璋多多少少還是會了解的,雖然在洪武十三年,二十歲的朱棣就離開父親就藩北平。但朱棣的青少年時期還是在父親的身邊長大的。

對於這個出色的孩子,朱元璋一方面是高興,另一方面也有些擔憂,朱棣會不會給未來的帝國繼承者製造麻煩?殺掉這個兒子會不會解決未來的問題呢?朱元璋是不會這麼做的。

一、自信

朱元璋和另一個草根皇帝劉邦很像,他相信血緣的力量,劉邦對於自己的子孫十分慷慨,讓自己的帝國分封制與郡縣制並行。朱元璋同樣如此,但歷史的教訓是歷歷在目的,為了保障自己的血脈,他非常重視皇子們的教育。

明初,特重師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諸王傅亦慎其選。——《明史》

朱元璋認為通過德行教育,會讓自己的孩子們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信條,而且自己的這些孩子中有不少手握重兵,但和朝廷的兵力比起來還是相差不少,也就是朱元璋除了道德教化,還在制度上限制了藩王的實力,對此他很自信。

二、不捨

很多人認為朱元璋的暴利殺戮源於自己的長子朱標去世,其實除了朱標早逝,自己的二子朱樉、三子朱棡都死在了自己之前,這對當時已經老態龍鍾的洪武皇帝來說,是很大的打擊。這時朱棣已經是朱元璋名義上最年長的孩子了,重視血緣的老朱是不會對自己的長子動手的。

三、無奈

朱棣很能幹,這是朱元璋看在眼裡的。更為重要的是,朱元璋將開國元勳殺戮殆盡,剩下的人都是些守成的將領。他既然想定所有聲望隆著之開國元勳必須除盡,則不得不以建藩鞏固基業,寄希望於諸子同心協力,拱衛帝室;他以為,骨肉之親將自然達成一種對共同利益的認識,結成緊密集團,而排斥一切試圖對此利益加以覬覦的異姓勢力或集團。信任朱棣們,朱元璋別無選擇。

其實現在事後諸葛來看,大家都在說朱允炆削藩過於著急,其實朱棣的造反成功真的是個偶然事件。整個靖難之役四年,朱棣勝多負少,且士兵皆精銳,但實際上其手中所控制的地區很少,都集中在北平附近,且後勤供給時常困擾著朱棣,如果不是一條南京空虛的情報,朱棣都已經維持不下去了,即使南京城內空虛,但要想攻入城高水深的首都,談何容易啊,況且背後救兵就在路上,可誰又能想到出了內鬼呢?這真是個小概率事件。

所以說用一個小概率事件來推導朱元璋應該殺了朱棣是不科學的,《明通鑑》說:“太祖諸子,燕王善戰,寧王善謀”。出色的皇子並不止朱棣一個,只不過朱棣是那個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人罷了。


黑水布衣


朱元璋對朱棣還是相當瞭解的,而且朱棣和朱元璋瞭解的一樣,根本沒有謀逆之心的,所以朱元璋根本沒有必要也不會殺掉朱棣。很多人都拿靖難之役來說事,但是朱棣純屬是被朱允炆給逼反的,若是沒有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朱棣是斷不可能反的。況且朱棣根本不具備謀反的勢力,若是真的謀反也很難成功。


朱棣的實力根本不足以謀反

很多人都拿打敗朱允炆來說事,但歷史上朱棣的軍隊加上寧王的軍隊也不足以和朱允炆的中央軍所抗衡。靖難之役若不是朱允炆下令不允許殺皇叔;若不是朱允炆罷免耿炳文;若不是錯用李景隆;若不是朱允炆削藩政策失誤;若不是朱允炆削蕃太過著急等一些列原因,朱棣根本不可能謀反成功的。

所以說即便是朱棣成功了,在歷史上他的勢力也是遠遠不能和朱允炆匹敵的,只是朱允炆太年輕,犯的錯誤太多了,不然朱棣謀反必定會死無葬身之地。身為朱元璋肯定是按照現實情況來看的,現實情況就是朱允炆的實力遠勝諸藩王。


朱棣也是無心謀反的

朱棣本來是想好好當他的王爺的,雖然心中不服這個侄兒,但是也沒有到要撕破臉的程度。況且朱允炆已經順利登基,即便是朱棣有心謀反他也不敢,不要說他實力有限,就是各路勤王之師朱棣也難應付。在沒有實力的情況下,而且沒有謀反條件的情況下朱棣是不可能生出來謀反之心的。

