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在岳飛靈位前說過一句話:“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趙構想表達什麼?

歷史一書生


首先,這句話的出處,是在電視劇《精忠岳飛》裡面,在正史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不過,有書君認為,這句話卻非常巧妙地表達了南宋趙括和岳飛君臣之間的關係與情緒的複雜。

岳飛足夠忠誠和勇武,趙構雖然平庸無能,但也並不是像商紂王那般的昏君。之所以最終落得如此下場,其實在當時的背景下也是一種必然。

最表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岳飛一心想要迎回二聖。

在北宋時期,金兵殺入開封城,把當朝皇帝和太上皇都抓到了北方草原,趙構率領殘兵在臨安城重新建立起了南宋。

而當時南宋抗擊金兵,其中一個稱號就是“殺到草原,迎回二聖”,在岳飛這樣的臣子眼中,把自己的皇帝救回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必然全力以赴。

可是,對於已經坐上帝位的宋高宗趙構來說,這種口號最好只停留在口號上面,畢竟帝王的權力和榮耀,不是誰都能碰得到的,一旦坐上了那個位置,趙構怎麼會想要重新讓給自己的哥哥。

因此,岳飛的這種想法,必然引起趙構的不滿,就算心裡知道岳飛一心為國,但他仍然會心生厭倦。

而更深層的原因,就在於岳飛的勢力過於強大。

宋朝的開光皇帝趙匡胤就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因此宋朝的皇帝對於武將是格外防範的,生怕他們擁兵叛亂。而岳飛在抗金的過程中,勢力和威望都在不斷提升,這是絕對的忌諱。

他曾經辭官示威,最後是皇帝親自出馬才請回來;外出打仗時,也常常拒絕聽從皇帝的調令;甚至在後來,岳飛對於趙構的立儲之事還進行干預。

可以說,岳飛把一位臣子應該儘量避免的雷區都踩了一遍,這怎麼可能不遭到猜忌。

另外,從國家硬實力來說,南宋的戰力真的無法與金兵抗擊。

儘管岳家軍抗金的名頭和志氣都很充足,但在百姓當中,他們其實更希望停止戰亂,哪怕是主動求和也好,而這些,作為皇帝的趙構都必須考慮在內的。

這些原因累計起來,久而久之,使得趙構不得不默許了秦檜對於岳飛的構陷。

不是岳飛不忠,因為他真的沒想過叛亂;也不是趙構不辨是非,因為他曾經對岳飛也是十足的信任。

而趙構這句話,也深深表達出了一位帝王的無奈。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岳飛作為赫赫有名的抗金名將,最後竟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奪去生命,這讓不少人意難平。除佞臣秦檜的挑撥離間外,趙構的昏庸不明也一向被人詬病,認為他被矇蔽視聽以致錯殺忠臣。但是,趙構在岳飛靈前曾說“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趙構的言外之意是什麼呢?

作為南宋的傑出統帥,中興四將之首,岳飛對保衛大宋的江山確實功不可沒。岳飛曾先後收復襄陽六郡、商州以及鄭州等地,以其赫赫戰功踐行了“精忠報國”四字。趙構不可能不明白岳飛之忠義,他和岳家軍的存在是大宋抗擊金軍的屏障。那麼,他既然知道岳飛忠義,又為何甘願冒罵名也要置他於死地呢?

趙構並非生來就是帝王,他乃韋賢妃之子,不受重視。但也因禍得福,在金兵攻取東京,發動靖康之變時,他正任河北的兵馬大元帥,因為暫避金兵鋒芒而躲過一劫。由於徽、欽二宗皆被掠走,大宋群臣六神無主,這才將趙構扶上皇位。可以說,趙構成為九五之尊實屬偶然。但是他一旦就任帝王,就不願再棄權,他在南京安然無恙時,他的生母以及兄長都在金營中備受折磨。其實贖回他們並非沒有可能,但是趙構卻遲遲沒有行動,主要原因就是怕父兄對其帝位構成威脅。

岳飛的能征善戰讓趙構膽戰心驚,隨著岳飛收復失地越來越快,也就意味著徽、欽二宗回京指日可待。到時又是一場軒然大波,若是趙構不讓位,不僅會被天下人恥笑,還有可能被群臣拉下馬。因而趙構寧願殺掉岳飛落得昏庸之名,也不願丟掉剛剛到手的皇位。

