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頓河》這本書怎麼樣?

靜若止水149763713


用了好多個月的時間看完了《靜靜的頓河》,上中下三卷,工作時間不允許連續不斷地看,斷斷續續的看完了吧,要是一口氣看完的話,可能還真沒有耐性讀完。這本書的整體的那份寧靜和淡定是我喜歡的。整個故事從主人公葛利高裡年青時候展開,緊接著就是戰爭,各式各樣的戰爭,期間也穿插著他的愛恨情仇,但就是這些足以轟轟烈烈的故事,始終以一種像靜靜的頓河一樣安靜以淡定的筆調寫出來,彷彿一個老人坐著河邊靜靜地觀察著,心裡早就瞭然於胸。

葛裡高利與阿克西妮亞的愛情貫穿全本,雖說阿克西妮亞最終也死了,但不能說這是一個悲劇,畢竟她死在了愛人的懷裡,也算是安靜的死去吧。

書的最後部分,葛利高裡回到了家,雖然這個興旺的家庭已是破敗不堪,但他也算實是現了自己最後的心願:看著自己的兒子長大。生活留給他的最後一點是那麼殘忍而又美好。

讀到這裡讓我想起一本書裡所說的話:“生活從來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好,也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壞。”


愛味道426


《靜靜的頓河》是米哈伊爾·亞歷山大·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說。為了創作這部小說,作者花費了十四年功夫。作為讀者,這也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閱讀的長篇鉅作。

米·亞· 肖洛霍夫是哥薩克人。1905年生於頓河地區的維申斯克鎮的一個鄉村裡。他當過教師,演過戲,參加過剿匪鬥爭。內戰結束後,他來到莫斯科,做過各種雜活。不久就開始在報刊上發表短篇小說,1925年發表了第一本小說集《頓河的故事》,三年後出版了代表作《靜靜的頓河》第一部。

《靜靜的頓河》共分為四部。這部小說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到蘇聯國內戰爭結束這段時期為歷史背景,塑造了為數眾多的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物形象,展示了頓河薩克地區錯綜複雜的階級鬥爭,以及社會歷史風貌。

小說的主要情節實際上是主人公格利高裡· 麥列霍夫從生命的開始到結尾的生活史。

格利高裡出生在頓河哥薩克的一個富裕中農的家庭,在他的早期生活中,在他和其他的勞動人民一同捕魚、播種、割麥、鋤草,是一個勞動者;但由於他不受剝削,生活比較富有。他又和普通勞動者有很大的差別,這種差別使他不能像同村的工人達維德加、僱農珂曬沃依等人那樣,團結在布爾什維克施托克曼的周圍,進行革命鬥爭。格利高裡只能是單槍匹馬地反抗宗法制度舊勢力。他和他父親的決裂,只不過是為了和阿克西利亞同居,以求獲得阿克西利亞的愛情。



從開始服軍役起,格利高裡的生活範圍擴大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因為在戰爭中殺人而痛苦;他反對殺害無辜的俘虜。因此,他能靠近革命,當他在醫院裡第一次聽到工人布爾什維克賈蘭沙講述的革命真理,就表示同情,並且對沙皇當局進行了一次魯莽的反對。可是等他回家休假時,受到浸透私有制觀念和哥薩克偏見的環境的影響,從賈蘭沙那裡接受來的真理便被壓制了下去。

在反抗帝國主義大戰和推翻沙皇統治階級的鬥爭中,格利高裡的利益和革命還沒有發生顯著的矛盾,儘管白匪軍官伊茲瓦林,專門就他和布爾什維克黨的矛盾大放厥詞,並用第三條路線蠱惑他,但他在布爾什維克的幫助下,終於能夠下定決心,參加了紅軍。在紅軍中,他看到布爾什維克波德焦爾科夫處死了一批白匪軍官。他對這件事表示了激烈的反對,從此就和革命發生的決裂,投向了白匪。



在白匪中,格利高裡不斷升級,直到成為一個師長。他成批的屠殺紅軍俘虜,親手砍死了四名水兵。對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血債累累的格利高裡在精神上也變得墮落,他煩悶、酗酒、放蕩、荒淫無恥,完全成了人民兇惡的敵人。在革命與反革命之間搖擺不定的格利高裡,最後走上自取滅亡的道路。它的典型意義在於形象的表明了:任何人,一旦脫離人民群眾,一定要遭到覆滅的下場。

《靜靜的頓河》還廣泛地寫出了哥薩克的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在描寫哥薩克農民的時候,寫出了他們在節日、婚禮、集會等情況下所表現出的獨特風格習慣;寫出了他們在服裝、舞蹈、歌唱等方面獨具的特色。同時,作家也描述了哥薩克的迷信、守舊、愚昧、無知,以及沙皇所培植的等級觀念的矇蔽而造成的偏見和野蠻。



《靜靜的頓河》是敘述蘇聯國內戰爭最錯綜複雜的一部宏偉史詩,作家深入的揭示了頓河哥薩克中間階級關係的複雜性和階級鬥爭的尖銳性,以及哥薩克人民走向革命的艱苦的過程。這部小說畫面廣闊,情節生動,結構緊湊,語言清新,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它是蘇維埃文學中優秀的作品之一,曾榮獲了斯大林文學獎金一等獎。1965年,作者因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金。由於作者對格利高裡寄予深厚同情等原因,曾引起文學界的爭論。斯大林在指出它的錯誤時說,它並不是“非蘇維埃傾向”的作品。


