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與張騫:每個時代,都有持節不屈的愛國者,不辱使命的外交家

提到蘇武就會想到“蘇武牧羊”的故事,提到張騫就會想到“出使西域”的壯舉,兩個人同為大漢使者,又都被匈奴人囚禁過多年,看上去兩人身上似乎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仔細看來,兩個人又有很大的不同。今天就讓我們回到那個時代,去感受漢武雄風下的精彩故事,去認識持節不屈的愛國者和不辱使命的外交家:蘇武和張騫。

蘇武:持節不屈的愛國者。

蘇武做官是因為父親的緣故,蘇武的父親蘇建曾經跟隨衛青討伐匈奴,因為立下了軍功而被封為平陵侯。因為這個原因,蘇武與他的兄長和弟弟才有了入仕的機會,做了郎中的官職,成為了皇帝身邊的侍從官。在皇帝身邊,就有了更多進身的機會。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併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漢書·蘇武傳》

後來蘇武又做了栘中廄監,官階不高,職責是管理皇宮中的馬廄。提到這個職務,就讓我想起了玉皇大帝給孫悟空的最早職務——弼馬溫,顯然蘇武並沒有表現出非凡的才能,因此並不得到漢武帝的重視和重用。

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漢書·蘇武傳》

蘇武與張騫:每個時代,都有持節不屈的愛國者,不辱使命的外交家

機會這個東西是需要自己去發現的,當讓一方面你要有能夠發現機會的慧眼,另外就是在機會出現的時候,能夠抓住機會。蘇武的機會終於出現了,這個機會是漢武帝安排的,他還是要給蘇武機會,讓他有建功立業的機會。這次的目的是緩和大漢和匈奴人之間的關係,當時大漢和匈奴經常扣留相互的使者,因為名義上是使者,很多時候也扮演了間諜的角色,因此為了安全考慮,扣留對方的使者成為了常態,但是大多情況下只是扣而不殺。

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漢書·蘇武傳》

匈奴人的新單于繼位,為了緩和和匈奴和大漢之間的關係,穩固自己的統治,首先示弱大漢,稱自己是大漢的女婿,表示出了友好的意向,並主動釋放了扣押的大漢使者。

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餘人俱。——《漢書·蘇武傳》

蘇武與張騫:每個時代,都有持節不屈的愛國者,不辱使命的外交家

曾經見誰滅誰的漢武帝老了,也不想讓戰爭繼續下去,既然匈奴人有了和解的意圖,那麼就要抓住這次機會,為大漢帶來修養生息的機會。漢武帝把出使匈奴這項任務,交給了蘇武去完成,同時讓他帶去了大量的財物以表示大漢的誠意。

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漢書·蘇武傳》

但蘇武到了匈奴以後,發現匈奴人實際上並沒有誠意,他們不過是用釋放漢使,來騙取大漢的物資罷了,和漢武帝所想的漢匈和好大相徑庭。

方欲發使送武等,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漢書·蘇武傳》

蘇武與張騫:每個時代,都有持節不屈的愛國者,不辱使命的外交家

本來蘇武回國覆命,這次不算出彩的外交活動就算是結束了,但他卻被捲進了匈奴的一次內亂之中。這次針對匈奴單于的計劃事先蘇武並不知情,當讓這次行動更不是漢武帝的安排。行動失敗了,到了這個時候,張勝才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蘇武。

單于使衛律治其事。張勝聞之,恐前語發,以狀語武。——《漢書·蘇武傳》

蘇武對這件事的反應是:既然事情失敗,必然牽連到我,我死的沒有什麼,但恐怕有辱沒大漢的威儀。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欲自殺,勝、惠共止之。——《漢書·蘇武傳》

蘇武與張騫:每個時代,都有持節不屈的愛國者,不辱使命的外交家

對於蘇武來講,他並不畏懼死亡,國家榮譽在他眼裡才是最重要的,個人的生命並不重要,因為他是個愛國者。因此,蘇武試圖選擇自殺,但是被隨行的人員所阻止,因而沒有成功。

單于使衛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漢書·蘇武傳》

投降匈奴人的衛律作為審判者,站在了蘇武的面前,這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企圖勸說蘇武投靠匈奴。在蘇武看來,這種行為對自己是一種侮辱,他不敢忍受,於是他用佩刀刺向自己又想自殺。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漢書·蘇武傳》

對於單于而言,殺死蘇武很容易,但他為什麼不殺呢?是敬佩蘇武的為人嗎?對於這個問題我一直有所懷疑,為什麼單于非要非要勸降他蘇武,如今我才明白匈奴人在戰爭方面不能擊敗漢武帝,因此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贏得自信,但他低估了蘇武的意志力。

“初,武與李陵俱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為武置酒設樂……”——《漢書·蘇武傳》

蘇武與張騫:每個時代,都有持節不屈的愛國者,不辱使命的外交家

李陵作為降將,是沒有臉面去見蘇武的,但是在單于的安排下,兩個人還是有了見面的機會。李陵替自己辯解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的無奈之舉,希望蘇武和自己做出同樣的選擇,但蘇武不為所動。你李家世代為將,什麼時候出了你這個貪生怕死之人?我蘇武儘管沒有什麼能力,但可以持節不屈,做大漢的不屈之臣!

