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唐河縣馮友蘭故里行

巍巍石柱山,泱泱唐河水。

最近,我連續多次到河南唐河“馮友蘭紀念館”參觀,感觸甚深!哲學無國界,哲人有故鄉。馮友蘭生於斯、長於斯、念於斯,當年,他以家鄉為榮,今朝家鄉以他為傲。

河南南陽唐河縣馮友蘭故里行

馮友蘭紀念館(臥龍先生攝)

以前,只知道河南唐河的馮友蘭很有名氣,也曾多次到其家鄉——祁儀鎮,還看過他的故居,也知道祁儀鄉中有座“清芝樓”,這是馮友蘭的母親捐建的,還知道其祖孫幾代個個都是名人,還聽大人們津津樂道他與偉人的信件“互動”交流,偉人說:“我們是歡迎人們進步的。像你這樣的人,過去犯過錯誤,現在準備改正錯誤,如果能實踐,那是好的。也不必急於求效,可以慢慢地改,總以採取老實態度為宜。”我還知道唐河有個“馮友蘭哲學思想研究會”,並經常開年會,也知道馮友蘭著有《中國哲學簡史》,但確實不知道還有《貞元六書》,而且是那麼的高深,讀起來非常費力,更別說精通要義了。因此,我就莫名地對研究會的會員們表示無比的欽佩——他們是怎麼弄懂馮友蘭哲學思想精髓的?

河南南陽唐河縣馮友蘭故里行

祁儀鄉中“清芝樓”

馮友蘭是傑出的思想家、學術大師。他以《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著作,成為近代以來能夠建立哲學體系的哲學家之一。他是一位以救國興邦為己任的愛國知識分子,他學貫中西,博通古今,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樑”,他也是我國20世紀最負盛名並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哲人。他是在中國學術史上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傑出學者,也是對20世紀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哲人。

河南南陽唐河縣馮友蘭故里行

馮友蘭雕像(臥龍先生攝)

拋開“三哲”——《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和《中國哲學史新編》不講,但就《貞元六書》——《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而言,真是博大精深、奧妙無窮。

河南南陽唐河縣馮友蘭故里行

題寫《唐河縣誌》

貞元,是純正的意思。語本《易·乾》,高亨注:“元,善也。貞,正也。”古代以元亨利貞喻春夏秋冬,故貞元也借指時令的週而復始和天道人事的轉換。《貞元六書》就是馮友蘭在抗戰時期的重慶所著的六本書,寓意民族抗戰雖在艱苦之時,但亦處在覺醒和復興的前夜,表達了民族一定要復興的堅定信念。

河南南陽唐河縣馮友蘭故里行

就讀私塾,輾轉求學

馮友蘭的新理學哲學體系,囊括了人生的各個方面:才命、心性、功利、道德,情、性、靈與肉、欲與好,自然、風流、處事方法,從人生、境界、修養、心靈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無一不滲透到他的文字中,並一以貫之地把人生境界論作為起點、高峰與歸宿,真正追求的是詮釋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堪稱一部人生的教科書。 

河南南陽唐河縣馮友蘭故里行

就讀北大,研究哲學

《貞元六書》的總綱,也是馮友蘭新理學哲學體系的理論基礎和核心。它提出了“理”與“氣”等一系列哲學範疇,將中國傳統哲學闡釋到一個比宋明理學更深入、更明晰的境界,體現了豐富的本體論思想。馮友蘭對西方哲學方法的瞭解和運用,又使中國傳統哲學在其思想體系中獲得了現代意義。他是帶著使命感來寫作的,面對的是中國從傳統到現代化之路,以及中國文化的出路、人生的意義。

河南南陽唐河縣馮友蘭故里行

留學美國,融貫中西

以《新理學》為例,且看目錄:自序,緒論;第一章:理,太極;第二章:氣、兩儀、四象;第三章:道、天道;第四章:性、心;第五章:道德、人道;第六章:勢、歷史;第七章:義理;第八章:藝術;第九章:鬼神;第十章:聖人。

河南南陽唐河縣馮友蘭故里行

安身清華,著書立銳

對於“科學”和“哲學”,他說:“在中國哲學史中,先秦哲學,派別甚多,未可一概而論。自秦以降,漢人最富於科學底(的)精神。所謂最富於科學底精神者,即其所有之知識,多系對於實際之肯定。當時所流行之哲學,為陰陽五行家。此派哲學,與其說是哲學,不如說是我們的原始底科學。其所主張,如五行之相生相勝,以及天人交感之說,皆系對於實際之肯定。凡先秦哲學中所有之邏輯底觀念,此時人均予以事實底解釋,使之變為科學底觀念。所以漢人的哲學,至今只有歷史底興趣。”

河南南陽唐河縣馮友蘭故里行

貞元六書,覺解人生

又言:“哲學,或最哲學底哲學,不隨各時代之科學的理論之變動而變動。”然各種學問,其本身亦應有進步,哲學,或最哲學底哲學,其本身是否可能有日新月異底發現,如現在科學所有者?又是否可能有一種進步,使其以前哲學家的哲學,皆只有歷史底興趣,一如現代底科學與以前底科學之比?就一方面說,這恐怕是不可能底。”

在《新原人》中,馮友蘭把境界分為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自然與功利境界是自然所賦予的禮物,因其覺解甚少——起碼沒有覺解人之所以為人的“人之性”。道德與天地境界則是精神的創造。道德境界中的人,對於人之性是覺解的。它打破了人我的界限,故此,富有“無所為而為”的利他精神。天地境界中的人對於人之性有更高的覺解,即其宇宙性。它打破了物我的界限,由知天、事天、樂天乃至同天,最終人與“大全”完全冥合,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河南南陽唐河縣馮友蘭故里行

哲學簡史,形神自足

天地境界是馮友蘭的人學的形上學所追求的人生的最高目的,他充分表現了傳統哲學中的即世間而出世間的終極關懷特色,用馮友蘭的話說,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達到此種境界的人,因打通天人、物我的界限而是最大公無私的,因此“應該”為“王”,故“新理學”體系仍是以“內聖外王”為特徵的。

河南南陽唐河縣馮友蘭故里行

內心真誠,外界磨練

人們擺脫“自然之境”進到“功利之境”,繼而提升到“道德之境”,最後通達天人合一的“天地之境”,實質就是從“自在”向“自為”的發展,也即從受制於規律的“必然王國”向著不斷認識和利用規律的“自由王國”進發的過程。

馮友蘭,本身就是一本書,需要慢慢閱讀!  

河南南陽唐河縣馮友蘭故里行

舊邦新命,真火無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