恰恰是朱允炆又急又刻薄的削蕃政策讓各個藩王們膽戰心驚,不反也是個死,反了照樣是個死,與其無論怎麼做都沒有好下場還不如放手一搏呢,萬一成功了呢?所以朱棣本無反心,純屬被朱允炆刻薄的削蕃政策給逼的。


親情要比其他感情靠譜

朱元璋用誰都是用,相比較外人來說肯定是更加信任自己人的,特別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必定要比外人靠譜的多。再加上朱棣很能幹,所以朱元璋死前曾經令朱棣帶領弟弟們盡心輔佐朱允炆,朱棣對父親的命令肯定是不敢違背的。

可惜就是朱允炆刻薄而又幼稚的削藩政策把自己的皇位給葬送了,所以靖難之役完全是朱允炆自作自受的懲罰,一點也怪不得別人。若是沒有削藩政策朱棣會是個好叔叔,同時也會是個好藩王的。

既然朱棣無心也無實力謀反,那麼朱元璋肯定是不會殺朱棣的,相反會重用他來輔佐朱允炆!朱棣的篡位純屬意外,都是朱允炆的錯誤決策導致的,怨不得別人。


唐朝的長老


明太祖朱元璋對最高權力的掌控能力在歷代皇帝中絕對是首屈一指,他是中國歷史上殺害功臣最多的開國皇帝,也是唯一敢完全廢除丞相職務與宰相制度的皇帝,朱元璋具備一眼看透人心的能力。而且朱元璋心狠手辣下手果斷,總是能把隱患扼殺在萌芽之中。

所謂知子莫若父,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四兒子朱棣的野心,朱棣的性格能力最像朱元璋,可以說是朱元璋最優秀的兒子,朱元璋再心狠手辣,他怎麼可能自毀長城,捨得殺死自己最優秀的親生兒子朱棣?

明朝開國皇太子朱標的英年早逝,對朱元璋來說,選擇皇位接班人就成了一道難題,如果要選“長君”,那麼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晉王朱棡都是朱元璋與馬皇后生的嫡子,怎麼說也輪不到老四燕王朱棣,按照這種立長的繼承製度來看,如果朱元璋強行立性格能力最像自己的老四朱棣為儲君,那麼將來朱棣面臨的同樣可能是一場皇位的爭奪戰,也許西漢的“七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會在明朝重演,得不償失,因此朱元璋乾脆跳過兒子輩,直接選擇嫡長子朱標的兒子即孫子輩為自己皇位的接班人。



而且朱標死的時候,朱元璋已經65歲了。朱元璋為了能讓皇太子朱標順利繼位,整整培養了朱標25年,為他扶植了一個龐大的太子黨。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利益集團。

如果因為皇太子朱標死了,朱元璋就要徹底推翻掉先前他為朱標扶植的太子黨,重新再構建一個新的太子黨,這個工作量,明顯不是已經65歲高齡,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的朱元璋能承受得起的。 所以,朱元璋只能在朱標的兒子中選擇,讓自己的嫡孫接朱標的班,繼承皇太子朱標原有的太子黨。這是比較穩定的方案。

不過皇太子朱標有幾個兒子,並不是只有朱允炆一個兒子。朱元璋在四個太孫當中選擇了朱允炆,也有他的考慮。

朱標的嫡長子朱雄英按明朝“居嫡長者必正儲位”的規定,本來可以作為皇太孫的他於1382年五月初一死去,只活了八歲,比朱標還早死了十年。

朱標去世的時候,老四朱允熞只有7歲,老五朱允熙只有1歲,年紀太小,因此朱元璋只能在15歲的老二朱允炆與14歲的老三朱允熥之間選擇皇太孫。

本來老三朱允熥是朱標正妻太子妃常妃生的嫡次子,但朱允熥的運氣不太好,他剛剛出生母親常妃就去世了,年僅23歲,應該是難產而死。

老三朱允熥的生母常妃死後,老二朱允炆的生母呂氏成為繼太子妃,因此朱允炆也變成了嫡子,與朱允熥平起平坐。

老二朱允炆更會做人,因此祖父朱元璋更喜歡朱允炆。朱允炆從小聰明好學,極其孝順。朱允炆14歲時,父親朱標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晝夜不離開一步。這樣持續了兩年,朱元璋朱標父子因此都喜歡孝順懂事的朱允炆。