宋朝一向重文輕武,對於對外征戰一事毫無興趣,寧願破財免災,也要求得安寧,趙構也是如此。趙構在位期間,雖然任用了一些抗金名將,但那也是形勢所迫,民心所逼。他心中更看重求和派,他所重用的王倫、秦檜等人都是一味求和,而韓世忠這類主戰大臣則被罷免。由此可見,趙構更傾向於主和派,而岳飛則是其求和的最大障礙,岳飛在民間呼聲極高,百姓擁戴。只要他一日不死,百姓抗金之心一日不亡,只有將岳飛殺死,趙構才能實現求和。果然,岳飛死後不久以後宋就與金簽訂了屈辱的紹興和議以求安穩。

岳飛之死還有一點原因,那就是功高震主。宋紹興十年(1140)時,岳飛北伐,當時兩河人民皆奔走相告,有志之士都紛紛響應,可謂是一呼百應。岳飛之名已是威震天下,以至於當時“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這樣的話在民間廣為流傳。岳飛愛國自然無罪,但他的罪過就在於手握重兵,德高望重。這樣的人一旦有謀逆之心,趙構幾乎無法應對。要知道,當初他的祖先趙匡胤也是這樣黃袍加身的,宋朝歷代皇帝都防著邊關將領,就像唐朝歷代皇帝都在防著皇子一樣。

極為諷刺的是,趙構曾賜御書“精忠岳飛”的錦旗給岳飛以示看重,轉頭卻將其送上斷頭臺。又在岳飛靈位前感嘆:“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即使他不是元兇,也在其中做了推手,可悲可嘆啊!


鄧海春


趙構在岳飛靈位前說的一句話:“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這裡,朕的天下也在這裡。”


這句話其實是現代人的觀點,也就是說岳飛是忠臣,這個大家都是公認的,趙構這個殺岳飛的罪魁禍首也知道,而趙構殺岳飛並不代表他是昏君,趙構是為了自己的天下才這樣做的,大宋的江山就是趙構的江山,這也就是君臣間的矛盾,岳飛的忠是忠於國家,所以趙構不得不殺岳飛。

北宋被金國吊打後,國破家亡,堂堂的一國之君宋欽宗被金國俘虜,宋徽宗雖然為了躲掉亡國之君的名號而當了太上皇,金國的人也沒放過他,金國擄走徽欽二宗,還有文武百官、趙氏皇族、後宮妃嬪大約三千多人都被擄到北方受苦,還搶走了東京城內圖書典籍、金銀珠寶、技藝工匠,北宋都城被金人洗劫一空,北宋也就此滅亡。


北宋雖然亡了,但趙宋的火種還在,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在靖康元年冬奉命出使去金營求和,在河北磁州被宗澤勸阻留下,因而逃過一劫,在金兵再次包圍開封時,被受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宋廷想讓他帶著河北兵馬救援京城,趙構得到兵權卻帶著兵馬先躲到河北大名,覺得離金軍不夠遠,又帶著兵馬躲到山東去了。

在金兵俘虜徽欽二宗北上後,趙構在南京即位,成了南宋第一位皇帝,沒多久就從南京逃到揚州去,而金人對這位南宋皇帝也是毫不客氣,對他進行追殺,宋高宗趙構不斷向金國乞求不要追殺他,金國鳥都不鳥他,狼狽的趙構被打的不斷搬地方,帶著臣僚一路南逃,從明州乘船,逃到海上避難才算是躲過了金國的追殺。


趙構是在被逼的沒辦法的情況下,才轉而支持主戰派,然而他支持主戰派的目的並非是要收復失地,只不過是爭取和金國求和的資格,所以他對從金國回來的秦檜予以重用,就是想著秦檜可以和金國搭話,在自己跟金國談判的時候可以幫上忙。

沒想到弱宋卻出了岳飛這種猛人,宋朝在被金國打的崩潰、主力基本被打垮的情況下,岳飛帶著他的岳家軍對不可一世的金軍進行了反擊,舉行了幾次北伐,收復了大量失地,大破完顏兀朮的“鐵浮屠”和“柺子馬”,讓完顏兀朮哀嘆:“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屨見挫衄。”而岳飛在大河南北捷報頻傳的情況下,與部屬豪言道:“今次殺金人,直搗黃龍,再與諸君痛飲!”


