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於成長的環境,大多都是人們自己主動創造出來的

環境對人的影響,相信大家一點都不陌生,人們所接受的各種信息、所見所聞所感、你從朋友或同事那裡聽來的故事、你看過的書、途經的風景,都會或多或少給他們造成一些影響,而這些影響也有好有壞。

這一切都那麼自然,然而有些環境是他人為你創造的,也有些環境是你自己創造的。

依靠他人打造的環境生存,很難使人真正擺脫困境或是得到成長,而相比之下,你自己努力創造的環境才更加有可能使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利於成長的環境,大多都是人們自己主動創造出來的

01 先天擁有的優勢有時候未必是優勢

每個人都有些先天的優勢或劣勢,而與生俱來的優勢為你提供的環境太過便利及衣食無憂,可能未必是件好事。

在馬斯洛的筆錄中,有這樣一句話“一些一生下來就擁有信託基金的人將一生致力於保護自己的財富,而不是抓住各種機會去達到自我實現。”

這能說明什麼呢?你所擁有的東西,在你需要拼搏或是努力時,將會對你的主動性及決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沒有任何財富積累的家庭的子女,對財富往往就會看得比較重,這時,他們的家庭對其採用的教養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利於成長的環境,大多都是人們自己主動創造出來的

教養方式較為正向、正直且關注品行的家庭的孩子自會懂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與之相對的教養方式所培養的孩子在步入社會後會更在意如何證明自己的賺錢能力,靠錢的厚度來衡量他們對一個人的看法。

這讓我回憶起,在西方文明統治著大半個地球的時期中,財富莫名地成為了促成了西方文明的傳播。不過隨著人們對自己本土化文明的傳承意識日益增加,最終不少非西方文明的湧現及壯大,令西方文明逐漸敗下陣來。

02 環境是會左右人們的思維模式的

人們所處的環境中存在多少可能性或是退路,都有可能成就他們自身的決策。一個出生擁有財富的人會把與生俱來的東西抓得死死的。

而那些沒有退路的人,在奮力拼搏的路上才會更加勇往直前。

人們在做出選擇時,如果你所處的環境及條件允許你做出相對容易的選項,那麼大部分人就會朝著這個方向去觸發行動。

比如當人們在家中獨處時,他們可以選擇玩手機、看電影、讀書或是運動,那麼這時在這樣的環境下,大部分人都選擇了前兩項。

利於成長的環境,大多都是人們自己主動創造出來的

03 有些環境是你無法改變的,而有些環境卻是你自己可以左右的

這次疫情期間人們的狀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有人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學習、讀書,也有人無聊到除了吃和睡,就是整日拿著手機看疫情、聊天、刷視頻和朋友圈。

有人儲備不少蔬菜水果,即便無法是每天都宅在家,依然能把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相比之下,也有很多朋友每天一邊吃著外賣,一邊擔心外賣的衛生狀況。其實仔細想想,不過就是下個廚而已,能有多難呢?何必要為了避免下廚而給自己製造焦慮和其他麻煩呢?

面對同樣的家庭環境,人們做出的選擇卻完全不同,這就要取決於思維了。環境可以成為培育不同思維模式的土壤,而思維也決定了人們應對自己所處的環境。

利於成長的環境,大多都是人們自己主動創造出來的

可以說這兩者之間的影響是相互的。人始終無法擺脫環境的影響,有些影響根植於人們的思維之中,令改變和覺知變得尤為艱難。

但是當我們擁有主動權時,我們一定要做出一些改變,以此來告訴自己“我們可以為自己創造適度的環境,而不是一味被已經成型的環境影響”

04 環境有時是需要我們自己創造的

實際上,人們一直都掌握著對自身思維及行動的主動權,只是人們在已經固化的思維中,很難對其產生覺知。

利於成長的環境,大多都是人們自己主動創造出來的

《學會學習》一書封底中的部分內容

如圖所示,在《學會學習》一書的封底,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史蒂芬·金及歌德等人為自己設定的學習方法。

如果我們把封底的這幾行字用拍立得拍下來,貼在辦公桌的一角,那麼它就會成為你為自己創造的一部分學習環境。

當我們每天的視線裡都能看到這些名人或作家所秉承的學習方法時,你一定會受到他們的感染,逐漸提升對學習的興趣及主動性。

我們明明知道人是很容易受到影響的,這也是“人以群分”的道理。

利於成長的環境,大多都是人們自己主動創造出來的

喜歡看書的朋友就會想盡辦法去挖掘自己最喜歡的那些書籍,不僅自己愛不釋手,還會給身邊同樣愛讀書的人推薦書單。

那些每天必須跑步的人,因疫情原因無法出門,但是他們依然會購買跑步機或是其他運動機器,把家裡也變成運動場地。

05 小結

多麼與生俱來的優勢也逃不開“凡事都有兩面性”的特徵,因此有些優勢很可能會成為影響你成長的因素。

有些環境是天生的,你無法改變,也有些環境是人們自己為自己打造的。

沒有人會時時刻刻為你提供自我管理及成長的環境,準確地說他人也沒有輔助你成長的義務。

其實在創造環境之前,你需要內心充滿渴望和嚮往。

一個既沒有任何動力、又不渴望成長的人,在行為上怎麼會有所突破呢?怎麼會主動為自己創造成長環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