正因為朱允炆因為孝順父親朱標得到祖父朱元璋的歡心,公元1392年,在朱標病死以後,朱允炆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朱允炆守孝時因過度哀傷而消瘦,朱元璋心疼地安慰他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

當然朱元璋立朱允炆也不僅是因為他聰明孝順,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老三朱允熥的生母常妃是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的長女,另一位明朝開國名將藍玉是常妃的親舅舅。

朱元璋擔心傳位給朱允熥,將來候常、藍兩個開國名將兼外戚集團會尾大不掉,重蹈歷代的外戚權臣干政甚至王莽曹丕楊堅等外戚篡位的覆轍,威脅明朝的天下。

另外,朱允熥的外祖母即開國名將藍玉的姐姐藍夫人據說因為妒悍,她砍下朱元璋送給常遇春的美女雙手而被朱元璋殺害,開國名將常遇春也因妻子被朱元璋殘殺而鬱鬱而終。朱元璋因此與藍玉、常家、朱允熥都結下了冤仇。

因此,朱元璋就沒有選擇根正苗紅的原嫡孫朱允熥作為皇太孫。

相比於老三朱允熥老二朱允炆不存在這個問題。朱允炆的生母呂妃並不是明朝開國名將的家族出身,不太可能威脅明朝的統治。 於是,朱允炆就被朱元璋選中,變成了大明的繼承人。

朱允炆被冊立為皇太孫以後,朱元璋製造了“藍玉大案”,殺害了藍玉和常升(常遇春兒子),繼而又殺掉了很多與藍玉關係密切的明朝開國功臣。

藍玉等開國名將都屬於明朝開國皇太子朱標的太子黨。但由於藍玉等太子黨又都跟朱允熥的外戚,為了給了皇太孫朱允炆剷除障礙,朱元璋只能狠心把這些開國名將全殺了。

朱元璋大興冤獄,給藍玉等開國名將編造了“謀反”的罪名。但眾所周知,藍玉等開國名將死的非常冤,他們只是因為妨礙了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才被朱元璋羅織罪名殺害。

正因為朱元璋為了讓皇太孫朱允炆順利繼位,大肆屠殺藍玉為首的太子黨及開國名將,客觀上讓老四燕王朱棣漁翁得利,為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清除了很多障礙。 至於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篡奪朱允炆的皇位,雄才大略的朱元璋應該是有所預料的。

但肥水不流外人田,朱元璋明知道朱棣有可能會篡奪孫子朱允炆的皇位,他也不可能對親生兒子朱棣痛下殺手。

無論朱元璋多麼喜歡孫子朱允炆,但從血緣關係上來說,還是親生兒子朱棣比孫子朱允炆更近,因此朱元璋即使預料到朱棣有可能篡奪朱允炆的皇位,也不可能打壓甚至殺害自己的親生兒子朱棣。

在朱元璋看來,無論是孫子朱允炆的皇位長治久安,還是兒子朱棣篡奪朱允炆的皇位另起爐灶,都是他朱元璋的後代做皇帝,都是他朱元璋開創的大明王朝。作為明朝開國皇帝的朱元璋都穩賺不賠。

何況朱元璋把朱棣等兒子們分封到各地做諸侯王,就是為了防禦外敵穩定地方,歸根到底是為了讓大明王朝長治久安,而不是為了鞏固孫子朱允炆的皇位。

綜上所述,明太祖朱元璋並不特別在意有沒有靖難之役的發生,無論有沒有靖難之役,都是朱元璋的後代在做江山,都是朱元璋開創的大明王朝,至於孫子朱允炆能不能守住皇位,兒子朱棣會不會篡奪皇位,朱元璋並不是特別介意。

朱元璋大肆屠殺開國功臣,只是為了確保大明江山不會落到藍玉等外姓人的手中,至於孫子朱允炆兒子朱棣,對朱元璋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他都不會刻意打壓,最終導致靖難之役的發生,因此可以說朱元璋是靖難之役的始作俑者。


事實證明,朱元璋沒有殺害最像自己的親生兒子朱棣為孫子朱允炆繼位鋪路是正確的,朱棣治國安邦的才能遠遠強於朱允炆,朱棣雖然發動了靖難之役,但並沒有使明朝的國力受到削弱,反而開創了文治武功“遠邁漢唐”的永樂盛世,使明朝的國力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這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可能達到的高度。