岳飛在朱仙鎮大敗完顏兀朮後,完顏兀朮準備渡河北遁,放棄開封府,這時候有人提醒完顏兀朮別忙著渡河,可以啟用留在南宋的秦檜了,於是在秦檜一番說辭下,宋高宗趙構立即降召,命岳飛班師回朝,岳飛上書爭辯:“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然而接著是宋高宗一日之內給岳飛發了十二道金牌,命岳飛即刻班師,岳飛接道如此荒唐的命令,只能哀嘆道:“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岳飛在回朝後,再三請求解甲歸田,趙構卻不肯,沒多久金國與南宋議和,完顏兀朮在給秦檜的信中寫道:“必殺飛,始可和。”宋高宗為了向金表示堅決議和的決心,讓秦檜給岳飛羅織罪名,最後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岳雲和張憲三人殺害。


對於趙構這個皇帝來說,岳飛有必須死的幾個理由,第一個是功高震主,對於皇帝來說,武將太厲害功勞太大,都是一個威脅,岳飛組織的岳家軍紀律嚴明,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說法,這個絕對讓他如芒在背,歷史上功高震主的人,基本上都會遭到皇帝的忌憚。

第二個就是岳飛想“迎回二聖”,這個口號是趙構喊的,不過趙構這個小人只不過是喊著玩,並不是真心想要把徽欽二宗迎回來,雖然宋徽宗已經死了,不過欽宗還在,在他心裡想的是岳飛你收復中原就好了,你別真的把二聖迎回來啊,而岳飛卻是真心實意這樣想的,自然也是讓趙構很不爽,這真要讓欽宗這個前皇帝回來,趙構還是有點尷尬的。

第三個就是勸趙構立嗣,其實有很多大臣也上書讓趙構為了江山社稷著想,早點立個皇儲,岳飛也是出於忠心,幾次上書提議立皇儲,然而岳飛的身份是功勳卓越的武將,這個讓趙構就很有想法,所以岳飛提議這事的時候,遭到趙構的呵斥。


在趙構心裡,大宋是他的,如果岳飛直搗黃龍府迎回二聖的話,欽宗是他老爹徽宗欽定的,而他則是自立,這名義上就不一樣,所以為了自己的帝位,他不得不殺了岳飛這個可以收復中原的中興之將,以阻止其北伐,而趙構也知道自己是冤殺岳飛,所以在岳飛靈前說“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這裡,朕的天下也在這裡。”為了我的半璧江山,只好委屈你了!


歷史紅塵


《我是宋高宗-作者老龍說歷史》

主演:趙構,岳飛 友情出演:秦檜,一封信。

旁白:昏暗的皇宮,火盆裡搖曳這紙錢燃燒的火光!一位身著白衣的帝王蹲在旁邊!偌大的宮殿居然沒有一個伺候得太監宮女!


第一幕:江南溫柔鄉,養的帝王不思舊

岳飛啊岳飛,寡人怎麼可能不知你忠誠,你說要幫我打天下,寡人信你,你一屆草廟民而已,跟著寡人你步步高昇,威震天下,天下人誰不知你岳飛精忠報國,可是你考慮過寡人嗎?

對寡人來說就算你一路打到金國王都有意義嗎??你我君臣心知肚明,我們不可能滅掉金國的,就算你把金國滅了,還會有第二個金國,你喜歡打仗,寡人不喜歡,戰爭打不完的,江南多好啊,水是這樣的柔和,陽光也不刺眼,寡人得妃子們多溫柔啊,我不想要打仗了,你打了十幾年的戰,受了多少傷啊,寡人心疼啊,心疼你也心疼錢啊!你還想打,寡人叫你回來,叫了十幾次!你只要一開始就回來了!寡人和你還是兄弟,我們一起在這溫柔的地方寡人作詩你舞劍多好啊,你不願意那你就去死吧!



第二幕:兄弟分君臣,你!帝王不需要!

岳飛啊你還記得我們兄弟相互扶持的那段時間嗎,那時候寡人只是一個漂泊無依的皇族,我們只有彼此,我只能依靠你,誰知道那些如同喪家之犬的大臣們讓寡人做了皇帝,從那時候我們就是君臣,一群和你一樣又不一樣的人跪在我的腳下,他們中很多人和你一樣厲害,你說寡人薄情也好,說寡人過河拆橋也罷,寡人有了太多的選擇,我為什麼捨得殺你。因為我有了太多的你可以選擇,他們聽話,你亂搞,你要去接那二位回來,你置寡人這個哥哥於何地,你該死!



第三幕: 秦檜夜送信,岳飛命歸西

你說寡人不對,這天下不是我的“家天下”,我告訴你這天下就是寡人得家天下,你岳飛死了也白死了!


