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史上,有沒有可以稱得上逆天的軍事行為的戰役?

史學達人


什麼叫逆天?我命由我不由天! 昆陽一戰,光武帝劉秀演繹了什麼叫做逆天之戰。

戰鬥背景

公元23年,王莽的新朝政權受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起義軍的反抗,其中以北方的赤眉軍和南方的綠林軍為主。當綠林軍的劉玄在南方稱更始帝之後,王莽這才重視綠林軍,於是調動所有郡縣的兵力,特任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為統帥,率領各郡領兵近43萬,準備一窩把綠林軍給端了。

此時的綠林軍應該稱為漢軍,大部分的漢軍正在攻打宛城,另一部分由漢將王鳳領導的漢軍剛打下昆陽這座小城。而劉秀只是王鳳軍裡的一個偏將軍。

本來新軍是要去宛城攻打那裡的漢軍主力,但是路過昆陽這裡,主將王邑為了顯示新軍的強大,執意要攻打昆陽屠城。就這樣43萬的精銳新軍準備包圍昆陽,而昆陽裡王鳳只有一萬左右的人馬。

面對即將到來的大軍,各個都很慌。劉秀穩定了大家的情緒,商量了策略,一部分人守城,一部分出城去找支援部隊。劉秀也出去調集部隊。



戰爭過程

很快新軍進軍到了昆陽,把昆陽圍了一個水洩不通,包圍圈至少十層以上,並且一口氣設了一百座軍營,軍旗遍野鑼鼓喧天。被圍攻了幾天,王鳳等守將受不了了想投降,但是囂張的新軍統領王邑拒絕投降,因為他們要踏平昆陽,這樣才能顯示功勞的大小。

昆陽雖然是座小城,但是易守難攻,轉眼圍攻戰持續了一個多月,新軍任然沒有攻陷下來。而外出調兵的劉秀等人,也已經帶兵回來了。此時的劉秀只招募到了三千的兵馬到來,面對龐大的新軍,逆天之戰即將開啟。



攻心之戰

劉秀為了鼓舞士氣,謊稱宛城的漢軍主力已經攻下宛城,正在趕來昆陽的路上。讓人把這消息傳到城內和新軍軍中,城內的守軍聽這消息後歡呼雀躍,士氣立刻高漲,更加堅決守城;而新軍聽到這消息後非常焦慮,一個小小昆陽讓他們四十多萬大軍一個多月都沒打下來,要是宛城的十萬漢軍來了,更加不好對付了。因此士氣開始低落。

勇猛之戰

劉秀到了昆陽之後,親自帶了一千多人從外圍攻擊新軍。一開始劉秀打游擊戰,東一下西一下,敵人被打得措手不及,贏得了幾場小勝利,自邊的士兵的勇氣和士氣也發出來了。



後來劉秀選出三千人敢死隊去攻擊新軍的中堅力量。而此時的王邑和王尋非常蔑視劉秀的這三千人,他們採用了江湖單挑法,只帶了一萬多人來巡視,並且命令其他軍營的人沒有命令不要亂動。可能他倆想撈這個功勞,結果讓他們意想不到。

劉秀的三千敢死隊異常勇猛,與王邑和王尋的一萬多人剛接觸就沖垮了防線,劉秀率軍直接攻到了王尋的跟前,王尋目瞪口呆,這麼快就被打垮了,隨後兩眼一黑,人頭落地。 周圍看熱鬧、等命令的新軍也懵逼了,主將就這麼死了!失去了指揮中樞,新軍立即混亂起來。而城內的漢軍看到此幕,也趕緊殺出城門,內外夾攻新軍。接著新軍“相互推擠,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里”。43萬人就這樣敗得一塌塗地,只剩下王邑帶了一千多人逃回京城。

這一戰本來以為是個小規模戰役,沒想到直接決定了漢軍和新軍命運的逆天一戰。 從此,新軍所有的精銳損失殆盡,已無力與漢軍抗衡。而劉秀也憑藉此役登上了爭奪天下的舞臺。


博古論今天



《特赦1959》中,王耀武曾經吐槽過蔣校長的指揮能力,說他是一個連一張手紙都捨不得扔的人。他早就建議放棄山東,集中兵力,退守江淮,準備與解放軍決戰,可是蔣就是不同意,不肯放棄山東,反而讓他死守濟南,最後他在濟南死守待援,蔣又不肯大舉增兵,導致他兵敗被俘。作為一個跟隨蔣多年的高級將領,有這種體會的人不止是王耀武,還有一大堆人。

