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東方第一勵志寶典

《了凡四訓》 又名《命自我立》,被稱為東方第一勵志寶典,它是明代創世之作,百年流傳至今。


《了凡四訓》講的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書中有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

了凡四訓:東方第一勵志寶典


袁了凡先生真名叫袁黃——是改造命運的樣板,求富貴得富貴,求子得子,唯一的方法是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利益他人,不能損害他人。也就是持久的積德行善。


袁了凡在童年時代就死了父親,因此,袁了凡的母親叫袁了凡放棄求取功名的學業,去學習醫學,學成後可以維持生活,還可以濟世利人。母親還說:“能學成一種技術,就能在社會上得到一定的地位。這是你父親生前就有的心願啊!”


後來有一天,袁了凡在慈雲寺遇著一位老人,相貌非凡,留著長鬚,瀟灑出塵。袁了凡恭敬地向他作禮。他對袁了凡說:“你是官場中人,明年就要中秀才了,為什麼不讀書呢?”袁了凡把情況告訴了他,並問他姓什麼,是哪裡人。他回答袁了凡說:“我姓孔,雲南人,得到邵康節的《皇極數》正傳。這數應該傳授給你。”於是袁了凡引他回家,把這詳情告訴了母親。母親說:“你要好好招待他。”這位老人用《皇極數》為袁了凡推算,對袁了凡過去的遭遇,就是連很小的事,也都推算出來了。


這就激發了袁了凡讀書的志願。於是就和表兄沈稱商量。他說:“有位鬱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辦私塾,送你去寄學是很方便的。”這樣,袁了凡就去私塾讀書,拜鬱海谷先生為師。


孔先生給袁了凡推算:縣考童生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等到第二年去考試,三處的名次完全相符。


孔先生再給袁了凡卜終身吉凶,說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廩生,某年當貢生,貢後某年當選為四川的縣長,在任三年半就應該告退回鄉,在五十三歲八月十四巳丑時,壽終在家裡,可惜沒有兒子。袁了凡把他的話,詳細地記錄下來。


了凡四訓:東方第一勵志寶典


從此以後,凡遇著考試,名次先後,都不出孔先生所算定的。最奇怪的是算袁了凡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可是食米到了七十餘石的時候,屠宗師就批准袁了凡補貢。補了貢生,是廩生已經出了缺,把廩米折為現金髮了,所以廩米就停了。


袁了凡有些懷疑,認為這數不準了。後來不久,就被代行職權的楊公所駁斥,不準袁了凡補貢生,於是又食廩米了。


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看到袁了凡場裡的備卷,嘆息著說:“這五篇文章就是五篇奏議啊!怎麼可使學識淵博的讀書人終老在寒窗之下呢?”他就吩咐縣官寫申請的公文,批准補貢。這時廩米又停發了。袁了凡把所有領到的廩米加起來,正好是九十一石五斗啊!


袁了凡因此更加相信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由命註定的。而思想也就很安定,不作妄想追求名利了。出貢以後,到了北京,留京一年,一天到晚總是靜坐,並不看書,己巳年南歸,進南京國子監(大學)。在進校以前,袁了凡先去訪問在棲霞山的雲谷禪師,和他對坐三晝夜。


禪師問袁了凡:“凡夫所以不得成為聖人,只因為妄想纏繞,你坐了三天,不見你起了一個妄想,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袁了凡答道:“我被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都有定數,即使要妄想,也是沒有用處的。”禪師笑著說:“我以為你是豪傑,原來是個凡夫哩。”袁了凡問他:“這是什麼意思?”


禪師說:“人們不能達到無心的境界,就要被定數所束縛。哪裡會沒有數呢?但是普通平凡的人是有數的。大善的人,數就拘不了他;大惡的人,數也是拘他不定的。你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不是凡夫嗎?”袁了凡就問他:“那麼,這個數能逃得了嗎?”他說:“詩書裡所說的,這命是自己所造作的,福報也是自己求取得來的,確是很明顯的教訓。佛教經典裡說:‘求功名的就得功名,求富貴的就得富貴,求男女就得男女。求長壽的就得長壽。要知道,妄語乃是釋迦佛的大戒,諸佛和菩薩是不會拿虛妄的假話來欺騙人的。’”


袁了凡再問他:“孟子說過:求則得之。”這是一切都可以由袁了凡求得的。但袁了凡以為道德和仁義是可以努力去求取的,那功名富貴,怎麼能夠求得來呢?


禪師說:“孟子的話沒有錯,是你自己錯解了。你不知道,六祖說過:‘一切的福田離不開自己的心,能從自己的心田去找它,是沒有得不到感通的。’要知道,求不求在於自己,如果專程去求,不但能得到道德和仁義,還可以得到功名和富貴呢。內外雙得,那才算是有益的求,倘使不得認真地遵循正道去求,也就是說,不從心地上去求,不從積善去惡上去求,而徒然費盡精力向外追逐名利,那雖求之有道,不違犯法律道德,但所得的還是你業命中本來有的。若是由於不顧一切,過分貪求,不合道理的事去做了,那就把心裡本有的德性也失掉了,豈不是內外雙失嗎?所以是徒勞無益的。”


了凡四訓:東方第一勵志寶典


禪師又問:“孔公算你終身怎麼樣?”袁了凡照實告訴了他。禪師說“你自己考慮應該登科及第嗎?應該有兒子嗎?”袁了凡考慮了很久,回答道:“是不應該得的。因為科第中人大都是有福相的。袁了凡生來福薄,又不能積功累德以培植增福;而且不耐厭煩,不能容納別人,有時還顯出自己的才智以凌蓋別人;率意行事,輕易發言。像這樣的作風都是薄福之相,怎麼配得上科第功名呢?”


