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起泡是什麼原因?

開心快樂3344


很高興會發這個問題。饅頭氣泡就是饅頭皮和饅頭內部分離,也就是說饅頭表皮局部膨脹。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因:1、饅頭揉圓整形時,乾粉加得太多。2、饅頭二次醒發過度。3、蒸制時鍋內有水滴到饅頭表皮上。4、老面饅頭面團太軟,鹼加少了也容易起泡。下面我說下解決的辦法。


一、發好的麵糰一定要揉充分,整形揉圓時儘量少放乾粉

麵糰發酵好以後,揉麵也很關鍵。剛發好的麵糰裡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孔,這時的麵糰一定要揉勻排氣。揉好的麵糰表皮光滑,內部氣孔細小均勻。揉透的麵糰蒸出的饅頭表皮也光滑。如果麵糰揉不好,成品出來表皮會有凹凸不平的小坑。

另外饅頭揉圓整形時,儘量把表皮空氣排出,也不要加入太多幹粉,不然饅頭熟後表皮會產生氣泡回縮。

二、饅頭的二次醒發一定不要發過頭

二次醒發很重要,一定要放到溫暖溼潤處,15到20分鐘左右,饅頭生胚膨脹到1.5倍大小。醒發好的成品明顯變大,變輕,表皮還有點溼潤。

但是,二次醒發一定不要發過頭。如果醒發過度,饅頭表皮會產生氣泡,甚至會嚴重回縮。如果二次醒發過度,饅頭裡的酵母菌會產生過多的氣體,導致饅頭蒸熟後漏氣回縮。

三、蒸饅頭時儘量不要讓鍋內的水滴到饅頭表面

多數人家裡都是用不鏽鋼蒸鍋,這個鍋蓋容易滴水。有人會用籠布把鍋蓋包起來。我用的是竹子的籠屜。竹製的籠屜透氣性好,蒸出的饅頭外表很漂亮。

四、老面饅頭面團太軟,鹼加少了也容易起泡

老面饅頭的麵糰偏酸,所以在做老面饅頭時都要加點鹼中和下。但鹼如果加少了,表皮會有泡,不光滑。但是,食用鹼的量一定要控制好。

鹼少的麵糰聞著有酸味,用手揉起來感覺麵糰沒有韌性,有時還有點發黏。鹼放少了很容易判斷。由於食用鹼量不足,蒸出的饅頭也會發酸,內部組織粗糙,表皮也不光滑。

鹼多的麵糰聞起來有鹼面的澀味,麵糰顏色也暗黃,手感上面團揉著紮實有勁,顯得有些脆。二次醒發時,饅頭生坯也膨脹不起來。

鹼適量的麵糰聞起來有淡淡的鹼香味。麵糰加入食用鹼後,醒10分鐘在製作饅頭,10分鐘後用刀切開面團,看下橫截面,內部組織空洞小而均勻。麵糰揉起來有彈性不粘手。

總之,只要注意以上幾點,在家一定能蒸出漂亮的饅頭,不起泡。

下面是我做的饅頭,做法都分享在我的頭條號裡。

感謝大家的閱讀,記得點贊,收藏,分享給更多的朋友。您如果有好的建議,也可以給我留言,感謝關注,一起分享交流吧!


娟姐說饅頭


饅頭起泡這種現象在剛開始蒸饅頭時會經常出現,這與揉麵,發酵等各個環節都有關係,主要原因還是酵母菌在麵糰分佈不均勻,麵糰結構層次不一致,致使澱粉在酵母菌的反應下產生二氧化碳不均勻,饅頭膨脹不一致造成的。根據饅頭起泡的原因,我們在做饅頭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酵母菌要充分溶解於水中。如果把酵母菌直接放在麵粉中,再往麵粉里加水,在家庭手工揉制的條件下,酵母菌在麵糰分佈不一定均勻,有可能酵母菌不能完全溶解,並和麵團的澱粉充分結合。如果提前把酵母菌充分溶解於水中,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在生活中,人們往往圖省事,直接把酵母直接倒在麵粉上,也不攪拌,加上水就開始和麵,有時造成酵母在麵糰裡分佈不均,這邊多,那邊少的現象,發酵不均勻,這邊發酵好了,那邊還不行的現象。

二,在揉麵的時候,切記不能圖省事。揉麵是個力氣活,現在人都忙,也不那麼勤快了,揉麵往往圖省事少揉或不揉,這樣可不行,這就造成麵糰內的結構不一致,這邊緊實一點,那邊鬆弛一點,發酵起來也就不一致,熱量一上來,鬆弛的那邊就會鼓起,起泡了。這就需要在揉麵時,要持續揉,把面的筋性揉出來,揉的麵糰裡的結構都非常緊實,發酵孔一致,這樣發酵的都一樣,同時膨脹就不會起泡了。同樣的麵糰,揉的好的,吃起來比較筋道,用老百姓的話叫“有嚼勁”。