岳飛啊岳飛,你是不是傻,你沒有想到過你岳飛班師回來自己會死嗎?是,你岳飛是我宋某人的的心腹愛將,你也很忠心,你做事兒光明磊落你覺得沒有可被懲罰的地方,可是你怎麼這麼傻,我說讓你把兵權還給我你就還給我,你覺得我宋高宗也不是個殘忍的皇帝,可是你知道嗎,那天晚上秦檜半夜來見我,他帶來了一封信,說寡人要是想要寡人這江山保住你岳飛岳飛就是必須死!


夏慈史




翻遍故紙堆也沒有找到這句話的出處,後來才知道這句話出自聲稱要還原歷史真相的長篇電視連續劇《精忠岳飛》。興沖沖打開視頻忍受了一分鐘廣告後,第一集只看了兩分多鐘就實在看不下去了,劇中幾乎每一幅畫面和臺詞都是大寫的BUG,隨便摘兩處硬傷

開頭旁白交代背景:因為遼國屢次入侵,北宋決定與正與遼國發生戰爭的金國聯合,共同抗遼

但實際上是童貫聽從了遼國漢人馬植(後更名趙良嗣)的建議,說服徽宗聯合金國共同滅遼,拿回傳統漢地燕雲十六州


宣和四年宋軍伐遼,先後遭遇蘭溝甸、蘭溝、範村慘敗;郭藥師襲燕失敗,縋城而還;劉延慶盧溝河燒營夜遁,眾軍大潰。宋軍從來沒有攻下燕京

宣和五年童貫才花大價錢買下了被金人“盡掠而去”的燕京空城。

劇中時間順序顛倒的問題暫且不談,連人物的身份都搞錯了。例如劉韐

劉韐“第進士”,拜過述古殿直學士、延康殿學士、資政殿學士,做過轉運使、知州、參謀官等文職,是比較典型的“以文御武”的代表。宣和四年劉韐的差遣是“真定府路宣撫使”,可以稱他為“帥臣”

如果有人敢在劉韐面前稱他為“將官”,估計劉韐羞憤之餘會毫不猶豫地拿大耳刮子招呼上去


大概在編劇心目中,帶兵的肯定都是五大三粗的將軍

看到劉韐的造型後,我便失去了看劇的興趣,直接跳到了最後一集





不出所料,每一幅畫面、每一句臺詞依然都是槽點,看起來編劇組的栽贓水平比秦檜還高

岳飛與秦檜獄中對話時反嗆秦檜:“你不也只是皇上的一顆棋子”?真把岳飛、秦檜都當政治低能了?如果岳飛這樣說過,秦檜都不用費盡心思羅織罪名嚴刑逼供卻仍一無所獲,直接把談話內容抄一份,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請旨殺死岳飛了


編劇還完全坐實了王俊誣告“岳飛與張憲通書,欲圖謀反”的罪名——岳飛下獄後仍與牛皋通書,並以主帥的身份直接向舊部下令



紹興三年十二月牛皋由朝廷分隸於岳飛帳下,牛皋雖然是下屬,但年齡比岳飛要大上十幾歲,他可能稱岳飛為“嶽相公”、“嶽樞副”、“嶽宣撫”……就是沒有可能稱“嶽大哥”。看來編劇這個行當論資排輩搞成習慣了,地位高的就是大哥


編劇讓牛皋進行了一番聲情並茂不輸拿破崙.波拿巴的演講,成功地煽動了一場軍隊譁變

上臨安找“昏君奸相”討說法,這擺明就是要造反的節奏。而我們知道,岳飛平常[與將校語,必勉忠孝節義。]南宋所有的駐屯軍中,最不可能造反的就是岳家軍。事實上岳飛的死雖然讓岳家軍大多數人心中不平,紹興十三年正月還有舊部捷勝軍副將楊浩不顧禁令冒死上書替岳飛辨冤而遭到除名編管,但當時並沒有引起譁變

編劇嫌岳家軍謀反的罪證不夠明顯,觀眾理解不到,還特意通過牛皋強調

牛皋這聲吼讓三歲小孩都能明白,岳家軍只尊岳飛,不鳥朝廷。不得不佩服編劇,把禍嫁得如此大義凜然,真踏馬高啊!


