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萬美元,買走俄國170萬平方公里領土,為何美國人是有苦難言?

詹TT--


雖然美國現在的嘴臉很不討喜,但這不意味我們的頭腦中就要被灌輸假歷史,畢竟讀者是無辜的。

1867年3月30日,美俄簽訂條約,阿拉斯加納入美國版圖,很多文章都說當時的美國吃了大虧有苦難言,很久以後美國才發現撿到了寶,真的是這樣麼?我們不講今天,只講當時的狀況,這種論調顯然是極其錯誤的。

美國也有噴子,他們也的確曾經不遺餘力的抨擊了購買阿拉斯加的始作俑者,但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這筆有爭論的交易,同時也有著無數的支持者,以至於當時的輿論媒體也涇渭分明的分為兩派。

不能把當時的美國政客當白痴,不用講今天,就當時而言,對美國來說購買阿拉斯加也絕不是賠本買賣,也正是因為清晰的認識到阿拉斯加的價值,所以購買阿拉斯加的動議,以37:2的高票、以壓倒性優勢獲得通過。

美國當時購買阿拉斯加的行為有著極其充分的理由,並且沿著“初衷”這條主線,他們在國家層面的政治目的、戰略目的、經濟目的、惠民目的都已經達成,很多朋友卻總是拿凍土說事,事實上,在動議購買阿拉斯加的時候,美國人從未期待過能在那裡種植大豆玉米和土豆,甚至相關農業問題從未被提及。

▲這裡所說當時的戰略目的並非實際建設停滿了軍艦的戰略港口,而是變相阻止英國不斷向北美擴張,當時的英美關係非常緊張。▲

美國在獲得阿拉斯加後,在初期確實缺乏經營,但並不是美國人覺得阿拉斯加不重要,他們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因為阿拉斯加的建設與開發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美國對阿拉斯加的獲取遏制了英國向北美的擴張,暫時“冷處理”是避免過分刺激英國而採取的必要手段,誰都不想打仗,何況面對強大的對手。

最早提議購買阿拉斯加的人並非西沃德,而是加利福尼亞州參議員葛文,雖然他的購買原因中,有一部分並不能在當時立刻實現,但是他所敘述的購買理由也並非全都是憧憬未來,現實利益中包含著比如誘人的經濟價值、太平洋大國的基石、國際貿易的跳板等等。

▲如果以今天的視角來看,葛文的購買理由早已全部達成,但我不想這樣敘述問題,咱們就以當時的情況,以當時的政治、經濟眼光,論證當時阿拉斯加所具備的價值。▲

早在美國接手阿拉斯加之前,這裡就聚集了難以計數的數萬淘金者,這裡說的淘金者並非泛義,他們就是真實的金礦開採者。

請注意,美國曆經44年開採,僅統計阿拉斯加最大金礦的銷售額就高達1.5億美元,足夠購買20個阿拉斯加,而阿拉斯加的金礦又以分佈極廣著稱。

早在購買之前的1848年,就勘定了阿拉斯加的礦產資源,這是令人豔羨的財富。

阿拉斯加的水產資源更是豐富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從地理位置上看,更是有著絕佳的戰略、經濟意義,這些都是購買之前就已經得知的,從哪兒能看出來這是筆賠本的買賣呢?

“我們購買的土地距離日本不遠”

“我們購買的土地距離日本不遠”,在接見前往美國購買武器的日本特使時,斯沃德不厭其煩的一直重複著這句話,實際上這也是西沃德全力促成土地交易的原因之一,他就是要通過購買阿拉斯加,讓中國、日本、澳洲等國家在商業上與美國太平洋海岸密切相連,美國如果得到阿拉斯加這個立足點就可以進一步控制太平洋,同時它也是美國與亞洲之間的跳板。

阿拉斯加是兩個大陸的連接點,是美國和亞洲的橋樑,是美國跨越太平洋的必經之路,阿拉斯加的購買是西沃德實現建立太平洋商業帝國夢想的關鍵一步,是美國走向亞洲的關鍵一步,北太平洋終會成為美國權利擴張與貿易繁榮的舞臺。

我們來看看葛文的購買理由:

①葛文主張美國成為太平洋大國,所以美國的實力絕不能僅僅體現在本土,它必須要建立在本土+太平洋勢力的基礎上,這是統治太平洋的根本,而阿拉斯加獨特的地理位置恰恰是問題的關鍵。

