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的詩《滁州西澗》也是詩中有畫嗎?

烏家墩子


問題:韋應物的詩《滁州西澗》也是詩中有畫嗎?


前言

所有的山水詩,或者說寫景的詩都可以說詩中有畫,只不過有人的畫水平高一些,有人的畫水平一般般。

一、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在唐詩三百首中的七絕篇中,這是一首比較少見的折腰(失黏)七絕。第二句和第三句失黏。

作者韋應物前半生是個橫行鄉里的紈絝子弟,安史之亂以後,折節讀書,竟成了唐朝一流的詩人。韋應物屬於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他也算是勵志的一個逆襲者。

二、詩中意象的使用

山水詩很重要的是意象的而選擇,詩中的而每一個意象都可以看作圖畫中的一個部分。

幽草、澗、黃鸝、樹、潮水、春雨、野渡、孤舟。

這些意象組合成詩,讀過後在腦海中就會出現一幅畫面。畫家畫畫的時候,把這些景物畫在一張紙上,自然就會讓人聯想起這首詩來。

蘇軾評價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很多詩人都擔得起這種評價。因為詩不外乎情景二字,又有一切景語皆情語之說。所以詩中的意象選擇和使用非常重要,我不會畫畫,估計畫家也是如此,一山一石一木,也必然精挑細選,巧妙佈局。

三、如何詩中有畫

古詩詞中有不少題畫詩,本身就是詩中有畫。例如元詩人王冕自題《墨梅》詩: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這首詩前二句寫景,後二句抒情議論。

又如蘇軾題好友慧崇和尚畫《春江曉景》詩 :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詩中有畫,其實與是否為題畫詩並沒有什麼關係。

做到詩中有畫並不難。大多數詩中離不開景物的描寫,自然會有畫面感。

也有詩全篇都是寫景,情在景中。題主提到的韋應物這首《滁州西澗》既是如此,又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因為四句都寫景物,因此畫面感更加強烈。

景有實景,也有虛景,畫家畫畫,未必是眼前景,詩人作詩也是如此。例如被貶到永州的柳宗元,其《江雪》更像心靈的寫照,未必是真實的眼前景色: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結束語

試試意象的選擇和組合,很容易做到詩中有畫。

詩中常見的有柳、雨、水、山、鳥、橋、風等等意象。詩中意象多是偏正詞組,注意修飾語的選擇, 青-山多是春夏,寒--山多是秋冬。

隨便就可湊成一首,例如寫春天的離別:

青山綠水小橋風,垂柳闌干細雨中,更勸離舟一杯酒,鷓鴣聲裡各西東。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韋應物的詩《滁州西澗》也是詩中有畫嗎?

答曰:是的。

韋應物在任滁州刺史時,遊至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情景交融、詩中有畫的作品。微小平常的景物,經過詩人的筆墨點染,就成了意境幽深的一幅畫面。除了景物如畫一般,此詩還蘊含著詩人不在其位、懷才不遇的憂傷情緒。


我們來溫習一下原詩,《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全詩就象是在敘述什麼,但又句句都是在說景。我們翻譯一下:

唯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但是黃鸝卻在枝葉茂盛的林間鳴叫。在傍晚時分,春潮帶著急雨來到,野外的渡口之上,小舟停放著,無人駕馭。


我們進入詩句之中進行分析。韋應物在任滁州刺史之時,喜歡到郊外遊覽。有一天,又來到滁州西澗這個地方。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獨憐”,唯獨喜歡也。喜歡什麼?“澗邊生”的“幽草”。只喜歡澗邊生長的幽草,但是,偏偏樹上有黃鸝鳴叫。這個“上有”,就是偏有的意思。“憐”者在下,而“鳴”者在上;“憐”者務靜,而“鳴”者務動;“憐”者重在顏色,而“鳴”者重在聲音。上下相關,動靜相依,色聲相諧。構成了一幅幽靜的略帶憂愁的畫面。“幽草”在下位,比喻君子好人在下,“黃鸝”在上位,比喻小人壞蛋在上。兩句詩合起來,反映一種“黃鐘譭棄、瓦釜雷鳴”的意思。所以,那個“憐”字,不僅有喜歡的意思,更有“憐憫”的意思了。