劇中牛破侖煽動的這場譁變被岳飛下令阻止了


岳飛案在名義上是“詔獄”,關押岳飛的是南宋大理寺獄,他居然還能讓人傳令舊部。看來編劇以為秦相公主持的詔獄跟他蹲的看守所一個熊樣,只要關係走到位就能隨時往外打電話

編劇通過這一情節設置坐實了連書都沒有的“岳飛與張憲通書”


編劇草擬的岳飛給舊部的命令內容是什麼呢?奇文共賞:

[岳家軍舊屬聽令:好生惡死,天下常情,若臨大難而不變,視死如歸,非忠義之士有所不能。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若要不導致唐末五代那樣天下大亂、生靈塗炭,舍飛一命,勢在必行。你等切不可妄動。此乃軍令。]

從這段半文半白的“軍令”中,我們能看到文天祥、譚嗣同……乃至袁老溼、紀老溼、易老溼……的身影,不由讓人回憶起當年初學文言文的青春時光——

集編這段文字水平是要被先生打板子的



我們通過《三朝北盟會編》瞭解到,紹興三十(一)年宋金交惡時趙構感嘆“岳飛若在,虜人豈能至此”,下令修建岳飛廟。這是有記錄的由官方修建的最早的岳飛廟

狗血的是,劇中趙構提前二十年早早就建了一座“嶽公祠”,他一邊等著岳飛畫押,一邊淚流滿面地守在嶽公祠外懷念岳飛

岳飛被害的地點也由眾多史書明確記載的“獄中”被劇組正式確定為不落俗套的“風波亭”







這部再現網謠的肥皂劇BUG太多,憑我這半吊子歷史水平估計一集就能摘一百條。其中影響最大最能get到史盲潮點的就是趙構那句:

“岳飛啊,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這裡,朕的天下也在這裡。”


通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44我們知道,紹興十二年正月十四日趙構正式聽取万俟卨、週三畏彙報岳飛案情,此時距岳飛被害已經過去半個月。

《要錄》卷143錄入的刑部大理寺狀、貼黃、裁斷、取旨、改判都沒有日期,被籠統記載在於紹興十一年十二月癸巳條下,而這一過程少說也得花上半個月。

我們知道,以賜死的方式讓臣子體面地死,既可以達到殺人的目的,又可以彰顯自己的仁慈,這種既做了表砸又立了牌坊的事自然會詔告天下。我曾經在私信裡向網友解答過這個問題,偷個懶



種種跡象表明,趙牲《遺史》中“檜以書付獄,卨卒致飛於死”的記載是可信的,也就是說

秦檜矯詔殺了岳飛





那麼此劇的主題思想是什麼呢?我認為是編劇們真正想表達的只有四個字:

借趙構這段看似痛惜岳飛的話夾帶私貨,既掩蓋了趙構昏庸無能被秦檜借議和架空,又掩蓋了秦檜架空趙構矯詔殺害忠良的史實。讓沒有接觸過正經史料的觀眾在潛移默化中就形成一種錯誤認知

辦公室政治症候群觀劇潮點:[英明神武沒有被金軍嚇碎蛋的趙構從社稷大計出發,不得不殺掉不聽招呼的岳飛,忠君愛國沒有在金軍完顏昌帳下立下赫赫戰功的秦檜只不過是趙構的白手套而已。看,岳飛都說了嘛,自己和秦檜都只是趙構的棋子而已,所以說,明君趙構是從大局出發,聖相秦檜只是執行命令,岳飛嘛,雖然可惜……]





綜上:真實的趙構沒有說過這段話,這段話不過是劇組的集體YY。這部由一群三流文藝青年分集執筆的“歷史劇”不過是掛著“還原歷史”的羊頭在賣著“結合演義再現網謠”的狗肉罷了


為國釣魚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讓我們回顧下岳飛遇害事件的整個過程。

第一步收兵權:紹興十一年四月,張俊、韓世忠、岳飛三大將被調離軍隊,到臨安樞密院供職。

第二步試探:紹興十一年五月,留韓世忠在臨安,派張俊和岳飛巡視楚州韓世忠的軍隊時,張俊暗中挑唆岳飛,欲一同分解韓世忠軍隊,遭回絕,但最終韓世忠軍隊被張俊拆的七零八落,秦檜又準備以韓世忠部下大將耿著有不遜之語陷害韓世忠,岳飛匆忙警告韓世忠,韓世忠了。 韓世忠立即進宮去見趙構,跪在地上拼命磕頭,眼淚一把、鼻涕一把,一邊哭訴戰功,一邊脫成一個膀爺,細數自己渾身上下的傷疤,哪一處在哪一戰所傷,終究逃脫大難。

第三步羅織罪名:岳飛回朝後,即遭秦檜黨羽万俟卨、羅汝楫的彈劾,誣衊飛援淮西“逗留不進”、主張“棄守山陽(楚州)”,要求免除岳飛樞密副使之職。 第四步免官職:八月九日,岳飛被罷樞密副使,充“萬壽觀使”的閒職,岳飛自請回到江州廬山舊居賦閒。至此岳飛無權無兵。

