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節被稱作“女王節”,到底是女權主義的進步還是退步?

又到了一年一度被“女生節”、“女神節”、“女王節”刷屏的時候。昨天晚上刷豆瓣,看到一些支持性別平等的豆友呼籲不再使用“婦女節”的叫法,他們認為“婦女”在當下語境是個貶義詞,因為其含有“婦”字,就代表了圍著鍋臺轉、絮絮叨叨、目光短淺的落後家庭婦女形象,認為用含有“婦”字的婦女節來命名這個紀念勞動女性的節日,是對職業女性的諷刺。這個邏輯令我不解的是,為何僅僅因為“婦女”含有“婦”字,就有諷刺勞動女性的意味呢?難道勞動女性不是婦女,或者不能是“已婚婦女”嗎?三八節是僅限於職業女性的節日嗎?參考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釋: 國際勞動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簡寫IWD)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或“聯合國女權和國際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在中國又稱“國際婦女節”、“三八節”和“三八婦女節”。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


婦女節被稱作“女王節”,到底是女權主義的進步還是退步?


在不同的地區,慶祝的重點有所不同,從普通的慶祝對女性的尊重、欣賞和愛意到慶祝女性在經濟、政治及社會領域的成就。由於這個節日一開始是社會主義女權主義者發起的政治事件,這個節日和眾多國家的文化都有融合。
國際婦女節是全世界許多國家都慶祝的節日。這一天,婦女們作出的成就得到肯定,無論她們的國籍、民族、語言、文化、經濟狀況和政治立場如何。從那以後,國際婦女節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婦女節日,對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婦女來說都具有新的意義。日益發展壯大的國際婦女運動,通過聯合國四次婦女問題全球會議得以加強。在其推動下,紀念活動已成為一個號角,號召協力爭取婦女權利和婦女對政治經濟事務的參與。從其歷史淵源來看,三八婦女節是一個女權的節日,其核心在於為女性爭取作為一個人的平等權益。女權的受眾是廣泛的,是所有女性,無論已婚未婚,更偏重於職場還是家庭。然而如今婦女節的內涵已經逐漸被消費主義沖淡,甚至部分女同胞也願意被稱作女生、女王、女神,就是要和“婦女”劃清界限。年輕女性不願意被稱作“婦女”已經不新鮮了,但厭惡“婦女”背後的深層次心態是值得挖掘的。兩年前的婦女節前夕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女生節、女神節、女王節,“婦女”二字很難開口?》,今天我想進一步挖掘厭惡“婦女”一詞背後的深層原因。

“婦女”二字是否代表了落後?在《現代漢語詞典》裡,“婦女”就是成年女子的統稱。在現實語境中和婦女連用的詞語搭配不僅僅有已婚婦女、家庭婦女,還有勞動婦女、婦女權益、“婦女能頂半邊天”等等。在為婦女權益而鬥爭的意義上,“婦女”這個集體名詞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它團結了廣大女性群體,無論家庭婦女、職業女性,無論受教育程度如何,或者借用百度百科:“無論她們的國籍、民族、語言、文化、經濟狀況和政治立場如何。”但討厭“婦女”一詞的人,多將婦女和已婚婦女、家庭婦女聯繫起來,或者覺得婦女/婦就代表了中年、有性經歷。這些聯想讓他們對“婦”字避之不及。不可否認,在一個有數千年男尊女卑傳統,長期將婦女視為第二性的文化中,一部分追求進步的女性害怕步上“落後女性”的後塵,乃至於引申出“不婚不育保平安”的口號。而另一部分害怕被男權社會遺棄的女性,則懼怕自己失去年輕、未婚、沒有性經歷這些美好的聯想,生怕“婦女”二字玷汙了自己。總之,不喜歡“婦女”一詞的女性厭惡落後婦女的形象,害怕成為“落後婦女”,或者沒有吸引力的婦女,因此要和“婦女”劃清界限。進步青年也不喜歡他們眼中落後的家庭婦女,甚至讓“婦女”一詞成了落後婦女的代言。然而什麼是先進,什麼是落後呢?已婚就一定會落後嗎?未婚的年輕女子就一定比家庭婦女思想更先進嗎?