三,在二次醒發時一定注意饅頭的變化,發的不夠或發過了,都會影響饅頭的質量。二次醒發非常關鍵,時時注意饅頭的變化。醒發一刻鐘後如果發現饅頭變大了,變輕了,就證明發酵好了,直接放入事先準備好的開水鍋裡。如果饅頭髮好了,再開火燒水,等水開了,夏天的溫度高,有可能饅頭髮過了,饅頭上佈滿了好多小氣泡,這時再蒸,熟了肯定有氣泡。要注意,在饅頭進行二次醒發時,要提前開火,燒開水等著,饅頭髮好了,直接上鍋蒸,千萬不要冷水上鍋。

四,在饅頭熟了關火後等三到五分鐘再掀鍋。饅頭熟後,鍋內的熱量很高,與鍋外的室溫有很大溫差,如果這時掀鍋,外面的冷氣進去,與饅頭內部形成很大的溫差,饅頭表皮就會起很多氣泡,鍋蓋上的水蒸氣如果滴在饅頭上,情況會更糟。正確的方法是,等幾分鐘後,鍋內的溫度降下來,水蒸氣凝在鍋蓋上順著鍋壁流下來,再掀鍋就非常好了。如果看鍋蓋上還有很多水蒸氣,可以把鍋傾斜一下,讓鍋蓋上的水流下來再掀鍋,可能會更好一些。






饅頭一哥1


一般生活中,做出來的饅頭會起泡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1.發酵粉和麵粉沒有充分混合,發酵不均勻,導致氣泡產生。

2.和麵時沒有充分揉捏,麵糰柔韌性不夠。

3.水份不足,導致揉捏吃力,從而導致麵糰溼度不夠,建議加水揉捏。

4.蒸的時間不夠,導致面質較硬,產生“皮肉分離”,從而產生起泡。

5.蒸的時候火力過大,皮開肉生,也會產生起泡。

建議:

在做饅頭的過程中發酵粉和麵的比例要合理、麵糰溼度要夠、和麵時要揉捏到位、用中火蒸制完成。





易食聯盟


饅頭起泡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預防,而不能徹底根除。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饅頭起泡,可能與下面幾方面的原因有關。

酵母粉用過頭了。4一5公斤麵粉,在35度溫水(不燙手)將15克酵母溶於其中,揉成光滑的麵糰。冬季應將面盆置於有溫度的地方至少6小時就成發麵了。酵母發麵不用加純鹼或食用小蘇打。正因為此,如果發麵時酵母用得過量,蒸熟的饅頭一定會起泡。



其次饅頭坯揉制不到位。不論手或用饅頭機,揉制的坯子必須是表面光滑的,尤其是手揉易形成氣泡,這是沒有排完揉坯的所產生的空氣。蒸熟的饅頭會起泡。


再次開蒸一直用了大火。蒸饅頭不同於花捲,大水開蒸籠屜上氣後,應改用中火,待最後10分鐘改用小火。若一直使用大火,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頂層籠屜會從籠蓋冒氣空排出,而造低層排氣慢,饅頭膨脹,易是最低層籠屜饅頭起泡。

再者停火即開籠蓋。剛一停火,籠屜內水蒸氣還沒有來得及散去,又迅速遇到冷空氣,最容易是最頂層籠屜饅頭出現塌陷(即“鬼捏饃”現象),也會使其他籠屜的饅頭起泡。

防止饅頭起泡的方法,一是把握好發麵時酵母的用量;二是要是坯頭坯完全成形;三是開蒸後變換火溫;四是停火5分鐘之後再拿掉籠蓋。如果是老面饅頭,應加少許酵母粉,會有效防止饅頭起泡。


為生活而提神


饅頭起泡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今天主要歸為兩大類: ①蒸饅頭過程中的操作不當,②對於蒸饅頭的麵粉選擇不當。現在將我知道的幾個原因總結一下分享出來。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也歡迎朋友們繼續補充:

蒸饅頭過程中操作不當:

1、和麵時候加水過少,饅頭過硬易起薄泡。

2、打面強度過高或過低。打面不足造成麵筋網絡沒有充分形成,饅頭局部起薄泡;打面強度過大面筋網絡遭到破壞,造成饅頭持氣不足起空泡。

3、製作老面饅頭的時候,加鹼量不合理,對有些麵粉會有起泡的現象。

4、和麵時候水溫過低,尤其是冬天,導致麵糰發酵時間過長,造成饅頭不暄軟或者起泡。

5、夏天溫度高饅頭起發過快,起發過大導致起薄泡。

6、在春秋季節,氣溫忽高忽低,空氣乾燥造成饅頭髮得過快或者過慢,加上表皮乾燥,饅頭容易起泡。

麵粉選擇不當:


1、面的筋力過強。這種面和麵不足時,麵筋網絡形成不好,導致饅頭起薄泡。當面粉的彈性過強,延伸性過短時,麵筋過脆,和麵後面筋斷裂,從而導致起泡,甚至導致皮芯分離。

2、面的筋力過弱。麵粉筋度過弱時,麵粉明顯持氣不足,易起泡甚至皮芯分離。如果做弱筋的刀切饅頭,不加改良劑的情況下易起泡。

3、原糧小麥貯存不當,導致麵筋網絡形成受到影響,麵筋彈性增強、變脆,導致麵筋斷裂起泡。

4、原糧小麥貯存時間過長,導致麵筋網絡細密度變差,斷裂點增多,導致起泡。

5、原糧小麥貯存時期被蟲蝕超過3%,蟲的排洩物會降解麵筋,導致饅頭起泡、發粘。

6、原糧為新小麥,麵筋網絡沒有充分形成,持氣不足,易形成大泡。新收割的小麥需要3個月的熟化期在空氣中經過緩慢的氧化來豐富麵筋網絡。

7、麵粉在加工的過程中,過於追求白度和精度,加工過細破壞了麵筋蛋白,造成饅頭易起泡。

8、在製作饅頭的時候,麵粉改良方法不當。麵筋偏脆的麵粉用了過強的增筋手段;麵筋偏弱的麵粉,麵筋網絡改善不到位。

溫馨建議:

首先更換麵粉,一般這種情況在更換麵粉後很多都能馬上改善。

如果更換兩次甚至三次麵粉還沒解決,就在上述饅頭製作過程中的常見問題中查找原因。


如夢健康美食


朋友想學饅頭的關注我,本人做饅頭20多年了,特別是開花饅頭更是我的拿手活,喜歡麵食涼皮、涼粉的和60後左右的朋友們關注我,這上面我懶的說了,發幾張我的作品吧





甘肅美食姐


蒸饅頭如果說是面發不好,如果說是面揉不到,蒸出來的饅頭不是說沒發好。就是吃起來有一些黏黏的感覺。你像蒸的饅頭,如果說有泡的話。

那麼這個起泡的原因可能就是當初和麵的時候面弄的太稀了,要是在做饅頭的時候和的面太稀的話也會導致蒸出來的饅頭起泡,因此面稀的話說明饅頭要不是麵粉少了,要不就是面引子發的不夠,因此這些原因都會導致蒸出來的饅頭不宣騰,也沒有蒸出那種狀態來,


所以說,蒸出來的大白饅頭就會表皮上起泡。再有起泡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醒發時的溼度太大了,因為我們在蒸饅頭的時候,面一定要由均勻了還要放入食量的面鹼,而且要親手把面鹼充分的融合到麵糰兒裡,這樣的話再聞聞發好的面滋味兒,如果說有酸酸的味道,那麼還的和麵揉它。只要是前期工作做好了,後期蒸出來的饅頭也不會有泡。


伊春美食美客



慶慶私房小廚


蒸饅頭聽起來似乎很簡單,其實不然,蒸好饅頭確實是一門學問,致於問到饅頭起泡是什麼原因,一是酵發的一發二發溫度差異大,二是一發沒有掌握醒發好的標準,三是揉麵沒有揉到外表光滑內部細膩,四是酵母用量多少與蒸時火力大小不配比等都容易引起饅頭起泡。



1、發酵差異大。是指一發溫度低而二發溫度於一發,正確的做法是麵糰發酵要保持在35度到40度之間。

2、一發的標準。是指發酵好的麵糰應是原麵糰的2倍大,並且發酵好的麵糰外表光滑不皺。

3、揉麵的要求。是指面拌勻後先揉成麵糰,稍醒後再揉,如此反覆兩三次,揉到外表光滑內部細膩。成形時也要揉到位即饅頭外表光滑手感有水氣。



4、蒸制的要求。是指相對而言,用酵母用量大用大火蒸,用量少用中火蒸。


小吃學院


蒸熟後的饅頭起泡,是饅頭表皮出現大小不一的汽泡,只是不美觀並不影響食用。起泡的原因是生饅頭成型後在二次醒發過程中溼度過大。解決辦法可以在生饅頭入鍋前晾會,手指輕輕觸摸饅頭表面不沾手即可。一般饅頭在成型後的醒發溼度控制在百分之八十五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