軍事上上要說逆天,就不能不提到蔣校長。他的每次操作都讓人覺得匪夷所思,明明形勢不錯的仗,讓他咔咔一頓操作,形勢馬上就逆轉了,最後被對手打得落花流水。而且,這種錯誤他不是一次出現,而是反覆出現,每次都是導致災難性的後果,都要喪師失地。所以我們現在看國軍將領回憶錄,幾乎都把戰敗的責任甩給了蔣校長。

蔣校長指揮的最大特點就是,在有能力將敵人壓縮到一個狹小地區內聚而殲之的時候,他總是企圖以小的代價開換取勝利,導致最後兵力始終無法有效集中起來,本來應該打殲滅戰的時候,他總是給指揮成了添油戰術,不斷逐次增兵,把精銳一點一點的投入進去,被對手消滅。淞滬會戰如此,淮海戰役還是如此。而這兩次都是直接導致了戰爭局勢的急轉直下。


淞滬會戰是最典型的這種逐次增兵的添油戰術。再一開始,日軍在上海的兵力很少,按照之前國軍在一二八抗戰以後確定的作戰計劃,是應該在一開始就投入優勢兵力,將日軍在上海的據點包圍,然後迅速予以殲滅,使日軍失去在上海登陸的必要性。在七七事變後,國軍在華北連戰連敗,就開始在淞滬戰場打主意,所以八月十一日就已經命令在當時的京滬線的八十七師和八十八師秘密進入上海,準備開戰。

到八月十三日,日軍和國軍就已經交火,那麼這時候應該是馬上按原定計劃將在上海的日軍殲滅的好機會。至少從兵力對比上,國軍是有這個能力的。但是張治中已經準備開始下令打了,蔣突然命令停下來,等待國際調停。這一拖,就拖到了十五日。十五日雙方再次交火,但很快又奉命停下來了,因為蔣認為國際干預馬上就要來了,還是有停戰的可能。

等到十七日,國軍才正式展開兵力,對日軍據點進行圍攻,但這時候日軍的增援部隊已經快要到了,所以日軍的抵抗是非常頑強而堅決的,國軍的進攻沒有多少進展。於是國軍也開始增調部隊投入到淞滬戰場上來,尤其是當時認為比較精銳的德械師,比如三十六師,第一軍等部隊,都很快就投入進去了。但在國軍增援的同時,日軍也在不斷派部隊增援。所以,到二十一日以後,國軍就比較被動了,只能被動防禦,日軍則轉入進攻。


隨著戰爭的發展,蔣嫡系的中央軍很快就兵力枯竭了,只能抽調地方部隊來增援,比如湖南,湖北,廣西,廣東的部隊,就都奉命來到淞滬戰場參戰。起初是按照德國顧問的意見,後面上來的部隊部成建制進入陣地,而是抽調補充已經在前線積累了一定的與日軍作戰經驗的八十七,八十八和三十六師,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地方部隊,尤其是廣東和廣西部隊上來以後,就只能成建制投入進去了,被打殘了再撤下來。

到十月底,國軍在蘊藻浜一線得陣地已經堅守不住了,撤退是必須的,不說按照之前的計劃有組織的撤退到吳福線,錫澄線的永備國防工事,最起碼的也是要撤退到蘇州河以南。但蔣又要求國軍再堅持一下,等待國際調停。最後實在堅持不了,比撤退到蘇州河以南。到十一月一日,軍事上國軍已經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繼續在上海堅守,然而蔣認為華盛頓公約締約國馬上就要開會了,所以又讓國軍再堅持一下。

一直到日軍在金山衛登陸,國軍後路被切斷,國軍在上海也堅守不住了,而蔣一直期待的國際調停也並沒有什麼結果,國軍才又下達了總撤退命令,要求國軍全線撤退到吳福線的國防工事去繼續抵抗。但這時候國軍知道後路已經被切斷了,所以根本無心戀戰,都是直奔南京,只有川軍在嘉興一帶組織了對日軍的遲滯性戰鬥,其它部隊都是一潰千里。淞滬會戰也就以最後的潰敗結束了。


