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景—世界上最高的石刻佛像:樂山大佛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下咱們祖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歷時約九十年。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

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和凌雲山、烏尤山、巨形臥佛等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屬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峨眉山-樂山大佛的組成部分。

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水勢相當的兇猛,舟輯至此往往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禪師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

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


當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家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

圖為外國遊客與樂山大佛的合影。

圖為樂山大佛的綠色“造型圖”。

圖為樂山大佛的綠色“造型圖”。

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髮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石刻,與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

圖為大佛的腳,非常巨大,使人顯得非常渺小。

巨大的腳,渺小的人,沒有對比就不知道有多大差距。

圖為大佛的手,看上去也非常的震撼。

大佛的耳朵部分竟然是木頭做的,太不可思議了,我一直以為是石頭雕刻的。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由此可知,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

大佛在漫長歲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種各樣的破壞,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各個朝代都對它進行過維修。自明、清以來的數百年間,大佛飽受自然風雨侵蝕,以致佛身千瘡百孔,面目全非。

2010年6月大佛的保護工作正式啟動,文物保護專家開始前期考察。管委會2010年內對大佛進行全身系統體檢,確定和制定維修方案,並上報國家文物局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得到批准後,修繕工作在2011年正式實施。

2018年10月8日起至2019年2月4日,開展樂山大佛胸腹部開裂殘損區域搶救性保護前期研究及勘測工作,將進行胸腹部開裂殘損區域搶救性保護前期研究及勘測工作。

圖為專業文物維修人員正在對大佛耳朵進行維修。

圖為修繕一新的大佛,放眼望去非常壯觀。

樂山大佛是一尊彌勒佛。唐代崇拜彌勒佛。佛經說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武周時期,武則天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雲經書》,證明她是彌勒轉世,百姓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登上帝位。

大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大佛整個形體超凡脫俗,頭上的髮髻、闊大的雙肩、高而長的眉毛,圓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規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寬肩細腰”,在大佛身上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壯實的雙肩,飽滿的胸脯,體現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時尚。


“樂山大佛”是後人對這座位於四川省樂山市的大佛的通稱。建造於唐代的這座大佛,真實的官方名稱卻一直是迷。事實上,根據後來諸多專家考察證實,這座被稱為“樂山大佛”的石刻雕像的真實官方名稱應該是: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

最後,希望通過我的介紹能夠使大家對樂山大佛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也能夠讓大家學習到景點背後大佛本身的歷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