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人商业模式的进化史

我的个人商业模式的进化史


进入工作,已经几年了。今天想自己做复盘总结,也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这几年来,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关于个人商业模式重要的思考转变,踩过的坑,以及站在今天看以前有哪些忠告,最后,附上每一种思考背后影响我的书籍。

开始。一切回到几年前,那年我21岁,头发还浓密,打一下午篮球还不累...

21-23岁,工作2年,做销售——关键词:运气


我的个人商业模式的进化史


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的学渣,在毕业的时候我毫无优势可言。我很清楚的记得,我大概2天去面试一家公司,这个状态持续了4个月。当时兜里只有400块的我,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每天20块钱,买了20天彩票——当然没中。

当时我对职业规划简直毫无概念,什么行业我都投简历,能有份工作就行。卖家具的,卖保险的,地产公司的,都去面试过,我记得当时我理想的公司是宜家——不过这些公司都没要我。最让我生气的是后来我去剧组面试演死尸,也没要我。

在海投中,最终有一家做传统广告的公司在招销售,我有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份工作,电话销售,薪资¥1600。在这工作的1年半时间里,我打了超过15000个电话,把我这辈子要打的电话都打完了。

我想说,站在现在看以前,我的运气简直不要太好。可以说我后来的所有发展,都是以这个“和广告沾边”的公司为起点的。是因为做了广告销售,才了解了媒体、策划是怎么一回事,才能从侧面或多或少的“学到”,进而我后来才有机会转岗做策划,也正是因为做了策划,才有机会接触更多互联网,让我刚好赶上了09、10年新浪微博特别红火的发展期。这样我才能有机会进入互联网公司,并且最终创业的。

回想昨天,真是惊出一身冷汗。如果当时把我招走的是超市理货员的话,我的人生可能从此就不同了。

总结:

关于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没什么可总结的,因为其实什么都没有做,就是随波逐流,只是运气好,混进了一个和互联网发展潮流“沾边”的行业。

关于个人商业模式:出卖自己的时间。

薪资:¥1600+提成(好吧,我就没拿过提成)

对我影响很大的人和事:我的工作做的是央视广告的代理,所以单价非常不低。我曾经无限接近一次成交(600万的单子,当时我记得是0.5%的提成,这样大概就是一单可以赚到3万),但是这单被老销售抢走了。我学到的是:这个世界坏人不会有报应,只有弱者才会遭罪。总之,这个经历让我离开了学生思维,知道社会这个真实战场是怎样的了。

忠告是:职业发展超级重要,它直接决定了你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是重要的起点。务必重视。

影响我的书籍:根本不看书。如果说影响的话,影响我很大的就是玩游戏“魔兽世界”,作为一个8年老玩家,玩了13个账号,还开了一个工会当会长。在今天看,玩游戏开工会和开公司一点区别都没有。开工会涉及到:人员关系、挣钱(金币),还有组织管理。

23-25岁,工作4年,做项目组长——关键词:努力

我的个人商业模式的进化史


上面提到了我做电话销售被“抢单”了。这事儿对我影响挺大的。当时最直观的感受是,这个战场太特么不公平了,难翻身啊(在今天看来,这个世界从来都不可能做到公平,只是自己能力不足而已)。所以我把视线转移到了我认为高大上的岗位:策划。我辞职了。

这算是半个转行吧。但实际上,我并没有转行到策划,而是到了一家做网络营销的公司(乙方),做更基础的岗位:执行。我去的时候这家公司9个人。

执行这个岗位是干嘛的呢,其实就是干杂活。比如盯着项目的进展,随时截图给以后做项目报告用。又比如对接不管是外包的设计,还是视频导演,大号资源,盯着大号转发的执行情况。

