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咱金鄉的歷史典故——“雞黍之約”,您瞭解嗎?

誠實守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立身之本。從古代開始,我們祖先就看重誠信。曾經有一個很著名的歷史典故,就是形容誠信的。這個典故語出《後漢書-獨行列傳》中範式和張劭的事蹟,兩人因此留下了“雞黍之約”的美名。

发生在咱金乡的历史典故——“鸡黍之约”,您了解吗?

範式,字巨卿,山陽郡金鄉縣(今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人,別名汜。張劭,字元伯,汝南郡人。範式年輕的時候在太學遊學,成為儒生,和汝南郡人張劭是好朋友。後來兩人一起告假回鄉,範式對元伯說:“兩年後我要回京城,我會去拜見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後就共同約定了日期。

发生在咱金乡的历史典故——“鸡黍之约”,您了解吗?

後來約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訴了母親,讓她佈置好酒食恭候範式。母親說:“都分別兩年了,千里之外約定的事情,你怎麼就這麼相信他呢?”元伯回答說:“巨卿是講信用的人,一定不會違背諾言。”母親說:“如果真是這樣,果真這樣,我就為你們殺雞煮黍,備菜釀酒。”到了決定的日子,範式果然如期而至。他拜見了張劭的母親,和張劭相聚飲酒,盡歡而別。到了那天,巨卿果然來了,二人升堂互拜對飲,喝得十分暢快後才相互告別。

发生在咱金乡的历史典故——“鸡黍之约”,您了解吗?

後來,範式做官至山陽郡功曹,兩人很久都沒見過面。張劭的積年舊病日益沉重,臨終時嘆息說:“很遺憾不能見到我的‘死友’”,然後就去世了。一天,範式突然夢見張劭戴著黑色的帽子,帶子也沒有繫上,光著腳對他呼喚道:“巨卿,我已經於某天死去了,另一天就要下葬,就此永遠陰陽兩隔。你即使沒忘了我,也見不到我了。”

範式突然驚醒,悲傷嘆息,流下淚水。他脫去官服,穿上與朋友相見的衣服,快馬加鞭趕赴張劭下葬的地方。範式還未趕到,葬禮已經開始舉行,可棺木怎麼也放不進墓穴。張劭的母親撫摸這棺木哭著說:“你還有什麼祈望嗎”?接著就看見有白車白馬,一路號哭而來。張母遠遠看見,說:“這一定是範巨卿到了。”範式趕到後,叩拜行喪禮,說:“元伯你上路吧,我們各自走在生死兩條路上,就此永別了。”範式拉著棺木上的繩子走在前面,棺木才開始移動。範式留下來,為張劭修好墳墓,在墓地周圍種上樹木,一切收拾停當,才離去了。

发生在咱金乡的历史典故——“鸡黍之约”,您了解吗?

範式誠信赴約、為死友下葬的故事在當時廣為流傳,他們倆人這種生死相約的誠信精神更是感人至深。範式家鄉的人民自發捐資修建了廟宇來紀念二位賢士,並把範式家鄉山陽金鄉範莊更名雞黍村,在金鄉留傳下了“雞黍之約”的千古佳話,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山陽郡太守聞知後,遂上表奏請。漢明帝感其誠信,遂下令撥款修建範張祠,命名為“二賢祠”。 “二賢祠”位於金鄉縣雞黍鎮駐地。廟無脊槫,皆用兩根直扁椽,彎成牛梭頭狀緊緊扣在一起拱起做廟脊,象徵範、張二人攜手並肩,永不分離。牆體空心,象徵二人肝膽相照,心心相印。這種寓意深刻的無脊祠廟,風格獨特,中外難覓。

发生在咱金乡的历史典故——“鸡黍之约”,您了解吗?

“二賢祠”原為一組建築群落,分正廟、西廟、南廟。明成化年間,知縣盛德復修。清康熙四十八年,由民間自發再次重修。廟外由一口深井,井沿上有九道很深的溝痕,俗稱“九道溝”,據說是當年建廟從井中取水時,井繩與井沿摩擦形成的,足見當年二賢祠規模的宏大。現存二賢祠遺址為明代重修.並存有紀碑。主體建築和範式、張劭塑像已在“文革” 中被毀壞,配殿也在2002年的地震中坍塌;現殿堂部分牆體仍在,牆基依稀可見,康熙四十八年配殿重修碑保留至今(現存金鄉縣文化館)。

古人在兩千多年前就推崇“誠信精神”,我們大家也都應當對誠信有深刻的認識,自覺在學習交往中遵守誠信的道德準則,並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做到誠以養德、信以立身。樹立誠信理念,爭做誠信模範,從實際行動出發,駛好人生之船,揚好誠信之帆,爭取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守規矩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