厚德載物49847


大家好,我是家強談歷史,很高興能解答這個歷史問題。

朱元璋知道朱棣的野心嗎?朱元璋在世之時,按照古代嫡長子繼承製度立朱標為太子,合情合理。朱標優厚純良,是位好君主,自然不會引起朱元璋的猜疑。

無奈朱標未登皇位而病逝,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成為皇位繼承者的第一順位,這是不違反古制安排。

朱棣雖心有不甘,但是他遵守古代等級制度,起造反之心的可能性極小。

朱棣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個皇子,在軍事上的能力出類拔萃。由於他的軍事能力過於強大,朱元璋怕他在京城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甚至立威超過皇位。以朱元璋的多疑的性格,避免發生意外,把朱棣調出應天府,鎮守北平,史稱燕王。

真正能讓燕王起造反之心的源於朱允炆的削藩政策的錯誤實施。

朱元璋逝世後,朱允炆登上帝位,史稱建文帝。朱允炆與其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建文帝初生牛犢不怕虎,在一開始削藩之時沒有注意到循序漸進的原則,使用強硬態度對待藩王,使得藩王由被動轉為主動攻擊。以史為鑑,如果當時建文帝使用類似推恩令的政策是有可能成功的。

建文帝一開始把矛頭直指力量較小的藩王,先把朱棣的同母弟弟周王朱橚廢為平民,幽代王於大同,囚齊王朱榑於京師,逼迫湘王朱柏而自焚。

面對昔日兄弟的如此境地,朱棣的防備之心越來越重。

果不其然,建文帝以防邊為由,準備擒拿燕王朱棣,可惜失敗了。燕王藉此起兵南下,迅速得到藩王的擁護。朱元璋為防止大臣搶奪自己的大明江山,生前對大部分功高的將軍進行屠殺,確保建文帝不遭受軍權影響。哪曾想到,造反的會是自己的孩子。此時建文帝身旁已無大將,戰爭歷時四年,朱棣攻佔南京,建文帝從此下落不明。

朱元璋或許認為以朱允炆的性格應該會與藩王團結一致延續大明王朝,可惜的是建文帝對自己實力判斷有誤,最終讓自己遭遇如此慘淡的結局,這可能是朱元璋不願意看到一幕吧。


家強談歷史


朱棣並非一開始就有當皇帝的想法,至少在皇太子朱標死之前,朱棣都沒有想過,因為不管是明朝的制度,還是當時的政治氛圍都不允許。

他最終能登上皇位,可以說是很多的偶然因素,交織在一起的結果,同時他也沒有對朱允炆的上位有任何的阻礙,所以在朱元璋在位時,沒有理由對朱棣出手。

一、朱允炆的上位

朱元璋為了能讓太子朱標順利繼位,整整培養了他25年,併為他扶植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太子黨,為他保駕護航。

然而朱標的英年早逝,將一切計劃打亂。同時朱標死的時候,朱元璋已經65歲了。

如果此時朱元璋重新選定太子,那麼他勢必需要徹底推翻,以朱標為中心的太子黨,然後構建一個新的太子黨。

對於已經65歲高齡的朱元璋,這個工作量以及此時求穩的他來說,是不能承受得起的。 此時朱元璋最穩妥的方案,就是從朱標的兒子中選擇,繼承原皇太子朱標的太子黨。

此時朱標有幾個兒子。朱標的嫡長子朱雄英,只活了八歲,於1382年五月初一死去,比朱標還早死了十年。

朱標去世的時候,老四朱允熞只有7歲,老五朱允熙只有1歲,年紀太小,因此朱元璋可以選擇的,只有15歲的老二朱允炆與14歲的老三朱允熥。

本來老三朱允熥是朱標正妻太子妃常妃生的嫡次子,但他剛剛出生母親常妃就去世了,後老二朱允炆的生母呂氏成為繼太子妃。因此朱允炆也變成了嫡子,與朱允熥平起平坐。

但是老三朱允熥的生母常妃的父親是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親舅舅是另一位開國名將藍玉。同時朱允熥的外祖母,就是藍玉的姐姐,因砍下朱元璋送給常遇春的美女雙手而被朱元璋殺害,後常遇春鬱鬱而終。朱元璋因此與藍玉、常家、朱允熥都結下了冤仇。

