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編者按】在麗江辦學史上,麗江縣七中曾經創造了輝煌。一個辦學歷史不長,環境艱苦、條件簡陋的鄉村學校,是什麼一種力量創造了這樣的一個教育奇蹟?是什麼一種因素使這裡人才輩出,成就斐然?作者認為關鍵是這所學校有著一股剛毅求實的精神。“剛毅”就是艱苦奮鬥、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豁達開朗,樂觀向上、團結友善的人生觀,“求實”精神指嚴謹求實、誠實為人、樸實生活的人生觀及生活態度。在物質條件越來越優厚的當下,這種精神對現實與未來具有深遠的借鑑意義。

【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剛毅求實,苦難輝煌

——《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楊傑宏


對外人來說,文筆峰是陌生的;對麗江人來說,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而言,七中是陌生的。現在說七中的那些事,有些前朝往事的感覺了。文筆峰與七中的緣份頗深。正如文筆峰是不能遺忘的,七中在麗江教育史上留下的一筆輝煌是不可磨滅的。

一、筆下有神話七中

  一說到麗江,人們總以“玉璧金川”來比喻她的奇山麗水。古往今來,文人雅士對玉龍雪山、金沙江的吟誦一直不絕於世。這兩個麗江地望的光芒過於耀眼,反而遮蔽了麗江的其它勝蹟,文筆峰就是一個被遺忘的典型。當然,這裡所說的遺忘更多是指外界而言。對於麗江人來說,文筆峰是與玉龍雪山相併立的地望,納西語稱其為“納巫魯”(Naq ngv lv)或“日巫魯”(Rerq ngv lv),意為“黑石峰”、“石柱峰”。文筆海在麗江壩西南頂天矗立,猶如一支朝天而立的巨筆,對著蒼天白雲,抒寫著歲月與世間的萬態。“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文筆峰是麗江的地望,以木增之詩可為證:

  東壁圖書照麗陽,湖邊文筆碧霄翔。

  峰常絢彩何須夢,天字書云為紀祥。

  列層岫巒皆几案,行雲流水盡文章。

  巨靈千載題春雪,始信如椽出大方。

  相傳文筆峰之名始於此,木天王以文筆起意,涵蓋了麗江的自然地脈:筆(文筆峰)、墨(文筆海)、紙(天雲)、硯(大研)、筆架(馬鞍山)、書架(震青山)、几案(象、獅、蛇、龜山)、主題(玉龍雪山)。借天造地設的如椽巨筆抒寫玉龍春雪的麗江地望來寄託人文興盛之期,後來的“大研”(硯)之名也緣於此。

  筆下有神,文筆峰下有文峰寺,系滇西北噶舉派13個喇嘛寺的最高學府,各地選派的喇嘛在寺旁靈洞中閉關修煉3年3月3日3時3刻可授予“都巴”學位;文筆海南邊曾建有正覺寺,系漢傳禪宗佛教寺院,由“滇南高僧”正修所修建,其弟子諦聞法師是國內知名的愛國高僧。

  扯這些歷史,只是想說明文筆峰與麗江人文的淵源綿綿瓜瓞,文脈相承。七中就是其中一段重要的文脈之緣。

  七中是麗江縣第七中學簡稱,與文筆峰結有深緣。七中與二中皆與文峰寺結下深緣。土改後文峰寺中喇嘛還俗改造,二中於1959年遷往文峰寺,1963年,開辦“麗江縣中小學師資培訓班”,1971年2月,文筆海畔的北京林學院遷到昆明,在其舊址創辦了麗江縣第七中學,招收第一屆高中班,至1995年7月停辦。在這短短的24年間,共培養初、高中89個班3000多人,這些人裡既有省市幹部、教授、博士、海外專家,更多的是在家鄉各條戰線上默默奉獻著的無名英雄,是他們鑄就了母校的光榮與輝煌。