婦女節被稱作“女王節”,到底是女權主義的進步還是退步?


“新女性”與“落後婦女”的迷思

對家庭婦女的厭惡,讓我想起老舍的一個短篇小說《柳家大院》。王家媳婦是個受氣包,不僅常年被丈夫、公公打罵,還被小姑子欺負。小姑子二妞是受過教育的,上洋學堂,看不起自己那個被一百元彩禮買來的嫂子,有天看到嫂子在淘米,故意踢了她一腳,讓她把米撒了,又遭到丈夫的打罵。王家媳婦再也不堪忍受,一氣之下自殺了。結果王家媳婦的家人來王家討錢,王家把二妞給賣了。

男權社會下的女性生存空間稀薄,因此傾向於互相傾軋,互看不爽。以二妞為代表的姑娘受了些進步思想的教育,便更看不起“落後婦女”。她拼命欺負嫂子,除了父親和哥哥的教唆,恐怕也是想在歧視對方的同時找到優越感,卻不曾想,自己最終會走上同樣的命運。想做新女性,逃離“落後婦女”的悲慘命運固然好,但自詡新女性,並不意味著就能逃避婦女面臨的問題。只要婦女的整體處境堪憂,你作為個體的發展就會面臨阻礙。

脫離“婦女”隊伍並不能一勞永逸婦女的問題,確實很多時候跟婚姻家庭有關,這是不可否認的。只要你生育,就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以家庭為重,或者因為無人分擔育兒重任而暫時或長期成為家庭婦女,需要為家庭瑣事操心。即便你打算不婚不育,也一樣很可能遭遇針對婦女的就業歧視。即使你十指不沾陽春水,也終究有一天會不再年輕,你也可能會成為年輕人眼中的“中年大媽”,或者因為生活重心的改變而成為別人(甚至自己的丈夫、孩子心目中)眼中絮絮叨叨、目光短淺、物質拜金的“落後婦女”。對婦女的汙名自古有之,鋪天蓋地,只要你性別為女,無論你自認女神也好女王也好,都不可能只因拒絕“婦女”這個詞彙而徹底逃脫男權社會對婦女的偏見。誠然,拒絕被歸為婦女,比為女性爭取權益容易多了。這樣想總是更容易的:“誰讓她們選擇做落後的家庭婦女的,是她們自己不爭氣,跟我這個獨立女性有什麼關係?不婚不育保平安,選擇婚育自作自受。反正我不當婦女。”提倡過三八婦女節而非女生節、女神節,也是讓人重新思索婦女(女性整體)的生存狀態,為所有女性爭取平等權益。不少女性厭惡自己母親那代人一味為家庭犧牲的生活方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你可能會發覺自己越來越像自己的父母,或者和他們面臨類似的困境。追求進步固然值得鼓勵,然而不是從歧視“落後婦女”開始的,而在於你為追求婦女權益做些什麼。如果自詡進步的不幫助“落後的”, 而是害怕落後的人拉了後腿,那只是一種自保。
厭惡“婦女”背後隱藏的厭女心態和精英主義歧視很多女權主義者呼籲用“婦女節”三個字,是反對把女性分割為已婚未婚、勞動婦女和家庭婦女這種割裂女性的傾向。婦女是一個集體名詞,其成為貶義詞正是厭女症導致。 男權社會中,女性氣質經常被貶低,甚至可以說,完全沒有過厭女傾向的人可能是少數。甚至連女權主義者(包括我自己)也很難說自己沒有過對選擇其他生活方式(我們自己眼中“落後”的方式)的女性產生過偏見。然而往深處去想,有一天或許我也會成為母親,我不能這樣帶著對其他女性的偏見去生存,而是要理解她們的艱辛,接受與我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一個女權主義者或者認為自己支持平權的人只關心未婚女性、“進步女性”的命運,而無視其他女性的生存狀態,甚至認為“婦女”不配指代職業女性,這確實有點歧視家庭婦女的嫌疑,至少有精英主義的嫌疑。我認為成為真正的女權主義者/人權主義者/平權主義者的一個前提是擁有對人類苦難不可抑制的憐憫。女權主義以及性別平權不是讓你來衡量職業女性和家庭婦女之間的優劣,不是讓你劃分進步與落後的陣營。一個職業女性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家庭婦女,家庭婦女也可以重回職場成為職業女性。如果打著女權主義的旗號去歧視“落後家庭婦女”,這才是把平權用錯了地方。當一種性別長期被侮辱、被損害,權利受到剝奪,就會有人厭惡這種性別本身,將其中權利被剝奪最嚴重的群體(如“落後的家庭婦女”)變成這種性別的代言人,直接將其與落後劃等號,甚至因為厭惡自己的同性而要脫離婦女群體,防止淪為同樣的境地。不願成為“婦女”,可能是一種自保的心態。當一個詞在一部分人群裡出現了貶義,就要拋棄它,貶低它,攻擊它,防止自己也被當作其中一員。