②阿拉斯加並不只是一個象徵,阿拉斯加絕佳的地理位置,應該被打造成真實的海軍基地,在這裡美國的軍艦可以自由進出,並且可以以此為基地充當防禦堡壘,抵禦外敵。

▲這一點,當時並未立刻實現,現在的狀況與當時價值無關,不提,但海軍基地的構想絕對不是臆想。▲

③西海岸以捕魚業為生的從業者們都有訴求,迫切希望獲取阿拉斯加周邊海域中豐富的漁業產品,這是漁民們的現實利益,在那個年代,捕魚業養活了大量美國人,尤其是沿海地區,所以經濟利益必須得到重視,因為它關係著國家的稅收和漁民賴以生存的漁業收入。

④太平洋將會在世界的今後發展中成為一個重大的機遇,它可以繁榮經濟發展,並從此將美國推向世界並佔據世界主導地位。

如果葛文購買阿拉斯加的理由不夠充分,我們再來看看條約的最終簽訂者西沃德的購買理由:

①中國、日本、澳洲等國在商業上與美國太平洋海岸緊密相連,阿拉斯加是貿易活動的重要跳板。

②通過國際貿易,美國可以實現自己超群的國際商業價值,而這離不開阿拉斯加這個重要的立足點。

③美國得到阿拉斯加就可以控制太平洋,這是未來美國太平洋商業帝國的基礎。

④阿拉斯加在戰略上是美國向亞太地區擴張的關鍵所在,是建立太平洋霸權的關鍵所在。

⑤阿拉斯加自身的價值在於茂密的森林資源、豐富的礦藏、誘人的漁業資源。

總的來說,西沃德的觀點是-北太平洋必然會成為美國國際貿易和權利擴張的舞臺,所以阿拉斯加必須被納入版圖。

外交委員會提交國會的報告是這麼說的:

①漁民們渴望分享阿拉斯加周邊的漁業資源。

②俄美友好。

③防止阿拉斯加落入英國之手。

④建立海陸霸權。

⑤推動美中、美日商業交往、貿易關係。

▲以上的購買理由不能說不充分,不能說不實際,不能說沒有眼光或遠見,唯一不同的是政治因素方面,為何美國在購買原因中要提及俄美友好?而英美當時又是什麼關係,為何他們不友好呢?▲

俄國為何要賣阿拉斯加

①戰略中心轉移俄國盯上了中國土地。

鴉片戰爭後,俄國看清了清政府的懦弱和無能,面對著英法聯軍的阻撓,俄國的擴張受到影響,但如果在中國攥取利益困難程度將會大幅降低,俄國打算奪取黑龍江流域的土地,他要在中國的土地上與英法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爭奪戰。

《中英條約》簽訂,俄國感到恐慌,如果英國勢力在中國不受限制的不斷擴張,那麼將會影響自己在中國北方的“權益”,這其中包括了領土和經貿兩方面。

多方出擊,以俄國的實力做不到,所以沙俄出於自己安全和能力方面的考慮決定停止東擴而開始全面傾向於南進,他們覺得和清政府開戰,根本不費什麼氣力,更不會象對戰英法一樣,讓俄國政權都陷於危機。

②阿拉斯加這顆勝利果實難以保全。

克里木戰爭使當時的俄國徹底放下了身段,不再盲目自信自己的實力,到戰爭結束,俄軍損失52萬人,損失的艦船難以計數,俄國根本不具備一個能夠控制太平洋的艦隊,而兵力上,就連後備兵也都投入了戰場,再次吸納、訓練兵源不切實際,全國庫存的武器彈藥全部耗盡,從民間抽調的勞動力和高額的臨時軍事稅收已經讓農業陷於崩潰的邊緣,對外擴張的節奏必須放緩,否則整個俄國將面臨全面崩盤。

藉由此次戰爭,沙俄政權看清了現實,想要通過武力手段保住阿拉斯加已經非常不切實際,失去霸權地位的自己,如果一意開戰最終還是會落得個被群毆的悲慘局面,而一旦落敗將不會有上次的好運氣,恐怕自己的政權都要自此滅亡,領土遭人瓜分,畢竟此前消耗了太多的國力、軍力、民力。

阿拉斯加對於英國非常重要,而經歷過戰爭,英俄兩國關係降低至冰點,隨時可能再次爆發大戰,俄羅斯的國力、軍力和同盟力量絕對無法再次面對英法聯軍的進攻,從軍事上來說,只要英國想要阿拉斯加,隨時可以取走,而俄國可以隨便抗議,但就是不敢武力回擊。

③經濟實力遭受打擊。

俄國對金錢的渴望無與倫比。伴隨著戰爭的是無底洞一般的鉅額開銷,為此沙俄消耗了8億盧布,它沒有錢再對阿拉斯加進行開發,雖然看上去很美,白令海峽成了自家海峽,但現實很骨感,沒有錢的沙俄已無力開發,況且即便開發的再好,也有可能被英國佔據,這是俄國所絕不想看到的。

