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的六經太陽、少陽、陽明、厥陰、少陰、太陰,怎樣排序?

大衛的智慧與情感


通常是以六經傳變之次第排序,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六經相續相通。陰陽之經原互相表裡,太陽與少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凡互為表裡者,陰陽之經並行,陽行於表,陰行於裡。

這樣的排序,是以《黃帝內經》素問熱論篇的理論為基準:【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肌肉,其脈俠(同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幹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髒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咽喉),故腹滿而嗌幹;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之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1、太陽經

太陽亦稱“隆陽”,是陽氣旺盛之經。陽氣循膀胱經脈達於肌表,敷布於全身。太陽處於他經之外,故主表,排序在前。寒邪侵襲在表,即太陽時相中陰超過自身本位而侵犯到陽的本位上,發為太陽病。

2、陽明經

陽明,有陽氣旺盛的涵義,是陽氣發展的高峰階段,陽熱之氣旺盛到了極點的惡象徵。陽氣的升發超過了在外的陰的正常約束,陽熱之氣無法正常收降導致,即為陽明病。

3、少陽經

少陽,有陽氣初生的含義,故又有“小陽”、“幼陽”、“稚陽”之稱。少陽之火為“少火”,“少火生氣”,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此火溫養。若邪犯少陽,膽氣鬱結,則生理性“少火”就變為病理性的 “壯火”,“壯火食氣”,故少陽為病多以火氣病變為主。陰寒之邪侵犯半表半里,即少陽時相中陰超過了它的本位,使陽氣鬱滯,發為本病。

4、太陰經

太陰,有陰氣旺盛的意思,因其位於三陰之表,故又有"太陰為開"之說。太陰病中之"太陰",主要是指脾(胃)而言。脾胃為元氣之本,元氣是健康之根,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病由所生。太陰時相中陰侵犯了陽的本位,形成了內陰外陽的氣逆格局。

5、少陰經

少陰,有陰氣初生之意,其位置在太陰和厥陰之間,所以又有"少陰為樞"之稱,有樞轉陰氣的作用。手少陰心屬火,主血脈、神明;足少陰腎屬水,主藏精,為先天之本。心腎以三焦為通路,相互交通,水火互濟,彼此制約,維持其兩髒的陰陽平衡。少陰時相中內陽虛衰,陰犯陽位,導致人體陽氣降極復升、至靜復動過程發生障礙。

6、厥陰經

厥,含有極盡之意,是兩陰交盡的互詞。厥陰為陰之盡,陰盡則陽生,所以,厥陰含有陰盡陽生、陰中孕陽之意。其位置在少陰之後,所以又有"厥陰為闔"之稱,有蘊蓄陰氣的作用。厥陰與少陰相表裡,稟風木而內寄相火,下連腎水,為乙癸同源;上接君火,成子母相應,在人體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厥陰時相中陰邪深犯陽位,但陽氣來複已可成勢,形成邪正交爭急迫、厥熱來回勝復的格局。

厥陰之上,少陽繼之,一里一表,分則為二,實則為一,陰陽出入其中。區別是,厥陰之陽是由內出外,少陽之陽是由裡出表。


純鈞LHGR


六經的傳變正氣而言,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至七日復從太陽。這是正氣傳的規律,不是邪氣。太陽病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也就是經過六日正氣遞傳至太陽而盡。而從邪氣的傳變來看,太陽病發汗不徹而轉屬陽明。太陽病可傳少陽,如柴胡桂枝湯。太陽也可以表裡傳少陰,如桂枝加附子湯。少陽可以傳陽明,而陽明不復傳少陽。陽明可以傳少陰至土燥水竭。。。


往聖何繼


排列三陽,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發掘中醫藥1


表實熱者太陽,表虛寒者厥陰,裡實熱者陽明,裡虛寒者太陰,樞實熱者少陽,樞虛寒者少陰。此不越三部,不離六經之謂也。


中醫魔方方


太陽一陽明一少陽一太陰一少陰一厥陽。

三陽三陰,


真誠9744636766420


從裡排序,大陰,少陰,厥陰。太陽,少陽,陽明。


上帝之子31


這只是寫作次序而已!


癌症及疼痛研究


由表到裡排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