蕭武


什麼是逆天?如果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那還是有不少的。我覺得真正的逆天是那種完全沒有勝利的可能但最後卻成功了的事。這樣的事歷史上有兩件,一個用2萬人戰勝了40萬大軍,一個一人滅一國。

1.昆陽之戰

光武帝劉秀剛參加綠林軍不久,便遇到王莽集合的精兵四十多萬,對外號稱百萬大軍進攻。面對這樣的軍隊,一群心不齊的農民武裝,裝備差很多,數目差更多,補給幾乎沒有,和正規軍怎麼打?於是當下就有高層建議,乾脆大家都散了吧,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化整為零後說不定王師就找不著我們了是不?外有大軍壓境,內有隊友如豬,怎麼辦?在此危難之際,小小的偏將軍劉秀勇敢地站了出來。他先是說服八千昆陽守軍堅守孤城以待援軍,然後親自率領著13人在敵軍圍城之際出城調集援軍,共召集到援軍一萬多人。但這畢竟是40萬對2萬的兵力比,怎麼辦?

“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後漢書》

然而戰役當天,劉秀真的是滿天神佛加持,先是隕石召喚術,白天又看到天上彷彿好大的蘑菇雲壓將下來,王莽軍全軍士氣頓時見底。此時,劉秀率領援軍殺到,“光武奔之,斬首數十級”,如此勇武,把小夥伴們都驚呆了!大家都說“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且復居前,請助將軍!”記得平時劉將軍膽子挺小的啊,今天居然這麼猛!吃什麼藥了!大家都跟上,和將軍一起玩命吧!如此逆天的表現下,一支只有萬人的軍隊主動衝擊數十萬人的營盤,居然連戰連勝,殺死上千人。劉秀又一鼓作氣,帶領三千敢死隊,涉水向中軍發起突擊。此時風雨大作,樹幹屋瓦都被刮的橫飛,劉秀領軍長驅直入,當場斬殺敵軍副主將王尋。王莽軍徹底潰散,光是慌不擇路跳河淹死的就有上萬人。




2.一人滅一國

據《資治通鑑》記載,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被任命為出使天竺的正使,率領著由30多人所組成的使節團前往天竺諸囯進行拜訪和回禮。

然而不巧的是,由於戒日王的病逝突然發生大亂,該國大臣阿羅那順趁機起兵篡位。由於消息不通,王玄策一行人沒有及時知曉,依舊按照原來行程去拜訪戒日國。謀權篡位的阿羅那順,實在是鼠目寸光,如果他對於大唐使節團笑臉相迎,大唐使團未必不會承認既定事實。然而,阿羅那順看中的是使節團的來訪禮品,他帶領一支2000多兵馬的隊伍,襲擊了僅有30餘人的使節團。

這次的襲擊事件事發突然,王玄策所帶人馬不多,不僅被阿羅那順搶劫了禮品,還被這些人俘虜。不過,王玄策被抓以後,又與他的副使等人乘機逃了出來。剛剛逃出昇天的王玄策,沒有在第一時間內返回大唐,反而選擇向吐蕃、尼泊爾借兵。作為多次出使西域各國的使臣,他不僅熟悉這一帶的地理環境,也深知大唐與吐蕃、尼泊爾這幾個國家關係親密。尤其是吐蕃王松贊干布迎娶了文成公主為妻後,與大唐關係十分融洽,因此,他對於這位唐朝使臣的請求,爽快的同意發兵相助。

王玄策帶著向這兩個國家借來的兵力,僅用三日就攻破了中天竺,不願投降的阿羅那順又逃到東天竺那裡借救兵,東天竺國王收到王玄策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消息,不僅沒有幫助阿羅那順,反而給王玄策獻上牛馬、軍隊、弓箭、珍寶,願意助他一臂之力。回國以後,立下大功的王玄策被唐太宗提拔為朝散大夫。


狐瓜


朝鮮戰爭是中美的“直接對話”,持續三年,美軍用兵44萬,據官方統計死亡、失蹤54 246人;朝鮮戰爭中能稱為奇蹟的戰役不少,今天要說的是朝鮮戰爭二次戰役“38軍強插三所裡”,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高喊:“這是奇蹟、神蹟,14小時用雙腳邊打仗邊行軍72.5公里,那還是地圖上的直線距離,這是奇蹟、神蹟!”