第五步拆幕僚:八月中旬岳飛幕僚李若虛等人被分別調到天南地北。有到廣南東路的,有去廣南西路的,有去江南西路的,更有到南劍州的,務必讓他們沒法互通聲氣。

第六步脅迫王貴:八月下旬,鎮江府樞密使大人張俊召集鄂州軍方主管參見,要求先是王貴,再是張憲,要分批的來。這樣能保證始終有一位主管留在鄂州坐鎮,主持防務。王貴到了利誘不成轉而威脅,王貴妥協了。

第七步逮捕嫡系:九月初一日,張憲、岳雲從鄂州出發,去參見張俊。七天後,他們還在路上,張憲的副手王俊寫了告密信指證張憲、岳雲與岳飛勾結,要重奪軍隊,要挾朝廷,王俊把這份告密信上繳給了王貴,他的任務結束了。而王貴拿著這幾張紙,心裡遊移不定,他絕對不想這麼做的,可是卻沒辦,權衡之下,他把告密信上繳給了荊湖北路轉運判官榮薿。榮薿卻不接這個燙手的山芋,原件退了回來,王貴只好把東西交給了秦檜的死黨林大聲。林大聲迅速轉交給了鎮江府的張俊。十天後,張憲、岳雲到達鎮江府,立即被秘密關押,嚴刑逼供審訊。


第八步召回臨安:秦檜下令,禁軍統領楊沂中出公差,帶著“堂牒”去江西召岳飛進臨安。岳飛早已得知消息,他平靜地嘆息了一聲,說了句“使天有目,必不使忠臣陷不義;萬一不幸,亦何所逃。”

第九步直接下獄:十月十三日,宋武勝定國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岳飛重回臨安城,他的車轎被抬進了大理寺,沒能見到皇帝、首相,被直接下獄。

第十步嚴刑逼供:秦檜用万俟禼換掉被岳飛感化的親信何鑄,万俟禼羅織罪名,嚴刑逼供。岳飛只說了一句“吾方知既落秦檜國賊之手,使吾為國忠心,一旦都休。”,就一言不發,任憑酷刑折磨。


第十一步殞命風波:南宋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夜,“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交防護。” 相傳他被毒死在大理寺院內的一座取名風波的小亭裡。這一年岳飛時年39歲,岳雲23歲,張憲年歲月不詳。

岳飛死了,按趙構的命令,他將被草草埋藏在大理寺的某個牆角下,世間將從此無人知道岳飛的下落,他將被毀屍滅跡。他們差一點就得逞了。一名叫隗順的獄卒,悄悄挖出了岳飛的屍體,一路過街穿巷,出臨安城西北的錢塘門,到了九曲叢祠附近北山山麓的一塊平地上。岳飛被安葬在這裡,這位獄卒為了立了座墳,墳前種下兩株橘樹作為標記,碑上刻的是“賈宜人之墓”。

至此,世間知道岳飛葬處的只有隗順一人,隗順臨終前,始將此事告知其子。20年後,紹興三十二年,宋孝宗趙昚即位,“追復岳飛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當年十月,又頒發正式文告,宣佈追復岳飛“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食邑六千一百戶、食實封二千六百戶”的待遇,岳飛冤獄終於平反。隗順之子告以前情,至此岳飛以禮改葬在西湖棲霞嶺。淳熙五年,岳飛追贈諡號“武穆”,宋寧宗時追封為鄂王,宋理宗時改諡忠武。

答案:至始至終趙構都沒有到岳飛靈前,要不是因為隗順,岳飛連個安葬之地都沒有,趙構咋可能跑到岳飛靈前說什麼“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的話,也不知道編出這個情節的人是希望趙構到大理寺某個牆角下悼念岳飛,打自己的臉呢?還是希望趙構到西湖岳飛墓前向岳飛傾訴苦衷,打自己的臉呢?殺都殺了,還需要跑到靈前說什麼狗屁廢話,想想一下,趙構莫名其妙的跑到岳飛的靈前,說非卿不忠,你很忠心,我要殺了你,非朕不明,我知道你很忠心,我還是要殺了你,這不是啪啪打臉呀,那他還要秦檜這個白手套幹啥,還需要費心心思,處心積慮,羅織罪名,一步一步將岳飛逼到死路?