我用了6个月,就从执行干到项目经理(手底下有策划、执行、文案,客户对接,主要就是这几个角色)了。

我靠的就是一点:努力。

现在看来,在职业初期,远远没有到拼智慧的时候,靠的就是努力。如果你能做的比别人强一块,那么资源就会开始像你倾斜。

举个例子,当时老板要开一个分公司,想给新公司起名字。他把这个活儿交给了我和其他几位同事,告诉我们3天后他来拿结果。(多年后我和我的前老板喝酒聊天的时候他说,当时这不仅是一个工作,更是他筛选人的方式——真特么暗藏杀机)

工作结果是,一个同事压根就忘了这事儿了;另外几个同事分别给老板一份不到100字的文档,列出来了几个名字——好歹把活儿交差了。

我的报告是这样的:

第一,我想了十几个名字。第二,每个名字我都去百度查了一下,如果能查到,说明被人用过了。第三,我写出了每个名字的意义。第四,我写出了我个人的推荐倾向。第五,我的报告用有颜色的标识,列出了前三个我的推荐,列出了剩下5个可以注册使用的,列出并划掉了我查过、但是不能用的公司名称(因为有些工作我既然做过了,我不希望老板没看到)。

高下立判对吧。所以我6个月就变成项目经理了。

总结:

做对了什么:就是努力。任何工作,只要比别人更靠谱一点,做的更多一点,老板会看到,机会和资源会向你倾斜。不仅是老板,我对我所有的客户也都足够靠谱和努力,这样其实是在积累自己的“运气”。

做错了什么:现在看来,自己开悟的比较晚。没有大视野,也没有看书的习惯。总结一下就是,没有意识去筛选更好的思维、更好的人,更高的见解,得到更高的格局。

关于个人商业模式:仍然出卖自己的时间,但是时间单价变高了。

薪资:¥6000+提成,差不多平均下来2万多吧(广告公司的提成是等项目结款的时候发放,所以平均下来差不多是这样)

对我影响很大的人和事:对我影响最大的,必然是我认识的一个客户了。因为我下一份工作去互联网公司,就靠他了。这个客户应该说是一个谁都不爱理的“小芝麻客户”,当时大概正常项目的费用在几十万到100来万吧,但是这个客户——只有5000块预算。他开了一家贼小的公司,没错就俩人。我对客户一视同仁,足够靠谱的帮助他,帮他解决问题。所以当他的公司拿到创新工场的一笔融资后,他必然会想到“拉我入伙”。

你可能觉得我运气不错,但其实不是,事实上,我们虽然没法控制运气,但是可以控制运气的运气——概率。前面文章我说过概率的算法,如果只有1%的可能性,你会因为身边的一个人给你带来非常好运气的话。连续做一百次(假设为独立事件),大概有63%(1-99%^100)的概率,你能得到一次非常好的机会。

这里关键问题是,小概率起作用的条件是有足够多的样本,只有一件事重复得多了,小概率才会发挥作用。这么看的话,我运气还是相当不错。

忠告是:在职业初期,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全力以赴做团队中的top,这样才有机会;第二,你要给你的老板发出“信号”,告诉ta你做了这些事;第三,要有意识的接触各领域牛逼的人,看各学科经典的著作,拔高自己的格局。

影响我的书籍:仍然没看过什么书,广告公司挺忙的(好吧,这其实是借口,归根结底,还是没意识,不想看)

25-28岁,工作8年,做市场总监——关键词:环境

接着上面说,当我的一个小芝麻客户拿到创新工场的融资之后,我接到了加盟的邀请。同时也意味着,我的薪资将会从2w+变成7k。

可以说,在换工作这个角度,我没有一丝的犹豫,真的是一丝都没有。当然,最终结果证明我的选择太特么对了。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我没有犹豫。

因为我一直以来自大的认为,我怎么着也得年薪百万啊。这个莫名的自信从何而来呢,我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因为在工作和生活的这些年,我一直在积累「胜利者效应」,即通过不断的小成功,积累自己获得更大成功的信心。

