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唐山有一條“母親河”嗎?

水,是生命之源。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醞釀出每個地方獨一無二的氣質風格。如西湖之於杭州,黃浦江之於上海,陡河之於唐山。對於唐山人,這條河流是滋潤著這片土地的母親河,關於她的故事和傳說,也一直在這片土地上流傳。


由來


關於陡河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唐山這片土地乾旱,莊稼枯死。一戶人家恰好有九個兒子,為拯救鄉親,他們九人離開家園,千辛萬苦地出去尋找水源。他們爬過九十九道山峰,終於在一座山洞裡發現了山泉。在一位道士的指點下,九兄弟犧牲自己,變成九頭茫牛,用犄角頂出一條深深的溝,把泉水引出山洞。不知挖了多少天,大河彎彎曲曲流過許多村子,一直流向大海,九頭牤牛卻被累死。人們為紀念九頭牤牛,把這條河叫做牤牛河。後來,有皇帝巡遊到此,聽說這個故事之後感動不已,但因古代有龍怕牛頂的說法,又因“陡”與“九”諧音,於是把牤牛河改名為陡河。


發源


陡河位於灤河與薊運河兩大水系之間,古名封大水,市區段又古稱唐溪、大河,因地勢造成河道落差較大,形勢陡峭,故名陡河。陡河發源於燕山山區,上游分為東西兩支,東支為管河,西支為泉水河,兩河於唐山市開平區雙橋附近注入陡河水庫,水庫以下始稱陡河。陡河獨流入海,河長121.5公里,流域面積1340平方公里,流域內地形比較複雜,河源山區高程400米左右,雙橋村以上是圓形丘陵地帶,坡陡流急,雨後徑流彙集很快,而雙橋村以下地勢變緩。2011年陡河更名為唐河,但是生長在唐山的老人們更喜歡陡河這個叫了多年的名字。


你知道唐山有一條“母親河”嗎?


演變


歷史上的陡河河道窄小彎曲,洪水宣洩不暢,經常氾濫。據《清代海河、灤河流域洪澇災害檔案史料》記載,僅清朝年間不完全統計,有70餘年遭受洪澇災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豐潤縣陡河驟漲,漫溢花亭子舊埝,隨即堵築斷流。復有灤州稻地村陡河漫下之水流入境內,並灤山各水淋漓奔處,自西北汝河至東南胥各莊,村莊多被淹沒。”由於缺乏治理,直到1949年,河道堤防殘缺不全,已有堤埝也十分單薄。1949年8月,陡河發生百年罕見的大洪水,唐山市區洪峰流量達775立方米/秒,河道漫決,洪水連成一片,造成沿岸廠礦停產,京山鐵路沖毀斷交,鐵路以南盡成澤國。於是,在1952年初召開的河北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上,部分代表提出了治理陡河的議案。建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河北省人民政府決定在陡河上游擇地修建水庫,疏浚治理下游河道,根治陡河水患。經過三年周密勘察、設計,陡河水庫於1955年11月動工,1956年10月建成攔河壩和放水洞兩大工程,開始發揮攔洪蓄水作用。


你知道唐山有一條“母親河”嗎?


水庫建成


自陡河水庫建成後,陡河實現了50多年的安瀾。在這50多年裡,水庫共攔蓄超過下游河道安全洩量的洪水18次。陡河水庫以防洪為主,兼供工農生產用水。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曾連年乾旱,水庫蓄水嚴重不足,陡河水庫一度處於舉步維艱的境地。1984年底引灤入唐工程建成通水,為水庫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從此,陡河水庫通過引灤供水,潤澤唐山,惠及沿海,緩解了唐山市水資源不足的困擾,保證了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用水需要。


水庫初建成功後,除巍然聳立的大壩工程之外,滿目盡是荒山、荒灘和砂石遍地的廢棄地。水庫管理職工們一邊維護管理工程設施和做好工程調度運用,堅持工程觀測,一邊清理場地和荒山、荒灘,以愚公移山、戰天鬥地的氣概,年復一年冒著嚴寒和酷暑,刨石坑、背土、擔水上山,硬是靠勤勞的雙手,使荒山、廢地披上了綠裝。而後經過一代代管理人員的精心澆灌、護理,並根據這裡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文化背景,大力開展遊覽風景區建設,逐步興建了一批園林工程和人文景觀,使庫區環境成為滿山林木蔥鬱,湖光山色風光秀麗,庭院內外四季常青、三季花香、小品成趣、層次分明,格調幽雅的花園式景區,實現了由綠到美的昇華與夢想。


水庫的建成“馴服”了桀驁的陡河,河道的改造則讓這條母親河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漫步在河邊的石板路上,兩邊草木參差,到了晚上,多彩的燈光更是將河的兩畔裝點得五光十色。當年無數孩童嬉鬧戲水的河流成了人們休閒的好去處,讓唐山這座北方城市也有了江南水鄉的氤氳氣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