接下來似乎是換了一個鏡頭了:“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春潮帶雨”,一個“帶”字,似乎雨是春潮帶過來的。其實,這是反說。正是因為晚來的急雨使春溪之水漲起來了,也急起來了。一個“急”字,反映出雨來得急驟,春潮也漲的急驟。在野外的渡口上,舟棹橫放,卻無人過問。一個“自”字,好像舟船在那橫擺著,很自在、也很自然。其實不自在也不自然,恰恰隱藏著一種沉重情緒在這其中。“春潮帶雨晚來急”,是隱喻國家有急事大事;“野渡無人舟自橫”,是隱喻沒有仁人志士來主持正義。


作者寫此詩,並非閒情逸致,而是因為對個人遭遇或家國大事的所思所想,在遇到合適的景物時,靈感觸動,立成其詩。當然也有閒情逸致,只有成熟的詩人才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含蓄的詩歌形式表達出來。

因此,《滁州西澗》是詩中有畫,但又不是詩中有畫那麼簡單!


用戶60397079085


韋應物的詩《滁州西澗》也是詩中有畫嗎?

這首詩的原文為: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有情有景,所刻畫的景是有靜有動。詩人從地到天再到水的對空間的事物進行了抒寫,同時也將內心的心情溶入其中。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描寫地時從低到高,也襯托出我們活動的習慣。首先的目擊之處是平視所見的景物“幽草長在澗邊”,同時“澗”也為後邊的情景打下了鋪墊,也說明河流的小。

“上有黃鸝深樹鳴”是對前一句的襯托,進一步說明所在之處是在樹林的深處,更加說明了幽靜。這一句表述了詩人是一個人(獨憐)在樹林深處幽靜(幽草)的小河邊。看見地面的青草再則的“上有黃鸝深樹鳴”又是對前一句的襯托,進一步說明是在林蔭的深處,更加說明了幽靜。

“春潮帶雨晚來急”是說明季節(春),也為說明幽草的真實性;空氣潮熱且下起了雨(潮帶雨),而且是在近黃昏的時候雨下得大(晚來急);晚也是為下一句作鋪墊。

“野渡無人舟自橫”更加說明此地的荒涼(野渡),在傍晚的時候一般都是渡船比較忙的時候,然而這裡的渡船居然沒有擺渡人。同時詩人目擊舟的一端在雨中由岸邊慢慢擺向水中,也隱喻了有風的吹動(舟自橫)。

這首詩寫的是一個小渡口的春季幽靜畫面。


翱瞰寰宇


【原文】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釋文】

1.\t獨憐幽草澗邊生

(1)\t獨:表範圍。只有,僅僅。

(2)\t憐:憐憫、同情。

(3)\t幽:《說文》:“幽,隱也。”本義為隱蔽不顯。可引申為“深遠”、“僻靜,清靜”等義。

(4)\t幽草:越是荒僻之所,草越長得繁茂。故可引申將草之所處視作幽境,草則稱之為幽草。

(5)\t澗邊生:生長在溪澗邊。

(6)\t小結:向幽而生是草的本性。詩人去西澗遊玩,發現越靠近水邊,野草越旺盛豐美。它們擠在岸邊,眼巴巴望著無比幽深的澗水興嘆。或許它們在想:如果水面上也能夠紮根生長,該有多好?詩人初始忍俊不禁地看著這一切,繼而為它們這種無比喜愛幽境的性情深深打動,故曰“獨戀”。認為其情之真,其情可憫,實在誰也比不上。至此我們明白本句說的是什麼了吧?其實是借草的表現來反襯西澗之幽。

2.\t上有黃鸝深樹鳴

枝繁葉茂的樹冠裡,有黃鸝在偶爾鳴叫。鳥鳴之清脆悅耳,更顯山澗之清幽。詩人的視角看似從下移到了上,實際借鳥鳴在山澗中的迴盪將視覺與聽覺擴充到了整座春山,營造了一個空靈之境,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想象空間。