比如,我可以零基础1周学会弹一首吉它曲;比如,我可以零基础一周画出来一副看得过去的优化;比如,我可以零基础一个月会弹几首钢琴曲;又比如,我曾经用6个月,就做到项目经理了。

总之,我不是想挣100万,而是我觉得必须肯定最少得一年挣100万。

从这个金额的尺度看选择,不就容易了么。道理也很简单,从我有限的观察里,广告圈做乙方的,有人能挣100万,但是少见啊。互联网圈能挣100万的,听说过的没见过的——多啊。

当有这么一个机会出现的时候,抓住它呗。

而事实证明,从我目前的职业生涯来看,改变我人生的,就是这一次跳槽的决定。这也是这段职业生涯的关键词——环境。

我之前也有进步,是线性的进步。当我进入到互联网环境后,怎么说呢,太震撼了。我虽然当时只有25岁,但是我觉得自己太落后的。思维方式、技术、工具、认知、组织形式、配合方式、迭代速度,互联网比传统企业先进太多了——我简直就是被连环爆击。

竟然,还能这么工作。这也是我学习的爆发期。之前我一直说我不看书,因为没意识,没动力。当到互联网环境,我发现我大大大大大落后于别人的时候,动力一下就来了。我开启了一轮疯狂学习的节奏,早上7点到公司(10点上班),晚上11点走(下班看书)。

在1年后,我从市场普通员工,变成了这家公司的市场总监。

而更重要的,是我有了「互联网资源」,包括思考方式、做事方法、人脉、经验。这些堆积起来,促成了后来的创业。

总结:

做对了什么:前面说过了,第一,做的最对的就是选择了一个模式先进的环境。第二,就是持续学习(支撑学习的仍然是一年怎么着也得挣100万的念头)。

做错了什么:其实跟前面提到的一样,如果说做错了什么的话,我会认为我没有意识去学习更高思维格局的书,我当时更多看的是工具书,现在看来,如果当时我就接触了查理芒格、贝索斯的书籍和言论,该多好呀。不过理性一点看也正常,因为人的知识选择大概也和自己的能力阶段很有关系。

关于个人商业模式:仍然出卖自己的时间,但是思维已经潜移默化的被改变了,因为我开始意识到,人生并不是只有“上班”这么一条出路。

薪资:¥1.5w。

对我影响很大的人和事:捡最重要的说,说两件事,这两件事也直接影响到我决定创业。第一,当时我去找老板探讨了一个问题,因为我想挣更多钱啊,所以我找老板提出了一个想法,即:在公司的新项目里,我去负责,我想分到项目利润的20%——被拒绝——把我想挣100万的路堵死。

第二,当时我已经开始分享知识了,讲了一些课,积累下来,有了自己的用户小群,总计估摸挣了6000块钱吧——我意识到也许这是条出路。

第一点加上第二点:我创业了。知识创业的好处是,没什么固定成本,主要都是精力成本。而我,总算是由于持之以恒的尝试和学习,算是积累了不少的知识。

忠告是:这个忠告也是我在各种文章里反复写到的,当你在职业通道上,努力往前爬的时候,得想想梯子是靠在哪的。这件事在今天会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太快了,稍不留神,公司就到了,梯子靠的墙都没了,还爬什么呢?

影响我的书籍:这几年看的书,可多了去了。属于像海绵一样什么都吸收的那种状态。我的问题是,我还没有更好的对书籍来源进行分辨、筛选,属于什么都看那种。当然,这也好过什么都不看的情况。无法列出来所有的书,提几本现在马上就能想起来的书好了。

《为什么是毛泽东》,里面一段话对我影响很深,也加上我上面提到的,我想有利润分成,被拒绝。这段话说的是:你无法在别人的屋子里,搭自己的窝棚。所以我才意识到,我得自己干才行。

