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徐錫麟視死如歸

光復會是以浙江人為主體的反清革命組織,是領導辛亥革命運動的三大革命團體之一,為推翻在中國持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立下了卓越的功勳,在辛亥革命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徐錫麟、秋瑾、陶成章是光復會三位傑出的領導人,在辛亥革命中無一例外地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著名烈士,其英名永留史冊。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徐錫麟視死如歸

徐錫麟(1873—1907),字伯蓀,浙江山陰縣(今紹興市)人,少年時代熟讀史書,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清光緒二十年十一月(1905年1月),徐錫麟在上海加入蔡元培等發起成立的反清革命團體光復會。因為他“為人目光遠大,熱心公益,克已從人,對會友親如家人手足,為眾望所歸”,很快取代“短於策略”“不耐人事煩擾”的蔡元培,成為光復會實際上的領袖。同年夏,徐錫鱗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紹興創力、大通學堂,培養光復會人才‘,這樣,紹興取代上海、嘉興成為光復會本部的活動中心,大通學堂則成為“浙江革命之大本營“。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徐錫麟視死如歸

光緒二十二年(1906),徐錫鱗捐了個安徽候補道員身份,通過表伯父、前任湖南巡撫俞廉三的關係,於年底前往安徽省城安慶,擔任安徽陸軍小學堂會辦,很快取得安徽巡撫恩銘的信任。光緒三十三年(1907)春,升任安徽巡警處會辦兼巡警學堂會辦、陸軍小學堂監督,他以巡警學堂為主要活動基地,醞釀武裝起義。

在離開紹興到安慶任職前,徐錫鱗邀請女革命家秋瑾到紹興主持大通學堂。他們在杭州西湖南岸的白雲庵進行了秘密會談,對今後的革命行動進行了籌劃與分工,決定由秋瑾負責大通學堂及浙江的革命運動;徐錫麟則在安徽官場中活動,並待機而動;由陳伯平擔任皖浙兩省之間的交通聯絡。經過陳伯平等居間聯繫,徐錫麟、秋瑾達成了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起義的計劃。7月初,因為起義計劃提前洩露,時機緊迫,徐錫麟在來不及通知秋瑾的情況下,臨時決定於7月6日夜安徽巡警學堂畢業典禮上起義。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徐錫麟視死如歸

當天上午8時,當安徽巡撫恩銘等文武官員進入典禮會場就座後、徐錫麟大聲報告說:“回大帥,今日有革命黨起事!”恩銘聞言驚愕地問:“徐會辦從何得此信?”話音未落,陳伯平向恩銘扔去一個炸彈,可惜是個啞彈,恩銘驚慌站起準備逃離會場,徐錫鱗急忙拔出兩支手槍向恩銘連續開槍,陳伯平、馬宗漢也同時向恩銘開槍,當場將其擊倒在地,侍衛急忙背起中槍的恩銘逃審,回到巡撫衙門不久,身中7槍的恩銘死去。

在徐錫鱗等集中向恩銘開槍的同時,在場的官員於已逃逸。徐錫麟隨即向學生宣命起義,帶領學生數十人衝向安慶軍械所,同時通知事先已經有聯絡的安徽新軍將領帶隊入城,準備一舉佔領安慶省城。但由於城門已經關閉,這些計劃都未能實行。徐錫鱗與他率領的起義學生很快被清軍團團包圍,雙方展開激戰,戰至下午,陳伯平與4名學生戰死,徐錫麟、馬宗漢以及40餘名學生被俘。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徐錫麟視死如歸

7月6日晚,安徽布政使馮煦主持審訊,徐錫麟侃侃而談,毫無懼色。一人承擔,絕不連累任何同志。當審訊官員告訴他明天要對他實行挖心肝酷刑時,徐錫麟大笑著回答:“恩銘死,我志償。我志既償、即戮我身為千萬片,亦我之願,區區心肝,何須顧及!”

最後索紙筆寫下如下的親供:“為排滿事,蓄志十幾年,多方籌劃為我漢人復仇,故殺死滿人恩銘,後欲殺端方、鐵良、良弼等滿賊。別無他故,滅盡滿人為宗旨。”次日上午,徐錫麟從容就義,並被官府殘忍地挖心祭祀恩銘。8月25日,馬宗漢也被殺害。當年參與安慶起義並在起義失敗後被捕陪斬的朱蘊山(原巡警學堂學生)1911年寫下《過百花亭追憶徐伯蓀師》,詩云:“萇弘一去兩幹載,碧血長留天地間。公吉私恩殉公義,殺身應比古賢堅。”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徐錫麟視死如歸

徐錫麟早年在《出塞》詩中寫邁;“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虜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同死,何須馬革裹屍還:”這首詩成為徐錫麟短暫而輝煌一生的真實寫照。徐錫麟捨生取義的壯舉永遠留在了中華民族的史冊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