所以公元1392年,在朱標病死以後,朱允炆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

二、朱棣的野心

在朱標死之前,朱棣應該是沒有野心的。因為在朱標時期,當時的太子位置太牢固,朱棣沒有一點希望奪位,大明朝是唯一一個明確了皇帝必須嫡長子繼承的朝代,而且還有龐大的太子黨為朱標保駕護航。

在朱標死後,朱棣毫無準備,在龐大的太子黨面前,他不可能突然有了野心。

而後朱元璋為了朱允炆江山的穩定,大肆殘殺功臣。為江山的穩定,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同時告誡朱允炆千萬不要削藩。

如果朱允炆不著急削藩朱棣不會謀反。然而朱允炆繼位後,第一件事就是削藩!朱允炆不講叔侄之情,激進削藩,某種程度上朱棣被逼謀反了。

三、明成祖朱棣

朱棣本空有大志,有雄才大略,奈何自己不是嫡長子,空有一身才華無法施展。如果沒有大的轉機,他不可能執掌江山。

然而,事有例外。他大哥朱標竟然英年早逝,隨後皇位落到了自己的侄兒手裡。誰成想,這位侄子朱允炆,居然不講叔侄之情,激進削藩。

終於燕王朱棣被逼造反,以“清君側”之名,發動了政變,史稱“靖難之役”,最終戰勝了朱允炆,成功登上皇位。

事實證明,朱棣治國安邦的才能遠遠強於朱允炆,他雖然發動了靖難之役,但並沒有使明朝的國力受到削弱,反而開創了永樂盛世,使明朝的國力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


樓頂的貓


朱棣有被逼反的部分因素存在,並不是一開始就有“謀嫡”的主觀意願的。洪武9年,17歲的朱棣就已經就藩北平了。

在藩王中,朱棣的能力是相當突出的,最主要的原因實際上也是朱元璋造就的。


因為洪武后期的北伐,大明北境的安危,加強對大明北方軍隊的影響。這些朱元璋即便是同甘共苦的好兄弟也不放心,這些事情都要交給自己的兒子們來實現。所以為什麼要讓朱棣娶徐達的女兒,而不是讓朱標娶徐達女兒。因為每個兒子身上擔負的任務是不一樣的。

所以朱元璋對自己的兒子要求也很高。就藩之前,先上政治課。出去就藩,實際上相當於重新打江山。要謙恭慎行,不能驕躁,飲食穿著要節約,要懂民生艱苦。你們的任務就是去跟掌握軍權的大明良將們去學習打仗,建立功勳,逐步替代這些人,成為大明皇室真正的守護神。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朱元璋

在這個過程中,朱元璋有沒有考慮到藩王膨脹呢?實際上是考慮到的。

首先,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度,斷絕了各路藩王“謀嫡”的想法。大明朝是唯一一個明確了皇帝必須嫡長子繼承的朝代;

其次,依據古制,藩王雖然因為守邊,有一定的兵權。但是論實力,無論如何都無法和中央抗衡的。也就是說按照朱元璋設計的這一套,諸侯發展得可以和中央抗衡,至少夜是幾百年後的事情;


再次,藩王之間“搞平衡”,然後不斷去敲打,防止某方坐大。而朱標則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和事佬。惡人朱元璋自己去做,把好人留給朱標。但是後來朱標、朱樉、朱棡等人的接連死去,實際上打破了這方面的平衡。使得朱棣凸顯了出來。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幾個藩王中被打壓最厲害的恰恰不是朱棣。

所以應該說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應該時根本沒有意識朱棣會和朱允炆之間出現如此結局的。

另外朱元璋一輩子殺過很多人,有與自己為敵的、有自己過命的夥伴、也有無辜的人,但是唯獨沒有殺過姓朱的。


唯一與朱元璋有間接關係的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

朱元璋也是用鞭子一頓抽,然後圈禁起來,最終鬱鬱而終。這讓朱元璋也非常愧疚,最終作為補償,在洪武3年(1370年)朱元璋將朱文正8歲的兒子朱守謙封為靖江王,就藩桂林。也是朱元璋侄孫輩唯一的藩王。

魯荒王朱檀乾的那些荒誕事,令人髮指。竟然捕小孩煉仙丹。朱元璋也不過只是殺了他的老婆湯氏,而對朱檀用了髡刑而已,並沒有殺他。頗有點“本來朱檀是該死的,但是因為是朱元璋的兒子,所以以發代首”的意思。


