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村女人,前後有兩個丈夫,最後的歸宿,讓兒女們為難

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對於村子裡的家長裡短較為熟知,對每件事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情認知。凡事都有例外,有一件事,我斷斷續續思考數年,也沒有想到解決的辦法。


一個農村女人,前後有兩個丈夫,最後的歸宿,讓兒女們為難

我們村有一戶特殊的人家,一家三姓。父親一個姓,母親一個姓,兒女一個姓。一戶人家有三個姓也許並不稀奇,可是這戶人家還有一個更特殊的標誌:招夫養子。招夫養子和攜子出嫁不同,攜子出嫁是母親帶著孩子再次嫁人,這在現在的社會是比較常見的現象,不算太特殊。

招夫養子,是女人婚後有了孩子,而丈夫不幸去世,女人能力弱小養育不了孩子,這時候女人以婆家家業為嫁妝,招一個上門女婿幫助自己養育孩子。我們村的這戶人家就是這樣,女人為前任丈夫生育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前任丈夫就去世了。


一個農村女人,前後有兩個丈夫,最後的歸宿,讓兒女們為難

無奈之下,女人重新找了一個丈夫,幫助自己撫養孩子。丈夫去世,女人再嫁,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隨著時間流逝問題就出來了。女人和現任丈夫的年紀漸大,現任丈夫更是在前兩年去世了,剩下風燭殘年的女人獨留世間。

養父去世,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很悲痛,可是悲痛之餘想的最多的還是母親的去留,母親去世後是該和親生父親合葬還是和養父合葬?若是母親和親生父親合葬,養父孤單。若是母親和養父合葬,那親生父親怎麼辦?

一個農村女人,前後有兩個丈夫,最後的歸宿,讓兒女們為難

兒女糾結之下,也詢問過自己的母親,母親對此也搖擺不定,說把事情交給兒女做主,無論兒女們怎麼做她都聽從。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我們村的“千古難題”,我也仔細思考過這個問題,可是想出的辦法都不能讓自己滿意。

這件事難在哪裡?為什麼這麼糾結?

一、養育之恩

養父雖然不是親生父親,但是他卻把兒女養大了,用一句流行的話說:不是他生的,是他養的。幾十年的父愛澆灌在孩子身上,就算不是親生的,也比親生的親近了。養育之恩大於天,這句話不是隨便說說的,沒有養父就沒有三個孩子的現在。


一個農村女人,前後有兩個丈夫,最後的歸宿,讓兒女們為難

三個孩子現在都已經成家立業,兩個女兒的嫁妝,一個兒子的彩禮也都是養父準備的。

二、血脈親情

親生父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感情上是沒有養父深厚的,可是沒有親生父親哪來三個孩子?母親可以招到夫婿,有很大原因是親生父親留下的家底做嫁妝。要是沒有親生父親,不僅不會有三個孩子,可能連養父都不會上門。


一個農村女人,前後有兩個丈夫,最後的歸宿,讓兒女們為難

血脈親情是很難割捨的,再加上母親是在親生父親家招夫婿上門,這就更讓孩子為難了。親生父親雖然去世的早,但是叔叔伯伯還是在一直幫助他們娘四個的。若是將母親與養父合葬,估計那些叔叔伯伯也是不願意的,畢竟一個是親兄弟,另一個雖然幫助兄弟養孩子,但畢竟是個外人。

三、母親搖擺不定

其實這件事最有決定權的就是母親,若是母親自己有主意,那就好辦了,關鍵是母親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身在局外的兒女都糾結,母親身在局中想的肯定更多。一邊是朝夕相處幾十年的人,一邊是自己孩子的親生父親,這團感情的亂麻,確實很難理清。

一個農村女人,前後有兩個丈夫,最後的歸宿,讓兒女們為難

母親搖擺不定的態度,也間接影響了自己兒女的判斷。母親年紀已經很大了,前段時間還生病住院了,雖然現在身體較好,但是誰能保證不出意外?

結束語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沒有完美的答案,母親和誰合葬就是個沒有完美答案的問題。母親與養父合葬,那親生父親怎麼辦?母親和親生父親合葬,那養父又何去何從?一個有生育之恩,一個有養育之恩,這種感情可以說不分彼此,無論選擇哪一個都不是完美的決定。


一個農村女人,前後有兩個丈夫,最後的歸宿,讓兒女們為難

問心無愧,在這件事情上是做不到了。三個孩子必將會為以後的決定感到愧疚,無論他們選擇哪一個,這種愧疚都會一直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