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中世紀霸主的動態平衡,征服與反征服的藝術

戰爭,究其根本無非就是人性慾望的貪婪,利益分配不均衡之間產生的矛盾。就拿存在於中世紀時期的阿拉伯文明而言,起初大部分地區僅僅是部落制聯邦,後來逐漸走上了大一統的帝國道路,由此也誕生了中東地區大一統的帝國。

戰爭與和平:中世紀霸主的動態平衡,征服與反征服的藝術

阿拉阿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實際上是兩個文明之間的爭端與衝突,歸根結底也就是所謂的文化認同之間的矛盾。戰火蔓延,甚至到達了當時的大唐邊境,只不過由於條件受限,最終也只能是阿拉伯與拜占庭兩大帝國之間的的衝突更甚,畢竟在工業文明並未到來之前,土地就是第一生產力,同樣也與整個帝國文明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

帝國文明衝突的哲學解讀

  世界文明的發展史,也可以稱之為一部戰爭融合史,引起戰爭的矛盾可以是因為土地矛盾、資源搶奪、文化差異,同樣也可能因為彼此間的政治聯繫,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從普遍意義上而言,無論是湯因比頗為經典的“挑戰與應戰”學說,還是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重點探究的都是文明衝突之間的影響力關係。

當然,我們也可以出於這樣的理解,阿拉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衝突,實際上也是文明交流的一種形式,這兩者其實也不應該將其放在完全對立的位置。

  拜占庭帝國之所以能夠存在1000多年,必然有其特殊的影響力以及歷史地位,而阿拉伯帝國時代的文明進程,對於今天的中東地區文化仍有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不論孰是孰非,從時空維度考量,正是由於當時兩大文明的因,釀造了今天的果,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共處,彼此雙方都需要面臨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征服與反征服。

戰爭與和平:中世紀霸主的動態平衡,征服與反征服的藝術

還是崇拜與反崇拜?借用我國一句知名俗語:“一山不容二虎”,存在即合理,但是如何才能讓彼此之間,找到存在的平衡點,不僅是當時拜占庭帝國與阿拉伯帝國的首要矛盾,也是我們現如今需要探討的重點。

  阿拉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之間的故事,僅僅代表的是一個階段性的歷史,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還是能從中以小見大,窺探出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普遍存在的現象與規律。

帝國文明中夾雜的衝突戰爭究竟有何意義?

  帝國衝突的主要表現形式也以軍事行動為主,故事的起因也源自阿拉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之間的一場領土糾紛。正是由於拜占庭帝國強大的根基,也使得在阿拉伯帝國還並未完全崛起之前,它就已經佔領了眾多屬地,而且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拜占庭帝國藉助絲綢之路的快車,也進一步加快了擴張的步伐。

但是擴張背後必然導致掌控力不足的危機,此前由於敘利亞地區屬於拜占庭的下屬管轄區域,但是阿拉伯帝國因為信仰統一,最終走上了征服擴張的道路。

  很顯然,地球上的版圖面積是有限的,但是兩大帝國擴張的野心是無窮無盡的,這也就進一步說明,終究有一天兩者之間要不可避免的發生交集,只不過是時間遲早的問題,而最終的導火索爆發在公元629年。

身為阿拉伯領袖帶領了3000多名戰士,對當時處於死海南部地區的穆爾塔發動攻擊,最終也不可避免的與拜占庭的下屬藩國發生交火。次年,戰火已經燃燒到了敘利亞邊境,而當時由拜占庭帝國管轄的部分敘利亞地區的遊牧部落,招架不住迅猛的攻勢率先投降,時隔3年之後,敘利亞也最終被哈里發艾卜成功入侵。

此時的拜占庭帝國顯然不可能坐視不管,但是自古以來“兵敗如山倒”的道理,在此刻也應驗的極為貼切。公元643年的7月份,拜占庭帝國大軍與阿拉伯帝國哈立德率領的軍隊,在艾只那代因城相遇,但敗下陣來。自此也正式宣告拜占庭帝國對敘利亞喪失主導權,最終於公元636年,徹底失去了對於敘利亞的軍事部署權,當然也使得整個阿拉伯帝國的進攻打開缺口。

連環效應下阿拉伯帝國的懷柔與強攻政策

 阿拉伯大軍之所以能夠勢如破竹,很顯然,單單憑藉武力征服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瘦死的駱駝顯然是要比馬大的,哪怕拜占庭帝國實力再不濟,也不可能會被當時才融合不久的阿拉伯穆斯林軍隊打趴下。