文子心語


靜靜的頓河描寫了頓河兩岸的哥薩克在十月革命後的命運,首先描寫的是哥薩克的生活,從俄土戰爭的哥薩克 ,從土耳其帶回的土耳其的妻子,生下了兩個兒子,小兒子格里高利,充滿了叛逆性格,在頓河無拘無束的生活,有收割,打漁等場景充滿生活氣息,年青放任的格里高利愛上了有夫之婦阿克西尼婭,愛得天昏地黑,並帶阿克西尼婭雙雙逃婚到一個哥薩克軍人家庭當傭工,後服役參軍哥薩克,當他參軍回來後發現這家主人的兒子佔有了阿克西尼亞,他又回到老家妻子身邊,當時白匪之亂,開始時他站在紅軍一邊,但蘇維埃的極左政策,迫使一部分哥薩克人反水加入到白匪,格利高利作戰英雄成為白匪軍官,白匪戰敗,阿克西尼婭悲慘地死在他懷裡,最後他偷偷地回到故鄉,迷茫的看著生養他的土地,作者沒有寫出他的下場,我想應當是槍斃的。全書細膩地描寫了哥薩克的生活,看到書後你好像自己溶入了哥薩克人自由自在生活,以及當時蘇維埃執行的極左政策迫使一部分哥薩克反水,當時看書時就想如此反動書怎麼就獲蘇聯文學獎,並被世界認為名著,看這本書是文革之後,也正是中國人民反思文革的時期,可能蘇聯在這段時間也在反思十月革命後,為什麼蘇聯會發生了大規模的白匪爆亂事件吧?這裡也包括對農民,中農,富農的政策有關,後來有許多哥薩克人隨鄧尼金敗退西伯利亞,離開故土來到東北哈爾濱定居,過著悲慘生活,最後這幫人(包括部分哥薩克)七十年代到澳大利亞定居。


手機用戶4956637504啊


靜靜的頓河是一部描寫在動亂年代把人性人情最真實最自然的書!是一部從蘇聯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後,描寫頓河歌薩克人為土地,為理想去戰鬥的書,通過主人公葛利高利對土地,對父兄,尤其對情人和妻子的愛恨情仇,描寫了蘇俄革命中對普通哥薩克的命運是怎樣的影響!主人公並沒被作者塑造成正面人物一一反而是一個曾當過紅軍的“白匪”,但是讀來真實自然,幾手另人同情!其悲劇式的結局另人嘆息!可見一個人的命運在大時代的潮流中多麼不可把握,不可啄摸!該書不說是“史詩”級的存在,但是其人性的光茫,自然寫實、的風格夠我們國家的長短片作家追一輩子也追不上!試問我們有一個作家敢比較正面的寫一個“白匪軍”人及其家人在戰爭中的愛恨情仇嗎?沒有!


劉振彬73305063


《靜靜的頓河》我讀了半年,放下書,我意識到,這是一本品位很高的作品。

作品中最值得稱道的不是動感的戰爭場面,而是在相對靜止下,戰爭環境中人物的心靈,人與戰爭的糾葛,人與戰爭的複雜性。

葛利高裡既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正面人物,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反面人物。他只是憑著自己樸素的直覺和情感來判斷是非。他性格直爽、為人坦誠、行為粗魯而又不乏柔情的哥薩克。他年紀輕輕,村子裡有那麼多姑娘他不去找,偏偏瞄上了鄰居的妻子,有夫之婦的阿克西妮婭,做出了傳統道德不能容忍的事情。他對阿克西妮婭的愛又是那麼動情、真摯、刻苦銘心,讓人感動又同情。

《靜靜的頓河》今天讀來,它仍然湧動著歷史的思緒。


樓上風雨


讀了這本書有幾個感覺;\r

1.這故事咋這麼久了還沒完,感覺讀了賊長時間。\r

2.這個故事有個人名字好長好難記那個長毛子。\r

3.這故事很宏大是非常宏大,個人感覺因此造成結構鬆散,不然就會感覺極其冗長。\r

他這個故事前半本書是對歷史的二月革命跟十月革命所寫,後半本書跟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面白紅軍亂戰很像。裡面革命信仰跟名族的問題都不是重點,他們的重點一個是妻子問題跟領土,在裡面戰爭吧人性玲離盡致的表現出來。對於我比較深刻是書中最清晰的是那個年代中不要深責親兄弟的問題畢竟都是主。只在兩方奮戰時候才有猶豫。\r

大致講述的也就這些,真的要去讀了你才明白,這本書要有耐心才能讀完。


零點子


我大概10歲讀了這本書。幾十年過了,只記住了格爾高裡和豐加多這兩個人的某些事。很嚮往哥薩克人的生活。可惜,現代工業化已經把這種生活滅了,回不去了。這真的是一部史詩般的小說,願人們能理解和記住那裡的一切[祈禱][玫瑰][贊]


lizebo


高中的時候有段時間專讀俄羅斯的名著。《靜靜的頓河》是其中的一本。具體情節人物都沒有印象了,只記得是一本很厚很厚的書,斷斷續續讀了好幾次才讀完。


阿三微小說


蘇聯文學繼承了俄國文學的傳統,名作很多,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波瀾壯闊而又描寫細膩。俄國文學的特點猶如普希金所言:哦,憂鬱的俄羅斯。而法國是活潑,英國是陰沉,個人觀點。


用戶6160561072346


這本書我當年看過。看的應該是很早的譯本吧。感覺很真實的表現了歷史,寫了哥薩克民族的剽悍性格,寫了蘇聯某一時期洗牌過程中的血與靈魂思索。印象深刻的是格里高利結婚時候,新郎要說“苦啊苦”,最後格里高利出現在陽光下,覺得陽光明豔,空氣過分清新,以至於有些頭暈不目眩……。

好書。可是,它對於我們的生活,關聯不大吧——他不能讓我們錢多,不能讓我們覺得生活如此美好。就是一本書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