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交的稅,都用在了哪裡?


中國人交的稅,都用在了哪裡?


18.34萬億人民幣,換算成美元是2.61萬億,再換算成等值黃金是15.89億盎司。再折算成體積的話,這是一個長、寬、高都為13.26米的立方體,是一個重達四萬五千噸的大金坨子。


而這個大金坨子,也就是2018年,我們全國一整年的國家財政收入


共同鑄造這個大金坨子的,是我們生活裡看得見、看不見的各項稅收。


"稅"誰


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涉及到的稅收種類很多,而這些稅收是國家收入最大的來源,基本上佔了國家全部收入的85.30%


按照體量來看,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是最大的兩項,一個佔了總稅收的39.34%,一個佔了22.59%,加在一起,十之六成也。


而這兩項稅的徵收對象都是工商企業。


按照我們從歷史上瞭解到的,一個國家的稅收,首先要做的就是確定"稅基"為何?


在古代,各朝各代基本上都是以農業發展為主,所以將稅基鎖定在土地上,按照田畝徵稅是主流做法,這就引出了一系列問題,比如田籍管理,耕地統計,減免政策等。


最著名的土地稅收取方法,是《穀梁傳·宣公十五年》裡面記載的"井田制"——古者三百步為裡,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說白了就是一塊正方形土地,分割九等份,外面八塊為私有田地,中間一塊為國家和貴族所有,農戶們種完了自己的,然後再來一同耕種中間這一塊,所以按照比例看,土地稅率為1/9,11.11%


除了土地稅,"人頭稅"也是歷朝歷代最常見的稅種。


秦漢開始了以成年男子加以課稅的方式,取名為"丁稅",就是按照人頭交稅。無論你一年收入幾何,只要活著就需要納稅。而且,不僅需要繳納實物與現金,壯勞力還需要每年提供一定量的無償勞動作為另一種的"人頭稅",這在歷史上被稱為"

徭役"。


明朝張居正的改革中,最重要一條"一條鞭"法,就是把收取、管理、統計都十分複雜的徭役改成了用現金繳納,與土地稅一起,這樣簡化了收稅的難度,同時也讓沒有土地耕種者減少了負擔。


而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我們總能聽到的"攤丁入畝"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取消人口稅,併入土地稅,減少無地者的稅賦。


比較完古代的"稅基",我們就可以看到,到了現代社會,農業經濟轉變為工業經濟以及服務業為主導,按照土地收稅就不是那麼明智的收稅方法了。大規模的經濟活動轉移向第二、三產業,工商企業成為了創造經濟價值的載體,所以針對它們收稅變成了最主流,而且獲得最高的方法。


所以,我們看到了,上述提到的2018年國家稅收中,61.93%都是通過增值稅以及企業所得稅收上來的。


而相對應的,人頭稅,現在看起來有點像我們現在工資單裡面的個人所得稅。但是區別是,沒有收入或者收入起點低就不用繳納,而且社保公積金什麼的,還都是稅前抵扣項,這些都保證了我們最基本的生活水平。2018年,這個稅種在總稅收中,佔比8.87%


另外,排名第四的稅種是消費稅,它佔了6.80%。當然,並不是所有物品都會被徵收消費稅,只有部分商品會,比如菸酒、高檔化妝品、珠寶玉石、汽車等等。


有意思的是,消費稅作為一個稅種,它收著收著就收出來兩個國家的獨立。其一是作為美國獨立的導火索——著名的

波士頓傾茶事件,就是因為英國對茶葉收取25%的消費稅而產生的。


而1930年,英國(又是它)制定了《食鹽專營法》,提高了印度食鹽的價格和消費稅,這才有了後面聖雄甘地一邊喊著"非暴力、不合作",一邊帶著民眾徒步抗議,史稱"食鹽進軍(Salt March)",這也催生出了印度獨立宣言,以及十七年後的正式獨立。


除了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以及消費稅。在我國,其他幾個領域也在貢獻著國家的繁榮強盛,比如城市維護建設稅(也在企業層面繳納)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契稅、印花稅等等。


最後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稅種的就是——國家證券交易印花稅,說起這個稅種,我想所有買賣過股票的人都很熟悉,因為在我們的每次成交當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國家證券交易印花稅這個稅種,它基本上貫穿在我國股市自成立以來20多年的歷史當中,1991、1997、1999、2001、2007和2008年,每次關於它的調整都會引發股市的向下的山崩,或者向上的海嘯。比如最著名的,就是那個讓人記憶猶新的日子——2007年5月30日,千分之一的證券交易印花稅上調到千分之三。這引發了著名的"530大跌",相比較這次,之後被媒體渲染每次股市中的大漲大跌,都顯得弱爆了。