自從公元636年,拜占庭帝國失去了對敘利亞的軍事,接下來,穆斯林大軍對於敘利亞的接收工作就顯得順利許多。從攻佔加沙開始,先後佔領了約帕、利帕,順便取得了巴勒斯坦的控制權,隨後便是貝塞恩、底利亞斯、約旦...一直延伸到中東海岸,最終就連比較出名的耶路撒冷都已經被攻佔。最終在公元640年,隨著凱撒利亞的淪陷,拜占庭帝國徹底在這次鬥爭中處於節節敗退的劣勢當中。

戰爭與和平:中世紀霸主的動態平衡,征服與反征服的藝術

拜占庭守軍向阿拉伯士兵投降

毫無疑問,信仰的強大魅力是其他武力爭無無可比擬的,也最終有應憑藉著信仰完成了阿拉伯帝國的大一統。在於整個拜占庭的衝突之中,對於即將要佔領的城池,還要融合其文明。這對於整個阿拉伯文明的傳播,顯然是極為有利的,先走心,走不通再動粗也不遲,與此同時遠低於拜占庭帝國先前的賦稅標準,對於當時拜占庭帝國管轄下的眾多國家、部落,都是極具誘惑力的。

戰與和的協調統一:由劍拔弩張到協議求和

  所有的利益衝突,除了通過戰爭進行解決,當然簽訂協議也是歷史上固有的做法,完全隔絕雙方的聯繫顯然不太可能,儘管軍事上的探討可以一決高下,但是政治與外交上的較量,同樣也至關重要。

連年的戰爭對於彼此雙方都是一筆不小的代價,沒必要最終非要爭個你我高下,你死我活,從敘利亞被攻陷之後的兩年間,穆斯林軍隊向當時由拜占庭帝國管轄的埃及行省開始了進一步討伐。

公元641年,巴比倫堡被攻陷,從公元642年開始,穆斯林大軍就向西進發,最終在公元647年,成功攻佔了位於北非地區的馬格里布和易弗裡基葉,正式宣告了阿拉伯帝國在北非地區的領土主權。

戰爭與和平:中世紀霸主的動態平衡,征服與反征服的藝術

自公元655年的船桅之戰結束,也基本上結束了雙方的領土之爭,雙方關係也逐漸趨於緩和,畢竟大面積的領土管轄權,也需要不少的人力資源來維護,拜占庭帝國妥協。阿拉伯帝國的擴張也告一段落,最終雙方簽訂合約,儘管在其後的一百多年,彼此雙方還是會爆發大大小小的矛盾衝突,但是也基本上處於動態平衡的維護期。

  隨著時間的推移,佔有主導優勢權的阿拉伯帝國,顯然也不可能甘於寂寞,最終在公元782年,哈里發哈倫開始了對於拜佔廷君士坦丁堡的征討,最終迫使拜占庭帝國的女皇答應了納貢的要求。

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哈倫還是一次又一次挑戰著拜占庭帝國的底線,忍無可忍的拜占庭在公元802年決定廢除存在多年的不合理條約。但是隻可惜拜占庭的新皇帝沒有認識到彼此雙方的實力差距,再加上當時周邊各個帝國的騷擾,此時的拜占庭已經不堪重負,最終又在無奈之下籤下乞和條約。

總結:

  當然在衝突的背後,無形之中也促進了兩大帝國文明之間的融合與交流,頻繁的衝突與碰撞,僅僅是雙方軍事實力上的損耗,但是對於整個文明的進程,還是有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

拜占庭文明之所以能夠存續1000多年,當然與其對於羅馬文明的繼承有著密切的關聯,但是通過數百年的傳承發展,也逐漸形成了一套拜占庭帝國特有的文明體系。後來隨著與阿拉伯文明的衝突,兩者也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融合與交流。

戰爭與和平:中世紀霸主的動態平衡,征服與反征服的藝術

拜占庭與阿拉伯軍隊交戰

彼此雙方不同的意識形態,以本來水火不相容的姿態,也在無形中走上了融合發展的道路,只不過彼此雙方都保留了本來最本真最核心的內容。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們看到了文明延續的最佳方式,單單是一種文明形態的壟斷,終究是沒有生機的,也是不可持續的,只有雙方在不斷的淘汰選擇之中,才能留存下彼此最為優秀的文化因子。

  戰爭與和平的藝術,無疑就是一種崇拜與反崇拜的意識形態,,軍事實力則用以征服,一文一武,也基本上代表了世界上絕大多數衝突與融合的基本形式。

世界文明的發展,離不開衝突,同樣也離不開交融並茂,人類作為整個自然界幾乎沒有天敵的存在,反而人類自己成為了制衡自己的天敵,或許這就是我們人類也必須要遵循的天道自然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