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是蘇軾的名句,出自《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簡稱《女王城和詩》


女王城和詩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春。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題目有點長,但理解起來並不困難,斷句之後如下:“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公元1082年的正月二十日,蘇軾與潘丙(一說潘大臨)、郭遘二人一同去黃州城外的女王城尋春,忽然想起來去年的今天他們也曾來到這裡,並且還作了詩,舊友重遊舊地憶舊事,擱誰身上都會生出一番感慨,何況是多情而又敏感的詩人呢?於是,蘇東坡詩興大發,和去年詩韻作了以上這首詩。

首聯交代“尋春”之事,但起句卻說“東風未肯入東門”,意思是春天還未到來,那他該如何尋春呢?所以次句言“走馬還尋去歲春”,原來他是來舊地尋舊春的,這樣,新春來與不來也就無關緊要了。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那麼,“去歲春”他尋到了嗎?是個什麼景象?

作者沒有提起,反而一筆盪開,抒發感慨——“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人”當然是指詩人自己和朋友,他們去年來到女王城,今年又準時來到這裡,就好像大雁一樣有規律可循;“事”當指往事,包括去年尋春之事,乃至人生中發生過的所有事情,這些事都如春夢一樣,過後便了無痕跡,再也無法尋到。

這一年,蘇軾45歲,已遭受了人生中最沉重的打擊——烏臺詩案,歷經宦海沉浮,世事滄桑,他也活出了一份通透,明白人生有兩面:一面是人力可以掌控的,需要內心的堅守,努力便會有收穫;一面是人力無法控制的,需要及時放下,不作無謂的糾纏。前者是顯的、實的一面,體現的是蘇軾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後者是隱的、虛的的一面,可以看作是蘇軾淡泊名利的道家思想的反映。這兩種思想所佔的比重,隨著他人生際遇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形成了蘇軾可豐實可超脫的人生境界。

到這裡,他便釋懷了——“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喝幾杯酒,感受鄉野淳樸的人情,在老人平淡而有味的笑容中隨緣生活。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野老蒼顏一笑溫”,蘇東坡似乎很懷念那種發自心底的笑顏。他在《臨江仙·送錢穆父》詞中也有類似的表達,曰“依然一笑作春溫”,與故友重逢的那一刻,二人相視而笑,溫暖依舊如和煦的春日一般流淌在心底,這種笑乾淨、純粹,能撫慰心靈,安定靈魂。他甚至都不想離開黃州了,於是告慰好友“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我在這裡過得很好,已經與這裡的朋友約定每年春遊,你就不用勸我還朝了。

“招魂”,不一定非指招死者之魂。東漢王逸《楚辭章句》稱《楚辭》中的《招魂》篇是宋玉因哀憐屈原“魂魄放佚”因作,以招其生魂。宋玉作《招魂》的目的無非是想屈原回朝做官,而蘇軾卻勸故人“不用賦招魂”,可見他此刻的主導思想應該是曠達超然的道家思想。但這並不意味著他要歸隱山林,不問世事,一旦機會到來,他還是要打起精神,東山再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