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敏觀察丨在美國重壓下,日本如何實現轉型升級?


靈敏觀察丨在美國重壓下,日本如何實現轉型升級?

日本東京

日本是二戰的戰敗國,戰後國內幾乎一片廢墟,1950年的人均GDP只有131美元,但是在此後幾十年實現了經濟飛躍:

  • 1981年,人均GDP為10361.3美元;
  • 1987年,人均GDP為20745.3美元;
  • 1992年,人均GDP為31464.5美元;
  • 1995年,人均GDP為43440.4美元;

經濟高速增長說明日本的產業升級非常成功,而且還是在美國的不斷打壓之下完成。

日本最早做廉價紡織品出口。1955年,紐約市場上出現售價1美元的襯衫,來自日本製造,此事引發美國朝野震動,紛紛指責日本對美國進行紡織品傾銷,日美貿易摩擦就此拉開序幕,而且持續了四十年之久。

那麼日本是怎麼熬過來的?

首先當然是屈服。

由於在戰略、貿易、軍事等各個方面有求於美國,日本並沒有多少討價還價的餘地,幾十年期間,基本按照美國的意志簽署了幾十個協議,對各種出口產品的數量自我設限。

其次,推動產業升級。

屈服不是目的,既然美國不讓出口便宜的商品,那就做貴的產品,推動國內產業升級。限制出口廉價紡織品,就轉型做碳纖維;限制出口普通鋼鐵,就轉型做特種鋼……用質的提高來彌補量的下降。

靈敏觀察丨在美國重壓下,日本如何實現轉型升級?

第三是進行海外投資。

日本把工廠轉移到韓國、東南亞、中國,甚至到美國設廠,這些海外工廠利潤最終還是迴流到日本,但是出口額攤到了其他國家的統計中;日本通過這個方法,在海外再造了一個日本。目前日本企業在海外的產值,相當於日本國內的兩倍——所以在衡量日本的經濟實力的時候,不能只盯著日本國內的GDP。

第四是培育國內市場。

日本自己辛辛苦苦製造出物美價廉的商品,美國不願意進口,那就開發國內市場。從1960年代開始,日本在國內推行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通過增加福利、減稅降費等辦法,讓老百姓有錢消費。時至今日,日本質量最好的商品留給國內市場,差一點商品才用於出口。

在這個過程中,日本還產生了所謂“一億中流”的現象,亦即社會的大多數人都是中產階級,貧富差距很小,這是日本產業升級另一個非常成功的地方。

靈敏觀察丨在美國重壓下,日本如何實現轉型升級?


靈敏觀察丨在美國重壓下,日本如何實現轉型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