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嗟乎,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漢書·蘇武傳》

蘇武與張騫:每個時代,都有持節不屈的愛國者,不辱使命的外交家

李陵自慚形穢,默默的離開,不在和蘇武見面,叛國者就算找什麼理由和藉口,都無法為自己脫罪,與其說老母是死於漢武帝之手,倒不如說是死於李陵的背叛。

於是李陵置酒賀武曰:“今足下還歸,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漢書·蘇武傳》

到了漢昭帝時,蘇武終於回到了大漢,在臨行前李陵送行,分別前李陵為蘇武做了最好的總結。

堅持是件容易說不容易做的事,蘇武卻可以持節不屈,在匈奴多年而不辱沒國威,他沒有李陵的射術,但卻有一顆不可摧毀的愛國之心,但憑這一點就足以載入史冊而不朽。

張騫:不辱使命的外交家。

張騫是我國古代對外交流溝通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漢武帝時由於國力強盛,因此開始對匈奴發動攻勢,為了聯絡西域各國,相約共擊匈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這是張騫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

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漢書·張騫傳》

蘇武與張騫:每個時代,都有持節不屈的愛國者,不辱使命的外交家

漢武帝時期,大漢國力強盛,因此對於匈奴從戰略防守轉為戰略進攻。但進攻也要講究策略和時機,為了聯絡被匈奴人壓迫的月氏一起對抗匈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尋求盟友。但到西域去要經過匈奴人的領地,因此這件事十分兇險。出使的人不僅要有勇還要有謀,否則難以完成使命。張騫以郎官的身份應徵,經過選拔和考核出使西域聯絡月氏共同對付匈奴人。

徑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單于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留騫十餘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漢書·張騫傳》

張騫出師不利,在途徑匈奴的時候被匈奴人抓住了,並把他帶到了匈奴單于面前。單于當然知道張騫去聯絡月氏的目的,但他並沒有殺死張騫,而是把他扣留了十餘年。在這期間,張騫在匈奴娶妻生子,但是卻一直沒有投降匈奴,也做到了持節不失。

居匈奴西,騫因與其屬亡向月氏,西走數十日,至大宛。——《漢書·張騫傳》

蘇武與張騫:每個時代,都有持節不屈的愛國者,不辱使命的外交家

張騫總算找到機會,逃離了匈奴,向西走了十幾天後到達了大宛。大宛早就聽說大漢的富饒和強大,因此,十分希望和大漢建立聯繫,由於這個原因他們對待張騫的態度很好,派人護送張騫到達了月氏。

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夫人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遠漢,殊無報胡之心。——《漢書·張騫傳》

到了月氏之後,張騫發現月氏人並沒有向匈奴人復仇的心思,他們在被自己統治的大夏土地上過得很舒服,安樂而少志。張騫在月氏待了很久,也沒摸清月氏的真實意圖,只好返回大漢。

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留歲餘,還。並南山,欲從羌中歸,復為匈奴所得。留歲餘,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漢書·張騫傳》

蘇武與張騫:每個時代,都有持節不屈的愛國者,不辱使命的外交家

但這次張騫又被匈奴人抓住了,過了幾年趁著單于死了,匈奴內部混亂的機會,張騫帶著妻子和隨從回到了大漢。第一次出使沒有達成最初的目的,但是也有意外收穫:除了月氏之外,西域還有很多對大漢心存仰慕的話國家,去如康居、大宛、大夏等,這為張騫的第二次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礎。

蘇武與張騫:每個時代,都有持節不屈的愛國者,不辱使命的外交家

張騫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是有其原因的,當初和張騫一起出使西域的有百餘人,最後回到大漢的只有兩個。

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漢書·張騫傳》

張騫這個人性格方面堅強而有毅力,度量寬大,這讓他不會輕言放棄,對人講信用能夠獲得他人的信任,因此蠻人很喜愛他。他的好搭檔堂邑甘父是匈奴人,善於射箭,處境窘迫的時候就射捕禽獸來供給食用。

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乃封騫為博望侯。——《漢書·張騫傳》

蘇武與張騫:每個時代,都有持節不屈的愛國者,不辱使命的外交家

張騫封侯是因為他隨同大將軍衛青征討匈奴立下了戰功,由於他對匈奴的地理環境很熟悉,因此為漢軍進攻匈奴帶來了便利。但後來由於和李廣沒有按照規定的時間匯合,導致被匈奴擊敗,因此被免去了侯爵之位。這個時候正是霍去病的巔峰時刻,張騫和李廣一樣落寞,他雖然被貶為庶人,但沒有選擇自暴自棄,而是等待屬於自己的機會。

天子數問騫大夏之屬。——《漢書·張騫傳》

藉著漢武帝詢問大夏國的機會,張騫向漢武帝闡述了通使西域,對於大漢建立在西域各國的影響力的重要性。漢武帝於是命張騫為使,再次出使西域各國。

天子以為然,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齎金幣帛直數千鉅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國。——《漢書·張騫傳》

張騫這次出使很順利,因為匈奴人已經被霍去病驅逐到了漠北,張騫還派遣了很多副使到周邊的國家去,進一步擴大了大漢在西域各國中的影響力。

後歲餘,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漢書·張騫傳》

蘇武與張騫:每個時代,都有持節不屈的愛國者,不辱使命的外交家

張騫這次出使西域獲得了巨大成功,儘管他回國後不久就去世了,但作為他派遣的副使都帶著所到訪的國家的使者一起來到了大漢,至此,大漢和西域各國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這和張騫這位偉大的外交家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蘇武與張騫:每個時代,都有持節不屈的愛國者,不辱使命的外交家

張騫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完成了大漢和西域各國通使的願望,實現了大漢揚國威於四海的目的,讓世界認識到了一個強大的東方帝國的存在,加強了中原和西域各國的聯繫,發展了漢朝與中亞各國人民的友好關係,極大的促進了中西方的經理文化交流,因此說張騫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

生為國人,是我等之幸。蘇武、張騫等先人的事蹟,讓我們為能夠生長於這塊沃土而慶幸,我們有偉大的祖國,偉大的民族,偉大的人民,擁有不朽的文化,不朽的精神,並建立了不朽的文明。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