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蕪湖自古鐵冶業發達,有“鐵到蕪湖自成鋼”的美譽,蕪湖鐵畫鍛制技藝即是在此基礎上發展形成的。蕪湖鐵畫以錘為筆,鍛鐵為畫,鬼斧神工,氣韻天成,技藝高超。鐵畫始於清康熙年間,由蕪湖鐵工湯鵬與蕪湖畫家蕭雲從相互砥礪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的歷史。


燈舞(無為魚燈)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無為魚燈是一種漢族民俗舞蹈,距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為了慶賀漁業豐收,捕魚平安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到正月三十為玩“魚燈”的節日。第一天叫“開燈”最後一天叫“收燈”。魚燈是最傳統、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燈舞種類之一。


南陵目連戲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陵目連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據縣誌載,明代思想家家王陽明和清代文學家金聖嘆曾先後來南陵觀看目連戲演出。王陽明評曰:“詞華不似西廂豔,更比西廂孝義全”。


丫山藕糖製作技藝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丫山藕糖歷史悠久,作為口口相傳的製作工藝,相傳始於宋代,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取其諧音“藕”同“偶”寓意各種美好祝福。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使得當地所產稻米含糖量高,採用當地上等的大米為主要原材料慢慢熬製而成。通過“選,淘,泡,嗮,催,炒,舂,煮,蒸,燻”等多道工序,然後再經過“拉,拽,折,拌”,最終成為“藕糖”。


十獸燈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始創於清道光年間,在南陵縣何灣鎮丫山村丫木腳自然村世代相傳。“十獸燈”以地方戲劇服裝、頭飾、道具及戲劇人物臉譜為基調,以神話傳說中的“十獸”為藍本,以民間歌舞為依據,臉譜化妝獨到,十獸燈具怪異,歌舞獨特,在安徽乃至全國民間燈會中極為罕見。


送春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南陵縣弋江鎮的古老民俗,又稱唱春歌、頌春,是古代傳統農耕生活中形成的特有民俗文化。“送春”取義送來春天。經歷漫長冬季,溫暖的春天終於降臨大地。春回大地之際,送春人用說唱的形式,敲鑼打鼓經千家萬戶送去春天的頌歌,使大地回春,萬物復甦,莊稼生長,以期五穀豐登,表達人們一種美好的願望。也提醒人們要珍惜春天大好時光,勤奮努力,趁早耕種!


大王衝佛香製作技藝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古老的祭祀活動,為佛香的生產、生存提供了先天的基礎和條件。而南陵縣“大王衝佛香手工技藝”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明朝的嘉靖年間(1521-1566),距今已有近五百年曆史,那時沿江一帶寺廟曾有無大王衝佛香不成寺廟之說。到了清代,大王衝佛香更是技壓群芳,一枝獨秀,曾漂洋過海,遠銷東南亞、日本和韓國。佛香經過取材、加工、舂香粉、和料、最後壓制而成。大王衝製作的佛香主要有盤香、柱香、竹籤香、寶塔香等多個品種,加工生產的香品不僅氣味芳香,還有安神、養氣、祛病等豐富的功效。


繁昌民歌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繁昌民歌是流傳於安徽省繁昌縣境內的漢族民歌。繁昌民歌內容廣泛,曲調豐富,語言樸實、生動、簡潔、易懂,近似口語而毫無匠氣;曲調清新、流暢、淡雅、無飾,可謂隨口曲子自來腔。繁昌民歌種類繁多,有秧歌、山歌、號子、小調、門歌、兒歌和風俗禮儀類的民歌,表現形式有獨唱、對唱、說唱、領唱等。是中國漢族民間音樂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九連麒麟燈會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連麒麟燈會始於明朝末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是居住在九連村臥龍墩自然村俞姓族人,每逢豐收喜慶之年自發組織表演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九連麒麟區別我國傳統“南軟北硬”獅子的製作方法,全身有形有架,全部由竹篾編織而成,周身用五色條形彩紙作皮毛外衣,再用一些絲綢花布點綴,靚麗無比。當地人又稱為“四不像”。這個造型奇特的麒麟製作完畢後,每逢春節或其他一些慶典活動,俞姓族人都要舉辦麒麟燈會表演,祈求天下太平,期望麒麟帶來豐年、福祿、長壽與美好。


無為剔墨紗燈技藝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名宮燈,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有300餘年歷史,安徽省志列為皖地八大特產之一。無為紗燈在借鑑吸收歷代"彩燈"的基礎上,將木工、雕刻、漆工和繪畫藝術融為一體,經過加工、成型、油漆、繪畫、剔墨等項工藝製作而成。據說經剔墨工藝和點睛手法,畫面人物眼睛,在燭光穿射下頻頻閃眨,栩栩如生。光緒年間,清王朝為慶祝慈禧太后六十壽辰,派出統領官專程到無為徵選紗燈,懸於皇宮內苑。國慶10週年時,剔墨紗燈曾掛於人民大會堂安徽廳,給大廳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無為板鴨製作技藝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歷史。據無為市志記載,板鴨在清道光年間就已聞名,“民俗婚筵多用鵝,後改為鴨。”至今男女訂婚送板鴨的風俗依舊不變,這叫“超節”。只要定了親,逢年過節,男方就得給女方“超節”,連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姨,也一一不能落。開支雖然不小,可娶媳婦的事,男方總是笑嘻嘻的。但板鴨更多用在日常待客,只要來客,就買板鴨,這做派約定俗成,城鄉一致,板鴨買來,主人覺得很對得起客人,客人也感到受了禮遇,心也就拉近了距離。


皖南木榨油技藝(蕪湖木榨油)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蕪湖木榨榨油技藝,是指利用木榨設備將油菜籽轉換成食用油的手工技藝。工藝程序主要有炒籽、碾末、燻蒸、包餅、裝榨、打榨、沉澱等,每一道工序全靠技藝來完成,技藝掌握以實踐操作為主。利用木榨榨出來的油,口感好,無膩味。在開榨的時候,周邊地區都能聞到香味,有“榨香十里遠”讚譽。


張恆春中醫藥文化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恆春初創於1800年,1850年登陸於“長江巨埠、皖之中堅”的蕪湖,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盛時分號有十餘家,代辦點分設於雲南、重慶、成都、武漢、上海等地,被民間譽為國藥“三塊半招牌”之半塊,位居北京“同仁堂”、漢口“葉開泰”、杭州“胡慶餘堂”之後。


四季春傳統小吃製作技藝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一百餘年曆史的中華老字號“四季春”,位於蕪湖市鏡湖區境內的鳳凰美食街上,它的傳統系列小吃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蕪湖人民的最愛。


耿福興傳統小吃製作技藝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耿福興創建於清光緒1888年,始由江都耿家太爺和蕪湖面條師傅韓光遠及蕪湖酥燒餅師傅嚴開銀組合而成,歷經滄桑,百年不衰。多次上榜《舌尖上的中國》的蝦籽面、小籠包、翡翠燒麥都能讓您一飽口福。


梨簧戲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蕪湖文旅資源推薦系列|玩在蕪湖·非遺篇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近三百年的悠久歷史,是蕪湖人十分喜愛的“草根戲”。2006年被評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她起源於民間的村坊小曲,里巷歌謠,音樂的旋律與蕪湖民間的搖籃曲、哭腔、賣白蘭花調、舊私熟的詠詩誦書音調及蕪湖民歌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