從辦學條件而言,七中毫無優勢而言。七中應該說是時代的產物,產生於政治運動頻繁的“文革”時期,從文峰寺的破廟到文筆海邊荒地,都是白手起家,創業維艱,一直都是一所農村中學;改革開放後,開設完全中學的,麗江地區有地區中學,縣內有重點中學縣一中、縣五中,其辦學歷史都比七中長,條件也優越得多。從招生條件上看,七中招的是中專、地中、縣一中重點班招收後剩下的四類苗,辦學之初的教師大都是從階級隊伍中被清理的“靠邊站”份子。高考恢復後,縣裡給七中的任務是“別理光頭”。在人們普遍懷疑的目光中,七中一次次地絕地反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從1978年起,高考上線人數連續8年高居全縣高考首位,八五屆考生115人,錄取49人,升學率為42.6%,麗江地處西部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程度無法與內地,甚至與省內發達地區也不可相提並論,更何況當時全國高考錄取比例僅35%,這一成績實屬奇蹟。後來隨著政策愈加向重點中學傾斜,一些優秀教師逐漸抽調,學校辦學條件沒有得到有效改善,教學質量受到相應影響,但其升學率一直保持在麗江地區十三所完中的前五名。奇蹟的背後肯定有不平凡的歷史。

【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二、苦難鑄就的輝煌

從七中畢業已22年了,一直在想,這樣一個辦學歷史不長,環境艱苦、條件簡陋的鄉村學校,是什麼一種力量創造了這樣的一個教育奇蹟?是什麼一種因素使這裡人才輩出,成就斐然?後來參加工作,不管是在家鄉,還是在天南地北,邂逅了不少老校友,談笑風生間總有一種默契,從他們身上總能感受到一種共同的人格認同:謙遜而不自卑,自信而不自傲,執著而不固執。這種人格認同就是七中精神所在,概括起來,就是“剛毅求實”。

“剛毅求實”涵蓋了這一集體人格的兩個方面,“剛毅”是指集體人格中的性格因素,“求實”是集體精神價值取向。“剛毅”就是艱苦奮鬥、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豁達開朗,樂觀向上、團結友善的人生觀。

七中始創於文峰寺,後遷到文筆海畔。建校之初,當時的校舍只有一棟教學樓,兩排小平房,一個倉庫,一口井,一個廁所,主管部門財政拮据,無能為力,全校師生髮揚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以滿腔熱忱投入到建設新校園的大潮中,師生們修橋鋪路、開闢校田,種田植樹、擴建操場、修蓋廁所,製作教具,使學校具備正常上課的條件。國家糧食供應不足,學校自種校田40餘畝,有效解決了師生吃飯問題;煤炭緊缺,全校師生集體上山砍柴;複習資料奇缺,教師自刻蠟板……越是艱難的環境,越能激發人們的潛能,迸發出驚人的毅力,從而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艱難險阻,並沉澱生成了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集體人格。可以說,正是特定時代的艱難環境鑄就了這種剛毅堅卓的人格精神,這種精神使七中人從艱難中創造了奇蹟,在苦難中鑄就了輝煌。

這種人格精神在隨後的辦學史中得到了繼承與發揚。我們在七中讀書時,就有這樣的故事在流傳:老屆生因經常熬夜苦讀,床鋪成了老鼠窩;有的在田埂邊埋首看書,不慎掉入河中,卻能保持書本滴水不沾。印象裡,在學校走廊裡的暗黃燈光下,經常有不少同學夜讀到兩三點鐘,學校為了保證學生的休息就關閉了電燈,但仍有人跑到廁所裡徹夜苦讀不輟。

物質的貧乏並不意味著精神的貧困,艱難的環境並不意味著生活的苦澀,七中人的精神中始終洋溢著一種積極向上、豁達開朗、團結友善的樂觀精神。以班集體榮譽為榮,以學校名譽為重是七中人的一大傳統。學校裡除了不定期舉行歌詠、演講、文藝節目外,還經常舉行體育比賽活動。體育是最能體現一個集體精神風貌的載體,七中人的剛毅作風也從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每次運動會、足球賽、籃球賽,場內加油聲此起彼伏;學校足球隊參加地區“三好杯”,全校師生徒步十餘里趕赴體育場,群情激奮,吶喊聲堅持至終。七中校隊獲得麗江地區“三好杯”三連冠,冠軍獎盃永久屬於七中;多次代表麗江地區青少年隊參加省裡足球比賽,被省體委命名為“足球體育傳統學校”,為麗江足球之鄉美譽增光添彩。

