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大附院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梅瓊:一梳,梳開患者“心結”

金山網訊 3月6日晚8點,結束工作會議的梅瓊未多休息,又準備撲向另一輪工作。從2月2日抵達武漢後的這33天,多數日子裡,這樣高強度的工作是梅瓊生活的主旋律。

2月4日,在經過2天的休整和“戰”前培訓後,江大附院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梅瓊,與其他來自江蘇的第三批援湖北醫療隊成員一起,進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開展救治工作。

“我們由最初的6個小組重新劃分為10個小組,4小時一班,24小時輪流上崗。”梅瓊說,省醫療隊接管的重症病區50張全滿的床位,對醫務人員是一種全新的考驗。

特殊工作環境,更大工作強度,首先帶來的是對身體的考驗。初到武漢的那段日子,對梅瓊來說無比難熬。第一天上崗恰逢生理期,加上從頭到腳被防護品層層包裹,梅瓊被悶得很不舒服,出現了缺氧症狀,“大概工作了1個小時就感覺不行了,噁心想吐”。但是一想到好不容易才穿上防護服,如果吐了不但無法繼續工作,還會影響其他同事的士氣,前後好幾次反胃,她都硬生生地“嚥了下去”。

最初的半個月,梅瓊一邊適應武漢的工作環境,一邊瞭解這裡的工作特點,“雖然在鎮江也是護理重症患者,但面對的大多是神志不清的病人,幾乎是‘0交流’,工作也是側重機體護理。但是我所在的A組病區收治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雖然病情嚴重,但是可以正常交流。”梅瓊說,這種情況其實對護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實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徵,還要加強營養補給和生活護理。

此外,心理疏導也是梅瓊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不管多忙多累,只要看到有誰愁容滿面,或者情緒狀態不對,她都會上前多問上幾句。

每天9:00—13:00是執行醫囑最多的時候。一天,當班的梅瓊在做好患者出入院、送藥、交接班等工作,快要下班時,看見一名50多歲的患者周阿姨坐在病床上,盯著桌上的飯菜眉頭緊鎖。

忙到幾乎筋疲力盡的梅瓊強打起精神,來到她身邊,一邊喘著氣,一邊跟她拉起家常。原來,周阿姨因患肩周炎,右膀活動受限,很難持筷進食,護士多次主動餵飯,均被個性要強的她一口拒絕,在周阿姨看來,被餵飯是一件丟面子的事,“說明自己沒用了”。

在開導的過程中,細心的梅瓊發現,周阿姨的頭髮有些亂,於是又找來梳子為她梳頭。沒想到梅瓊這一梳,不僅梳齊了周阿姨的頭髮,也梳開了她的心結,終於卸下心防的周阿姨,流著淚宣洩自己的情緒。

“或許我們無法完全理解患者的內心,但還是要儘量站在他們的角度,從細微處入手,或許就能幫助他們敞開心扉,更好地接受治療,早日康復。”梅瓊說。

除了身心雙重護理,對江蘇醫療隊A組組長梅瓊來說,組內護理工作的管理也存在諸多挑戰。在梅瓊的指導和參與下,A組組員共同摸索探討,在組內推行起“責任制護理”制度,獲得患者好評。

所謂責任制護理,就是以患者為中心,每名責任護士對患者實行“責任包乾”,從入院到出院,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連續的護理服務。

“我們根據組員的工作年限、專業水平等,分成6個責任制,每名責任護士都負責護理同一組患者。”梅瓊說,責任護士不僅對患者的機體進行護理,還對其心理、家庭生活狀況等進行全面瞭解,配合病人康復需要,給予最佳的護理服務。

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病房裡陸續有患者出院,半數床位已空,這也是梅瓊他們樂於看到的。1個多月的“疫”線工作,30多天的朝夕相處,醫護患之間的關係更像是同一戰壕裡的戰友。前不久,一名經梅瓊鼓勵走出“人生陰霾”的東北大哥也出院了,出院前,他和梅瓊還共同約定:

“等疫情過去了,你一定要來武漢,食宿我全包了。”

“也歡迎你來鎮江,到時我請你吃飯。”

患者陸續出院,與家人團聚,梅瓊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抱一抱、親一親半年未見的女兒。提到孩子,梅瓊坦言“很對不起她”。“自從去年把孩子送到安徽老家,已經半年沒見過她了,原先準備今年春節接回身邊,後來又因為疫情只能延期了。”梅瓊說,自己的丈夫是市三院的醫生,這次也上了“疫”線,無法回家,所以2月16日,女兒度過了3年來首個沒有爸爸媽媽陪伴的生日,雖然生日當天母女倆隔著屏幕一起吹了生日蠟燭,但梅瓊還是深感愧疚,“每次翻出照片,都會流淚”。

不過,在經過短暫的情緒調整後,梅瓊表示,還是會以最好的狀態投入到工作中,因為在她看來,“如今所有醫護與家人的短暫離別,是為了更多家庭今後能夠長久的團聚。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戰勝疫病”。(全媒體記者 楊泠 通訊員 羊城 孫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