但這不是我們全盤否定“婦女”二字的理由。如果因為“婦”在古代有貶義就要廢掉這個字,甚至不能用婦女節,那麼“男”字也得改,“狼狽為奸”這種有女字旁的貶義詞全部都得改。憑什麼女人拿掃把,男人是田裡的勞力呢?若要這樣去說文解字,不妨把漢字改為拼音文字得了。重提婦女節的意義

重提“婦女節”,並不是要摳字眼。改名為“女權節”,或者"三八女性權益日”我認為都是可行的。但汙名化“婦女“或者藉此貶低“落後婦女”大可不必,這偏離了婦女節的初衷。為婦女爭取選舉權的女權運動可並沒有將婦女分門別類。幾年前我在一個微信群裡看到有公眾號搞了個活動,主題大概是“不過婦女節,要做新女性”,不禁有點哭笑不得。很多反對婦女節或者“婦女”的人,並不清楚自己反對的是什麼。僅僅因為自己覺得“婦女”不好聽就反對,這只是一種膚淺的為反對而反對。當男女真的平等的那一天,自然不必再有女權運動,不必過婦女節,但在此之前,還是有很多女性僅僅因為性別是女就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障礙,一句“我不覺得性別是對人的限定”“用性別看人只是一種刻板印象”“我不喜歡別人用婦女強行給人歸類”說起來容易,但你不覺得是問題,並不代表歧視不存在。在21世紀,中國婦女的整體處境再不似《柳家大院》一樣悽慘,但仍舊面臨著普遍的歧視,這些歧視針對所有女性,甚至來自女同胞的內部。譬如很多女性都體會過,25歲以後去找工作就會被HR問“結婚了嗎”“有孩子嗎”“準備什麼時候結婚/要孩子”“生二胎嗎”,甚至女性HR和女領導也會有這種傾向。這些女性群體面臨的困境,從來不以你個人願意被視為“女神”“女生”“女性”或者“婦女”為轉移。只要你性別是女,就有可能遭遇。

讓女性不再恐懼成為婦女

女性問題不可能因為用別的詞彙代替“婦女”而迎刃而解,“不婚不育保平安”也只是一種消極防衛。一個對女性更友好的世界需要每個人去奮鬥,把女性分為先進落後、已婚未婚並無濟於事。因此我也很不喜歡那種“很多人25歲就死了”的悲觀消極論調。時代變了,成為婦女並不是一種禁錮,而是意味著承擔起身為成年女性的責任——你不再是一個需要被人寵愛的小女孩了,也不是一個需要被供奉的女神。你有責任參與社會事務,為自己的社會、經濟、政治地位而奮鬥。婦女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種,不婚不育不一定就孤獨終老,結婚生子也並不是人生的結束,更不意味著生活就一定悲劇。從個人從面去看,你若有能力創造快樂,中年婦女的生活一樣可以很精彩。從社會層面上去看,只有我們重視女性問題,重視“婦女問題”,願意在現實生活中自我奮鬥的同時給女性群體以更多關愛(少一點居高臨下的價值判斷),才有可能讓女性不再畏懼成為婦女。

婦女節被稱作“女王節”,到底是女權主義的進步還是退步?


婦女節被稱作“女王節”,到底是女權主義的進步還是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