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布貿絲中的布是什麼貨幣?

echo的撒哈拉沙漠


抱布貿絲源自於《詩經·衛風·氓》篇,相信很多人都對這首詩歌印象深刻。《氓》是一首敘事詩。敘事詩有故事情節,在敘事中有抒情、議論。

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來敘事,採用回憶追述和對比手法。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既見覆關,載笑載言”,是一個熱情、溫柔的姑娘。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後生活。

第三章,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第四章,以興起,概說“三歲食貧”,“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後的感受和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

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

其中抱布貿絲的原文是這樣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意思是一個老老實實的小夥子,抱著布匹來跟我換絲。其實並不是為了換絲,而是為了和我討論婚事。在文章中,布,一般被譯為布匹,是當時以物易物的具體表現。所以,布也是一種交易媒介,可以說是古代一種貨幣,總之布就是一種交易媒介。在《周禮•天官,外府》中有“外府掌邦布之出入。”裡面的布也是貨幣的意思。

除此之外,在古漢語中,布還有麻布和鋪開,分佈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布衣二字在古代是平民的代稱,原因則是古代平民一般都穿麻布所做的衣服,所以布衣成為了平民的代指。在《出師表》和《鹽鐵論•非鞅》篇中都有相應的表述。除了這些釋義之外,布還有宣告,宣佈、安排、陳述的意思,其中還有一個姓氏叫做布。


風雨潤桃李


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以物換物,用布來換絲綢,另一種人為古文中的“布”在當時作為“貨幣”,所以各有其詞,考試的話按書本上的解釋,理解上開闊一些就可以了。

《氓》的開頭是:“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非)來貿絲,即來我謀。”其中的“布”如何解釋?餘冠英《詩經選》說:“抱布貿絲是以物易物”,譯為“抱著布匹來換絲” 〔1〕。程俊英《詩經譯註》譯為“抱著布匹來換絲” 〔2〕。宋書功《詩經情詩正解》注為:“布,布匹……《鹽鐵論•錯幣篇》雲:‘古者市朝而無刀幣,各以其所有易無,抱布貿絲而已。’” 〔3〕還有一些學者,將“布”注為布匹,這裡不再列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三冊),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定,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2年審查通過的教科書,其註釋為:“〔抱布貿絲〕拿布來換絲。” 〔4〕將“布”解為布匹,似乎成了定論。但我們認為是不妥的。

宋代朱熹的《詩集傳》對於《詩經•衛風•氓》“抱布貿絲”注為:“布,幣。貿,買也。貿絲,蓋初夏時也。” 〔5〕朱熹沒有說用布換絲,而是說用“幣”買絲,說“布”就是幣。此說值得重視。

在《詩經》裡,與衣服、鞋、帽有關的詩篇中,還沒有發現“布”字。《邶風•綠衣》有“綠兮衣兮,綠衣黃裡”、“綠兮絲兮,女(汝)所治兮”、“絺兮綌兮”等。“絺”是細葛布,“綌”是粗葛布。其中的衣服是用“絲”、“絺”、“綌”製作,與“布”無關。《鄭風•緇衣》有“緇衣之宜兮”,“緇衣”,一般解為黑色衣服。《孔叢子•公孫龍》有“以絲麻加之女工,為緇素青黃”。“緇衣”應是絲麻加工製作。《檜風•素冠》有“庶見素冠兮”、“庶見素衣兮”。“素”有白色、本色的意思;“素”特指白色的生絹。《齊風•著》有“充耳以素乎而”,“素”指白色絲線。《鄭風•豐》有“衣錦褧衣,裳錦褧裳”。“褧衣”,指用絹或麻紗製作的單罩衫。《曹風•蜉蝣》有“麻衣如雪”,“麻衣”是麻紗製作的衣服。《魏風•葛屨》有“糾糾葛屨”,是指用葛藤纖維製作的鞋。從以上引述看,都沒有“布”字。《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有:“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其中“素”指白色生絹。只說“織素”,沒說“織布”。