第一次戰役中,38軍因為行動遲緩沒打好,軍長梁興初被性格剛烈的彭德懷一頓臭罵,梁在軍黨委會上斬釘截鐵:“我梁興初是打鐵出生,38軍也不是紙糊的。”

二次戰役開始後,聯合國軍在我志願軍打擊下節節敗退,卡住三所裡,造成關門打狗的局面成為整個戰局勝負的關鍵。為切斷聯合國軍退路,38軍113師奉命直插三所裡,阻敵南逃北援。

113師沒有機械化裝備,又恰逢北朝鮮五十年一遇的寒冬,官兵僅憑雙腳在崇山峻嶺中強行軍,條件十分艱苦。為了按時插到三所裡,副師長劉海青率領338團作前衛,全團只帶武器、彈藥,輕裝前進。出發前,他交代各團長說:

  “每個營、連都要準備當尖刀作前衛。遇到敵人,前面的營、連打,後面的部隊繼續前進。再遇敵,依然是打的打,走的走,交替前進,決不戀戰!”

  為了儘快穿插到位,他又做出一個非常果斷正確的決定:去掉偽裝,大膽前進。當時敵機誤認為我師是南朝鮮退下來的部隊,沒有進行轟炸;部隊在山間小路強行軍,到最後精疲力盡,全憑意志前進,官兵眼裡只有“三所裡,三所裡”。

此時整個志願軍司令部也是心急如焚,所有人都在問一個問題:113師在哪裡?到了沒有?

  電報傳來!

  “我部先敵到達三所裡!”

  “敵人企圖經三所裡撤退。

  “請示我部任務。”

  就是這無比簡潔的三句話,讓整個志願軍司令部齊聲歡呼。他們知道,戰爭的咽喉已經被中國人扼住了。幾萬在朝美軍的敗逃命運,在那一刻註定。三所裡南有大同江天塹阻敵北援,北有兄弟山卡住公路阻敵南逃。113師卡住三所裡後,從那裡南逃的將有美軍3個師,騎兵第1師是“美國開國元勳師”,美2師是“二戰”歐洲主力。美軍3個師有300多輛坦克、400多門火炮,113師只有十幾門迫擊炮和少量反坦克手雷。

113師先敵五分鐘到達三所裡,5分鐘的時間,體力已達極限的113師將士們就進入陣地組織起了防禦,與敵激戰一天,後迅速搶佔龍源裡,死死卡住了敵南逃北援之路,使美軍南逃北援部隊僅相隔1公里卻始終不能匯合此戰,此戰為二次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戰役勝利後,彭德懷親自為38軍簽署嘉獎令

梁(興初)、劉(西元)轉三十八軍全體同志:

此戰役克服了上次戰役中個別同志某些過多顧慮,發揮了三十八軍優良的戰鬥作風,尤以—一三師行動迅速,先敵佔領了三所裡、龍源裡,阻敵南逃北援。敵機坦克各百餘終日轟炸,反覆突圍,終未得逞。至昨(30日)戰果輝煌,計繳僅坦克汽車即近千輛,被圍之敵尚多。望克服困難,鼓起勇氣,繼續全殲被圍之敵,並注意阻敵北援,特通令嘉獎,並祝你們繼續勝利!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三十八軍萬歲!”