《失控》、《技术元素》...等等凯文.凯利的一系列书,对互联网、对分布式、节点,等等这些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游戏改变世界》这本很薄的书,让我意识到人是怎么进步的,涉及到目标、反馈等等这些基础概念。

《精益创业实战》很经典的一本书,清晰、落地、具体的解释了如何在做一件工作的过程中,找到质量与速度的平衡点。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是一本可以拔高思维视角的书。

28岁-33岁,工作12年,创业阶段1——关键词:转得越来越快

还得接着上面说,28岁是我很重要的一年,2015年,我创业了,我结婚了。创业最早的时候,没有钱租办公室,就异地办公,几个大小伙子一天挣了几百块乐得不行,会马上决定约着吃烤串去。

创业第一年,我没有拿工资,把挣到的钱(当然也不多)都分给和我一起干的伙伴了。因为当时也没钱发工资,所有有多少分多少呗,大家信我愿意跟我一起搞点事情着实不容易。这样的话,事情没干好,我能相较更多的承担多少是多少。(要知道别人跟你干,那是付出了相当大的机会成本的)

我比以前更努力了——也更累了。原因很简单,我的欲望爆发了。如果说之前我说要挣100万——这个话有点轻佻的话。我结婚后,在目标之上,加上了一份重重的感情。

我家在北京有处平房,20来平米,厕所在胡同里那种。我老婆就跟我在这里结婚了。冬天她总不喝水,突然有一天我问她为什么,她乐着跟我说,出去上厕所“冻屁股”。男生朋友们你们肯定能理解,你有一个好到无以复加的好媳妇,然后她过的这么不好——你就崩溃了。特么的我的girl过的这么不好。

创业没什么故事,可以说毫无新奇之处,就是一点一点垒内容,垒服务,建构这一切,于是挣到了一点钱。

这个阶段的关键思考是,虽然我挣到了一点钱,但是我没有那么的快乐。我越来越忙,我的后背越来越痛,几乎每个礼拜我都得去扎针灸,我几乎不带媳妇出去玩,我每天工作到深夜。我有一篇文章写过了,大概在2018年的时候我接触了一个顾问,对我影响很大。

那个姐姐算是自由职业者吧,给多个公司做顾问服务。收费一年5万。就拿10个客户来说,一年收入50万,她虽然挣得没我多,但是她特别快乐啊,钱够花,时间自由,朋友圈经常po带妈妈出去玩的照片。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差不多同一时间,我接触到了一个经济学概念叫做边际平衡。大概意思是,因为我用力过猛,所以牺牲掉了健康、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所以不那么快乐。正确的做法是,让每个单位时间的效用达到最大化,这样才能更平衡的往进走。

更严重的是,我把自己变成了公司系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我无法抽身出去。这让我很沮丧。

总结:

做对了什么:“如履薄冰”,我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词。几年时间,没有松懈,日拱一卒。仍然坚持大量看书、思考,这让我很受益。我想,新想法的涌现,绝不是天外飞仙一样冒出来的,大概都会经历一个冗长、烦躁、艰苦的积累期,才会冒出来的。

第二个想到的词是“向上看”,像上面提到的,我的状态不是那么好,我很累。所以我才意识到,要再往上一个维度来思考人生更长远的问题。所以我接触了芒格、财商,等等这些新的思维。以前看的书比较偏向于方法论或者实用性的书。这个阶段,大师的人生观和做事原则,对我影响非常大。

做错了什么:也说不上做错了什么,唯一遗憾的就是时间吧。在我有这些所为、所想的时候,我已经大概站在33岁这个年龄上了,能力有限,开悟太慢,就像王小波书里说的,有点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关于个人商业模式:开公司,购买别人时间,再转卖出去。这里核心问题是,没有把自己的时间抽离出来,把自己融入了公司运转的系统里。

薪资:¥100w+。

对我影响很大的人和事:好像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几年时间,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就是我的家人,我老婆,我女儿,我们的父母,他们是我的动力之源。对我影响最大的事,不是某一件具体的事,而是辛苦的、看起来没有休止的工作让我重新思考,这对我很重要。