褚斌傑《詩經全注》注為:“布,幣。上古以布為貨幣。《周禮•地官》鄭眾注:‘布,叄印書,廣二寸,長二尺以為幣,貿易物雲。’故布,以布為質料,有書印,按一定尺寸製作的貨幣。貿:貿易,購買。” 〔6〕褚氏將“布”注為幣,將“貿”注為購買,是一個大進步,值得肯定;但把“布”說成是布料做的“幣”,應屬不當。《鹽鐵論•錯幣篇》說:“古者市朝而無刀幣,各以其所有易無,抱布貿絲而已。”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殷商時代已經使用貝幣,西周開始已使用金屬鑄幣。唐石父主編《中國古錢幣》說:“殷墟5號墓(婦好墓)隨葬六千餘枚海貝……(貝)已有了貨幣的職能。”又說:“布幣是由農業生產工具——鏟演變而來,並認為‘布’是‘鎛’的假借字。依形制可分為空首布與平首布兩類……1970年在河南伊川富留店村,出土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604枚,通長90~101,足寬49~55釐米,重30克左右。” 〔7〕布幣出現以後,刀幣也出現了。(伊川出土的平肩弧足空首布,見圖一)戰國時期仍在使用布幣。高至喜《楚文物圖典》載:“長型銀布幣……1974年河南省扶溝古城窖藏出土。通長15.8,寬5.8釐米,重188.1克。幣似鏟形,實首,方肩,平足……應為楚系布幣。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銀質貨幣……中型銀布幣……通長14,寬6.1釐米,重210.2克,短型銀布幣……通長11.1,寬5.7釐米,重134.3克。” 〔8〕(上述長型、中型、短型銀布幣,見圖二)

《氓》是《衛風》中的詩。衛地原是殷商的故地,衛的國都是朝歌,在今河南省淇縣(在鄭州北)。出土空首布的河南伊川(在洛陽南),離淇縣不太遠。那麼,《氓》中“抱布貿絲”的“布”,應是空首布或平首布中的一種(或兩種都有)。這種“幣”(布)是金屬鑄幣,而不是布料製作的幣。

伊川出土的空首布一枚重30克,1000枚重30000克(30公斤),500枚重15公斤。《氓》“抱布貿絲”中的“布”,可能在15公斤以上,所以需要“抱”。抱“布”越多,越能顯示“氓”的富有,就越能誘惑繅絲賣絲女子。“貿絲”是買絲,這個“氓”心懷叵測,他不會去向年老色衰的老婦“貿絲”,也不會向醜惡女或相貌平平的女子“貿絲”。因此,《氓》中的女子應該是一位非常年輕美麗的女子。她的美麗吸引了“氓”抱著大包“布”(金屬幣)前來“貿絲”獵豔。



小艾愛科幻


布:古代一種貨幣;貿:買賣。 帶了錢,來買絲。借指和女子接近。亦指進行商品交易。《詩經》編訂中,“采詩”是重要的一環,其目的是讓統治者“以觀民風”,而經濟生活則是民風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詩歌中不可能不反映經濟意識和經濟現象。《陳風·東門之枌》說:“不績其麻,市也婆娑。”這裡所說的“市”,即市場,說明由於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已經形成了進行商品交換的固定的市場了。《邶風·穀風》談到男子喜新厭舊,怨婦控訴丈夫時,以“賈用不售”形容自己如同一個商品,雖是好東西卻無法售出去,說明當時商品交換觀念已逐步滲透到政治領域和家庭生活中去了。經濟的發展是以交通的發達為前提的,周代統治者花費了大量的物力、人力來改善交通狀況。《小雅·大東》雲:“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說明當時的官道很寬闊。周代對水路運輸也比較重視,不僅疏通了一些河流,而且還注意發展造船業和修建橋樑,《大雅·大明》就有“造舟為梁,不顯其光”的記載。舟船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鄘風·柏舟》言情就是從一條船開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