文以悅人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生平最得意之作,充分利用了紅軍靈活機動的特點,以3萬之眾,將蔣介石的40萬大軍牽著鼻子走,耍的團團轉。短時間內,多次使用“調虎離山”這一計策,並且都成功了,這的可以說是用兵如神。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被迫撤出根據地,進行長征,遭到蔣介石40萬大軍圍追堵截,就是在這一背景之下,四渡赤水戰役打響了。

一渡赤水

紅軍兵分三路,從元厚鎮、土城鎮向西度過赤水河,擺脫跟敵人糾纏的局面,集結紮西,尋機殲敵。

二渡赤水

敵軍主力被吸引在川滇邊境,貴州空虛。我軍出其不意地從太平渡、二郎灘第二次度過赤水,回師遵義,大量殲滅敵人。5天之內消滅敵軍2個師加上8個團。

三渡赤水

遵義大捷後,蔣介石親自坐鎮貴州捲土重來。我軍主動撤出戰鬥,從茅臺鎮第三次渡過赤水,挺近川南,將敵軍的部署打亂。

四渡赤水

敵軍疲於奔命,我軍卻又秘密地第四次從太平渡口、二郎灘、九溪口渡過赤水,而後向南渡過烏江,徹底跳出敵軍的包圍圈。


歷史小跟班


一個民族一旦被壓迫到極致時,就是揭竿起義之時,也是氣勢如虹之時,歷史曾有這樣一場戰役,闡述的就是“逆天軍事行為”,僅用2萬士兵對壘70萬舉國之力,最終2萬完勝,而70萬大敗。

歷史著名逆天之戰《護步達岡》

遼國1075年間,遼國末代最後一位皇帝出生,名喚耶律延禧,乃道宗之孫,昭懷太子耶律浚之子,原本他出生後,如果成功被遼道宗權相姦臣謀害,興許遼國還不會因他成為末代,然而,歷史的車輪如數而至,也許是遼國命本該如此。

太康五年,耶律延禧成功因北院宣徽使蕭兀納等人在遼道宗面前的納諫,而避開暗殺,於第二年,遼道宗為保,封耶律延禧為梁王,這一年至後續幾年,陸續加官進爵,成功位列皇位繼承人。

直至壽昌七年,遼道宗逝世,耶律延禧作為合法的繼承人,奉遺詔即位,尊號“天祚皇帝”,年號乾統,即位第一件事,這位皇帝就將當初想暗殺他的奸臣耶律乙辛一黨人等相繼誅殺。

至此,這位高枕無憂的“天祚皇帝”開始開啟遼國的昏憒時代。

先是重用奉承自己的佞臣只為專心野外遊獵,而且生活荒淫奢侈還不理朝政,導致奸妄與貴族鬥得不可開交,部落百姓因此民不聊生,當時逼得各個貴族首領紛紛起兵。

而這場貴族起義,其中就有女真族,也就是後續的大金,及歷史著名的“護步達岡之戰”也是由此演變而來,當時女真族在遼朝時期,遼朝對女真實施了分而治之,連哄帶騙,編制女真族,但女真族天性就不是懦弱民族,最終憤而反抗。

遼天慶四年,女真完顏部都勃極烈完顏阿骨打率全族起義,從寧江州,再到出河店,接二連三告捷,翌年,完顏阿骨打開始稱帝,建立金國。

金元年,遼五年,完顏阿骨打建立大金後爭得獨立權,於達魯古城之戰中以少勝多不僅大敗遼軍,連遼朝黃龍府都被攻佔。

不僅如此,大金氣勢如虹下,相繼告捷。

至此,遼天祚帝耶律延禧才大為惶恐,知道再不阻止,這股龍頭起義將要直達京都,而自己也將成為天下笑柄。

於是決定親征,遂舉全國之力,率兵遼10萬,號70萬開往“護步答岡”,但,遼國權貴各懷心思,不斷因權分路、貴族子弟分兵,攜糧散漫分道而進,最終成就大金國以少勝多的著名歷史性戰役,並以2萬士兵全殲號70萬的遼軍。

也是此役,奠定大金基礎,而遼國滅亡。


探索歷史奇聞


毛澤東指揮的四渡赤水行動,就是戰爭史上,一次逆天的軍事行動,堪稱中國近現戰爭史上的神來之筆。如果沒有四渡赤水行動,工農紅軍和中國革命面臨覆滅的危險,但是毛澤東通過這場四渡赤水的精彩表演,挽救了紅軍和革命,使得紅軍轉危為安,更使得革命轉危為安。