討債鬼俄美公司,說是公司,其實就是俄國政府部門的分支機構,只是代表名義不同而已,它擁有著兩百多年的掠奪史,因為清政府的無能,破產者眾多,國力和購買力相應下降,做為俄美公司的最重要的傾銷市場,大清的敗落引發俄美公司銷售業績大幅下滑,同時俄美公司還面臨著美國、英國、加拿大同行的激烈競爭,而資源源頭又被俄美公司無節制的濫捕行為耗盡,所以這個嗷嗷待哺的巨嬰有著超級強悍的消費能力,年年虧損,年年要錢,年年都是瀕臨破產的狀態,而阿拉斯加就是俄美公司名下產業。

④俄美有著共同的敵人,即英法聯軍。

在美國內戰時期,英法是堅定站在南方政權一邊的,這種支持分裂的行為讓美國忿恨不已,而唯一支持美國的大國,只有俄國一方。

俄國一直對於克里木戰爭的失敗耿耿於懷,所以與美國結盟的意願比較強烈,至少不能再多添一個頗具實力的對手,本著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原則,美國成為俄國的最佳合作伙伴,甚至他們在利益互有侵害的時候,也能保持克制甚至不了了之。

禍水東移,如果阿拉斯加賣給美國,可以進一步加劇英法聯軍與美國的牴觸關係,而美國則會因此和俄國進一步加強良好的外交關係甚至進展到同盟關係,美英矛盾的加深有利於俄國自身安全。

⑤美國遏制了俄國在北美大陸的南擴。

美國不會不防備俄國,對於政治家而言,沒有絕對的朋友,也不會有絕對的安全,當時俄國在太平洋上的勢力可以說是絕對的霸主,黑龍江出海口、夏威夷、薩哈林、加利福尼亞、阿拉斯加、勘察加、阿留申等等,無一不代表著俄國在太平洋上的霸主地位。(只不過當時俄國海軍力量比較薄弱,這是軟肋所在。)

對於這些,美國看在眼中,怎麼會不忌憚俄國的擴張,而為了消除這一影響互信的暗釘,俄美簽訂約定劃清了兩國勢力界限。

⑥英軍對阿拉斯加的佔領箭在弦上。

1850年,阿拉斯加發現金礦,無數淘金者湧入,而俄美公司的力量完全無法控制,武力奪取阿拉斯加更是所有英國人都知道的口號,報紙上大肆鼓吹、宣揚,英國也早已考慮將阿拉斯加納入版圖,因為相應的-英國也不想俄國佔據,更不想被美國人佔據阿拉斯加。

英國與美國的關係

日不落終見日落,英國由極強走向衰弱,簡單的說,美國逐漸走向富強,大多數衝突都是以英國讓步收場,兩國在經歷獨立戰爭、二次美英戰爭後,還發生過邊界糾紛,邊境封鎖、貿易禁運更是懲罰手段之一。

加拿大1982年才真正獨立,十八世紀就淪為英屬殖民地,當時還受英國管控,對此美國不得不防。

如果說英國向北美的擴張令美國忌憚的話,那英國支持南北戰爭的南方勢力後,美國對英國就很純粹的是忿恨了。

這場戰爭結束於阿拉斯加納入美國版圖的兩年前,雖然最終美利堅合眾國戰勝了美利堅聯盟國,但戰爭中英國人所扮演的角色對美國人來說太不光彩,這也就加深了雙方的矛盾。

甚至可以說,美國可以不在乎阿拉斯加,甚至假設美國根本不知道阿拉斯加的價值,但英國想要的資源美國拿下了就沒錯,自己的實力可以不被增強,但敵人的勢力絕不能被增強。

當時英美都是一嘴毛的狀態,就阿拉斯加來說,有著牽制或說遏制英國的作用,僅這一個原因,就足夠美國購買阿拉斯加了,況且720萬美元在那個年代雖說是筆鉅款,但也只是說多不多說少不少的一筆錢,少了這筆錢美國也無所謂,現金結賬無需賬期。

俄國並不像某些朋友寫的那麼弱智,他當然知道自己出售阿拉斯加到底意味著什麼,俄國人也會看地圖······但是對於沒法保住的土地,換錢總比被英國搶去要好吧,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而並非俄國沒有遠見,所謂的利益是要靠實力來維護的,而且隨著遠東戰略的變化,對俄國來說阿拉斯加的戰略地位必然下降,阿拉斯加從戰略擴張基地淪為始終無法得以消化的雞肋。

在大量攥取黑龍江流域利益後,俄美公司的高層竟然主動調整了戰略計劃,不僅僅是因為阿拉斯加難以保全,主要原因是當時他們在黑龍江流域的利益太過巨大,已經不是區區阿拉斯加可比,所以僅就當時而言阿拉斯加的喪失並非不可承受之痛,而交易本身也符合當時俄美雙方利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