小雷閒話歷史


應當是:並不是你不夠忠心,也不是我不夠賢明。千不該萬不該你要迎回二聖,換作你又如何呢?江山是我的,任何人都不可拿去。剛愎自用,尾大不調,我說的話你都不聽,是否過分了。所以不要怪我,因我什麼都懂。(胡諂幾句,當作笑料)


仲啟發


趙構的話,讓"莫須有“這一罪名成立了。

"你非不忠",就是說岳飛你儘管對朝廷忠心耿耿,但你的主張不合我意,雖忠也要死。

"朕非不明",就是說我趙構知道你是委屈而死,但我趙構不得不如此,否則,我的江山則不保,我的帝位就沒有了。

岳飛精忠報國,後世諧模也。


叢中笑6603


“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其實是電視劇裡趙構的臺詞,在大結局的時候,趙構說出了這麼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表明自己的心跡:不是你岳飛的忠心被我懷疑,也並不是我趙構昏庸無能,實在是箭在弦上,我不得不這樣做啊!


事實上,這段記載有些許為趙構洗白的成分,為了迎合觀眾的胃口,故意設置這麼一個橋段。而真實的歷史上,我們不排除在趙構的晚年有後悔之意,但趙構不會承認更不敢承認。

趙構為何執意要殺岳飛?

其實從南宋之後,人們把戕害岳飛的罪魁禍首都安在了秦檜的頭上,我們沒有一絲為秦檜洗白的念頭,只不過這麼一件“彌天大案”,秦檜一人撐不起這個“狼人”身份,沒有趙構在背後的鼎力相助,秦檜這頭“白眼狼”即使手眼通天也不會如此妄為。

其實有一點原因我們都心知肚明,岳飛的最高理想“直搗黃龍”實在是與趙構相悖,岳飛一生精忠報國,趙構明白;他想收復淪陷的疆土,趙構也明白。但是要迎回徽欽二宗,趙構無論如何想不明白。

趙構本來在宋徽宗眼裡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兒子,要不然當年去金國大營議和這麼一件危險的工作也不會讓他去做,因此趙構與父親之間並沒有太多的感情。

換種說法,好不容易自己“草雞變鳳凰”,高興還來不及,如果把父親和大哥接回來了,自己是讓位還是不讓位,讓位吧,自己好不容易獲得的既得利益就完全丟失,說不定還會因為做過皇帝而被父兄暗害;不讓位吧,自己的皇位也坐不踏實,還給滿朝的文武百官留下一個“不忠不孝”的罵名。

因此,對於趙構而言,維持現狀就是最好的結局,即使岳飛滅不了金國,萬一他把金國打怕了,人家提出“歸還二宗”來保和平,自己就要陷入兩難的境地,如果自己不同意,那這個千古罵名就沒得跑了。

與其說岳飛是死於奸臣的誣陷,倒不如說他違背了最高統治者的意願,而一生以“收拾舊河山”為己任的岳飛是沒有閒工夫去猜皇帝的心思的。

趙構內心有心理陰影

當年趙構在今天的商丘匆匆登基,一路南逃不敢北顧,逃到揚州後,本以為脫離了金國的魔爪,不成想一場兵變差點要了自己的性命。

趙構本來就是個沒有太多主見的人,一登基就奉行“逃跑計劃”,而且和他的父親徽宗一樣寵幸宦官,面對山河破碎,主上昏庸的局面,有兩位護駕將軍決定站出來,一個叫劉正彥,另一個叫苗傅。

當然,他們的目的也並沒有多麼高尚,只是看著好處都被宦官和姦臣拿走,心有不甘而已。

宋代自趙匡胤開國以來,一直奉行“重文輕武”的國策,終北宋一代,武將見到文官都要矮個三分。但在亂世之中,武將的權力有抬頭的跡象,趙構心裡清楚,但此時他又不得不依靠將軍們。

劉、苗二人發動的兵變表面上是清君側,實際上矛頭直指趙構,他們認為趙構得位不正並且任用奸佞,不配做大宋的皇帝,趙構手裡兵微將寡,雖然百般認錯,可那兩位就是不買賬。

於是趙構不得下“罪己詔”痛斥自己“昏庸無德”,決定仿效徽宗禪位給太子趙敷,自己做太上皇,以求能保住身家性命。

如果事情就這麼結束了,我想岳飛日後的目標也許會實現。只不過苗、劉二人都是有勇無謀的武夫,政治智商幾乎為零,後來被劉光世、韓世忠的勤王大軍消滅,趙構又死灰復燃了。

雖然只是一個小插曲,然而在趙構心裡留下了極大的陰影。政變不但讓自己的太子夭折,而且自己受到驚嚇失去了生育能力,從此之後,他深深認同太祖“重文輕武”政策的英明,對於武將,他一生都沒有再信任過,這也成為了岳飛悲劇的一個導火索。

趙構晚年有沒有後悔?