忠告是:钱不是幸福的唯一维度。想清楚自己要过什么状态的生活很重要。不然可能会像我一样用力过猛,让自己跑偏。我可不想自我反省的时候,出现的都是幻灭感:只是得到金钱、权利、地位、财富——但都不见得能提升生活品质。

影响我的书籍:这个阶段看的书就太多了。每年80本算,这几年大概看了几百本书。书单有人感兴趣的话,翻我前几天分享的书单就好了。这里提基本对我改变很大的书好了。

《穷爸爸富爸爸》对,就是这本畅销书。之前一直认为这本书的名字太low没看,事实上后来我发现,我看了那么多书——可偏偏几乎没有看过任何关于财商思维的书。里面介绍的个人商业模式很清晰,推荐大家看。

《穷查理宝典》很经典,非常有必要一看。这本书对我来说除了启发,更多是帮我梳理了我模糊的意识,就是:解决问题需要多学科思维。就像书中提到的,当面对问题,而你的工具箱只有一把锤子能用于解决问题的话,那必然会出问题。多学科思维,就是要让自己的工具箱变得丰富,让问题和合适的工具匹配起来,这也是我这未来几年要读书的重点——读经典,用上各个学科核心的思维模型。

比如,大师会告诉你:你要有一桩和时间一起自动驾驶的生意。即:稳定、持续的睡后收入。

总之,读书涉及到的领域大概是:数学、工程学、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化学、心理学。这些学科。

33岁——至今,创业阶段2——关键词:不变量

如果用一个词描述这几个月的思考,就是这三个字:「不变量」。

首先,时间和精力的「不变量」。

我发现,我每天可以用来高脑力工作的时间就是4-5个小时左右。超过了这个时间,我的时间利用效率就直线下降。所以,这4、5个小时,就变成了我利用时间和精力的“不变量”。我知道,只要我稳定的每天利用好这4、5个小时,不管是思考、研究、学习还是创造,我的时间就没有被浪费。我的时间利用效率就是高的。从长期看,我就是在用最短的时间,用最好的精力,处理尽可能多的问题,做更有质量的学习。

有了这个认知之后,我就不再跟自己较劲,或者说对抗了。以前晚上10点明明自己已经很疲惫了,我还在看书,因为我总觉得我需要更努力一点,更艰苦一点——尽管在那个时间,在精力不足的条件下,看书效率很低。

如果优质精力是一个常数,那要进步的更快一点,怎么办呢?很显然,那就要提高单位时间的质量。所以我小心翼翼的挑选要看哪些书,我只关注很少的人,我很注意要交什么朋友。我会挑选最好的信息来源,总之,我要让我这4、5个小时的思考质量不断提高。

其次,做事情的「不变量」。

做教育这事儿,我就卡死在20年不会变的事情上,不断制作好内容,不断做能带来好反馈的事情,不断创造学习的好环境——总之,劲儿全往这儿使。只要这么做,我就是在做对社会长期有贡献,对自己长期有收益的事情。

这两个不变量加在一起是什么呢?就是用20年的时间尺度,抓住核心重点,不疾不徐地做事情。

作为一个开悟比较晚的普通人,我知道我有一点好,我就是特别能坚持。现在大方向调教好了,剩下的就是开干了。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过去13年个人商业模式的总结。未来人生,仍然对智慧负责,对健康负责,对家人负责。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的生活,也尽力而为的做点好事。

我发现,创业几年,我不会记得哪年挣了多少钱。我会记得的是,我明明白白的看到,我的同学真的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人生,过上了有质量的生活。这些故事才是最让人念念不忘的。

现在的感觉就像是什么呢?就像是,我刚刚把一枚硬币弹进一部迷人的投币音乐机器,灯光暗下来,一首新曲子要开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