中央紅軍長征至湖南境內時,為了突破國民黨第四道封鎖線,紅軍發起了湘江戰役,但是由於博古戰略、戰術的嚴重失誤,導致紅軍在湘江戰役中損失慘重,從八萬人銳減到三萬人。紅軍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

然而湘江戰役的慘敗,並未喚醒博古,他仍然幻想繼續攻打湖南的大城市。毛澤東認為不可行,提議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遵義會議後,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人的領導地位,他立刻著手安排進軍貴州的作戰計劃。

毛澤東進軍貴州的作戰計劃,就是歷史上的四渡赤水行動。從1935年1月到1935年5月,毛澤東指揮紅軍圍繞赤水河,一共進行了四次戰略行動。前兩次戰役是佯攻,並未渡赤水。後兩次戰役是真正的渡河行動。

毛澤東指揮的紅軍,在川、黔、滇交界處的廣大地區機動作戰,採用靈活多變的戰術戰法,和人多勢眾的國民黨軍隊鬥智鬥勇,最終贏得了勝利。紅軍打破了敵人的封鎖線,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順利完成預定作戰目標。

四渡赤水行動意義巨大,它使得黨中央和紅軍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毛澤東自己都說,四渡赤水是他人生中的得意之筆。


袁衛宇


圖解戰爭史上,最逆天的軍事行為----“四渡赤水”!

任國軍如何圍堵,他都能見縫拆招,並尋機殲滅處於局部劣勢的敵軍。

遵義會議後,紅軍主意打算北上赤水縣,尋機北渡長江。

走到一半,發現敵人已經在赤水縣做好了防禦。毛主席就率部西渡赤水,準備進攻古藺地區,尋機再北渡長江。這就是“一渡赤水”。

國軍趕緊放4個旅佈防在長江沿線,用3個旅堵在畢節地區,同時,還用8個旅追擊紅軍。毛主席果斷率部隊前往扎西地區。

等紅軍到扎西地區後,開始縮編部隊,將部隊整編為16個團,提高部隊機動性和戰鬥力。此時,國民黨部隊集中36個團,分成四個縱隊,對紅軍形成合圍之勢。毛主席趁敵人未合攏之前,率部由扎西再向東行軍,“二渡赤水”!

渡過赤水後,紅軍趁敵人兵力空虛,五日之內,依次拿下桐梓、婁山關、遵義三個地區。國民黨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損失兩個師和八個團,3000多人被俘。

之後,紅軍在北部和南部組建阻擊陣地。南部陣地在紅花崗、老鴉山一代。北部陣地在桐梓西北地區。紅軍得到機會補充物資和休整。紅軍士氣高漲起來。也是在這期間,紅軍形成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新三人團"又稱"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方便迅速靈活的指揮部隊。

從此之後,"在重要問題上,大都是毛澤東出主意,其他同志同意的"。

當國軍再次調動部隊圍攻遵義的時候,毛主席為了調動敵人,從茅臺鎮第三次渡過赤水河。國民黨軍趕緊尾追其後,同時,在長江佈防,防止紅軍北長江。

紅軍見北上渡江無望,分出紅一軍團一個團佯裝主力,繼續向西北前進。主力則從二郎灘“四渡赤水”,折向東北。然後,突然南下遵義,並讓紅九軍團佯攻長杆山方向王家烈部,讓國民黨軍以為紅軍還是要北上渡江,引國民黨軍北上。紅軍主力卻突然渡過烏江,直逼貴陽!

貴陽是老蔣“行轅”所在地,卻只有四個團的兵力。蔣介石嚇蒙了,趕緊叫人“救駕”,甚至,他都追備好飛機隨時跑路了。毛主席在國民黨重兵圍堵的情況下,還有如此操作,真是神人。

紅軍主力趁著滇軍奉命東調增援貴陽之際,乘虛折向西南,進軍雲南,度過金沙江,跳出了敵人包圍圈。。。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歷史上可以稱之為逆天的軍事行為的戰役有很多,我們說一個發生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尤其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一場戰役吧。可以說這一時期的戰役,對於我們新中國的成立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他們領導的戰役,都是為中國人民而戰。因此,這樣的戰役,才是最有歷史意義的。