明朝的皇帝當中,明確有證據殺過姓朱的,只有朱瞻基殺了朱高煦,還有就是崇禎自殺。沒有證據朱棣殺了建文。


炒米視角


朱元璋殺掉眾多的功臣宿將,並不單純的只是為朱允炆登基鋪路,更多的則是為了朱家的後世子孫能夠千秋萬代的做穩江山在做準備。

朱元璋深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道理,當時天下剛定,手下的能臣猛將,個個都是人中翹楚、實權在握,在軍隊中 這些人更是聲望頗高,又是和朱元璋一起造反打天下的,那麼這些人就很容易產生,這天下是一起打的,既然你姓朱的能做,那麼我就能做的想法。

而讓朱家的子孫離京守邊就藩,將兵權實權都牢牢的控制在朱家人手中,就是朱元璋極力主張的不可逆政策之一,為此他更是力排眾議、不惜用鐵腕手段將所有反對之人都盡數誅殺。

由於朱元璋自己就是造反起家的,所以他是斷然不會不支持朱允炆做削藩這種 將兵權實權都交到外姓人手裡,然後寄望著外姓人的忠誠度來做天下的愚蠢決定的。

而朱棣是朱元璋的子孫中和他最像的,也是最有能力的,是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全能型人才,朱棣自小就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朱元璋自然是知道朱棣的能力和秉性。

朱元璋深知,以朱棣的能力和秉性,他絕不是一個會坐以待斃的人;但他也不是一個愛爭好搶、強取豪奪之人,這點朱元璋心裡是很清楚的,還有一點就是,朱棣不但和朱元璋的很多政見是一致的,而且他的執行力還相當的高。

朱元璋也正是因為自己清楚的知道朱棣的心性,知道朱棣是不會主動出手爭奪皇位的,除非他被逼到無路可退,倘若 有一天朱棣真的被逼到出手了,那也怨不得他。

所以朱元璋才敢放心的傳位給他最疼愛的朱允炆,也算是朱元璋給他兒子朱標的最後一點告慰。

由此可見,朱元璋對朱棣的能力是高度認可的,而朱元璋之所以會傳位給朱允炆,更多的是對朱允炆感情上的認可,並不是對他能力上的認可。

所以朱元璋不殺朱棣,是因為他知道朱允炆還未成龍,而朱棣就是朱元璋為朱家天下留下的最後一道保險,他認為 朱棣在則朱家的天下就在。

還有一點就是,虎毒不食子,朱元璋雖然對權臣比較鐵腕,但對朱家的來說,他還是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大家長的,他不殺朱棣也是情理之中的,畢竟血濃於水。


其實很簡單168888888


朱元璋明明知道朱棣有野心,但是到死也沒有替朱允炆清除他是因為兩人之間時父子,是有血緣關係的。虎毒不食子,朱元璋也沒有那麼傻,不可能親自害死自己的兒子的。

燕王朱棣一直是朱元璋這幾個兒子中能力比較強的一個,所以朱元璋才把他的封地定為了北平,當時的北平經常受到蒙古族參與勢力的干擾,所以朱棣勢必要跟這些餘黨作戰。所以朱元璋對朱棣也是比較放心的。所以這更加鍛鍊了朱棣的軍事作戰能力。

當時朱元璋稱帝的時候就已經把當時的朝中的勢力都清理了一遍,他把開國功臣和那些有軍功的人全都清理出去了。可以說他給朱允炆把朝中的道路都鋪平了。根本就不怕當時的政局動盪不安。而且他都把自己的兵權都給了他的兒子們,並不會便宜了外人。在當時他的控制之下中央的權利時遠遠大於地方權力的,所以他並不怕他的兒子們造反。

而朱棣之所以可以反叛成功是因為朱允炆當時的幫手能力不行,還有朱棣的實力也強朱允炆一大截。當時的朱棣因為封地位置的關係,已經鍛煉出非常高的作戰能力,而朱允炆則是一直養尊處優,沒有實際性的軍事能力。雖然朱元璋在世的時候,經常給藩王敲警鐘,讓他們打消謀反的心理。但是他有幾個兒子潭王被案件牽連最後自焚,以及吳王也因為行為過界被朱元璋趕到雲南了。當時可以說朱允炆的這些幫手自身都保不住,更不說幫朱允炆抵抗朱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