3.\t春潮帶雨晚來急

(1)\t春潮:“潮”,海潮。引申比喻像潮水那樣洶湧起伏的事物和情勢。“春潮”,首先點明時值春天;其次是比喻此處水勢湍急。

(2)\t春潮帶雨:是水流行急處與山石撞擊,如碎瓊亂玉般水花飛濺。如若落差夠大,就有攜風帶雨之勢,讓人有近身飛瀑之感。

(3)\t晚來急:不是說急雨在傍晚不期而至。而是對“春潮帶雨”的說明。澗水怒吼吼地奔湧而至,似在大聲的埋怨、呵斥詩人為什麼現在才來(晚來)。“急”,著急了,急眼了。

(4)\t小結:從行文可以看出,詩人採用的是移步換景加擬人的寫作手法。本句描述的是中游之景也。何以見得?我們看前面是“獨憐幽草澗邊生”,後面是“野渡無人舟自橫”,可見都是水勢平緩之所。由此可以推斷詩人是在溯溪而上,至中游處方見澗水之急。大約此處有一小小瀑布吧?澗水乍見來人,驚喜之餘反倒急呲白咧地埋怨詩人來得太晚。故水聲越是喧鬧,越反見此地人跡罕至。

4.\t野渡無人舟自橫

“野”,偏僻,荒涼。“野渡”,渡口處在荒僻之所。詩人溯溪而上,至上游處水勢復歸平緩。這一點從“舟自橫”可以看出。因為若是水勢很急的話,小船是不可能保持橫渡姿勢的。當詩人出現在眼前,無需有人操縱,船頭便自行指向彼岸,就好像迫不及待準備好了,就等詩人一上船便立即出發一樣。這是不是閒得太久了?

【總結】

王維名作《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可作為理解本詩的一把鑰匙。“獨憐幽草澗邊生”反映的是西澗之“幽”;“上有黃鸝深樹鳴”反映的是西澗之“空”;“春潮帶雨晚來急”反映的是西澗之“僻”;“野渡無人舟自橫”反映的是西澗之“閒”。

本詩描寫的是詩人遊澗之趣。在詩人筆下,西澗景物彷彿自帶性情一般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面前。然而,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果我們的理解僅限於此,顯然還遠遠不夠。

在第四句中,“野渡無人舟自橫”帶給我們一個疑問:中游已經夠偏僻了,可為什麼會在更加偏僻的上游處備有渡船供人們取用遊玩?這隻能說明原來此處應該遊人如織才是。則物是人非,繁華落幕後的凋敝、蕭條是否正是詩人所要真正表達的含義呢?而依此回顧整首詩,我們是不是會有更新更深的體會呢?

如果將“幽草”視作草民,則“獨憐幽草澗邊生”反映的不正是詩人對於老百姓渴望過上安定祥和的生活卻可望不可即的深切同情嗎?

如果將“深樹”視作朝廷,則“上有黃鸝深樹鳴”反映的不正是詩人對於居廟堂之遠的統治者發號施令,作威作福,粉飾太平的厭憎嗎?

如果將“春潮”視作民忿,則“春潮帶雨晚來急”反映的不正是詩人對於朝政遲遲不能改觀以致民意洶洶的憂慮嗎?

如果將“野渡”視作前途,則“野渡無人舟自橫”反映的不正是詩人對於如何解決當前危機而提出的“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嗎?

所謂“野渡”,不正是必須要面對的挑戰嗎?所謂“無人”,不正是垂拱而治嗎?所謂“舟自橫”,不正是無須枉費心機,事情就能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嗎?

韋應物為中唐詩人,作品以山水田園詩成就最大。“詩句往往清麗閒淡,和平之中時露幽憤之情。反映民間疾苦的詩,頗富於同情心”——此語頗中肯,深得我心。

【譯文】

看吧,幽岸草的熱切望眼令人垂憐;聽吧,黃鸝鳥的深樹鳴囀響動空山。

似春潮,似急雨,澗溪水濛濛撲面;似殷勤,似無意,渡河舟船頭橫轉。

老百姓不過是為了生活;上位者只熱衷逞威弄權。

暴風雨從雲層探出雷電;唯無為方能夠得渡平安。


國學老蟈


此詩寫景,畫意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