“汙穢的土地裡,容易滋長生物;而清澈的泉水裡,往往沒有魚類。”而袁了凡卻是有好潔之癖的。這是不應有子的第一點。和氣能生長萬物,可是袁了凡卻很容易發怒。這是袁了凡不應有子的第二點。和愛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殘忍是不繁育的種因。袁了凡又愛惜自己的名節,不能捨己以救人。這是袁了凡不應有子的第三點。多言耗氣,而袁了凡喜發議論,信口開河,這是袁了凡不應有子的第四點。喜歡喝酒,損傷精神,這是袁了凡不應有子的第五點。通宵長坐,不知道保養元氣,這是袁了凡不應有子的第六點。僅就這幾點,袁了凡是不應該有兒子的了。其他的過惡還多著呢,不能一一都舉出來了。


禪師說:“不但是科第功名的問題啊!世界上凡是享受千金財產的人,那他一定是個千金的人物;享有百金財產的人,他一定是個百金的人物;應該餓死的,那他一定是個餓死的人物。天不過因他的操行厚薄,所作的善惡業輕重,而給他以應得的果報,何曾在應得份上,另外加上一毫的用意呢?現在你既然知道自己過去的缺點,就應該把向來不合登科第,不合有子的作風,盡情改刷。一定要積德!一定要寬恕人家原諒人家!一定要和愛!一定要愛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這是義理再生之身啊。商朝的賢君太甲說過: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孔先生算你不登科第,不生兒子,這是天作之孽(乃是自己前世所作的業報)是可以違反它、改造它的。你只要盡力去作善事,多積陰德,這是自己所作之福,哪裡自己會得不到享受呢?《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聽了他的一番議論,袁了凡拜謝他,接受了他的教導。就把往日之罪,在佛前盡情發露懺悔,寫了一篇疏文,先求登科,誓行三千件善事以贖罪。雲谷撣師取出一本《功過格》給袁了凡,教袁了凡把所做的事,逐日登記起來,善則記數,惡就退除。還教袁了凡持誦《準提咒》,以期必驗,他還說:“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其實寫符也沒有什麼秘訣,只是不動念就是了。執筆寫符,先把雜念放下,在唸頭不動的時候,寫下一點,叫做混沌開基,由此一筆揮成,更無思慮。這樣寫成的符也就靈了。凡祈禱立命,創立新的命運,都要從無思無慮處去感格。修身以等待之,那才是積德祈禱的正規行法。


袁了凡的號原叫學海,從這一天起就改號了凡。因明“了”立命的道理,不願再落“凡”夫的窠臼了。從此以後,一天到晚,心地都在約束著自己,一切心念行就和以前不同了。從前只是悠悠地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勵的景象。雖在暗室屋漏處,也恐怕得罪天地神鬼。遇到別人憎恨袁了凡,或是毀謗袁了凡,自能安然容受了。


到了次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預算的應該得第三,忽然考中第一。他的話就不應驗了。而秋闈考試就中了舉人。但是袁了凡檢討自身,還是有許多的錯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猶豫不決,或身勉強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能操持而醉後便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從己巳歲開始發願直至已卯歲,經過十餘年,這三千善行才算完成。完成以後,就發起求子的願,也許願行三千善事。辛巳歲生天啟。


了凡四訓:東方第一勵志寶典


袁了凡每次行善事,就用筆記上。每做一件善事,就用鵝毛管印一個朱圈在日曆本上面。或佈施貧人,或買放生命,所做種種善事,有時一天多到十幾圈。到了癸末年八月,三千之數已經圓滿。九月十三日,再發求中進士的願,許行善事一萬條。


丙戌年登第,授寶砥縣長。袁了凡備空格一冊,名叫《治心篇》,放在案上,所行善惡事,就是微小的也把它登記起來,夜裡在庭前擺了一張桌子,焚香告天,其母見到袁了凡所做的善事不多,就皺著眉頭說:“以前袁了凡在家裡幫助做善事,所以三千之數得以完成。現在許下了一萬善,可是衙門裡無事可做,到什麼時候才能完成呢?”


夜間就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神人。袁了凡告訴他善事難以完成的緣故。神人說:“只減糧一節,一萬善事都已經圓滿了。”事情是這樣的:原來寶砥的田,每畝應納糧二分三釐七毫,袁了凡把它減至一分四釐七毫,使人民減輕了負擔。雖然神人這樣告訴袁了凡,但袁了凡自己的心裡還有此疑惑。恰遇幻餘彈師從五臺山來,袁了凡便把這夢告訴他,並問這個夢可以相信嗎?禪師說:“只要發心真切,那麼,一件事就可以抵得上一萬件的善事,何況全縣減糧,萬民受惠呢?”袁了凡就捐出俸銀,請他在五臺山齋僧一萬人,代為迴向。


孔公算袁了凡五十三歲要死,袁了凡雖不曾祈禱求壽,這一年居然無恙,甚至還活到了七十三歲,多活了二十年。《商書》說:“天道難信,因為命在變異,是不肯定的。”《周書》也說:“無命無常,修德為要。”這不是古人欺人的話。袁了凡因此相信“所有幸福都是自己可以求得的。”這句話,是聖賢的名言。若是說,禍福是天所掌握,是天所註定的。這就是世俗淺識人的言論了。


130年後,一名叫曾國藩的青年,也是讀了《了凡四訓》後,奮然振作,精勤砥礪,終成擎天偉器。


《了凡四訓》就這樣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因此而被譽為“中國三大善書”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