學校周邊有湖光山色相伴,晨輝中,夕陽下,在田間湖邊中總有朗朗書聲。每到週末,同學們到湖裡游泳、山上野餐,或者到縱橫交錯的河溝裡戽魚……山明水秀,書聲朗朗,這種山水之樂緩解了沉重的學習壓力,薰陶了豁達開朗的樂觀精神,加深了同學之間情誼。七中的師生關係也極為融洽,師生同吃一個食堂;在校園裡經常可以見到師生席地而坐交流的場景;學生生病,老師在宿舍裡開小灶;學生考上大學,老師把喜帖送到家裡,臨別時送到車站,叮囑再三,大學學習期間仍以書信予以鼓勵。這種同學情、師生情成為一生中彌足珍貴的人生記憶,併成為個人不斷完善自己人格,銳意進取的精神動力源泉。

【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三、嚴謹求實育人才

“求實”是七中精神及集體人格的另一面,主要體現在嚴謹求實、誠實為人、樸實生活的人生觀及生活態度。

七中師生大多都有農村成長的家庭背景,在那個艱難的歲月裡都是吃苦長大,能夠較快適應學校的困難條件,對生活要求不高,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成為自覺認可的美德。記憶中,學校的伙食堂一週只有一次打肉的機會,其餘以南瓜、洋芋為主,但大家沒有怨言,依舊吃得津津有味;睡的都是集體宿舍,每個週末返校時,同學們從家裡帶來烙餅、泡辣椒,大家相互品嚐,其樂融融;有的同學三年間沒換過一件外衣,沒打過一頓肉,大家並無取笑之意,也很少聽到比吃比穿的言論;相形之下,吃苦耐勞、坦誠樸實、學習上進的同學往往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由此形成了相互學習,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

嚴謹求實的作風與學校的嚴格管理也有密切關係,早操、早自習、晚自習以及教學制度皆有嚴格規定,一旦出現違規現象,整個班級、年級皆受處分。每週一的升旗儀式、週五的報告講座成為全校師生進行監督檢查的報告會、發揚傳統的動員會。主題就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學質量是生命線,因為這關係到七中的尊嚴,七中的尊嚴都是從絕境中拼打出來的。這一理念已經深入到全校師生的心靈深處,成為無聲的命令,使校長、書記到普通教職員工,對教學工作從來不敢絲毫懈怠。和庚富老書記的人格魅力,既體現在高風亮節、雷厲風行、嚴以律己的革命作風中,也融匯在對師生情真意切的教誨裡。老書記有次到上海出差,帶回來一大摞最新複習資料,成為畢業班的“及時雨”。那時的學校領導都穿著樸素,出入也不過是騎單車,與普通老師沒什麼兩樣。校長和一虎總穿著一件褪色的中山裝,每天上晚自習前在校園裡督察,發現學生遲到的就勒令檢查;對教師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是抓得最嚴的三個環節,一旦發現敷衍了事的跡象則予以批評,從不給情面。印象裡從未發生過教師遲到、缺課的事件。

【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這種求實精神也體現在不拘一格,有教無類,廣納博取,唯才是舉的辦學宗旨上。七中在縣裡不屬於重點學校,學生都是農村裡被其它他學校挑剩的“四類苗”。可以想象,如果沒有七中,當時麗江的多少農家子弟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是這所學校向他們敞開了最後一道機會之門,從而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命運,這對一個人的一生是意義重大的,對於一個地方的文化乃至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學習機會來之不易,激發了同學們自強不息、刻苦學習的拼搏精神,並在不斷奮進的學習歷程中,樹立了自信、執著的人生信念。

七中的學生以納西族為主,白族次之,漢族,傈僳族,普米族也有少部分,由此形成了一個多元民族聚合的文化場。在學習、生活的交往中瞭解了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好多民族學生也是在七中開始學說漢話,也學會了一些兄弟民族的日常用語,而且在這個民族大家庭裡形成了相互學習、相互尊重,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良好風氣,拓展了寬闊的文化視野。

