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魯孫:北平的酸梅湯

唐魯孫:北平的酸梅湯

作者:唐魯孫(1908-1985),滿族,他塔拉氏,本名葆森,字魯孫。鑲紅旗人,珍妃、瑾妃的堂侄孫。1908年9月10日生於北京,1946年到臺灣,1985年病逝。出身貴胄,自幼出入宮廷,對老北京傳統、風俗、掌故及宮廷秘聞了如指掌;年輕時隻身出外謀職,遊遍全國各地,見多識廣,又熟諳各地民俗風情。 著有《中國吃》一書,這套書是作者晚年的憶舊之作,信手拈來,妙趣橫生,既可以使人增廣見聞,又可以補正史與民俗學之闕。

唐魯孫:北平的酸梅湯


北平酸梅湯是馳名中外的,就是上海鄭福記,以賣酸梅湯出名,他的招牌上也是寫著北平酸梅湯來號召的。在北平一提酸梅湯,大家就想起"信遠齋"來了。其實在庚子年鬧義和團之前,北平酸梅湯是屬西四牌樓"隆景和"最出名。


隆景和是一家乾果海味店,這類鋪子都是山西人經營的,從掌櫃的到學徒的,全是山西老鄉,所以大家都管他們這類鋪子叫山西屋子。不但貨真價實,而且鋪規最嚴,所交往的都是大宅門、大行號,甚至有大宅子官眷,把成千上萬的銀子,存在山西鋪子裡生息,比錢莊票號還可靠。


隆景和的酸梅湯,因為不惜工本,所以賣酸梅湯就出了名啦。其實他門口一碗一碗地賣酸梅湯,每天下不了多少錢,主要是論壇子往外送。隆景和因為富名在外,所以一鬧"拳匪",被流氓地痞搶了個一乾二淨。後來雖然恢復舊業,究竟元氣大傷,買賣大不如前。於是琉璃廠的"信遠齋"就取而代之啦。


唐魯孫:北平的酸梅湯


談到信遠齋,只有一間門臉兒,左首門外有堵磨磚影壁牆,中間有個磨磚斗方,寫著"信遠齋記"四個大字,是北平書法家馮恕的手筆。信遠齋就信遠齋吧,幹什麼還加上一個"記"字?誰從他門前走過都覺得這塊斗方有點彆扭,可是誰也不好意思問問。有一回江朝宗跟馮公度在一處飯局碰上,江宇老可就把這個疑問提出來,向馮公度請教啦。馮一邊理著鬍子,一邊笑著說:"一點深文奧意都沒有,只不過在商言商,替信遠齋拉點生意而已。您想琉璃廠整條街除了賣文房四寶,就是古今圖書,要不就是文玩字畫,在這一帶溜達的,都是些文質彬彬的讀書人,偏偏信遠齋開在這個地方,要是不用不通的怪招牌,怎麼能往裡吸引主顧呢?"說到這裡,兩老哈哈一笑,才知道牌匾上用個"記"字裡頭真還大有文章呢!


信遠齋的酸梅湯唯一特點就是熬得特別濃,熬好了一裝罈子,絕不往裡滲冰水,什麼時候喝,都是醇厚濃郁,講究掛碗,而且冰得極透。您從大太陽底下一進屋一碗酸梅湯下肚,真是舌冰齒冷,涼入心脾,連喝幾碗好像老喝不夠似的。


筆者好奇,有一次問他們櫃上最高記錄一人一口氣能喝幾碗,據說一下子喝個十碗八碗不算稀奇。有一年淨票張稔年跟醜票張澤圃打賭來喝酸梅湯,張澤圃喝了十四碗就再也喝不下去了,人家張稔年面不改色一口氣喝了二十六碗,在信遠齋來說算是破天荒的大肚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