而這也是2007這一年,證券交易印花稅的稅額,創下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對高點——2,005.31億。這讓我國從1985年以來,每年都是財政赤字的狀態,到了這一年的年底,卻交出了財政收入減去財政支出,居然還有盈餘的成績單。


赤字


赤字,這個詞其實是個舶來詞,最早是民國時期從日本流傳進我國的。一旦某一年我們的財政支出大過了財政收入,我們就稱中間的差額為"財政赤字"。


回看1985年之後的這35年,除了2007年因為證券交易印花稅帶來的影響,其餘每一年,我們國家都是有財政赤字的。但是,各位不用擔心,這不代表著我們入不敷出,經濟會出現大問題了,因為根據宏觀經濟學上的定義,一個國家的經濟分為三個部分:政府財政、私營部門和海外部門


有一個著名的恆等式解釋了為什麼我國會出現財政赤字的狀況。


財政支出-稅收=儲蓄-私營部門消費與投資-淨進出口額


從這裡可以看出,我們國家的赤字其實是來源於龐大的淨進出口額。而同樣的,美國每年天文數字般的赤字,來源於私營部門的消費與投資。


所以,財政赤字是我們國家用以調整經濟的一種手段,而且我們的財政赤字水平(赤字/GDP)還比較低,不到GDP的3%


另外,當我們再把財政赤字按照中央地方兩級維度來看,其實從1994年開始,財政赤字主要發生在地方層面,而中央層面一直都是處於財政盈餘的狀況。


2018年,中央財政盈餘為5.27萬億人民幣,而

地方財政赤字為9.03萬億


至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1994年開啟的稅制改革,平衡了中央地方兩級財政收入。這值得我們用另外的篇幅,來進行詳細的回顧,因為它是理解我國稅收,尤其是中央地方兩級政府的分工制度最為關鍵的地方。


而另外一個原因,就會涉及到財政赤字的這部分錢都用去了哪裡?讓我們繼續回到統計局提供給我們的線索當中去。


地方還是中央?


說完了收入,現在來看看我們的支出,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我們按照中央和地方兩個層面分別來看:


首先是中央財政支出,最大的一項開支就是國防支出,總計11,069億,佔比達到了33.84%;排名第二的是科學技術支出3,120億,然後比較大的幾項還有公共安全支出2,041億和教育支出1,731億,軍人、科學家、警察和老師,佔了中央層面上財政開支的半壁江山。


另外因為統計數據缺失,我們看到對外援助、武警、災後重建以及車輛購置稅支出總計佔比到達了23.65%,差不多四分之一水平。


其餘各項都是佔比較小的項目,比如醫療衛生支出在中央層面佔比僅為0.64%。


再來看看地方的支出情況。


因為不承載國防開支,所以地方支出前幾位顯得較為分散,按照順序分別是佔比16.17%的教育支出社保支出13.72%、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1.71%、農林水事務支出10.89%。


老師、社保、社區和農業四項加起來也佔據了地方財政支出的二分之一。


而再往下是地方一般性公共服務的8.96%、地方醫療衛生的8.19%、公共安全的6.24%、以及交通運輸的5.30%。


通過比例上看,中央與地方,財政收入近年來的比例大致在46%:54%。但是在支出層面,自2011年開始,支出比例就在

15%:85%,地方負擔了支出的絕大部分,而這也是地方政府頻頻發債,維持支出的主要原因。


黃金立方體


股神巴菲特關於黃金曾經有一個著名的段子:


今天,全世界的黃金共約17萬噸,相當於邊長20.7米的一個立方體。以每盎司1750美元計算(巴菲特提出假設時的金價),這個立方體約值9.6萬億美元,稱之為A組。用9.6萬億美元創建一個B組,B組買入美國所有的耕地(1.6億公頃),再買入16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該公司每年利潤超過400億美元;剩下約1萬億美元作為活動資金。你會選A組還是B組?


他的比喻,是為了說明黃金,作為一種絲毫不產生任何價值的資產,是遠遠不如股票、土地等,可以源源不斷為我們帶來增值的資產。


同樣地,是持有那個長、寬、高都為13.26米的大金坨子立方體呢,還是用這些錢開動我們這個國家,不停朝著夢想前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