七中的輝煌也有賴於一批具有高度責任感,嚴謹教學,水平高超的教師:多次修正高中化學教材錯誤的趙榮先老師;善於舉一反三的趙亮星老師;一絲不苟的吳嘉鴻老師;在美國理事館工作過的外語教師唐紹英;後來成為民族學家的語文教師戈阿幹、陳烈夫妻;被評為雲南省語言文字先進工作者的語文教師李春華等等。嚴格的管理制度,嚴謹的教學作風,嚴於律己的領導作風,開放包容的辦學風格,促成了嚴謹求實、博納誠實的校風。這一校風與農家學生的吃苦耐勞、誠樸善良、團結友愛的學風有機融合,沉澱生成了銳意進取,實事求是的集體人格。這種集體人格一旦型塑,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成為一種不斷進步的動力,昇華人格的凝聚力。一批批的學生揚起精神的旗幟,走向廣闊的人生海洋,他們中有漂洋過海的留學生,獲得博士、博士後的才俊,功成名就的專家學者、桃李滿天下的教授博導,有省部級幹部,更多的是戰鬥在各行各業、愛崗敬業的優秀勞動者們,他們成為七中精神的實踐者與傳播者。因為這種精神,因為他們的實踐,七中的歷史經得起回眸。

【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四、七中精神放光芒

大而觀之,人類的文明進步,或者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輝煌無不是從苦難中鑄就的。“多難興邦”。中華民族從歷次的苦難中崛起,從苦難走向輝煌。抗日戰爭時期的西南聯合大學就是一個典型。校舍是茅草房,最好的教室是鐵皮平房,師生多半面黃飢瘦,敵機在上空瘋狂轟炸,就是在這種險象環生,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培養出了一大批成就卓然的國之棟樑,辦出了世界一流的大學,鑄就了一段教育傳奇,給國難深重的祖國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撐。西南聯大的校訓是“剛毅堅卓”,它僅存在了八年,但它留給中華民族的精神遺產是永恆的。

  千難一易。一個民族的文化自覺與自信皆從苦難中求實而得。麗江地處邊疆,民族眾多,經濟滯後,但為什麼總顯得文氣氤氳,氣質不凡?恐怕不能只歸功於這裡的奇山麗水,奇風異俗,更深層的內因在於不同外來文明在此交匯、融合、昇華。玉璧金川,天雨流芳。而這種人文魅力的沉澱生成,有賴於一代接一代的教育者的開拓、傳播,正是他們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文明薪火得以傳遞,從而使麗江漸漸洗卻荒涼之氣,彰顯出獨特的人文氣質。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個人的墮落是從喪失精神開始,過度追求物慾的滿足,而忽略了精神的追求、人格的完善,這樣的人生註定是失敗的。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實現不了強國夢,金錢堆砌而成的帝國只是虛幻一時。當然,我們也不是精神萬能論者,但沒有精神,是萬萬不能的。尤其在“豔遇”、“柔軟時光”、“小資情調”塵囂其上的當下,我們更需要呼喚這種“剛毅求實”的精神,麗江教育的崛起與可持續發展,更需要這種精神!

  母校不只是有形的建築,更多是對一種沉澱其間的人文情懷以及所受到的人格薰陶的集體記憶,這種記憶成為一種個人的精神動力,人格座標,使其人生不斷得以前行,人格不斷獲得完善,並融匯成推動社會不斷前進發展的內在動力,昇華成為地方文化的精神高峰,從而歷久彌新,彌散於地方的文化及生活世界中。

  剛毅求實,苦難輝煌,文筆流芳,七中精神,永放光芒。

2012年11月13日於北京通惠河畔

【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注:本文選自政協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委員會編《玉龍文史》第二十六輯 (麗江縣七中專輯),2014年1月版。本文中麗江縣七中老照片均由奚月誠老師提供,特此致謝!

【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作者簡介】楊傑宏,納西族,雲南麗江人,人類學博士,文學博士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南方民族神話與民俗。著有《族群藝術身份的建構與表述》《東巴敘事傳統研究》《東巴儀式敘事程式研究》《納西族民俗通論》《龍蟠故事:茶馬古道民族誌》等著作,曾獲費孝通藝術人類學獎、中國優秀博士後論文獎。

【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執行主編 和耀寰

圖片提供 奚月誠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楊傑宏】剛毅求實,苦難輝煌——《麗江縣七中專輯》序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