大家都知道,解放戰爭時期有一場戰役叫做,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一戰。

這一次戰役之所以稱得上逆天,是因劉鄧大軍在當時是屬於是孤軍深入到敵人的心臟地區,他們就如同一把利劍,插入到了敵人的心臟裡。

這一次戰役對敵人的打擊是傷筋動骨的。也是這一次戰役的勝利,為解放軍進行大反擊拉開了序幕。

因此這樣的戰役,在面對重重困難的情況下,取得了的勝利,才不負逆天行為的美名。

要知道那時候的國共雙方的戰爭,一直都是在黃河以北戰場上進行的。我軍能夠活動的範圍,也僅限於黃河以北。

但是,若是戰爭一直在黃河以北進行,不利於發揮我軍的優勢呀,畢竟我軍主要是擅長打游擊戰和運動戰。

也就是說我們能夠到達的地盤的範圍越廣,越能發揮我軍的優勢。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徹底的打敗國民黨反動派,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劉鄧大軍開始孤軍深入到敵人的心臟地區,也就是大別山的。當然了在當時,國民黨的軍隊也沒有想到劉鄧大軍敢這樣做。

但是,劉鄧大軍就是料到了國民黨想不到,因此才決定冒險打這一場戰役的。可以說這一次戰役,是充滿著各種風險的。

畢竟,劉鄧大軍是屬於是孤軍深入,他們沒有任何援助,糧食和各種軍需物資,都是需要自己解決的。

在這種情況下,和敵人進行戰爭,當然是困難重重了。

關鍵是他們還不能被敵人發現蹤跡,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可以說劉鄧大軍裡的每一個人,在深入大別山的時候,都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因此,才有了後來遭遇敵人大部隊時的狹路相逢勇者勝。

經過殊死拼殺,劉鄧大軍殺出了一條血路,把敵人打得嚇破了膽寒,然後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的。

這一次勝利用毛澤東的話,就是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反攻拉開了序幕,我們也開始有被動防禦轉換成了主動出擊。

可見這次戰役的勝利,具有多麼大的歷史意義。因此,這一次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覺得算是最為逆天的一戰。


史學達人


在中國的戰爭史上,最為逆天的軍事戰役是四渡赤水戰役。


四渡赤水戰役發生在土地革命時期,當時的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被迫開始轉移。

中央紅軍共8萬餘人,由江西瑞金出發準備到湘西,和紅二,六軍團會合。

這個戰略意圖被蔣介石看在眼裡,他調集軍隊在紅軍的必經之路上,設置了重重關卡。

由16個師共77個團實施“追剿”計劃,粵軍和桂軍以及蔣介石的中央軍,共計數十萬人參與這次作戰。

蔣介石的意圖很明顯,想要速戰速決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當時中央紅軍由博古,李德直接指揮,他們不顧指戰員的反對,和實際戰略環境的轉變。

執意要到湘西,這樣做無異於自投羅網。


湘江戰役以後,紅軍人員銳減,由8萬減少到了3萬。

再這麼下去,紅軍的處境非常危險,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毛主席根據當時的軍事態勢,力主放棄原定計劃,改向貴州前進,以擺脫敵人,爭取主動。

紅軍佔領貴州重鎮遵義後,召開了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

會上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毛主席重新回到領導崗位。

博古,李德兩人被罷免了領導崗位,紅軍隊伍開始了新的軍事指揮時代。

毛主席用他天才般的軍事指揮能力,進行了一場以少勝多的逆天戰役。


四渡赤水戰役正式開始打響,目的就是改變紅軍的危險處境,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

1月18日,中央紅軍分3路從松坎、桐梓、遵義地區出發,向土城、赤水方向挺進。29日,一渡赤水河,進入川南。

2月11日,掉頭東進,接著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在婁山關、遵義地區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取得了長征以來第一次重大勝利。

為尋求新的戰機,向西轉移,於3月16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

蔣介石急忙令其“追剿”軍向川南追擊。中央紅軍突然折向東進,於21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

蔣介石的數十萬大軍被搞的暈頭轉向,完全搞不清楚紅軍到底要幹什麼。

紅軍擺脫敵人追剿,向北繼續行軍後,蔣介石的大軍才意識到上當了。


可惜為時已晚,紅軍已經跳出包圍圈,轉危為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