趙構並沒有什麼大的理想,只是想做一個偏安一隅的太平天子,因此,在自己57歲的時候就禪位給孝宗,自己做了太上皇,雖然57歲對古人來說年紀已經不小了,但對於趙構來說,他還很年輕,因為他一共活了80歲。

很有意思的是,宋孝宗一即位,立馬就給岳飛平了反,這一做法很出乎常理,要知道,這可是在赤裸裸的再打趙構的臉啊,然而趙構一言不發,選擇了沉默。

要說宋孝宗剛一登基就和養父唱反調,我認為他並沒有這個膽量,雖然趙構不如乾隆這個太上皇如此強勢,但總要顧及一下他的臉面吧。如果趙構不同意,我想孝宗應該不會這樣做。

只能說趙構打一開始就知道岳飛是冤枉的, 殺掉他只是自己的政治需要,反正有秦檜背鍋,自己也落得個清淨,因此才選擇了沉默應對。

只是可憐了一代忠臣岳飛,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最終換來的是不解與汙衊,然而,忠臣的榜樣代代流傳,英雄的事蹟廣為傳頌,在今天的西湖之畔,岳飛依然高坐廟堂之上,而一時得意的秦檜卻永遠跪在了他的面前,受盡唾罵,只不過這件事的最終受益者趙構,因為其尊貴的身份而被人們遺忘在了角落裡。


小小嬴政


趙構的意思,岳飛當然是“忠臣”,但他是一個“戰爭狂人”,自己也知道這個情況,但又駕馭不了,只能選擇犧牲岳飛了。

設想一下,岳飛在朱仙鎮,要十二道金牌才能召喚回來,在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明明一道金牌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直到下命令十二次,一個帝王才能夠完成對一個將軍的調度,帝王心中,一般產生“尾大不掉”的感概才是常態。

俗話說得好,“伴君如伴虎”,但此時的趙構的內心,則是“伴臣如伴虎”,而且這個“臣”為了戰爭的需要,甚至可以達到犧牲“君”也在所不惜,戰爭到底的地步。

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細節,就是岳飛超常規的要求趙構冊立太子的問題,岳飛為什麼對此憂心忡忡,是因為岳飛害怕與金國全面戰爭的情況下,無法保證趙構的安全,為避免群龍無首的情況發生,只要有儲君即可,其實岳飛的建議是並無私心的,只不過趙構雖然明白,卻不敢拿自己的生命冒險,畢竟趙構曾經被完顏宗弼追殺了大半個中國,後來建立南宋可以說是苟延殘喘,長出了一口氣。

所以為什麼趙構金牌要下十二道,是因為他深知岳飛的秉性,一道是肯定不行的,基本是一道金牌發出不久,馬上又發第二道,主要是怕命令不及時,自己會被岳飛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被動的拖下水。

如果只是戰爭策略的問題,岳飛可以收到第一道金牌就回到趙構身邊進行開會磋商,或者進行苦諫,但為什麼岳飛沒有回去,因為他知道回去了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北伐中原”了。

這個情況,與清王朝與日本的甲午戰爭有些類似,如果清王朝孤注一擲,憑藉龐大的體量,拖也可以把日本拖死,就像後來的抗日戰爭一樣。

但在這個過程中,滿人的清王朝能否維持,還有兩說,所以慈禧太后發出“寧喪國賊,勿喪家奴”的指令,慌忙進行議和。

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情況也是與之類似,不然侵略者又不是傻子,能夠佔領你,瓜分你,會良心發現,心慈手軟嗎?

當時的情況是,金國滅不了南宋,南宋也沒有完勝金國的實力,勉強發生戰爭,只能是慘勝,博取險勝的機會而已,南宋王朝能否保全,趙構能否生存,都是未知之數。

如果岳飛有足夠的戰略自信和實力,可以完勝金國,相信他不會去動員趙構立儲,也不會十二道金牌才把他召回來,說明他心裡也有猶豫,也沒有完全必勝的把握,才選擇返回的南宋,而趙構一待他回京,就匆忙的將其下獄,由於他確實也是“盡忠報國”的典範,又堅決不改變“北伐”的立場,趙構及得力爪牙秦檜只好選擇了“莫須有”的罪名將他殺害。

這應該是趙構說這句話的心路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